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医学入门 >

第2章

医学入门-第2章

小说: 医学入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升阳除湿汤升阳以升、柴、羌、防,除湿以陈、半、苍、苓。

    凝神散收敛神气也。

    调中益气汤调中甘草,益气参、,中调气益,脾胃自健。

    升阳顺气汤阳气本上行,郁逆于下则不能发生,故顺其气使上行也。

    金液丹水银乃白金之液也。

    金锁正元丹药能止泻而锁固真元之气也。

    清六丸清热也。

    四君子汤四药不燥不热,禀中和之气而补益,故称君子。

    温六丸温寒也。

    生胃丹用南星、用黄土以生胃土也;用粟米入胃而生谷气。

    平胃散胃中宿滞不化,即成痞满腹胀,故用苍、陈、浓朴,苦以泻之。恐泻太过,又用甘草以和之,平胃之义也。

    五膈宽中散一曰气、二曰血、三曰痰、四曰寒、五曰热,言药能散胃中滞塞,使饮食下行,豁然而中宽也。

    抽刀散药能定痛,如抽刀夺回命也。

    胃爱散胃喜甘而恶苦,此药味甘,故胃爱之。

    四七汤四药能治七情气结之痰。

    三仙丸谓星、半为曲,香附去毛,皆脱其本性,用之如人脱凡成仙。

    聚金丸言芩、连之色也。

    寿星丸南方有极星,曰老人,主寿。方用天南星,假而名之也。

    肠风黑散血见黑而止,以色克也。

    玉壶丸玉壶为器,清可彻底,言药能化痰,而使肺极清也。

    结阴丹固结其阴血也。

    玉屏风散屏风,防风别名;玉,美之也。言能御风如屏障也。

    茜梅丸二药酸以收之也。

    明目流气饮七情气攻眼,用药流利其气,则目可明也。

    春雪膏药色白,点之自化,如春雪也。

    驻景丸日光之影为景,没则昏矣。言药能驻景,使不昏也。

    镇宫散言安镇子宫也。

    逍遥散言药能使病安,则逍遥翱翔自适也。

    仓公散太仓公淳于意所制方也。

    玉烛散尔雅云:四时和气,谓之玉烛。言药能和气也。

    夺命丹言能下死胎以夺回母命也。

    达生散达,羊子也。言此药服之,如羊之易产而无患也。

    涌泉散无乳者服之,乳出如涌泉也。

    观音散释氏有千眼观音,能救百难苦,故名之也。

    紫霜丸紫,碧色也;霜,巴豆霜也。

    调解散陈皮、甘草以调中,紫苏、葛根以解肌。

    红绵散苏木、胭脂、红绵裹药煎也。

    脱甲散言表解则身轻快,如脱去铠甲也。

    鸡鸣散日交巽木而鸡鸣,鸡鸣则阳气随动,而人之血气亦应时而行,故于此时服药以行瘀血也。

    江鳔丸鳔,鱼鳔也。江鱼鳔可为胶。

    五福化毒丹言药能化诸毒而致五福也。

    醉仙散服之令人瞑眩如醉仙也。

    太乙膏太乙,天之贵神。以此名方,神之也。

    一粒金丹一粒,一丸。以金箔为衣。

    紫金丹方有紫金皮也。

    历代医学姓氏

    按医林史传、外传及原医图赞而类编之,俾后学知所观感云。

    历代医学姓氏

    三代以前,圣君贤相,创为医药,以济死生者也。

    伏羲氏有天元玉册,乃鬼臾区十世祖口诵而传之,素问中重载其语。

    神农氏有本草传世。

    黄帝氏与下九人更相回答,作灵枢、素问内外一十八卷。素者,本也,五行之本也;问者,黄帝问也。赞于易,载于史,序于大学,古之圣人也。后世辄言黄老之学,不知黄乃黄石公也。

    僦贷季三皇时岐伯师也。定经络穴道、脏腑阴阳度数,以人法天地万物,理色脉而通神明,医之端肇于此。

    岐伯黄帝时臣也。与帝更相问难而作内经,以垂教万世。

    伯高、少俞、鬼臾区黄帝三臣也。发明五行,详论脉理,以为经论。又有少师,亦同时臣也。

    俞跗黄帝臣。治病不用汤液,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炼精易形,以去百病。

    桐君黄帝臣也。多识草木性味,定三品药物为君臣佐使,撰采药对四卷、采药别录十卷。

    雷公名,黄帝臣也。善医术,着至教论及药性炮炙二册。

    巫咸尧臣也,药方之始。

    伊芳尹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

    历代医学姓氏

    秦汉以后,有通经博史,修身慎行,闻人巨儒,兼通乎医。

    张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作伤寒论,医方大备,扁鹊、仓公无以加焉。

    后世称为医圣。其门人卫沈撰四逆三部厥经及妇人胎脏经、小儿颅囟经方。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西晋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居贫,年二十始感激读书,带经而锄,博通典籍百家,以着述为务。沉静寡欲,高尚其志,征辟不就,号玄晏先生。后得风痹羸疾知医,着甲乙经及针经。

