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世情缘 >

第70章

乱世情缘-第70章

小说: 乱世情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二月十五日,武成帝与成懿后梓宫安于邺宫太极前殿,发丧太极殿。文睿帝俯于棺椁之上,悲不自已,悲痛欲绝,几近昏厥,幸得两后悉心安慰,文睿帝才同意被扶下去休息。

    一到偏殿,高纬便接过赵书庸递来的丝帕,擦净脸上硬憋出来的眼泪。

    坐到紫檀御座上,问道:“发生什么事了,居然让朕从丧礼上下来

    。”赵书庸低声道:“爷,齐安王找到了,已经囚禁于澄元宫(文襄帝高澄被刺杀身亡之地)了。”

    见赵书庸欲言又止,不禁问道:“还有什么事?”“彭太妃自缢了,留下遗书,声称教养出齐安王这样的儿子,实在有愧于皇室,唯有以死谢罪。”

    高纬沉默良久,才说道:“追封彭太妃为太贵妃,随葬永平陵。赐齐安王白绫,死后陪葬永平陵。”赵书庸听到对高廓的处置时,愣了一下,随后明白是彭太妃的死震惊了高纬,这才只是赐高廓白绫自尽。

    天统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帝崩于邺宫乾寿堂,享年三十一岁,庙号世祖,谥号武成,葬于永平陵。

    ———《齐世祖武成帝实录》

    天统四年十二月十六日,齐安王高廓谋反未遂,自缢于澄元宫,时年十一岁,文襄帝追谥怀愍,准其陪葬永平陵。

    十二月十八日,文睿帝下诏废除嫔妃殉葬的礼制,同日,下诏将数十名未有子嗣的太妃以及两批年长宫侍送回其家,言称为武成帝和成懿后积福。

    十二月十九日,文睿帝追封其早夭女儿为郑国长公主,葬于漳水之北。

    十二月二十日,文睿帝下诏尊文襄帝皇后元氏为静德太后,迁往娄太后身前寝宫——南宫。

    翌日,接出太宁年间就被武成帝囚禁的孝昭帝皇后元氏,尊为顺成太后,遵从太后旨意,送回其侄儿府中,命其尊养,开度皆由宫中所出。

    十二月二十四日,襄城王高淯突然病重,当夜病逝于王府,文睿帝哀伤不已,赠已逝襄城王假黄钺,追封太傅、相国,录尚书事,赐钱百万,谥号景烈,陪葬神武帝义平陵,由其世子高亮嗣位。

    十二月二十八日,文睿帝亲扶父母棺椁至永平陵地宫。有朝臣曾言成穆皇后为武成帝发妻,应迁入永平陵,文睿帝只说:“父皇登基四年都不这样做,自是有其考虑,朕身为人子,自是应该遵从父皇。”迁陵之事就此作罢。

    十二月三十日,因先帝丧事缘故,除夕宴被罢免,烟花百戏等皆被免去,民间庆祝则如常。子时到达时,几乎是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齐朝终于跌跌撞撞到了天统五年。

    以后的史书中提到齐朝的天统四年,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凶年。而民间百姓更是取四年谐音,称这年为死年也。

    这年死的人尤其多:前半年的光猷毛氏,上洛王前世孙高玄;后半年的斛律金、武成帝夫妇和彭太妃、郑国长公主还有高淯高廓以及和士开等人。

    除却这些关系重大的人物,还有因谋反与郑国长公主之死而被文睿帝迁怒,落得满门抄斩下场的和士开之弟淮州刺史和士休,高归彦子孙十五人皆被弃市,女眷贬为庶民。

    文睿帝余怒未消,彻查暗助和士开的世家门阀,山东中小士族几乎都参与其中,被朝廷铁腕血洗,连五姓七望也因为这次谋反被牵连,子弟死者十之二三。

    经过这次血洗,山东士族从此一蹶不振,再难正面与皇室对抗,只得不断与皇室联姻,乞求生存。

    作者有话要说:= =小九最近一直在看悲剧,然后就把自己的反面情绪融入了小高身上,果然只有bt作者才能写出暗黑主角,琢磨了近一个月,才写出来,哎呦,头疼。

第85章() 
天统五年正月十六日邺宫太极殿

    因武成帝与成懿后相继晏驾的缘故;故本应在正月初一就举行的大朝会;改于正月十五之后。

    今日;皇帝于邺宫太极殿举行大朝会,邺都百官依例与天子商议去年积压的重大国事,进邺的地方官员则向天子汇报州郡事务。

    其中最重要之事便是因高淯病逝;使得掌握朝中大权的尚书右仆射一职空缺。君臣商议之后,由尚书左仆射上党王高涣改任为右仆射,左仆射一职由素有清名的彭城王高浟担巍,b》

    待诸事皆毕,少年皇帝即命内侍总管赵书庸宣读一封诏书,诏书内容令朝臣全都大吃一惊。

    皇帝居然要在父母刚过世一月的情况下封自己的亲表姊;成懿后兄长秦国公胡长仁的嫡长女——胡卿羽为左娥英。

    而且还是在大朝会时候宣读诏书,隆重程度堪比大婚册后,册封的还是地位仅低于皇后的娥英。加之齐朝以左为尊,也就是说后宫中除却两后,就是此女地位最尊了。

    刚开年就听到这消息,大部分人都有些反应不过来。等到众人回过神,朝龙殿望去,却只能看到青色狐裘衮服的衣袖。

    御史中丞李集当即提起袍服下摆,去追小皇帝,意欲谏言。他手下的几名位御史见此,也随之而去。

    还在殿里的百官大部分面面相觑,不由想到:小皇帝为了美人,连父母刚刚过世都不顾,就将其表姊册封接进宫。难道在对待已逝父母这一点上,他也酷似其父武成帝?

