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秦相 >

第6章

秦相-第6章

小说: 秦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陈设又好像有些熟悉。对了,记起来了,这不是最初自己曾暂居的那间茅屋吗?自己不是在公孙紫阳府上吗,如何此刻又到了这里?”云梦的脑子更乱了。就在这时房门被人轻轻推开,云孟抬头一看,只见于翁背着一个包袱笑呵呵的走了进来,对着云孟拱手道:“公子可好,小老儿在此给公子道喜了。”

    云孟听闻一愣,满腹狐疑,心想“我现在愁还愁不过来呢,哪里又来的喜事,莫非这又是在诓我?”

    于翁见云孟一脸满是怀疑的表情,又对云孟道:“公子这回可是真的,老夫可以以个人名誉作保。”

    云孟见状便先请于翁坐下,又询问道:“老管家,这喜从何来呢,可否为云孟说个明白?”

    于翁又道:“好,公子就听老夫道来其中原委。可能公子至今仍对昨日之事耿耿于怀,要是老夫告诉你那只是局,亦或是对公子的一个考验,公子会怎呢看呢?当公子踏入静斋之时考验就开始了,当然,考验的结果是公子果然不负众望,我家主人没有选错人,只有您能将主人之宏才大略发扬光大。所以,老夫给公子道喜啊!另外,还有件事公子一定猜不到。”

    云孟心中是此时转阴为晴,道:“原来如此,云孟也觉得一切有些怪异。不知还有什么云孟没想到的?”

    于翁接着又反问道:“公孙紫阳是谁?”云孟疑问道:“不是贵府少主人吗?为何这般问我?”

    于翁大笑道:“我家那里有什么少主人,公子所见到的那位,正是我家家主公孙修,号紫阳真人也。”云孟惊得站了起来,连桌上茶杯也险些碰掉。

第八章 得传宝典() 
再说云孟得知公孙紫阳便是公孙修后,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半晌才缓过劲来,仍有些将信将疑的问于翁道:“公孙先生果真那么年轻,莫非是位神仙?”

    于翁又笑道:“家主并非神仙,倒是位世外高人,公子所见到的并非家主真面目,乃是易容之术,说来家主今年四十有二了。对了,我这里还有主人给公子的亲笔书信,请公子过目。”说罢从袖中拿出一封信来递于云孟。

    云孟双手接过书信,小心翼翼的打开,书信署名是公孙修,书信上说,自“八王之乱”以来,各地诸侯割据,战乱不断,朝廷被迫南迁,黎民百姓民不聊生,生灵惨遭涂炭,乱世之下亟需旷世之才来辅助明主收复失地,一统山河。十五年前曾天生异象,东方苍龙七宿中亢龙星异常明亮,预示天下局势将有大变化,有一位旷世之才即将诞生,而且公孙修测算出青州就是这位奇才的诞生之地,便一路探寻,经过多方打听基本确定了此人就是云孟。出于谨慎起见,一方面暗自考察,另一方面派出于翁试探。其实云孟这十几年来的所遭所遇公孙修都是清清楚楚的,但即使云孟处境再艰难也不会去干预,只是想让云孟多受磨难,尽快成长。过程中也十分隐晦的给过云孟暗示和指引,并且经过最后的考验,证明云孟符合了具备品行高尚、刚正不阿、有勇有谋、忠孝仁义、大公无私及智慧出众等诸多所长于一身的大才大贤品质。一句话,就是没找错人。信上还说,尽管他二人未正式谋面,但还是决定收云孟为徒,会倾尽一生所学来栽培云孟,他日云孟学有所成,定会为恢复大晋江山立下不世之功。至于云孟寻亲心切,他亦是知晓,此事云孟尽管放心,只需在山中静心研学,寻亲之事就由他安排专人去办。信中最后说,现在还不是他们师徒二人的见面时机,今后,如有需要都会由于翁从中联络、转达。

    云孟一切如梦方醒,理解了最近所发生的一切,公孙修,不,恩师真是用心良苦。于翁此时又道:“公子,您现在明白了吧?只是由于主人身份特殊,暂不能与公子相见。主人交代今后就由老夫传递消息,由青遥照顾公子日常起居,此处草堂就作为修行研习和居住之所。”

    说罢,取下身后背着的包袱,将包袱轻轻打开,露出一个四四方方的小箱子,于翁把箱子放在桌上,然后推到云孟面前,道:“公子,这箱中之物是主人给您的。”

    云孟看着箱子,石箱长约一尺五寸,宽约一尺,高也约一尺,用手摸了摸,箱子手感冰凉光滑,有两圈回形纹路环绕,不是木制、也非金属,倒有些像是石头,但何种石头,云孟不认得。云孟把石箱上下左右都看了一遍,却没有找到任何开合接口,也没有锁,这如何打得开。

    于翁在旁笑道:“公子是否在为如何打开这箱子发愁?”

