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里人-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总不好再说什么,但仍是不停地叹气。
我刚一进项目组就来这么个下马威,心情自然不悦,想到以后还要和何总合作,只好找话题试图缓和一下气氛。我问道:“何总是哪里人啊?普通话怎么说得这么不普通啊。”
“我似一锅弗兰人。我这普通话在我们那儿算是说得最好的了。”
“福建人啊,难怪。”我心里默默重复着这句“我似一锅弗兰人”。
“不是福建,是弗兰。”何总白了我一眼。
“何总是湖南人。”苏樱看我还是一脸的迷茫,赶紧解围。
事已至此,我也省去了和何总交好的兴趣:“这个项目是什么情况啊?”我直接将话题抛向了罗旭,不再去理会何总那挑剔的眼神。
“我先给你简单介绍一下企业的主要业务吧。贝科是一家从事能源再利用的公司,在该领域是龙头企业。尤其在凝结水的回收处理方面,贝科有着自己非常独特的技术优势。”
当我听到“凝结水”这个词的时候,头明显开始变大,赶紧慌张地问:“什么水?”
“你看,我就说吧,她不懂。”何总在一边摇头晃脑。
“凝结水,”罗旭耐心地解释着,“简单点说就是锅炉高温下水蒸气凝结形成的水。因为锅炉内的环境大部分是高温高压,所以锅炉用水的洁净度要求是非常高的,跟我们正常人的普遍理解可能不一样。不经任何处理的凝结水也可以直接饮用,比自来水干净得多。锅炉要求的纯净度更高,所以凝结水要经过过滤才能重新回到锅炉,再次使用。以前由于技术不过关,大部分的凝结水都被直接排放掉了,对热能和水资源都是极大的浪费。后来随着过滤技术的发展,欧美一些国家会先用冷凝塔,把凝结水的温度降到正常的温度,再通过离子吸附等技术进行过滤,处理过的水加温后可以再次回到锅炉,这种技术在我国电厂也被普遍使用。好处是技术非常成熟,事故率低,很稳定,也节约了水资源。坏处就是需要先降温再加温,极大地浪费了热能。贝科的技术与以前的不同,它可以在凝结水高温的情况下,直接进行过滤,不需要降温。过滤后的水可以重新回到锅炉,减少了热能的损失,大大节约了能源。至于核心技术嘛,这是公司的机密,我们需要进场后才能具体了解。”
罗旭的解释十分清楚,简单明了。我一直笃信,唯有真明白的人,才能把一件事用最简单的话说清楚。那些爱用术语糊弄人的,多半自己也是一知半解。
“这么听起来确实很好啊,比以前的技术好很多了。那为什么欧美国家不用呢?”
第80章 心共孤云远(2)()
“欧美也有,但是用得不多。原因主要是欧美大的锅炉使用公司都将冷凝塔和供暖设备相连接,释放出的热能用于附近居民供暖,并没有浪费。”罗旭继续解释。
“这个有具体数据来证明节能吗?”我继续发问。
“企业给出的数据是每蒸发一吨可节约标煤80千克,一个体量正常的炼油厂一年就可以收回前期投入。”
我又问了几个问题,罗旭都对答如流。果然只有我想不到,没有罗旭答不上的。在技术上有罗旭把关着实让人心里踏实。回答完我的问题后,罗旭又讲了他对整个凝结水行业的技术分析和我国对于工业节能迫在眉睫的发展形势,有理有据,声情并茂。听后我对贝科公司充满希望,为能参与到如此朝阳的产业感到无比的激动。我对罗旭的崇拜之情也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菲儿,这是我找到的一些资料,你好好看看。有一部分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看完了还给我。”罗旭颤颤巍巍地搬了一摞书给我。我看着罗旭那副骨头架子,再看看这摞一米多高的书籍资料,暗暗比较了一下两者的重量。
这么多资料就是光翻不看字也得花上两天,我大致浏览了几本,对于这个晦涩难懂的行业和讳莫如深的技术都感到十分没底儿。两天后,我揣着十二分的心虚,跟着项目组来到了贝科公司总部。何总时不时地瞟我一眼,眼神中仍然充满质疑。我尽量大度地视而不见,心里还是七上八下,深感前路堪忧。
贝科公司位于西四环一座年久失修的写字楼内,附近环境极为破败。
我从小生活在海淀,小时候一直井底之蛙地以为这八大学府所在地,硅谷中关村所在地,一定是北京乃至中国最高端的地界儿。长大后进了城才明白,海淀实在是一个土得掉渣的区。海淀的土源于内在,源于这里的北京人浓度之低绝非一般二线城市可比,源于这里不仅盛产不修边幅的it民工,奇形怪状的屌丝男女,大江南北的穷苦学生,还分布了各大军区大院。在这些军区大院里,是根本听不到北京话的,只有南腔北调的普通话。
