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兰陵风流 >

第95章

兰陵风流-第95章

小说: 兰陵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等等”中又过去了几日。

    这日晚上,月色阴晦,天空星辰闪烁,晋阳公主带着十几名侍卫,和一位羽氅高冠的道人登上逻些城西北三十里外的一座山峰。

    几名侍卫和一名道僮打着火把,晋阳公主和那道人立在山上突出的岩石上,都仰首望着星空,没有人说话,山风下,众人的衣袂被吹得哗哗作响。

    至子夜时分,一颗流星自东而来,划过逻些城,落在西面一百五十多里外的山丘上。

    青衣道僮将火把伸前去,道人低头看着手中星盘,过了良久,抬头对晋阳公主道:“荧惑驻井宿逾月,至今夜突入鬼宿。荧惑犯积尸,必有地动;客星入西丘,地动所在,东西一百五六十里。”

    李毓祯看向星落之地,又回头看向逻些城,薄凉的声音在风里显得更凉,“未知是东,还是西?”

    那道人微笑,“在东在西,又有何区别呢?”地动一起,便会为这位公主所用,无论在城内还是城外,不过是散播的言辞略作改变罢了。

    李毓祯神色不变,道:“云镜先生可卜得地动大小?”

    云镜子抬头观望着星空,又低头看了会星盘,半晌道:“积尸气浅,天尸主祸不重。”

    “如此,甚好。”

    云镜子微笑,“公主仁慈。”

    李毓祯清淡的声音道:“上天有好生之德,能少死些人,当然是好的。”

    逻些城内几十万人,权贵死光没关系,那些部民死光了,谁来做农牧的事,难道从中原迁人?别说笑了,有人肯迁来吐蕃这地方?

    云镜子摸了摸他的胡须,少死些人当然是好的,人都死光了,道门过来做什么,对一群牛羊传道么?

    次日凌晨,都元帅帐下达攻城令,命各军备战,巳正二、三刻见东大营火箭射空,各军出发,攻城。

    终于要攻城了啊!唐军上下都很兴奋,巳初一刻,各营士兵都甲胄穿戴齐备,坐守在营帐中,等待集合号声的吹响。

    将近巳正时分,有人感觉到地面在微微颤动,最初说这话的士兵被人取笑,但过了一阵,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了地面在动。营帐中都纷纷议论起来。有人惊慌的道:“该不会是地龙翻身吧?”民间称地动为地龙翻身。随着地面颤动不止,很多士兵都慌乱起来,他们不怕打仗,但怕天灾啊!

    军中反应很快,立即吹号,下令全军集合——地动时待在空旷的地方最安全,这是将军们都知道的。

    当唐军跑步出营,到各自营地的校场集合时,因见将尉们从容不乱,那些惊慌的士兵也都安定下来。

    很快,便有都元帅中军的传令兵骑马疾驰至各军通传:“逻些城内地震了。”

    这个消息传到军中各营后,士兵们愣了一下,然后震天的欢呼声爆发出来。

    天佑大唐啊!

    尽管唐军上下都深信能打下逻些,不需天助,但在攻城之前,上天突然降祸给吐蕃人,逻些城内地动,这不是说明天意在大唐吗?!

    天意这个东西很玄乎,虚渺不可测,很多时候是存在于人的心中,让人敬畏。但只要相信它存在,就能让人产生无穷的力量,或者是被它击垮。此刻,唐军就是深信天意在己方,爆发出来的士气几能冲天而起。

    萧琰在这一刻感觉到一种势,那是一种无形的气,因为信念的集聚,形成一种让人无可阻挡的杀气。她腰间的秋水刀仿佛与这种气势共鸣,刀刃在鞘内轻轻的鸣了一下。这一声很轻微,何况是在震天的欢呼声中,但萧琰听见了,不仅听见了秋水刀的颤鸣,她还听见了校场上无数刀枪槊的颤鸣。都是没有生命的器物,这一刻却仿佛“活了”。萧琰眼中光芒浮动,想起母亲说的“万物皆有见闻感知,此谓万物有灵”,她隐隐悟到了什么,手掌握着刀柄,仿佛能感觉到它的喜悦,和对战斗的渴望。

    秋水,已经很久没有出鞘了。

    ……

    逻些城内已经人心慌乱,地面在震动,房屋在倒塌,有人从房中跑出来,惊惶大叫,有人被倒塌的木梁或石块压着,没死的人还在哀嚎,因为地震畜栏和马厩也被震坏了,惊恐的牛羊和马群四处奔窜着,造成了更大的混乱。

    由于征调起来的军队和这些军队所属的部族都迁入了城内,一下增加了将近四十万人,虽然逻些是国都修建得很大,四城周长有五十里,能够容下这么多人,但这四十万人进来,房屋肯定是住不下的,处处都是搭起的帐篷,连成一片,地震一来,一个帐篷倒塌往往会压下其他帐篷,虽然和房屋倒塌相比,毛毡篷子压死人很少,除非很倒霉的被木柱子压住,但给人的惊恐却不减分毫。尤其当成群的牛羊马奔出后,四处冲撞踩踏,撞倒的帐篷、撞伤的人不知凡几,牲畜互撞而死的也很多,这些发狂的牲畜远远比人难以制止,它们造成了逻些城最大的混乱。