    而还有一小部分则是不约而同看向一脸得意的胡长仁,心下琢磨:女儿得了宠,父亲自然沾光。秦国公又是成懿太后的亲兄,以后荣华自是不可说,看来得和秦国公多亲近。

    ****************************************龙乾宫外************************************

    “陛下,古时圣君无不以孝治国,尤是尧舜二帝,更是事事以孝为先,故在其治下方能民风淳朴,国泰民安。现今先帝太后丧期刚过,便纳妃入宫,实是大不孝之举。臣请陛下收回诏书,待丧期过后,再纳新人充盈后宫。”李集跪在殿外苦苦进谏,跟来的御史也不断附和。

    殿里,高纬批阅着奏章,听着这些谏言,太阳穴隐隐作痛。心里不断让自己冷静,尽量去无视殿外那几只“乌鸦”。可惜最终还是败给了那些名为御史的“乌鸦”。

    恼怒地扔下没批完的奏章,气冲冲走向李集,呵斥道:“真是鼓噪!这不过是朕的私事,何需你如此苦谏

    。有这功夫,还不如多注意朝政大事。”

    李集正色道:“天子私事便是国事,更何况这次要册封的还是娥英这等高位,又是先帝太后过世不久的时间。陛下,您是天下表率,您如果要做如此不孝之事,天下臣民会如何看朝廷,如何看皇家?”

    “当年先帝于武明太后丧期内就为朕与左皇后举行大婚。更在一月后纳了数名妃嫔入宫掖。先帝可以如此,朕为何不可,更何况朕的孝期已满。”高纬脑子转得飞快,脱口而出。

    自前汉以来,天子父母去世,皇帝都必须守孝三月,此后历朝不变。娄太后驾崩后,高湛酒醉未曾及时发丧,特意在孝期上又加上两月。

    然而在河清二年却突然下诏将三月孝期改为二月,没过多久又改为一月。并定皇帝服孝一月为常规,确实,高湛当年是还在孝期之内,而高纬是已经服孝期满。

    李集愣了一下,立刻说道:“正是有了先帝这样的先例,陛下才更需要尊礼守孝,孝期之外更应服孝,教百姓百善孝为先。如此才可三纲五常固在,不重回永嘉之乱后礼崩乐坏的境地。”

    高纬盯着毫无惧色的李集,半响才开口:“李集,你是不是觉得御史中丞这个官职做得太轻松,所以一定要让朕把你外放。”

    话音刚落,冰冷的目光扫过李集身后的几名御史。他们吓得一哆嗦,赶紧低下头,拼命让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

    李集却还是不卑不亢:“陛下,御史的责任就是进谏,提醒君王勿发不恰当的诏令。臣身为御史中丞,更应率先提醒陛下,不可任由陛下不顾礼法地随心所欲,成为桀纣之君。”

    高纬眼睛瞬间眯起,瞪着这个不识好歹的臣子,嘴里念道:“桀纣之君。”李集倒是举着笏板,显得从容不迫。

    良久,高纬说道:“诏书照发不误,此事不准再议。”李集急道:“陛下,不可啊!”说着便要起身。高纬直接拂袖而去,却留下一句:“赵书庸,你找人送新任御史大夫回去。”

    赵书庸会意,笑眯眯地对李集说道:“恭喜李大人升迁,御史大夫可是正三品大员。先前四朝,这职位皆是虚设,现在陛下任命您为御史大夫,统辖御史台,看来对您是信任非常啊。”一边这么说,一边对两个青年宦官使眼色。

    李集对于自己升迁倒是没有什么反应,对赵书庸的祝贺也是置若罔闻,心中只想着再去谏言。好容易才看到一条畅通的路,刚想去追皇帝,就被人猛地架起。

    李集怒视笑嘻嘻的赵书庸,急道:“快放开我!”赵书庸笑意更深,说道:“陛下让奴才送大人回去,奴才岂敢不遵命,大人还是早点回府休息吧。”

    又对那两名宦官道:“还不快送李大人回府。”年过半百的李集岂是他们的对手,立刻被架离了龙乾宫。

    李集见此,怒不可遏,一边挣扎,一边扭头对赵书庸骂道:“后汉就是亡于你们这些只会溜须拍马,不懂劝导皇帝的阉人宦官手里的!”赵书庸眯起的眼中闪过一丝杀意,不再去看李集,扭头回了龙乾宫里。

    书房内,高纬拿着奏章,头也不抬地问道:“李老头可走了?”“刚送走了。”赵书庸低声应道。

    感觉到赵书庸语气有些不对劲,抬头看去,看到赵书庸一脸委屈之色,不由问道:“怎么了?”

