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贫农大魔师 >

第51章

贫农大魔师-第51章

小说: 贫农大魔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娘。”殷秀芹说道。

    吃完饭,一下午都在忙活着收拾家,彻底的清扫一下。

    “爹、娘,我回来了。”姚长海刚一进院子就喊道。

    “回来就好。”姚长海把自行车放下,“爹、娘我还要去十里村一趟,把小牛犊给牵回来。”

    “呀,能牵回来了。”姚奶奶拿着扫帚就跑出来问道。

    “能了,小牛犊长得很结实,活蹦乱跳。 我刚才已经拐到十里村看了看,骑着车,不好牵,所以再回去。”姚长海说着转身就出院门,一路朝十里村走去。

    傍晚十分,姚博远从农场回来,婆媳俩正在做晚饭呢!

    姚博远和秀芹打了声招呼,就拉着大娘走到后院,“你拉俺来这里干什么?俺正做着饭呢!”

    “我有事跟娘说。”姚博远说道。

    “有事啊!”大娘看着他道,“你说吧,俺听着呢!”

    姚博远扭扭捏捏地,吭哧吭哧了半边,没说出一句话。

    大娘等了半天,抬眼看着他道。“一个大小伙子,你在犹豫什么?”

    姚博远揽着大娘的肩膀,在她耳边嘀嘀咕咕一通。

    大娘的眼睛越睁越大,“唉……这没娘的孩子真是可怜……”女人最基本的生理方面都没人教。

    “行了。俺知道了,俺会教她的。”大娘说道。

    “娘,这个没事吧!这么晚还没来。”姚博远担心地问道。

    “没事,生活条件不好,好多都是结了婚才来的。”大娘说道,“行了,大小伙子担心这个,真是难为你了。”她拍着他宽厚的肩膀。

    “哎哟……哎哟……”大娘不停地摇头叹息,朝前院走去。

    “娘,饭做好了。”殷秀芹说道。

    迎着殷秀芹的笑脸。大娘更多的是怜惜。

    “修远,去把墨远和文远叫回来。”大娘看着坐在墙角敲敲打打地姚修远道。

    “是!”姚修远放下手里的锤子,径直出了院子。

    “对了,叫你小叔回来吃饭,他应该在牛舍那边。”大娘在他身后喊道。

    不一会儿俩满头大汗的猴崽子回来了。大娘一看道,“你们俩又去哪里玩儿了。”

    “嘿嘿……娘,我们玩儿斗拐了。”姚墨远傻笑道。

    “娘,我们是打遍天下无敌手,我和哥把他们全给干翻了。”姚文远激动地说道。

    “是嘛!很能干哟!”大娘的脸色阴沉地如锅底似的。

    “嘿嘿……”两个小子贴着墙壁,慢慢地朝屋里挪去。

    “不先去洗洗,该吃饭了。”大娘斥道。

    “知道了。马上、马上。”两个小子像是得到特赦令似的朝屋里奔去,“大嫂,我们自己来。”姚墨远接过殷秀芹手中的木盆,端到外面的青石台上,两人好好的洗了洗。

    炕桌前,俩小子还不停地吹捧着自己的战绩。“瞧瞧你们俩累得呼哧带喘的,就知道你们俩只是靠蛮力,这斗拐可是有技巧的,有晴空霹雳,凌波微步。泰山压顶,金刚腿,还有挑滑车,点穴……”姚爷爷不但没有训斥,反而告诉他们斗拐的技巧。

    听得两人神往不已,“爷爷,爷爷教我们,教我们。”姚墨远正是好动好玩儿的年纪。

    “教你们啊!”姚爷爷端起了架子,任凭两个小子怎么磨老爷子都是稳如泰山。

    “还是你爹,有办法。”姚奶奶笑道。“这下放心了吧!”

    大娘莞尔一笑,想起了他们的哥哥们也是从这个年纪过来的,看着吧!俩小子准缠着老爷子,哪还有心情疯跑。

    放下碗筷,姚长海道,“爹,大哥,我吃饱了,我回牛舍了。”

    “你这晚上不打算回来了。”姚爷爷问道。

    “小牛犊刚来,得精心照顾两天,别出了岔子。”姚长海笑道。

    “那你去吧!”姚爷爷摆手道。

    “娘,大嫂,我走了啊!”姚长海从屋里抱出一破烂的棉大衣,顶着冷风就出了家门。

    收拾停当后,殷秀芹端着木盆去井边洗衣服,姚夏穗和秋粟则去推磨,磨面。

    等到殷秀芹洗衣服回来,正要进磨房时,被大娘给拽到了后院,婆媳俩谈心,教导女人的那些事。

    &&

    “怎么样?好吃吗?”刘淑英把热腾腾的饺子端到炕桌上道。

    “她姥姥出手,光是这味道就香喷喷的,当然好吃了。”连幼梅笑道。“姥爷、她姥姥,吃饺子。”