    其实地动并不严重,修建坚固的房屋都没有倒塌,王宫的建筑更是坚固,只是摇晃了几下,但是因为牲畜的暴乱,王宫和城内都成了狂兽场,平时温顺的羊羔也成了冲撞人的猛兽,只有长矛利剑刺入,才能制止它们,那些发狂的牦牛更是要几个吐蕃兵合力才能杀死,很多人没有死于地震,却死于牦牛和马匹的狂奔下。

    军队出动开始制止这些冲出来的畜群,力图将它们赶回畜栏,但这比杀死它们更难。王宫内也是一片马奔羊窜,因为宫内的马厩和羊栏也被震坏了,甚至出动了“赞普亲卫”中的高手才将这些狂乱的马羊驱赶回去关起来。

    地动只持续了两刻钟,但逻些城内已经成了血腥场,多半都是牲畜的血,死去的牛马羊到处都是。而城内人心还没定下来的时候,唐军攻城了!

    “以人为祭,天罚不仁!”

    “钵教亵神,上天降罚!”

    “天罚钵教!天罚吐蕃”

    “天佑大唐,大唐必胜!”

    东城、北城下,围城的唐军中有几支队伍用吐蕃语齐声大吼着。

    声音传上城头,城上的吐蕃兵脸色都变了。

    钵教祭祀和卜巫是以血为祭,有时是以牲畜血祭,有时是奴隶或战俘,战时多以人为祭。吐蕃佛教与钵教有矛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反对以人为祭。但这个习俗在吐蕃年深久远,佛教努力这么些年,改变了一些贵族以奴隶为祭,代之以牛羊活牲。但重大的祭祀,如战前卜巫,还是以奴隶为祭的。

    唐军这么一吼,城头上的吐蕃兵想到城内刚刚发生的地动,就想到“上天惩罚”,没有人怀疑这个。地动在人们心中,本来就是上天降下的惩戒。只是惩戒什么,就由得人说了。此时唐军一吼“以人为祭,天罚不仁”,很多吐蕃兵就信了;就算不信的,也认为肯定是有其他地方惹怒了上天,否则怎会天降地动?唐军吼的“天佑大唐”很多吐蕃兵也信了,不然怎么会在唐军攻城的时候,天降灾祸给逻些城?

    守军人心乱了。

    唐军信天意,吐蕃人更信天意,举凡是礼法文明越不及的地方,越相信天意鬼神之说。

    吐蕃人不怕打仗,越是环境恶劣的地方人们的性情越坚韧,即使面临强大的唐军攻城,绝大多数吐蕃军都有意志和勇气守卫逻些,但是,天意却让他们畏惧。上天因为钵教降下惩罚摧毁了他们对钵教的信奉,他们当然不能怀疑神灵,但是唐军吼的“钵教亵神”让他们怀疑起钵教,便有人想起佛教批评钵教的那些话……

    逻些城内的吐蕃兵中还是有不少信佛教的,因为他们的领主信钵教他们必须跟着领主走,但贵族信教很多跟利益有关,不像士兵信教很单纯,前期因为钵教和佛教彻底闹翻,这些信佛的士兵不得不在上面的压力下改信钵教,但信仰哪有这么容易改变呢?这些信佛的士兵在“天罚吐蕃”的恐慌下,平时压抑在心底的对钵教的不满立时爆发出来,攻击起钵教来,成了吐蕃军对钵教信仰倒塌的推手……城上人心混乱,再也没有多少人有战斗的意志。

    唐军推着高耸的巢车开始攻城,城上只有散乱的箭射下。

    城下几支唐军队伍还在继续吼着让守军心乱的口号。用吐蕃语吼出这么整齐的口号显然不是因为城内地动临时拉起来的,至少得训练个几天呀!很多将领已经恍然明白晋阳公主说的“不着急,再等等”,敢情就是等这地动啊!

    将军们当然不会认为晋阳公主是未卜先知的神人。因为大唐易学昌盛,一些易学大家精通星象和卜测之术,能卜知洪水地动并不是奇事,大唐几次天灾都是因为大史局和道佛二门的易道大家提前卜知而减少了受灾伤害。晋阳公主身边必定是有易学象数大家随军,卜测出逻些今日有地动,但能卜得这么准,不仅时间准,地点准,而且测到震动不会波及唐军大营——否则中军帅帐早就下令大军营盘后移了——这必定是象数大家中顶顶厉害的人物,不知是太史局的“象数三杰”,还是道门的“观云二先生”,或佛门“不昧、行思”中的哪位?

