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要代隋 >

第6章

天要代隋-第6章

小说: 天要代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尔朱荣为孝庄帝所刺杀,天下大乱。公元532年,权臣高欢拥魏孝武帝元修即位,总揽朝政。”

    “公元534年,宇文泰率部进据关中,拥立元宝炬为皇帝。以武川镇的军事贵族为班底,定居关中,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由此便形成了现在的关陇世家。”

    薛胄扶了扶胡须,点头道:“嗯,我关陇世家同气连枝、世代通婚,关陇世家子弟也大都遗传了鲜卑人好武的传统,加上家家都有世代相传的练武之法,自三岁开始习武,七八岁开始把狗当马骑,练习骑术,十几岁便要从军出战。所以关陇世家子才能成为我大隋之根基、军队之磐石。”

    “所以夭折、残废率高啊!”杨頔笑着打岔道。

    薛胄干咳了一声,继续道:“优胜劣汰嘛。我大隋采用的是军功爵与均田制相辅相成的制度,你的俸禄、田亩、家丁、奴仆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

    “想过上好日子,自然得人人发愤图强,而且祖辈传下来的爵位是代降的,且只能传给嫡长子,所以关陇子弟大多数从出生起,就要为了自己搏功名。”

    “老师,那你郡公的爵位。。。”杨頔冲着薛胄嘿嘿直笑道。

    “少打岔!”薛胄瞪了一眼杨頔,继续问道:“你可知何为府兵制?”

    “府兵制的根本在于兵农合一,所谓府兵,就是战时由皇帝下诏,各折冲府(后改为鹰扬府)下令集结,作为野战军,闲时务农,一年训练四番,一番为四十天左右。”杨頔想了想,答道。

    “不错!”薛胄点头,补充道:“府兵都是世袭制,常人想参军,要么为罪犯,被发配为边军,要么应征为骁果,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大隋的府兵,装备都是由我大隋倾举国之力打造而成的制式装备,世代相传,且发下来后,自己负责、自己修补,这直接关系到在战场存活率的事情,府兵们自己也不会马虎。所以,府兵乃我大隋军力之基石,而我们关陇世家子,每到战时,就会给委派成府兵的指挥官,以家丁、部曲为亲兵,层层相扣,形成了我大隋冠绝天下的战争体系!”

    杨頔为薛胄详细的介绍所吸引,忙问道:“那我大隋除了府兵外,还有什么士兵体系?”

    薛胄笑了笑,答道:“我大隋军队还有三类体系,即边军、州郡兵、禁卫军,不过,这三类其实也是属于府兵这一大类当中的。”

    “边军即镇守边疆的军队,边镜州县训练和战备的时间远比内地的州县要长,他们可能看上去邋邋遢遢、不修边幅,但战斗力着实彪悍。”

    “州郡兵可由府兵或者应征的平头百姓组成,装备也是参差不齐,战斗力普遍较差且差异大。靠近边境、异族聚集地的州郡兵战斗力越强,反之,越弱。”

    “禁卫军则是保卫皇上和首都的军队,分两种,一种是全国的府兵轮流去京城戍守,号‘番上部队’。”

    “另一种是是从全国各地的军队和应征的平头百姓中挑选强壮、勇武者,倾大隋国力打造武器装备铠甲以充之,所有禁卫军士都是左臂纹鹰,曰滴血雄鹰。号称拳上站人,臂上走马,这支军队是我大隋最精锐的部队,号‘骁果军’。”

    “我大隋现只在北方设立了十二卫,每一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两人,护军(虎贲郎将)四人,武牙郎将六人(大业年间增设)。平时只是遥领府兵,战时由皇帝授指挥权。每卫分设若干军府,设骠骑将军(鹰扬郎将)一人,车骑将军(鹰击郎将)一人,负责平日府兵的训练,而战时则会作为朝廷指派将军的副手领军。”

    听到这,杨頔双眼放光的问道:“老师,我大隋有多少万军队啊!”

    “兵法有云,兵贵精而不贵多。”薛胄摇头笑了笑,答道:“战时每府步兵以50人为一队,设一都督(队正)。500人为一旅,设帅都督(旅帅)一人。2000人为一团,设大都督(校尉)一人。2万人为一军,以卫将军或护军(虎贲郎将)为统帅。以数个军为一道,设行军总管一人。又由数道为一行台,设行台大总管一人。”

    。。。。。。

第11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 
“杨頔,你可知维系一方的治理或者统治,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嘛?”薛胄双目如炬地盯着杨頔,问道。

    “民心?孟子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杨頔不确定地答道。

    薛胄赞赏地点点头,侃侃而谈道:“然也。民心往上说,可以叫做天下大势,再往大了说,可谓是天道。”

    “天道之说,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玄之又玄,但它却的的确确的存在着。”