    赵书庸郁闷说道:“李大人刚才说,后汉就是亡于奴才这些人宦官手里的

    。奴才被骂没事,可是爷,他这意思不就是说您是桓灵二帝,现在是后汉末年吗?这也太放肆了。”

    听完赵书庸的话,高纬眼中闪过浓重怒意。自幼由汉儒博士教育的她自然明白后汉的桓灵二帝如何重用宦官,放任宦党为其大肆敛财,导致黄巾之乱爆发,以至于后汉衰乱,三国并立。

    原先李集拿她与桀纣相比,她倒是忍了。现在他居然敢拿桓灵二帝两个庸才跟她比,这比说她是暴君更让她恼怒!

    将奏章重重掷于御案上,怒道:“不识抬举的酸儒!”“来人!”“奴才在。”守门的宦官赶紧跑进来。“李集目无君王,言语无状,立刻将他投入大理寺狱!”

    “陛下,宣明殿来人请您,说左娥英与您有要事商议。”正发怒下令着,一名宦官忽然进来禀报。

    高纬蹙起眉头,最后还是挥手让原先准备降旨的宦官退下,说道:“这次算李集走运,你下去吧。”起身转头对身后的赵书庸说道:“去宣明殿。”“是。”她没有看到赵书庸眼中的不甘心。

    到了宣明殿,高纬反而踌躇了,心里也有些不适应。最后,壮着胆子,尽量装作面色平静地走进了宣明殿。

    胡曦岚抬眼望到的便是如此面色淡然的高纬,心底默默叹息一声。

    “你们都退下吧。”宫侍退下后,高纬坐到胡曦岚身边,困惑问道:“有何事要与我商量?”

    “纬儿,你真的把那封诏书宣发了?”高纬轻笑:“那是自然,我要做的事情何时半途而废过?”

    握住胡曦岚的手,目光诚恳地说道:“你无需担心,我已经和秦国公说好了,你以后就是他的嫡女了,而且你的近侍我已经全部送走了,现在宫里的都是新人,没几人清楚见过那时的你,不会有事的。”

    胡曦岚叹道:“我那个大哥,对他有好处的事,他自是会答应。只是左娥英的位分太高了,小雨和小涴会不会不高兴?”

    “阿雨和涴儿应该早有心理准备,改日我会和她们好好说说的,你就别操心了。”语气清淡的安慰,让胡曦岚宽慰不少。

    高纬突然抚着胡曦岚的脸颊,目光幽幽,轻声说道:“看来那颗昏睡丹还真是奇药,就算是近看,你也要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八、九岁,若不是我知道真相,连我都要以为你就是我那十六岁的表姊。”

    “什么表姊,我大哥只有一个庶出女儿,这嫡亲表姊还不是你杜撰的。”胡曦岚点了点她的鼻尖,浅笑道。

    “好好,都是我干的,可不都是为了让你可以正大光明呆在我身边嘛。”微微勾唇,轻轻揽过胡曦岚。

    正欲搂紧,胡曦岚的头却一下子靠到了她的脖子上。心里一惊,忙低下看去,发现胡曦岚已经双眼紧闭靠在她身上。

    试着喊了几声,她还是毫无反应。高纬急了,大喊:“传太医!快传太医!”

    *********************************************************************************

    中年太医坐在脚踏上,眼前床榻帷幔重重,只有一只玉手伸出,其上覆着一条薄丝

    。做好这些准备,他才能为昏迷的左娥英把脉问诊。

    太医一边把脉,一边暗暗用衣袖拭去额上细汗。并不时偷偷观察身后来回走动的皇帝,心里真真是苦不堪言。

    把脉完,收拾好小枕垫,起身抱拳行礼。面前的皇帝早已经急不可耐,忙问:“她怎么样了?要不要紧?”

    犹豫了一下,禀报道:“左娥英娘娘只是太过虚弱导致晕倒了,并无大碍。敢问陛下,娘娘以前可受过什么重创,或许是服用了什么药性猛烈的丹?”

    高纬一下子就想起了那颗昏睡丹,可是绿絮遗书中清楚写着:此药无害,对身体大有益处。便说道:“朕倒是赐她了一颗丹药,可那是补药,必无害处。”

    中年太医摸了摸下颚乌须,沉声说道:“大概是娘娘底子弱,那补药初服又太猛,才会让娘娘身体更加虚弱,臣现在开一个缓补的方子,一来为娘娘补身子,二来可以缓解那颗补药,让它在娘娘体内缓缓挥发。”

    高纬一听就松了一口气:“那太好了,你赶快去开方子,若真是你说的那样,朕有重赏。”可见他一脸的欲言又止,心中微微一沉,问道:“是不是有坏消息?”

    “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