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泉涌大烧锅传奇-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此时,张树亭哪里知道,就在他的心稍稍放松下来的时候,绕城而过的瀑河上游,也就是瀑河发源地五虎岭一带,大雨也已经不住劲儿地连续下了三天三夜了。
三天三夜大雨,不但造成那一带泥石流发生和山体滑坡,更可怕的是滑下的山体堵塞了河道,数十丈高的雨水又如湖泊一般,积在相距并不近的两座高山之间。所以,瀑河的水势虽然速疾,但这时长势并不很大。
但雨又在下过一天之后,也就在终于停下的这个傍晚,堵塞住河道的山石又突然被冲开。一时间,蜿蜒而下的瀑河水不但突然暴满,而且到处决口,沿瀑河两岸数十里地带,瞬间便淹没在了一片亮光光的水中了。
而在瀑河的主干道上,顺流而下的洪水,更如一头下山的猛兽一般,直奔安肃城而来。
而要说起这安肃城,也没有处在别处,又恰恰处在瀑河主干道的正下方。不但处在瀑河主干道的正下方,还在安肃城西北两里处一分两支,一支急转南流,一支径直东来,又在安肃城东南的地方汇到一处,向东南而去。所以,洪水一到,安肃城便瞬间成了一片汪洋。
但此时最要命的还这里,最要命中的还是,这时候,由于连续的雨天无法出行,当大难来临的时候,根本没人知情。张树亭当然也不知情。所以,当那种急促而可怕的锣声还有“大水来了!大水来了!”的急促喊叫声再次响起时,张树亭还很是纳闷,心道,雨都停了,哪还来的大水呢?
第五十九章 无可奈何()
第五十九章无可奈何
张树亭这么纳闷的时候,其实还是刚从烧锅那边回到家中,正坐在上房堂屋里吃晚饭,可是刚吃过两口,就听急促的锣声还有喊叫声便如油锅炸起的水一样,突然爆响起来。
“东家,快走,发水了!城外发大水了!”随着这声急促地喊,就见小罗带了两个店伙计也急匆匆闯进院来。
“快,东家,祁掌柜让我们过来赶紧转移你们上城墙!城外发大水了,正往城里灌呢!”小罗冲进上房,见了张树亭,也不等他纳过闷来和说什么,又急促说道,说完,又急忙吩咐带来的店伙计道,“你俩背两位老太太,我抱俩孩子,东家你……”
“小罗,这是……”这时,张树亭虽然也预感到事情紧急,但他还是有些不解地问。当然,不解也不解在,现在雨都住了,为何又发水了呢?
“快吧,东家,公人们让老人妇女孩子上城墙壮劳力都去城门口堵城门呢。”小罗边解释,边急切和不由分说地伸手抱起了张树亭的一对儿女——张若楠,张平安姐弟俩。
见两个伙计也快步过去,背起了两位老太太,张树亭便也不再说什么,也背起妻子张郝氏,又一手拉了张玉萍,吹灭蜡烛,就跟了小罗他们慌忙往外走。
这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由于刚吹灭了蜡烛,又从屋里出来,更觉得四周围黑得如墨一般。
张树亭小心地探着步子下台阶。这时候,小罗抱着两个孩子,两个伙计背着两位老太太也到了台阶下。张树亭虽然看不到他们,但他已经很清楚地听到了他们的蹚水声。
一时间,张树亭心里就不由咯噔一声响。水已经漫进院里来了,自己竟然不知道。待恍惚间下到台阶下,又感到冰凉地水竟已过了脚面,张树亭又不由激灵一般打了一个冷战,直到此时,他才仿佛听到院里隐隐约约的那种流水声。
而这时再往南望,在堂屋吃饭时还寂静的城墙上,这时又是到处闪动着火光还有人的喊叫声以及小孩子的大哭声。
“烧锅上怎么样小罗?”张树亭不由急切地问。
“烧锅上应该问题不大,我们出来时,祁掌柜和老孙已经带着大伙儿堵门口了。祁掌柜让我们护送东家一家上了城墙后,也不让我们回烧锅了,就到城门口与县公署组织的人一起守城门去。”
张树亭什么也没说。他只感到越往城墙的方向走,脚下的水也越来越深,心也似乎一点点地在往下沉。
当然,他的第一感觉就是,烧锅南侧新收购来的高粱,这一次可能要彻底毁掉了。
当然,这种感觉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因为从自家到城门口,再踏上上到城墙上的台阶,也就三百来步的距离。可待急走慢走,来到上城墙的台阶下,张树亭也分明感到,水已经迅速漫过了他的大腿。
