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世逐流 >

第346章

乱世逐流-第346章

小说: 乱世逐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唉,当年我跟你四哥玄恭(慕容恪表字)说,慕舆根这家伙该杀,迟早是个祸害。

    只是玄恭有些妇人之仁,我们才会有今天的窘况。杀一人而救一国,这才是大仁大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皇甫真对于慕容恪的优柔寡断,说实话,并不是很理解。仁义没有错,但没有原则的仁义,则是姑息养奸。

    用现在的一句话说,那就是“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听了皇甫真的话,慕容垂失笑着摇头,慕容恪并不是不讲原则,而是这个原则实在是太大太高。

    用一个词来说就是“拨乱反正”!

    或者说是“矫枉过正”。

    团结,是慕容恪追求的东西,他在努力改变因为慕容俊锐意进取而导致鲜卑慕容内部分崩离析的趋势。

    目前来看,还是卓有成效的。

    对于这些,慕容垂不想评价,他虽然不能认同慕容恪的理念,不过对方的作为和心性,还威胁不到他。

    “别说那么多有的没的。刚才你似乎对我的命令很怀疑?”

    陡然间,慕容垂身上有一股极强的气势爆发,让人不敢直视!

    皇甫真这才醒悟,现在这位吴王,已经不是当初的闲散王爷了。

    慕容俊不在了,这次站队慕容垂又是站的稳稳的,平定慕郁根叛乱功劳很大,已经掌控了一部分军队,更一批军中后起之秀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这一次新皇登基,军制改革,有几个最大的受益人。

    慕容恪就不说了,基本上处于摄政王的地位,在燕国有着最高的调兵权限(部落制度还未完全根除,鲜卑贵族对本部族的部落军有着绝对的控制,只要不怕秋后算账,就可以听调不听宣)。

    可足浑皇后,给慕容伟出了个点子,仿照晋国的军制,设立幕府,以大都督为最高指挥。

    将燕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立一个幕府,负责调动军队,指挥军队出击,但不负责日常训练,也不管将领级别和晋升。

    北幕府设立在龙城,负责防备鲜卑拓跋,以及北方的丁零族。

    南幕府设立在枋头,负责对晋国和秦国苻家的攻略。

    基本上,这个布局属于南攻北守的格局,重心在南边。

    暂时失去男性功能,无法享用后宫佳丽的慕容伟,将精力都放在国事上,从善如流,颁布了这项改革令。

    因为这对于分化军队内部的抱团,将日常训练和出兵作战分割开来,有利于巩固皇权,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这件事慕容垂可以算得上是个很大的受益人,只不过,还有一个更要命的事情需要清理和收拾,不然他就是燕国的大笑话了。

    龙城,也就是北幕府的所在地,现在居然还在拓跋家手中。这让人情何以堪?

    慕容垂有心将北幕府经营成自己的老巢,总不能说老巢被人家占着吧?

    有时候,慕容垂甚至在想,关于幕府的出台,这他喵的怎么看怎么像二桃杀三士的把戏呢?

    自己明显不想去趟龙城这浑水,最后却不得不亲自带着麾下嫡系和亲近部落的军力出兵龙城。

    可足浑家的女人,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厉害了?

    慕容垂陷入了沉思,等待着皇甫真的回答。

    “吴王,你想想,龙城这里是活水,我们本来就没办法封锁渝水,就算挖掘壕沟,那也只能等到冬天,再跟对方拼个你死我活,白白的浪费军粮而已。”

    皇甫真这个人认死理,说的话也很不好听。

    “你说的道理,我何尝不懂?只是龙城我志在必得,这也是燕国起家的地方,用汉人的说法,这里就是龙脉所在。绝不能落在其他人手里。”

    皇甫真有公心不假,所站的角度却是以燕国为主,而不是站在他慕容垂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有时候会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

    燕国没有龙城真的可以,但他慕容垂没有龙城,就只能一直玩“潜龙勿用”的把戏,他也想有一天能飞龙在天啊!

    “吴王,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困难,其实拓跋寔也很困难,他们只是骑虎难下而已。在下认为,可以跟他们讲和,让他们退出龙城。”

    皇甫真一脸自信,没想到慕容垂却像是看傻子一样看着他。

    鲜卑拓跋氏,并未彻底开化,陋习不少,这且不说了。

    就算是开化了,莫非人家是开善堂的,你让他们退他们就会退么?开什么玩笑!