    裴字逸民,西晋河东人也。多学术,善医经,官至尚书左仆射,校正太医权衡及上古药物轻重分两。

    范汪字玄平,东晋颖阳人,雍州刺史略之孙也。博学,善谈性理,以拯恤为心,着方书百余卷。

    殷仲堪东晋陈郡人,性至孝,善属文谈理。祖融吏部尚书,父师骠骑咨议参军。因父病精医,执药挥泪,遂眇一目。孝武帝召为太子中庶子。

    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人,好古易,精医术,妙解经脉,着方书。

第3章 集例(2)() 
徐熙南宋东海人。早好黄老,隐泰望山,遇道士授以扁鹊镜经。晚精心学,名振海内,官至濮阳太守。世医徐秋夫、道度、文伯、徐雄、之才等,皆其子孙也。

    褚澄字彦通,齐河南阳翟人。宋武帝之甥,尚书左仆射湛之子。博学善医,官尚书。论僧道尼姑异乎妻外家,求嗣必有子,妇人如未笄之女则不宜也。着医论一帙,发身中造化之秘。治一人服鸡子多而得奇疾,煮苏汁一升饮之,吐涎升许,其中有一鸡雏,翅距已全而能走,后吐三十余枚而瘳。

    王显字世荣,后魏阳平乐平人。好学精医,少历本州从事,明敏有断才,领军有功,迁廷尉御史,官至太子詹事,兼吏部行事,仍在侍御营进御药。着医方三十五卷,颁行天下。

    徐之才字士茂,后周雄之子。幼隽发,年十三召为太学生,通礼、易,善医术,兼有机辨,药石多效。官尚书,赠司徒公,录尚书事,谥曰衣冠文物。撰药对。治一人患足跟肿痛,诸医莫识,公曰:蛤精疾也,由乘舡入海,垂脚水中而得。为剖出二蛤子而愈。治一人酒色过度,眼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尺,亭亭而立。公曰:此色欲多,大虚所致。乃处补药饮之,数剂而愈。

    孙思邈唐京兆华原人。幼称圣童。隋文帝召不拜。太宗即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隐太白山,学道养气,求度世之术,洞晓天文,精究医业,着千金言三十卷,脉经一卷,独于伤寒不及。朱子小学笺注谓思邈为唐名进士,因知医贬为技流,惜哉!孟诜、卢照邻师事之,与论心欲小,胆欲大,智欲圆,行欲方之语。

    狄梁公知针术。有富儿鼻端生赘,为脑下针,赘应手而落。

    王绩字无功,绛州人,王通之弟。唐太宗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还里莳药自供,或以济人。以周易置床头,他书罕读,游北山东皋着书,自号东皋子。

    孟诜唐汝州梁人。举进士,累迁凤阁舍人。睿宗即位,加银青光禄大夫,后致仕,以药饵为事。常曰:保身养性者,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年九十三卒。着补养方、必效方各三卷,食疗本草。

    陈藏器唐开元中,京兆府三原县县尉。撰神农本经,总曰本草拾遗,共一十卷。

    许胤宗唐义兴人,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后为散骑侍郎。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家告术穷,公以黄、防风煮汤数十斗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关中多骨蒸病,递相传染,得者皆死,公疗必愈。

    或劝其着书贻后世者,答曰:医者意也,思虑精则得之,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古之工医,要在视脉,病乃可识,病与药值,唯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今人不善为脉,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有功,譬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一药偶得,他药相制,弗能专力,此难愈之验也。脉之妙处,不可言传,虚着方论,终无人能悟,此吾所以不着书也。卒年九十余。

    许叔微字知可,宋白沙人。尝获乡荐,省闱不利而归,舟次吴江平望,夜梦白衣人,曰:汝无阴德,所以不第,何不学医?吾助汝智能。归践其言,果得扁鹊之妙。人无高下,皆急赴之,后绍兴登科第五。着本事方,撰伤寒辨疑。

    郑樵莆田人。博学强记,搜奇访古,好着方书。绍兴中,以荐召对,授枢密院编修,尝居夹山,学人称夹先生。

    纪天锡字齐卿,宋泰安人。弃进士业,精医,注难经五卷。太定十五年上其书。授医博士。

    杨文修字中理,浙人。性纯孝,因母病遂去举业,读轩岐氏书,药不效,割股和粥以进,母疾即起。

    母死,庐墓有群鸟随文修起止,府县旌表其宅。修曰:某之事亲,不足以起名哉!朱文公就见,与谈性理及天文、地理、医学之书,竟夕乃去。晚年着医衍二十卷,编地理拨沙经图,卒年九十九。