    云孟答道:“老管家,云孟实在是惭愧,这石箱浑然一体,倒像是一整块石头雕琢而成的。却是不知从哪里开启。”

    于翁指着石箱顶部的一个半圆形的凹槽道:“公子,您看这是什么?”

    云孟仔细看去,半圆形凹槽比半个鸡蛋大小差不多,内壁四角底部上各有一个小突起,云孟用手指摁了一下,能动,似乎是什么机关,但又必须用什么东西来触发它。便有对于翁道:“老管家,这机关是找到了,可是没有钥匙还是打不开啊。”

    于翁笑道:“公子,这开启石箱的钥匙主人昨晚已经给您了,你看看身上有没有。”

    云孟一听于翁此言,忙查看自己周身,忽发现自己腰间何时多了一个香囊,再一摸香囊,里面好像有一球形之物。摘下香囊,打开袋子,一颗鸡卵大小的宝珠滚了出来,虽说眼下正是白天,宝珠仍然通体透出翠绿色的光芒。宝珠上边有片片冰裂,好似仙山一般若隐若现,正是那蓬莱碧影夜明珠。“这宝珠怎会在云孟身上,难道这宝珠便是这石箱的钥匙?”云孟自言自语道。

    “公子猜得不错,正是如此。”于翁说道。

    “连钥匙都如此珍贵,石箱中的东西可不更是无价之宝。”云孟心道,同时云孟拿起夜明珠对着石箱上的凹槽,往下一摁,就听到石箱中发出“咔咔咔”机轮转动之声,然后只见石箱顶部突然上升与箱体分离开来,云孟先收好宝珠,有小心翼翼的将箱子开移开,箱子内部跃入眼帘,石箱内又有四只木匣和一个锦囊,云孟先打开锦囊,锦囊中有一个木牌,上写一行小字“秘典,人、器、地、天,因果循环不可颠倒。”再开四只木匣上从右往左果然分别刻着“人”、“器”、“地”、“天”,四只木匣并在没有机关,云孟将四只木匣一一打开观看了一番。其中“人”字木匣中装的是内经、脉经、甲乙经。“器”字木匣里装的是鲁班书。“地”字木匣中装的是吴子、六韬、尉缭子,“天”字木匣中装的是藩露,云孟看罢惊喜万分,心道:“这些都是传说中的秘典,有的早已失传上百年,怎想今日都被自己得到了。

    云孟本就是爱书之人,今日突然间见到这么多奇书秘典,简直是爱不释手,忘乎所以。云孟感觉自己好像忘记了什么,便抬头想问问于翁,却发现于翁不知何时已经不在房中,忙高声呼唤于翁。于翁这才从门外进来,对云孟道:“石箱中之各类书籍乃是主人费尽心血收集到奇书宝典,主人讲这些奇书可助公子成就大事。适才老夫出去回避片刻,也是因事关重大需要避嫌。还请公子将这些珍贵典籍收好,待日后慢慢研读。”

    云孟听后赶忙将书籍重新分类放入石箱之中。对于翁道:“刚才一时兴奋忘却了一件极重要之事。”

    于翁问道:“公子忘记了何事?”

    云孟道:“我与尊师虽因某些缘由暂不能相见,但今日师徒之礼不可免也。”说罢云孟换了一身干净衣服,有净面洗手,来到院中,面朝静斋方向,撩衣跪下,拜了三拜,然后手捧香茶,隔空言道:“恩师在上,今有弟子云孟向您请安。恩师对云孟用心良苦,有再造之恩,云孟虽暂不能面见恩师,服侍左右,聆听教诲,但云孟定牢记恩师嘱托日夜不息,悉心专研治人、造器、行军、理政之法,待学成之日辅助明主恢复大晋河山。”

    就这样,云孟成为了公孙修的名义弟子,虽不是耳提面命,亲传技艺,也是为云孟提供了许多珍贵典籍,为其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当然这也为后来发生的许多事情埋下了伏笔。云孟从此就在茅庐住了下来,因为茅庐位置处于山谷之中有曲径小路连通,四周奇山妙峰环抱,四季分明,植被丰富,色彩斑斓,庐旁又有溪泉流过,景色十分秀美,云孟为茅庐起名为“宜”,以形容此处乃是宜心、宜人、宜物。于翁自是向公孙修复命去了,偶有往来,来了也只是看看,几乎很少给云孟带话,估计是怕打扰了云孟研修,青遥倒是终日伺候在云孟左右,主仆二人相伴,时而云孟繁忙之余还与青遥做些游戏,倒也不觉得沉闷。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随着研学的逐渐深入,也随着云孟逐步的成熟,思考成为了云孟除了学业外最情不自禁的事情,甚至有时云孟会陷入思想的漩涡中而忘记时间、地点和自我。其实,云孟最为之困惑和反复琢磨的只有一个问题:“为何恩师要他严格遵循“人”、“器”、“地”、“天”的顺序去读这些奇书?”云孟觉得恩师之所以为他提供这些典籍,并不是要让他成为一个全才,事实上那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这样做一定是是要暗示云孟什么亦或是想让云孟通过学习悟出一些道理,而这些道理有必然会与云孟的大志向有关。也许何时云孟可以悟出这些道理,就是他出师之日,也是他可以与恩师相见之日。