    慕容垂差点对皇甫真说要对方女儿陪他睡几天,看这位三朝元老愿意不愿意。

    “吴王,先礼后兵,在下去一趟龙城,谈谈也好啊。”

    皇甫真根本不愿意放弃,而且似乎有所凭借,不像是“试试看”的态度,倒有些志在必得的意思。

    “让别人去不行么?虽说是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可斩使以示威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啊!”

    皇甫真明显是跟着慕容家打天下的“忠义之士”,慕容垂还是舍不得对方冒险的,虽然这个人并不是自己的嫡系。

    没想到一副文士打扮,颇有些书卷气息的皇甫真拍拍胸脯保证道:“如果我不去,难以表示诚意,那就没什么好说了,我们短时间拿对方没办法,对方想走也走不了,只能跟我们耗到冬天。

    这正是应了麻杆打狼,两头害怕这句话。所以在下必须去一趟。”

    这话说得入情入理,慕容垂点点头,不得不承认皇甫真确实是个做大事的人,随便嘱咐了几句,这位副手就轻装上阵的来到龙城南门。

    城楼上的士卒放下来一个篮子,皇甫真就坐进去被吊上城头,随即五花大绑的送到拓跋寔的面前……

    寝食难安的并不止燕国的吴王慕容垂,有个在潼关的沙场宿将,此时比他更加焦躁,几乎可以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了。

    深夜,潼关东面的城门开了一个小小的缝隙,两个黑影,几乎是一骨碌的闪进大门,随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两人进城后,扯掉自己身上的黑色披风,里面的服饰,居然和潼关士卒的一模一样。这两人低着头,被梁安的一个亲兵领到梁安在城楼上的签押房内。

    两人一进签押房,关上房门,其中一个窈窕的身影就扑向正在案头看书的梁安,紧紧抱着不放,低声抽泣。

    “影儿,好,好,再看到你,爹就放心了!”

    梁安几乎是要老泪纵横,不过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人,不是跟女儿温馨的时候。他板着脸看了那家伙一眼,不悦的说道:“臭小子还不过来坐?你以为老夫近期坐立不安都是为了什么?”

    “那个,你们父女两人肯定还有很多话说,要不我先回避下?”

    他一边说,一边走过去大言不惭的坐到梁影和梁安之间,此人正是现在洛阳扛把子的赵大官人。

    “你们冒了这么大危险来潼关,不会是来看我这个老家伙的吧?外孙呢?”梁安对着梁影挤眉弄眼的,弄得一向落落大方的梁影都羞红了脸。

    如果真有“外孙”,那哥就是喜当爹了,可能么?

    赵川不屑的撇撇嘴,然而有些话却不能说出来,谁让自己以后会睡人家女儿呢,还不许别人调侃你几句么?

    “不说笑了,赵川,你究竟是为何而来?”

    梁安终于肯进入主题了,赵川拿出一块印信,乃是东海王府的虎符,可以调动私军的信物。

    “长安城可能有剧变,到时候潼关首当其冲,依我看,不如先下手为强,当然,先下手不是说现在就动手。”

    说完这话,赵川发现梁安的手不自觉的抖动了一下!

    “爹,苻生不会放过你的,一旦他继位,梁家就会遭受灭顶之灾!现在是因为桓温还没有退兵,苻健不敢拿你怎么样。

    一旦桓温退出汜水关,甚至返回建康,那苻健会在第一时间将你调走,至于结果会怎么样,他即使不收拾梁家,苻生以后也会动手的。”

    梁影说得有理有据,这话是赵川告诉她,让她亲口说出来的。

    同样的话,自己说和对方的亲生嫡女说,那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果然不出所料,梁影这话一说,就见梁安那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嘴上挂着自嘲的笑容。

    “我最近正是犹豫不决,听你们这一说,苻坚那里,似乎可以指望一下!”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以中国古代的价值观,现在梁安终于苻家,这才是忠,他若是终于东晋,那叫卑鄙小人。

    梁安从苻健这里跳槽到苻坚这里,比他跳槽到东晋,心理压力和负罪感,都要小得多。

    “苻健的儿子,都没有人君之像,看来我是可以为将来打算打算了。”

    (本章完)

第417章 媾和() 
    梁影乖巧的退到一边,赵川和梁安端坐于书案两侧,上面放了一张简陋的关中地图。

    中国古代绘制地图没有比例尺的概念,地图上离得很近的两个城池,所间隔的距离可能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不过即便如此,大致位置还是没有错的,潼关在西边的长安与东边的洛阳之间,画图的人绝不会把潼关画到洛阳东边去。

    古人对“量变”不怎么感冒,对“质变”倒是异常执着。

    “一旦长安有事,苻坚就会在并州起兵,数万人马直扑长安,在那之前,你就必须有所决断,最好,能把长安的兵力吸引到潼关一线,那样将来也有立足的资本。”

    梁影假装自己是一块石头,却也为赵川所说的话感到心惊肉跳。千军万马扑过来,如同黑云压城,那种阵势,她可是见过的。

    房间内的空气变得压抑,摇曳的烛火,也被外面透进来的风吹得乱舞。

    赵大官人说得有理有据,不过梁安好歹也是见惯了大风大浪的人,不会被赵川三言两语就忽悠进角斗场。

    他指着地图上潼关的位置问道:“我若是早发动,只怕挡不住苻生的大军,到时候,潼关必然陷落,如果那样,该怎么办?”