    李惟熙舒州人。博学通医,善论物理。云:菱、芡皆水物,菱寒而芡暖者,菱花开背日,芡花开向日故也。又曰:桃、杏双仁辄杀人者,其花本五出,六出必双仁。草木花皆五出,惟山栀、雪花六出,此殆阴阳之理。今桃、杏六出双仁杀人者,失其常也。

    麻九畴字知几,金莫州人。三岁识字,七岁能草书,作大字,有神童之目。章宗召见,问:汝入宫殿惧否?对曰:君臣,父子也,子宁惧父耶?上大奇子。弱冠往太学,有声场屋间。南渡后,读书北阳山中,始以古学自力,博通五经,于易、春秋为尤长。少时有恶疾,就道士学服气数年,疾遂平复。又从张子和学医,子和以为能得其不传之妙。大率九畴于学也专,故所得者深,饥寒劳苦,人所不能堪者,处之怡然,不以略其业也。

    刘完素字守真,金河间人。少聪明博学,忽遇异人,以酒饮之,大醉,及寤,洞达医术。撰运气要旨论、精要宣明论、素问玄机原病式。然好用凉剂,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自号通元处士。

    张元素字洁古,金易州人。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岁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乃学医,洞彻其术,治病不用古方。其说曰: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自为家法云。故其书不传,其学则李东垣深得之。

    李庆嗣洛人。少举进士不第,弃而读素问,洞晓其义,着伤寒纂类四卷,改正活人书二卷,伤寒论三卷,针经一卷。年八十,无疾而逝。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元之镇人也。幼好学,博经史,尤乐医药,捐千金从张元素,尽传其业。家富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谒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当时称为神医。东垣十书多其着述。治伤寒发热,误服白虎汤,面黑脉细,小便不禁,公曰:白虎汤大寒,非行经之药,止寒脏腑,不善用之,则伤寒本病隐曲于经络之间,或更以大热之药救之,则他证必起,但宜温药升阳行经。盖病隐于经络,阳不升则阴不行,经行而本症见矣,治之何难?又治十五岁人病伤寒,烦渴目赤,脉七八至,按之不鼓,用古姜附汤冷冻饮料而愈。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元古赵人。任赵州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性识明敏,博通经史,笃好医方,师事李东垣,尽得所学,遂为明医。着有医垒元戎、医家大法、仲景详辨、活人节要歌括、汤液本草、此事难知、斑疹论、光明论、标本论、小儿吊书、伤寒辨惑论、守真论、十二经络药图。

    滑寿字伯仁,世为许襄城大家,元初祖父官江南,自许徙仪真而公生焉。性警敏,习儒,日记千言,操笔为文,尤长于乐府。受王居中习医,而理识契悟过之。着素问钞。治妇人病小便涩,中满喘渴,脉三部皆弦而涩,医投以瞿麦、栀、苓诸滑利药而秘益甚。公曰:水出高源,膻中之气不化,则水液不行,病因于气,徒行水无益,法当治上焦,乃与朱雀汤,倍枳、梗,长流水煎,一服而溲,再服气平而愈。治一妇人,年六十余,亦病小便秘若淋状,小腹胀,口吻渴,脉沉且涩。公曰:此病在下焦血分,阴火盛而水不足,法当治血。血与水同,血有形而气无形,有形之疾,当以有形之法治之。乃与滋肾丸,服之而愈。治一妇人有孕,九月病滞下,日五七十起,后重下迫。公以消滞导气丸药下之,病愈而孕不动。素问曰:有故无殒是也。

    殒者,损也。治一妇经水将来,三五日前脐下痛如刀刺状,寒热交作下如黑豆汁,既而水行,因之无孕,两尺沉涩欲绝,余部皆弦急。公曰:此下焦寒湿,邪气搏于冲任。冲主血海,任主胞胎,为妇人血室。故经事将来,邪与血争作痛,寒热生浊,下如豆汁,宜治下焦。遂以辛散苦温理血之药,令先经期日日服之,凡三次而邪去,经调有孕。治一人因心高志大,所谋不遂,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软,发热,小便白浊。

    诸医以内伤不足,拟进茸、附。公视其脉,虚大而数,曰:此思虑过度,少阴君火行患耳。夫君火以名,相火以位,相火代君火行事也。相火一扰,能为百病,况少阴乎!用补中益气汤、朱砂安神丸,空心则进坎离丸,月余而愈。治一孕妇,五月病咳痰气逆,恶寒,咽膈不利,不嗜食者浃旬,脉浮紧,形体瘦,公曰:此上受风寒也。投以辛温与之,致津液,开腠理,散风寒,而嗽自止矣。治一妇暑月身冷自汗,口干烦躁,欲卧泥水中,脉浮而数,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