第九章 初出茅庐() 
春夏秋冬景连天,光阴荏苒年又年。

    当思绪从往事的回忆中抽转回来时,细细算来,云孟在“宜庐”居住已九年多了,此时云孟已经完全长大,已经由一个青涩少年变成了一位风度翩翩,举止优雅的公子。这九年多的时光,云孟真的学了很多,懂了很多,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心境真的能做到很静,许多问题都已不是问题,许多事情也似乎能够放下,当然这样的放下是为了今后担负的更多

    这日,云孟带着青遥,准备为恩师采摘些自己亲手种植的忍冬,此时青遥也已二十岁了,长的是眉清目秀,身材高高瘦瘦的,日久经年,二人虽名为主仆,但事实上早已成为亲密朋友,更似兄弟。云孟一边挑选着树上的忍冬,一边给青遥讲到:“这忍冬每年三月开花,五月出,微香,蒂带红色,花初开则色白,经一、二日则色黄,故又名金银花。又因为一蒂二花,两条花蕊探在外,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状如雄雌相伴,又似鸳鸯对舞,故还有鸳鸯藤之称。其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今年宜庐中的忍冬长得格外好,挑些好的,晾干后,待于翁再来时便可给恩师带回去,用之沏茶,可清热祛火。”

    青遥道:“算来,于翁也该来宜庐了,不过老人家年事已高,每次奔波甚是辛苦啊!”

    “哈哈,还是小青遥挂念老头子啊!”正是于翁来了。

    云孟忙将手中忍冬交给青遥,对于翁拱手道:“老人家一路辛苦了,快快进房中休息。”

    于翁道谢,众人进入房中,云孟请于翁先坐,然后自己坐定,青遥又端上香茶。云孟这才开口问道:“老管家,恩师可好?”

    于翁抚了抚胡须,笑道:“公子不必挂念,主人一切皆好。不知公子新进学问成就如何?”

    云孟答道:“惭愧惭愧,云孟愚钝至今未有建树。”

    “公子切不可过分谦虚,老管家又不是外人。”这时青遥插话道,“公子这些年,每日苦读,废寝忘食,一刻都未曾荒废。刚才,是公子正为主人选摘忍冬,准备让您老为主人带回去。”青遥又道。

    “那就甚好。只不过这片孝心还是让公子自己送去更好。”于翁又笑道。

    云孟一听此言,忙问道:“难道,云孟可以去拜见恩师了吗?恩师回静斋了吗?恩师还有什么吩咐吗?”

    “哎呦,公子一连问老朽这么多问题,我都不知道先答哪个了。公子是可以与主人相见了,这次就是主人派老朽来接公子的,只不过主人并未在静斋,而是在建康。”

    云孟听后大喜,青遥也高兴得不得了,毕竟待在这深山之中都快十年了,终于有机会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去了。云孟命青遥收拾一应物品自不在话下。

    三日后,一切收拾停当,又将宜庐安顿好后,主仆老少三人动身出山,到了山外早已有于翁安排好的马车等候,于是众人乘车朝建康方向驶去。一路上三人上穿州过府,马不停蹄,沿途风土人情云孟也顾不上细细品味,一心只想尽快赶到建康。

    这一日三人一车终于来到建康城外,建康乃是朝廷南迁后的都城,在孙吴王城基础上扩建而来,现今更加气势恢宏,建康城范围东西南北各四十里,有宫墙三重,南拥秦淮、北倚后湖、钟山龙蟠、石城虎踞,苑囿主要分布于都城东北处,宫城北有华林园,覆舟山有乐游苑,华林园、天渊池等宫苑点缀其中。建康无外郭城,但其西南有石头城、西州城,北郊长江边筑白石垒,东北有钟山,东有东府城,东南两面又沿青溪和秦淮河立栅,设篱门,成为外围防线。都城南面正门即宣阳门,再往南五里为朱雀门,门外有跨秦淮河的浮桥朱雀航。宣阳门至朱雀门间五里御道两侧布置官署府寺。居住里巷也主要分布在御道两侧和秦淮河畔。秦淮河南岸的长干里就是著名的居住里巷,北岸的乌衣巷则是东晋王、谢名门巨族累世居住之地。王公贵族的住宅多分布在城东青溪附近风景优美的地带。建康南迁人口甚多,加上本地士族,户数超过二十万,遂不得不在城东沿青溪外侧开辟新的居住区。建康有长江和诸水网航运之便,舟船经秦淮河可以东西两方面抵达建康诸市,沿河及水网遂出现一些聚落。这么一座大都城,繁华程度可想而知,无论是云孟还是青遥都未曾见到过的,此时云孟却与其他人有着不同的复杂心情。云孟深知想要在建康有所建树是何其之难,壮志能舒又是难上加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