    梁安问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虽然先出头就能抢占先机,但也有先出头的先死一说,到时候若是长安的内乱没有起来,或者说很快就平定,苻生腾出手来收拾“叛乱”的自己,那么……结果也许会很不妙!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梁家拖家带口的,全部都在潼关呢。

    “洛阳那么大的地方,难道还容不下你么?”赵川一脸古怪的看着梁安,话说这位“隐形岳父”大人吧,还真有点干大事惜身的味道。

    你若是起兵失败,最少还有个地方可以退,究竟是在担心什么东西啊?

    赵大官人都有些不理解混了几十年的梁安为何还会前怕狼后怕虎的,做事一点都不干脆。还好这次带梁影来了,不然梁安恐怕不会那么轻易的就范。

    “你宣布易帜以后,苻健如果还健在,那么他一定会派苻生来平叛,然后让你成为这位新太子的垫脚石,算是杀鸡给猴看吧。

    这种情况其实对你最有利,因为苻坚会趁着长安空虚,控制秦国的中枢,苻生就算再厉害,也不得不回长安争权,你的态度,对于想站队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那时候如果你倒向苻坚,他一定会特别优待你,这就是所谓的站队要趁早,百利而无一害。

    如果苻健已死,而苻生夺得了皇位,那么他才没时间去收拾你,长安城那时候肯定乱成一锅粥。

    还有苻坚,苻菁等人虎视眈眈,这种情况你不必担心,只需要按兵不动,守好潼关就行。

    再不济的话,我手下还有五千常备精锐,极端情况能动员一万人帮你守潼关,退也能退到洛阳。

    可进可退,能攻能守。怎么选择,全在你一念之间了。”

    赵川打开折扇,悠哉悠哉的给自己扇风,梁影在一旁面露微笑却不做声,只剩下梁安一人低头沉默不语。

    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对的样子,但又说不出来!

    一时间梁安觉得自己智商好像有些欠费。

    “苻坚估计等抢收完春麦就会准备妥当,在那之前,你一定要易帜,时间绝对不能太迟。我可以打包票,苻生必败无疑,早点站队,就是早点抢一个好位置。”

    梁安还想说话,却赵大官人粗暴的打断说道:“桓温的北伐军要回归了,苻健要死了,长安要乱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机缘,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就算走错,那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好。时代的大变局之下,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你和我都一样。”

    掷地有声!连梁影都被赵川震撼到了,话语里头似乎带着对时局的预测。

    天才和庸才相比,其实往往只是提前多走了几步。

    “这样吧,我听你号令,你什么时候需要潼关这边作出动作,就派人来通知一声,这样总可以了吧?”

    软磨硬泡之下,梁安终于妥协了,或者说,是赵川帮他说服了自己。

    一个人在矛盾难以抉择的时候,他向别人询问,并非是问那个人该选什么,而是希望别人能认同自己的选择,帮助说服自己罢了。

    “你们走吧,事不宜迟,潼关并不安全。姚绪的羌人,就被安置在潼关以西不远的地方。他们姚家几乎被你灭族,若是你落到他们手上,估计不死也要脱层皮了。”

    对于赵川的狠辣,梁安也觉得非常意外。好在这个人算是自己的“女婿”,不然这样一个人盘踞了洛阳,只怕他梁安晚上睡觉都睡不好。

    “影儿,你去外面候着,我有话跟赵川说。”

    梁安摆摆手,随即梁影给某人一个关切的眼神,退出了房间。

    “我有点后悔,没想到你能有今天的成就,有句话叫莫欺少年穷,果然是古人诚不我欺也。”

    梁安感慨的叹了口气,看到赵川脸上依旧是波澜不惊,心中暗暗点头。

    有些人,现在即使并不算特别显山露水,但已经有了所谓“上位者的气息”,也就是说,这种人天生就是“肉食者”。

    当年自己要是有眼光的话,只怕梁影已经是赵川的正妻了,哪里轮得到谢道韫那个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