而这时按小罗的意思,在城墙头上安置好两位老人、妻子还有三个孩子,是要张树亭也留在城墙上,他们下去堵城门。可张树亭哪里能够呆得下去。他趴在跺口上往城外望,虽然城外也是一团漆黑,什么也望不到,但那哗哗地流水声,却似乎响满了整个世界。
此时,张树亭心里,又几乎绝望透了。所以,他二话没说,下了城墙,就划着已有齐腰深的水。向烧锅走去。
不过此时,他又感到那疾速上涨的水已不再往上涨了。当他划到堆放高粱的那个位置时,就见不但堆得像小山似的高粱堆很大一部分浸泡在了水中,那一个个像蒙古包似的高粱囤也多半段浸泡在水中了。
这时再看烧锅院里,又是到处燃着灯火。待来到烧锅前门,大门也早已经用草袋子堵得有一人高了,而店堂的门口和窗子又几乎完全堵死。
“是东家吗?”看到门下有人往草袋子上爬,趴在草袋顶上观察水位的一个伙计问道。
“拉我上去!”张树亭向那伙计说道,同时也将一只手有些哆嗦地伸给了他。
此时,别人不清楚,张树亭自己可是再清楚不过。他知道,如果此时烧锅院里的水,不用说齐腰深,就是到了他大腿根部,水就有可能漫过甑口上挡的那些草袋子,灌了窖池。到时,几百年的烧锅,恐怕就真要毁在他手里了。
一时间,张树亭又有了一种要哭的感觉。所以,随着那伙计将他从水中拽起,他的心也一下提到了嗓子眼里。
不过,谢天谢地,等张树亭来到院里,还好,院子里的水并不深,也就有脚面深浅,又见灯光下,有的伙计在用装满土的草袋子在加高门口的高度,有的伙计则又是在跑来跑去。
张树亭提到嗓子眼的心,又稍稍放回了肚里。
“怎么样占奎,问题不大吧?”张树亭找到正在仓房门口,与田伙计一起加高仓房门口的祁占奎问。
“幸亏在南面看守高粱的老孙他们发现的早,大家动手快,没有让水进到院里。”祁占奎道,“要我看,问题应该不大。”
“那老孙呢?”
“老孙崔师傅老杨他们都在中院呢!”
张树亭便急步往中院走。待来到中院,就见崔大海、老杨也正带着烧酒的伙计在加高甑口上草袋子的高度。见张树亭走过来,他们又几乎头也没抬。又看人堆里,仍没有老孙。
张树亭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何一定要找老孙,但他就是有一种迫切见要到他的愿望,想向他说些什么。或者说,他总觉得上万斗高粱毁在水中,都是因为自己没有早些听老孙意见的缘故。
“老孙呢?”张树亭见老杨在近前,便问老杨。
“在后院装土呢!”老杨在脸上抹了一把汗水答。
张树亭又往后院走。张树亭往后院走,又忽然觉得自己的真实的目的其实也不是在找老孙,或想与他说些什么,他就是要在各处转转才放心。
待来到后院,又见后门几乎被堵死。牲口又都被牵到了院里。老孙和后院不多的几个伙计又正在后院那个大土堆旁紧张地装草袋子,又见前院或中院的伙计不断过来,两两搭伙地握着杠子来抬。
张树亭也毫不怠慢地找来一把铁锨,与老孙他们一起装起土来,但边挥锨装土又禁不住问道:
“怎么就发现这大水来了老孙?”
“换班的伙计到后,我与小罗刚想回烧锅吃晚饭,感觉脚下有水,又仿佛是从城门方向来的,就想到城门外去看,谁知越往城门口走水越深,就觉不妙,便急忙往烧锅跑,这时,城街上也响起了锣声,才知道城外发水了。”老孙一边说着,手倒也没有停下来。
第六十章 岗上仓房()
第六十章岗上仓房
一场大水,又几乎是五天之后才缓缓退去。城里城外,到处都是大水过后留下的黑的黄的或黑黄黑黄的厚厚的淤泥。不过,这也并没有阻止住那些房屋被冲毁,粮食被冲走的人家出来讨要。
也是事后才知道,这又是安肃历史上水灾最重的一次,平地水深数尺,沥水汇归,田亩全淹。许多人一夜间无家可归。
而张树亭早在大水来后的第二天,就急着要去城南五里外,看老徐那里收了仓的高粱到底怎么样了。或者说,刚刚收购来的这些高粱算是彻底完了,如果老徐那里的高粱再有什么闪失,即便是烧锅保住了,可也无粮可烧了。
关键还是,润泉涌烧锅这一年的情况,又与往年有所不同。因为霍洛毛甑口上的窖池遭到他小儿子的破坏,再加上后来谣言四起,烧锅上的酒滞销,这一年润泉涌烧锅的进项并不太好。新收购的那些高粱,所用大洋都是东拼西凑凑来的,这时再往外掏银子,又是恐怕一个大字儿都掏不出。
可是,此时城门已堵死,城街上的水尽管撤去不少,但也有一腿深浅,关键还是淤泥,又是有一小腿深浅,行走都难。而这时城外的情况就更加地糟了。