眼前这座楼已是满目疮痍。大堂无人管理,杂乱不堪。电梯内的灯在不停地闪烁,以此方式作为给我们的预警。下了电梯,已是头晕眼花的我跟着项目组一行人围着楼道绕了两圈,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了贝科公司。贝科公司的办公室和整栋楼相得益彰,狭小混乱得一团和气。
负责接待我们的是公司董秘小灵。初见小灵,我确实吃了一惊。她的长相已经毫不夸张地上升到有碍观瞻的境界。如果黄妈参加我是歌手的时候能有小灵伴其左右,就绝不会有观众挑剔她的长相了。龅牙噘嘴小眼睛,说话还有点大舌头。我在心里暗想,这可是堂堂董秘啊,公司上市之后,她就是千万富翁啦。她这长相得搭配怎样的旷世奇才能匀回来啊,我摩拳擦掌拭目以待。
“我给你们简单介绍一下,其实贝科的主要业务说白了就是污水过滤回收。只不过技术要比一般的污水过滤难得多,因为要处理的污水比矿泉水还干净,所以过滤起来非常难。再加上凝结水的温度比较高,通常在100摄氏度左右,又给过滤增加了难度。贝科的核心技术就是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一种活性官能团液体膜,我们通过工艺把膜附着在过滤管上。污水流过管子的时候,液体膜上的活性官能团分子即可吸附水中的微小金属离子,达到净化水的作用。贝科研发的液体膜不但耐高温,活性强,还可以反复使用,一根管子可以连续使用三年。”小灵介绍业务倒是思路清晰,言简意赅,看来大舌头并不影响表达。
当我们刨根问底地想确切知道这层膜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小灵神秘兮兮地说:“这个膜的配方全公司只有杨总一个人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这个膜是在哪儿生产的呢?”我问。
“我们在河北有专门的生产基地,在那儿生产的。北京总部这边主要是管理和销售部门,生产都在河北。”
“那你们的‘咕喽’和管子也是自己生产的吗?”何总问。
“他说的是锅炉。”我赶紧帮着翻译,之前何总就不停“咕噜咕噜”的,我刚开始以为是葫芦,后来以为是骷髅,反复听了几次又联系了上下文终于听明白,是锅炉。
“都是外采的,我们有专门的供货商,也在河北。”小灵拿起一根管子给我们看,“我们预订的都是质量比较好的陶瓷管,他们按我们的要求生产的。”
“所以自己生产的就是一层膜?”罗旭眉头紧锁,充满疑虑地问。
“可以这么说吧,我们还要负责组装和施工,还有铺膜的这层工艺也是在河北的公司完成的,你们可以去现场看看。”小灵面带微笑地回答,她笑起来还不如哭好看。
小灵又带我们看了看整套过滤设备的模型。模型看起来一点儿不像说的那么玄幻,就是两个普通粗笨的大锅炉,里面有一根根细小的陶瓷管,密密麻麻地放了几百根。
“放水的时候,热水先通过第一个锅炉,这里面的过滤管子上都铺了我们的活性膜,热水经过这层过滤之后去掉金属离子,”小灵指着模型给我们讲解,“然后热水进入第二个锅炉。这个的管子里放了活性炭纤维,可以除去水中的其他杂质。之后热水就重新回到锅炉继续使用了。”
“那这层膜需要定期更换吗?”罗旭问道。
第81章 心共孤云远(3)()
“每三年换一次,这也是我们和竞争对手最大的区别,竞争对手的膜每三天就要停用一天,重新铺膜。我们这个只要每个月定期反洗就可以,不需要拆卸,每次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
“就是这样的一层液体膜,就可以解决世界难题了吗?”我的脑子里现在一个巨大的questionmark,我看着罗旭。从表情来看,他的想法和我不谋而合。
何总继续问了几个毫无营养的问题,小灵一一解答。
“我带你们在公司转转吧,地方有点小。北京的写字楼租金都太贵了,我们小企业,能省则省,你们别见怪。”
我们跟着小灵一路东张西望,公司一共有四十多人,分布得十分密集,男多女少。小灵在一堵挂满了奖状证书的墙前面停下,给我们炫耀了一下公司的资质奖励。贝科在近三年内把高新技术公司能拿到的奖励全拿齐了。这些奖状证书顿时让这狭小的房间蓬荜生辉。
“这是我们董事长杨总的办公室。何总,杨总想单独跟您聊聊。”小张把何总带进董事长办公室后,安排我们去了一间狭小的会议室等待。