    被将军们猜测的象数大家此刻正在山坡上和一名檀冠女道士、一名穿着半旧僧袍的僧人喝茶。那僧人微笑道:“云镜的易道又有精进了。”

    云镜子很谦虚的道:“天行有常,吾辈不过是窥得一镜罢了。”

    那僧人道:“天行有常,却高奥深远,吾辈孜孜所求者,不外乎二字。”

    那檀冠女道微笑颔首,“大师善哉斯言。”

    那僧人喝完第三盏茶,微笑道:“今日之战,非兵战。该吾等去了。”

    那檀冠女道笑着起身,稽首一让,“大师请。”

    云镜子起身立掌行礼,目送一众黄衣僧人和一众青袍道士飘然下山,至于他这个只修道经和易的“文道士”,还是赶紧回中军大营比较安全。

    作者有话要说:备注:

    荧惑:就是火星,古人称荧惑。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是沿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所分布的一圈星宿,称为二十八宿,分为四组,就是大家熟悉的四象、四兽,就是东方青龙、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西方白虎,每组各有七个星宿。

    其中,井宿、鬼宿都是南方七宿(朱雀),井宿为南方七宿之首。鬼宿七星中有四星属于现在所说的巨蟹座,星光皆暗,中间有一星团,白色如粉絮,晦夜可见,谓之积尸气。当火星经过鬼宿,就是古人说的“荧惑犯积尸”——据说汶川、玉树地震时,都有这个星象。

    顺便扯两句易学,易学是很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的天文和地理水利都是易学的分支。从星象和卜数之道预测天灾,这是很精深的道理,当然能掌握这个的很少。像诸葛亮、袁天罡、李淳风、陈抟、刘伯温这些人都是易学象数大家。唐朝最有名的天文学家就是精通易学的僧一行(法号:一行),古代治水很多时候都要请和尚道士帮忙,因为他们研究易学,懂地理风水。至于孔子诠释的《易经》,主要是经义,讲的是天地人的道理,和伏羲的《易》、夏易、商易、周易,主要讲天地规则,是有不同的,所以古代学易的,不一定是儒家。

第112章 灭蕃之战(六)() 
上回说到战前准备都做完了,那么第二天开战了;唐军又该怎么做呢?

    先布阵。 乐文移动网

    假设此战;出动20000人;上战场的有14000人,还有伙夫、医官等等;不能都上战场;那么这14000人,总共就有280个队,骑兵80队;步兵200队,接着列阵,分左中右三军;中军36队;左右共六个军,合计164队。

    一旦打起来了,不是像电影里我们看到的那样,一个主帅大喊一声冲啊大家就往上冲,那是找死,打起来之后,首先不是攻,首先是防,防守是第一。一声令下,左中右三个军立刻分散,分别组成两个战阵,各85队,前一个85队的大战阵立刻向前迈进,这叫战队,换句话说他们先上,后85队人马,向后撤,这叫驻队,预备队,前面打完了,他们才能上,那80队骑兵呢?他们在预备队的左右站立,没命令不准出击,而且不准骑在马上,要站在地上,出击的时候才准你上马。

    因此我们看电影的时候,看古代片,那骑兵都在马上神采飞扬的,虽然很好看,可那是错的,为什么骑兵要下马呢?一来迷惑敌人,让你不知道我骑兵在哪里,二来,防止骑兵成为箭靶子。

    好,阵已经布完了,防守工作已经完毕,下面开始出击。

    出击,也不是电影里那样,一声令下全体往上冲,冷兵器时代打仗是决不能瞎冲的,那怎么办呢?首先是擂鼓,鼓一响,弩箭手先上。古代打仗决不是像电影电视里那样,人手一杆红缨枪,或者一把钢刀,说打抡着红缨枪就往上冲,那是纯粹的胡扯。

    古代军队,兵种分的是很严格的,什么时间,哪一部分人先上,这是很有说道的,乱来不得。所以第一通鼓响,弩箭手先上,弩箭手往前进,距离敌人一百五十步的时候,放箭。弩这种武器射程比较远,所以在一百五十步的后就可以发挥威力了,那么继续前进,边走边发射,当行进到距敌人还有六十步的时候,弩手不要停,继续射。同时,弓箭手出现,弓箭手靠的是弓,没有弩的射程远,所以到了六十步的时候,弓箭手才发威,也是边攻击边走。与敌人还剩下二十步的时候,弩手也好,弓箭手也好,谁也别射了,再射就要碰头了,这么近的距离怎么办呢,他们各自把弓弩收起来,队形一分散,后面的预备队,也就是另85队的驻队人马,此时就冲上来了。听到这里会不会想起一些好莱坞中所展现的古代战争场面?那么驻队加入战斗后,刚才还在射箭的箭手们该怎么做呢?他们此时要做的,就是收起弓箭,拿出随身携带的长刀大棒,和新加入战团的驻队弟兄们一起,往前猛打。

    到了这时候,肉搏战已经开始,但是骑兵仍旧不许动。不到你上的时候你不能上,什么时候才能上呢?如果发现步兵打不过敌人了,发现步兵不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