    “百姓畏威而怀德,以王之子民自居,是为民心;民心之所向,上下一心、同心协力,是为大势所趋;天下大势又遵从于天地间的规则,也就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规则和道义,谓之为天道。”

    “暴秦为何二世而亡?是秦法太过严苛?不对吧,老秦人都能忍,六国百姓为何不能?何况秦律中从没有失期皆斩之说,而是按日期罚钱。是六国的遗老遗少们贼心不死,阴谋造反?有这个原因,但不是主要的。”

    “其问题,追本溯源,在于秦始皇急于统一全国,而不遵守商鞅变法以来的根本——军功爵制度,老秦人在统一战争中,流了血,却没有好处,因此而失了老秦人的心,使秦人不在想为了大秦而战。”

    “秦人一往每攻下一座城池,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的土地、财富和奴隶,是故秦人闻战则喜,战必胜而攻必取。这样虽然激发的秦人的积极性,但六国贵族、百姓势必上下一心,拼死抵抗,这样会给统一战争带来极大的阻碍。”

    “从秦昭襄王时与赵国的战争就可见一般,秦人每每入侵,赵人宁死也不愿投降,长平之战就是典型。韩王割上党秦国,上党百姓宁愿归赵也不愿降秦,致使大秦虽然打赢了长平,却也有邯郸之败。”

    “所以,秦始皇为了快速统一全国,与六国贵族、地主达成了默契,秦国只要每一寸六国的土地插上大秦的旗帜,至于土地、人口、财富,这些原本属于六国贵族、地主的‘蛋糕’,秦军并不会去抢夺。”

    “于是,六国百姓、地主、贵族、甚至是王室的抵抗意志大幅度削弱,秦军基本是一路平推,在短短十年时间就灭掉了六国,吞并了数倍于己的土地。”

    “但广大老秦人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大好处,凭什么被我们征服的土地,地主还是地主,贵族还是贵族,老子打完仗,还得回家种田!?此举大失老秦人之心,是故秦二世在全国大乱时,手里竟然没有正规军,还得去骊山抓劳改犯。”

    “国家要存在,政令要通行,这都少不了强大武力的维持和天下百姓的拥护。当上下离心、百姓与朝廷离心离德的时候,由广大平民百姓所组成的军队,也将不在是朝廷的军队。”

    “而楚汉之争,刘邦最后能胜出的根本也是在于民心。项羽有一范增都不能用,每攻下一座城,便对秦人大肆报复,动不动就坑杀降卒、屠城泄愤,六国子民(除了楚)对楚霸王可谓是深恶痛绝之,军队也是越打越少,费力攻下的城池不能为己用,反而一旦楚军撤离,便会发生叛乱。最后给逼得众叛亲离,只得乌江自刎。”

    “而刘邦虽出身草莽,却有非人的远见卓识,自入关起,便同秦人,乃至天下百姓约法三章,天下百姓无不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虽然屡战屡败,但兵源确是源源不竭,粮草也是供之不尽,就好似滔滔不绝的江水,任你竭尽人力,也难挡天威。”

    “是故,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人诚不欺我也!”杨頔听得心旷神怡,原先读史的一些困惑也都迎刃而解,跳起来赞道:“师父真乃经天纬地之大才!”

    薛胄笑了笑,讲了半天,也讲得口干舌燥了,拿起一旁的茶杯,道:“自西晋东渡以来,这江南之地儒雅之风倒是越来越浓厚,就拿着茶道来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种陶冶情操、自我修身的方式,当真是妙不可言啊!”

    “哈哈,那是自然,我家就有专门煮茶、泡茶的侍女,我娘每次在招待重要宾客的时候,都是会展现一番精妙绝伦的茶艺功夫呢!”杨頔脑海中自然浮现出母亲张氏,每次认真泡茶时那优美的礼仪和姿态,傲然道。

    “当真?那下次老夫得上你家坐坐,能享受这样一番礼仪,品到一口好茶,也算是人间一乐。”薛胄摸了摸胡须,饶有兴趣地笑道。

    两人正说话间,管家鲁世范进来禀告道:“老爷,府外有一个自称是岑文本的孩子,领着一大帮子百姓,叩门求见!”

    “文本!?”

    杨頔没想到小文本居然敢领着一大帮子人,到刺史府来叩门喊冤,关键是喊冤?他有何冤?

    想到这,杨頔不禁疑惑地望着薛胄。

    薛胄也略感意外,随后感叹道:“荆湘之地真乃人杰地灵之处,不仅物产富饶,而且人才辈出啊!”

    见杨頔疑惑地望着自己,薛胄无奈地笑了笑,摇头解释道:“哪天你与你爹来我府上,我叫你爹去内房商议,就是为了破除那萧铣的阴谋,同时在反戈一击!”