会议室内只放了一张桌子四把椅子,就再无空间。一个小时过去,毫无动静。我和苏樱等得憋闷,不时出去透透气。罗旭倒是定力很强,面色凝重地坐着。我们就这么百无聊赖地等了两个小时。何总终于志得意满地从董事长办公室出来,看似已经谈妥。贝科的首次探访宣告结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何总负责联系中介机构进场尽调。罗旭制订业务调查计划,安排去外地调研企业去年做过的几个大项目。苏樱负责公司财务。我则乐得清闲地处于待命状态。按何总的说法:“分析司干森么我都不放心,就森么都不要干了。”
当然我并没有真的闲着,被人家瞧不起就自怨自艾不是我的性格。我自作主张地跑了几次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和在那儿读博士的朋友详细阐述了贝科液体膜的功效,询问其中的奥秘。
我这朋友是搞科研的,从小做事就谨慎负责,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几十位。他听后沉默了半响,才说:“菲儿,这个技术我不是很了解,我了解一下再给你回复。”
之后的一个星期,这位科学家都在默默地查资料,询问了院里几位专家。一周后,他终于拨通了我的手机:“菲儿,用于除水中杂质的膜在工业中很常见。原理就是通过化学官能团吸附金属离子。但是你说的情况,需要在高温高压环境中反应,实现起来就比较困难。因为官能团的活性很差,尤其在高温高压环境中,很容易就被破坏了。如何能让官能团在高温高压下保持活性,这可是国际难题,现在也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
“所以他们这个技术值得怀疑,是吧?”
“非常难实现,我了解了一下国际上的技术,欧美也有一些类似的尝试,但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大部分试验结果都不稳定,而且成本非常高。美国有一家做得比较大的,也是你说的这种活性膜,但需要经常更换,可能每三天就需要重新铺膜,非常不方便。尤其对于工业企业,经常停工是无法忍受的。”
“贝科的膜好像是三年才需要重新更换的。”我记起小灵的介绍。
“三年?你记错了吧。这不太可能啊,你想想什么东西能用这么久啊?如果这家公司的东西都是真的,你告诉我一下,我也学习学习。”
挂了电话,我对贝科这层说不清道不明的“膜”,充满了无限遐想。
项目看上去进行得一帆风顺。罗旭制定了走访行程。首先需要调研的地方,就是贝科的研发生产所在地河北沧州。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解开这层神秘“膜”的面纱,对这一选择极为认同。
罗旭和企业联系好后,项目组坐着动车,奔赴沧州。
在动车上,何总开始忆苦思甜,给我们讲他远在西南边陲的家乡。讲当年如何少小离家刻苦求学不辍,后来又如何在投资圈孤立无援,独自奋斗。总之,何总的经历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我泽一僧啊,就是坎坷。”当何总最后这句总结落入我的耳朵,我忍不住笑了。只好转过头,看到一边的罗旭正在闭目养神。
到了沧州,接待我们的是贝科负责生产的副总老赵。老赵亲切地跟我们问候,说话甚是客气:“各位不许叫赵总,叫我老赵就行了,什么总不总的,我可不爱听啊,就叫老赵。”
老赵对我们照顾得极其周到。一上车先是嘘寒问暖:“各位吃早饭了吗?要不我先带各位吃个早饭?”然后就变成了地陪导游。给我们细述了一遍沧州的名胜古迹,并一再强调,铁狮子是一定要看的,“来一趟哪能不看看铁狮子就回去啊。”在得到我们都没有兴趣的答案后,老赵仍不死心,“看见这个夜总会了吗?这是去年刚建好的,咱们晚上就来这儿娱乐一下。还有对面那个洗浴城,也不错,服务都很好。咱们晚上玩累了就过来洗洗澡,捏捏脚。你们今天就要回北京?那哪儿行啊,怎么也得住个三五天吧。几位来得还正是时候,现在是海蟹最肥的季节,你们一定得尝尝。沧州是沿海城市,海产丰富,价格也不贵。”
尽管老赵介绍得声情并茂,可惜看着外面一片穷乡僻壤的败落景致,实在勾不起大家的胃口。
罗旭见老赵还要继续絮叨家乡美食特产,直截了当地发了话:“赵总,您不用客气了。我们这次来只待一天,晚上的火车票都买好了,所以请您一定要安排紧凑。我们希望这一趟,就把该调研的都看完。”
第82章 心共孤云远(4)()
老赵满口答应:“好好,叫我老赵就行了。那各位领导,咱们先去看看我们的供货商吧,这样走比较顺路。”
“我们这一趟还是想着重看看生产基地,供货商放在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