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香江-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让林静有些苦恼,百般开解,却没有丝毫的效果。
“音宁,要不你先回去,剩下的事情我和莫经理说一下就可以了。”林静对梁音宁说道,梁音宁一向不喜欢这些“生意”上的事,只是陪她,才来的。
梁音宁左右看了一眼,点点头,一言不发站起来,拎着挂包就往外走。
“林小姐,这是?”看着梁音宁离去,回过头来的莫子奇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了一声。
林静摇摇头,没有回答他这个问题。
等过了一会,林静才说道:“百忙之中,还要劳烦莫经理赶过来,实在是有些不好意思。”
她是知道莫子奇最近很忙碌的,所以对于《明朝那些事儿》的出版事务,林静的本意是自己到出版社去找莫子奇,快刀斩乱麻的解决的出版事务。但没想到梁音宁知道,先一步把莫子奇叫了过来。
“林小姐太客气了,出版社依靠出版你的三部,获利颇多,这次你能够再次选择我们的出版社,是我们的荣幸才对。”莫子奇温和一笑道。
他心里很清楚,以林静出版了《英雄志》、《昆仑》和《那些回不去的时光》三部,每部每一册的销售量都有十多万以上的名气,林静根本就不用愁出版的问题。
加上这部《明朝那些事儿》仅仅只是在毫无知名度的院刊上连载,就能在几所高校内创下销售量上两万册的记录,而且最近还被香港的各大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他认为林静只要高呼一声,谁原意帮我出版《明朝那些事儿》?估计会有的出版社为争夺她的这部明史札记的出版权而打破头。
“那就要再次麻烦你了。”林静答道。
“按照上次的出版协议计算版税,基础版税上调两个百分点,上限不变,不知林小姐意下如何?”莫子奇略微思考了一下问道。
“这个没问题。”林静说,她不是贪得无厌之人。
上次的版税协议是,前十万册15%,上调两个百分点,就是17%,如果能卖到十万册以上,则是20%,这个是上限,不变。这个已经够好了,目前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台湾,除了金庸之外,没有一个作家能够达到她这样的版税高度,所以她无意再做的更改。
本来做“生意”就是多方的事,讲究的是利益均沾。想要一个人将便宜占尽,“生意”是无法长久做下去的。
议定了出版的事,莫子奇就时空电影公司、星造唱片公司和筹拍《酒干倘卖无》这部电影的事,和林静谈了一会。
时空电影公司已经成立,不过包括莫子奇这个所谓的“首席执行官”在内只有四个员工,一个保安一个清洁工一个文员,会计和出纳都由莫子奇自己一个人来做。至于为什么要招一个文员,是莫子奇自己太忙了,实在没有时间来处理一些太过琐碎的文字工作。
星造唱片公司已经收购完毕,目前有一个跑腿张闰秦,两个音乐制作人安格斯和李振权,还没有签约歌手,名副其实的小作坊。按照林静的意思,正在和陈彗娴、黄佳驹接触。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很快就能与两人完成签、约。
关于电影《酒干倘卖无》的电影筹拍工作,已经给导演许鞍华发出了邀请,许鞍华那边对剧本和投资金额都很满意,只是因为最近工作太繁忙,还在考虑当中。但莫子奇认为,这个应该没有问题。
“辛苦了。”林静满意的点头说道。
电影公司还是个没有一个幕后人员的空壳,这个没关系。只要《酒干倘卖无》这部口碑票房兼备的电影成功拍出,上映,就能将时空电影拉出来,然后招兵买马,实行林静那大电影计划。
而星造唱片公司,陈彗娴、黄佳驹在后世都是证明过自己的实力派歌手,就算暂时还无法达到后世的那种实力,但只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加上林静脑中数不清的好歌配合,火起来根本不是问题。
当然,陈彗娴目前还在读中七,要将她推出去,还要等到明年她毕业了。
的一切都在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着,在这一刻,林静有点儿踌躇满志。
只是在踌躇满志之余,她又不得不为梁音宁而烦恼。
所以在说完工作的事后,林静告别莫子奇就匆匆离开了“岁月静好”咖啡厅,追赶梁音宁去了。
第八十章 《明》风潮 上()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交稿,在莫子奇的cāo作之下,出版社很快就将实体书推了出来。
“中大、港大、浸会、理工四大高校联袂chayexs。。chayexs。,《英雄志》、《昆仑》、《那些回不去的时光》林静力作——《明朝那些事儿》。”
在《明朝》第一卷的封面上,是这一条很恶俗的封面标语。
当林静拿到实体书看到这条封面标语时,娇躯一震,很是被震撼了一把,当即就在心里靠了一下。
虽然说《明朝》风魔四大高校,但也不能就说这四大高校联袂chayexs。。chayexs。了,都说出版社擅长使用轰动xìng的标语广告词进行“炒作”,但这也是未免太不“出格”了一点。