只因为想去又去不了,又把个张树亭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待挨到第六天,城门终于打开了。但城门开是开了,城外的淤泥又是比膝盖还要深,根本寻不到路。又是根本没办法出行。等到终于能勉强出行了,又是十天之后。
这天,张树亭叫上老孙,骑了马踏着泥泞就急忙朝南门外去了。城关一带还能行。待越往南,路也越难行。不但道路泥泞难行,许多处还积有一洼一洼的水,马腿一旦踏进去,又几乎一下陷到马脖子处。马腿拔不出,张树亭和老孙又不得不跳下马,抬着马脖子或扛着马往高起抬马。
从早饭出发,到半晌午,才行出三里路。再往前望,又感觉前面的情况似乎比刚过来的情况更遭,就见不远处村庄的房子,倒塌成的更加厉害。
不但房屋倒塌的厉害,又见有许多背铺盖卷的挎篮的扶老携幼的出来讨要的人群,正陆续走出村庄,沿着他们来的方向走。
张树亭见了,心里又是沉了几沉,越发地为老徐处的高粱担起心来。
而老孙的样子,又似乎与张树亭完全相反。大水到来之前,他是一身一脸的烦躁,大水来了之后,他的心情反倒又好起来许多。
所以,前两天见张树亭着急要到老徐处去,反倒安慰张树亭道:
“东家,你还是听我一句劝,你不急躁,老徐处的仓房会一点问题没有,你一急躁,说不定老徐处的仓房还真要出了问题。”
又道:
“前几天,你也看到了,如果我不那么烦躁,说不定这场大水还来不了呢。这时,你也看到了,大水一来,心里竟干净地一点脾气又没有了。你说,这不是倒霉催的又是什么。”
说完又道:
“所以,我劝东家,就是要东家千万不要学我呀!”
张树亭知道老孙这是在安慰他,又知道大水来不来,与老孙一点关系没有。所以,尽管心里仍是烦躁不安,但他还是笑笑,什么也没说。
虽然从烧锅到城外自家土地所在地,也只有短短五里路程,可他们从吃罢早饭出发,直到响午才到。可待到了一看,却又是让张树亭大吃了一惊。
让张树亭大吃一惊,倒也不是他家烧锅设在那里的仓房也倒塌了,或被水淹了,满仓的高粱泡在了水里。而是见到,在建在岗上的高粱仓房周围不但堆满了土,高粱仓房的门完全堵死,又见七八处窝棚分布在仓房的四周围。
就见搭在仓门位置的窝棚旁,老徐老俩口正在吃饭,其他窝棚旁也有人正在吃饭,一见这些人,张树亭也认识,这些人又不是别人,又是老徐七个儿子及他们的媳妇子女们。
张树亭见了,眼泪又差点落下来。
这个老徐又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爽快黑瘦老汉,一见张树亭和老孙骑马来了,便急忙从自家窝棚前小跑着就过来了,边跑边有些兴奋地喊:
“东家,你怎么还亲自过来了,我还说等明天地上的泥巴再干干,过去与你说一声呢!”
张树亭笑笑,又是急忙问:
“怎么样老徐,仓里的高粱没被水淹吧?”
老徐便又朗声道:
“放心东家,仓房好好的,粮食也一粒都没有受损。”
说着,又把张树亭和老孙往岗上的仓房处领,又边走边道:
“大水一来,我和孩子们就往仓房四周围囤土,后来又干脆搭了窝棚都住在了这里。”
说着,又带了张树亭和老孙一一看了仓房各处,又确实如老徐所说。张树亭见了,眼泪又再控制不住,便刷一下落下来。
老徐一见,又慌忙劝慰道:
“要说遭遇这么大水,粮食没受损,还得说东家祖上的眼光看得远,当年把仓房建在这处岗上,不然,就是我们在仓房周围囤更多的土也挡不住这大水呀。”
尽管老徐说是这样说,张树亭仍是对老徐感激得不行。而这时老徐一见张树亭来了,又是大响午的,便又把分散住的七个儿子儿媳叫过来,又弄了几个下酒菜,便一定要与张树亭与老孙喝几杯。
张树亭一见这里的高粱没有受损,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便也没有反对,也是想着借这顿酒感谢老徐一家一下。
老孙一见张树亭要喝,当然明白他的意思,所以,虽然自己不能喝,也是怕扫了大家的兴,也就陪着喝了起来。
而老徐别看黑瘦却能喝,不但他能喝,他的几个儿子,个个膀大腰圆,又都是能喝的主儿。
所以,回来的路上,张树亭与老孙都觉得多了。
“没事吧老孙?”张树亭看着老孙爬在马鞍桥上脸色通红,不由关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