    “我先是让你爹回去,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然后暗地里选一个心腹,找一个合适的时机,被县衙的衙役当作可疑人员抓住,然后在刑讯逼供下,供出杨府确实有三位逃犯。”

    “随后那岑之象一定会带人去你家里搜,搜不到就会全城通缉、并且封停你家店铺。这时候我便出面,让那心腹反水,说是严讯逼供下,他不得已污蔑的杨府,而我也可以借此机会,免除岑之象的官职,将他下狱。”

    说到这,薛胄顿了顿,然后赞道:“不过,我没料到,他生了一个好儿子啊!”

第12章 派系斗争() 
听到这,杨頔是一头雾水,心腹是谁?

    师父为什么要借这次机会陷害小文本的父亲?

    我爹可是个老实本分的生意人,居然也配合执行?

    这样做,真的好吗?

    杨頔莫名感觉心腹会是自己的长随,崔文秀。

    而且,这事看起来远不像表面上这么简单。

    师父为人还是善良、正直的,这点杨頔可以用心感受到。

    一个上州刺史,为何要陷害一个小小的县令?

    师父为何就那么肯定,举报人一定是萧铣呢?

    杨頔迫不及待地脱口急问,道:“那心腹选的是谁?为什么要陷害岑文本的父亲?”

    薛胄倒是不急不慢地道:“杨頔啊,遇事别急躁,心平气顺,方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选的心腹,就是你的长随崔文秀,这小子,我亲自见过他,是个人才,对你杨府可是忠心耿耿!”

    听到这,杨頔一拍额头,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可苦了文秀了。

    严讯逼供!

    火钳?手指夹?钉马?切刀?老虎椅?

    哎呀呀,想想都怕。

    薛胄没有停,继续道:“至于为什么要陷害岑之象,这就说来话长了。”

    “自我朝立国以来,皇上就立了长子杨勇为太子,而前太子杨勇的正妃原本是泾州刺史、始平县公元孝矩之女,因无子而不得宠,后来因为心病,很早就去世了。”

    “杨勇便娶了时任上柱国、尚书左仆射、齐国公高颎,高大人之女高良娣,后来,高大人的儿子也娶了杨勇的女儿,大宁公主为妻,太子与宰相结成亲家的同时也结成了稳固的政治同盟。”

    “这其实是犯了大忌讳的,但高大人一生奉公廉洁、一心为公,他认为自古以来便是嫡长子继承制,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嫡长子做太子是既定国策,也是国之根本。自己与太子交好,一是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坚定皇上的决心,二也是培养太子为人处事的能力,自己是一心为了大隋的未来着想。”

    “但皇上并不这么看,太子与宰相的结合,严重威胁到了皇上的地位。而且高大人执掌朝政二十余年,朝野上下遍布高家党羽,且高大人行事独断、果决,很多意见与皇上相左,且仍要皇上按自己的意愿施行。皇上自此对高大人产生了怀疑和嫌隙,开始重用越国公杨素,并提拔他为尚书右仆射。”

    “因为杨勇个人行为的不检点等诸多原因,皇上渐渐疏远了杨勇而有意让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为太子,而杨素虽然是因高大人的推荐而入仕,但他不甘在高大人之下,一心想跟高大人掰一掰手腕,从而支持晋王杨广。”

    “于是,朝野上下渐渐分成了以高大人为首的太子党,和以杨素为首的晋王党。为师因为是高大人的学生,且跟高大人的政见大体一致,所以也是太子党,而萧铣所代表的的兰陵萧氏就是晋王党。”

    “自‘猫鬼案’案发后,杨勇失宠被废,而高大人因为力保杨勇,受到了牵连,被皇子假借上大将军王世积案,说高大人参与了此谋反案,而免除了相位。”

    “对此,为师时任刑部尚书,联和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弼、民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太子党核心,力证高大人无罪,皇上也因此更加气愤,将我们都降了官,为师也就被赶出了京城,到这湘州来当刺史了。”

    “至于为师为何要陷害这岑之象,一是因为当年的派系斗争;二是因为为师发现,这萧铣在湘州的势力极其庞大,其暗地里经营地产业遍布荆湘大地,黑白通吃,而他所代表的兰陵萧氏在这荆湘之地还有很高的号召力,很多西梁的遗老遗少仍然在为兰陵萧氏效命。”

    “对此,为师视这萧铣为朝廷的心腹大患,必须要剪除这种潜在的巨大威胁。若天下太平还好,若是一旦天下有变,恐荆湘大地不复为朝廷所有。”

    “但为师一直找不到点下手,这萧铣隐藏得极好,平日里装作是一个孝顺、贫苦、勤奋的抄书生,但他骗得过常人,骗不过我这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