只是现在不出都出了,木已成舟,总不能说再回炉重出,林静也只好捏着鼻子接受了。
感慨之余,她不免暗暗揣测,这很可能是莫子奇对她的一种“报复”,善意xìng的报复。
《明朝》第一卷的初印数是十五万册,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是很大胆的一个初印数。当初的那三部,都只是五万而已。
不过虽然是十五万册,但香港的各大书店都表示原意进货。
因为大家都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而且《明朝》经过接近两个月的发酵,已经是名满香江。何况早在半个月前,《明朝》爆出即将出版的消息之后,最近就不断有人来书店询问《明朝》的具体发售rì期。
有赚钱的生意可做,没有人原意错失。
所以十五万册一出厂,立即就被各大书店迅速瓜分掉。
而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
因为在《明朝》一推出,立即就引爆了销售狂cháo,并成各大媒体的焦点。
“《明朝那些事儿》上货架第一个星期,便即狂销六万五千三百余册。”
尽管各大媒体对《明朝》的销售前景极为看好,但万万没有想到会这么好。这只是一个星期啊,七天的时间,不是一个月,也不是一年。
不少媒体都派出记者,守在那些大书店门口,对前来购买《明朝》的进行采访。
然后这些记者看到,一开始是各大高校的学生,呼朋唤友的,几个、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组团前往有卖《明朝》的书店,书店门口直接就排上了长队。
然后是闻讯而来的中学生,从中一到中七都有。
接着是小学生,不过比起中学生大学生来说,数量少很多。当然,这是可以原谅的,小学生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玩,读书什么的,还是留着中学的时候再说吧。
最后是最迟收到风的社会人士,他们之前都在忙着工作。
记者在采访了这许多后发现,这许许多多的购买这部书的理由真的是五花八门。
某个在新亚书院院刊上读完了《明朝》的朱元璋篇,读了朱允文篇的一章,对后续情节已经是望眼yù穿的,以一种yù求不满的口吻说:“《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总算是出来了,磨磨蹭蹭的都两个多月了,真不容易啊。这么好的书,应该早点出来的。听说这还只是第一卷,还有六卷,苍天啊,要读完全七卷,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得尝所望。”
“我是林静的忠实,她的书我都买了,读了,这一部也不能例外。所以就算是排很长的队伍,也要先睹为快。”有狂热的粉丝,因为“林静”这两个字来买的。
“早听说这部书了,因为最近周围的同学都在谈论它,不看一看,我感觉自己都要out了。”有喜欢赶cháo流,而因为《明朝那些事儿》最近是流行词来买的。
“我不喜欢正史,偶然读了一点《明朝那些事儿》,没想到会这么有趣这么吸引人。对于这部书,只要是读了,就可以用四个字来说是,yù罢不能。”有偶然喜欢上这部书而来买的。
“看到这一句话了吗,大明王朝的骨气: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有个指着书底页的一行字,对记者说,“我喜欢明朝,而底页的这一句话,就足以成为我买这部书的理由。”
有一次xìng买几本或者十多本的,一问之下,答曰:“我太喜欢这部书了,所以买多一点,回去分享给我的同学朋友。”
当问到如果对方不喜欢怎么办,他答说:“逼着看,这么好玩的书,想必只要耐心读下去,总有一天。”
记者询问到一个正读中七的女生:“明年就要会考,这个关键时候,读这些课外书,会不会占用了你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
“有这么严重吗?”女生反问道,然后掰着手指头说,“前人之事后事之师,读史能使人明智。何况学习又不是一天24个小时都在进行,张弛才能有道,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完成了功课,读读历史书籍拓展一下有什么不行的。”
“你还这么小,就读这种书了?”记者问某被家长带来买《明朝那些事儿》的小学生。
“能读得懂就可以了,和小不小有什么关系。”小学生一本正经答道。
“我没有什么文化,只是识字而已。这本书很简单,看起来很过瘾,读了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多了一些文化内涵,更的是,还增加了一些吹牛资本,和伙计们吹牛都吹得起劲一些。”某穷且益坚的建筑工人。
……
《明朝》第一个星期的销售额是六万多册,第二个星期大幅度回落,两万五。
就在各大媒体以为《明朝》虽然叫好,却难以叫座,准备唱衰的时候,到得第三个星期,突然绝地反弹来了一个爆炸xìng的增长,十万!
一个震撼人心,跌破无数眼镜的数字!
就仿佛第二个星期的沉寂是在为第三个星期做准备一样。
第四个星期,一个月过去,直接突破二十八万大关。
由《明朝那些事儿》引发的一股明朝风cháo,在香江之上,轰轰烈烈“席卷”开来。
对此,《明报》特意在群中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明朝那些事儿》年龄xìng别差异xìng很大。
xìng别上,男女都喜欢。不像林静之前写的三部,《英雄志》和《昆仑》这两部武侠,大部分都是男xìng,《那些回不去的时光》则以女xìng居多。
而年龄段上,除了老幼之外,似乎中青少这三个年龄段的人都喜欢。
比起《英雄志》、《昆仑》和《那些回不去的时光》,无疑是《明朝》的多,而且还是多很多。
一时之间文坛上万马齐喑,《明朝那些事儿》颇有宝刀屠龙,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有谁与争锋的滔天气势,在销量上让其它书籍齐齐黯然失sè,成为名副其实的年度第一畅销书。
明天开始,尽量恢复两更。
;
第八十一章 《明》风潮 下()
《明朝那些事儿》在香港推出半个月后,即于台湾上市。
然后短短一两个月之内,明朝之风就吹遍港台两地,销售量达五六十万册。
几乎到处都是读《明朝》的人,也到处都是谈论《明朝》的人。似乎《明朝》一出,便洛阳纸贵。颇有,有水井的地方,就有《明朝》的古风。
这样一部风靡港台,涉及几百位明朝历史物,纵横300余年的明朝历史读物,自然是引发了一场旷rì持久的口水仗。
有人不屑一顾说:“也就是故事会水平,没什么太多学术价值,主观倾向非常严重。”
“炒作出来的畅销书,读了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这种流毒港台,贻害无穷的垃圾,压根就不应该放出来。”有人咬牙切齿叫道。
面对这种种包藏祸心的赤、裸、裸的指责,新亚书院的王立民教授站了出来:“一个还差一个月未满十六岁,一个大一新生,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我们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看待。”
“比多了很多历史,比历史多了很多戏谑。”
“总的来说还不错,写作态度诚恳,语言俏皮,挺。”
“林静不愧是写出三部的,她在此书上也采用了小手的笔法,只是更加轻松幽默,并兼收并蓄时下的流行元素,融合成了现在们看到的《明朝那些事儿》。既有幽默,又有正史,还不乏一些细节和人物心理的描写。对于一个只从书本上看到明朝历史的人,会发现,林静写的历史更有趣,更真实,人物不再是脸谱化,有了自己的多面xìng和复杂xìng。”
“我看过这部书,虽然不知道写得怎么样,但总觉得是个很人。听说还是个女生,哇,我真想说一声,我喜欢你。”有不明觉厉兼发sāo的。
“能让更多的人对历史产生兴趣,是这部书最大的优点。”金庸如是说。
“完全不同于她之前的三部作品,林静小姐在这部书上放得很开,无论是文笔上还是思维上。你可以说它俗,但俗得易懂;说它真,真得感人;说它趣,趣得好玩。”香港公认最好的散文家林燕妮说,“有这三点,就够了。”
当问到亦舒时,亦舒声称还没读过,无法做出评价。
其他的,也有持持中之论的:“这本书在叙述上用了很多生动活泼的方法,在主要事实上是忠于看到的史书注意,是史书不是历史,但有很多加油添醋和臆想的成分,比如对人物的思想活动,基本是自己的想法。如果要深入地研究明史,还是要看史书和史学家的著作。”
更有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历史真相只有一个,但真正知道的只有月亮,因为几十亿年来只有它时刻盯着地球上的一举一动。可月亮没有思维,不会说话,所以历史真相注定是不能在一个人手上重现了,总而言之,历史真相它地球上!
也就是说,这部书就不应该出现,包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