    “一起吃吧!”刘姥爷发话,三人才开动筷子。

    三盘饺子不一会儿就下了肚,“我来吧!”连幼梅接过碗筷。

    刘淑英在后面叫道,“记得用热水。”

    “知道了。”连幼梅在外面快速的把碗刷净放在碗柜里,又往灶眼里添了把柴,炕烧得热热的。

    再进来时,刘淑英正在炕上给妮儿做棉裤,连幼梅拆洗的棉裤已经干了。而刘姥爷正在逗妮儿。

    “妈妈,我来做吧!”说着连幼梅要拿她手中的针线。

第80章 理发() 
“行了,到家里就好好的歇歇。”刘淑英轻轻一闪没有让她把针抢走。“去我屋里炕头柜上有我给妮儿做的鞋子,钩的帽子。天气转暖我们妮儿就能出去晒晒太阳了。”

    连幼梅转身出了东里间,进了西里间,一眼就看见炕头柜上的虎头帽、虎头鞋。

    “哇……做得超可爱。”连幼梅拿着帽子鞋子就进来了,“来妮儿试试。”直接就给妮儿带上了虎头帽。

    “实在太可爱了。”连幼梅笑道,“真该给她照张照片照下来。”她遗憾地又道,“照片太贵了。”

    “这还不简单,让你姥爷给画下来不得了。”刘淑英头也不抬地笑道,“她太姥爷功底你又不是没见过。”

    “呀!我怎么没想到。”连幼梅拍手道,拱手道,“姥爷拜托了。”

    “成,以后每年生日,我都给小妮儿画像。”刘姥爷高兴地应承道,“来来,咱们把帽子摘下来,屋子里热乎乎的别捂出汗来……”

    “哈哈……”

    三人看着妮儿的脑袋,笑了起来。

    你道怎地?汗倒是没有捂出来,头发由于帽子摩擦静电都竖了起来,成了扫把。

    “满月那天就该给妮儿理发的,可是老话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又有二月二龙剃头的说法。”连幼梅脸上这笑意止不住道,“所以就这头发就留到了现在。”

    “哈哈……明儿啥活不干,咱们先给妮儿理发。”刘姥爷笑道。“剃下来的胎毛,咱们做胎毛笔。”

    “内为胎发外秋毫,绿衣新裁管束牢”刘淑英轻声念道。

    “好啊!好啊!”连幼梅高兴笑道,“这可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弥足珍贵的礼物!”

    “这可是我们妮儿离娘胎出身后唯一可留作纪念的,也是人生仅有一次的自然发锋。这笔呀!太姥爷给你做。”刘姥爷揉揉妮儿细软的发丝道。

    古时不少父母都会为初生子女制笔以作纪念。相传古时一书生上京赴考,以胎毛笔为文,竟高中状元,所以胎毛笔故又称状元笔。

    现在没有状元笔一说。不过祈求吉祥平安的意义不会变。

    第二天正好是个星期天,全家齐上阵,给妮儿理发,没有去理发店。而是在家里,由刘淑英亲自操刀。

    “妈妈,你行不行啊!”连幼梅看着刘淑英放在樟木桌子上除了理发用的手推剪,剪刀,还有……,“妈妈,这大葱、红鸡蛋、这铜钱,还有两块鹅卵石……是干什么的。”

    连幼梅看着那些东西嘴角直抽抽,这好像跟理发挨不上边吧!

    “这你就不懂了吧!一会儿就知道了。”刘淑英卖起关子来,“快点儿抱好了妮儿。咱们开始理发了。”

    刘姥爷给妮儿围上家里的围裙,脖子那里掖的严实着呢!

    看着刘淑英的手一伸一缩,手中的手推剪,发出‘得得’声响,抱着妮儿的连幼梅不放心地问道。“她姥姥,这个夹头发不?总觉得不保险啊!”

    刘淑英道,“抱好了。”手推剪擦着妮儿的头皮而过,顺利的剪下了头发。

    磕在刘姥爷递来的纸上。

    然后刘淑英接着给妮儿理发,“没事吧!我前儿刚给她太姥爷理过发,没有一点儿问题。一个星期前,刚在理发店。让师傅保养过的,上过油,很锋利的。”

    “那妮儿表情就知道了,不夹头发。”刘淑英笑道,“咱家妮儿真乖,一点儿都不哭。”

    手中推剪的一次次的擦着妮儿的头皮滑过。这细软的胎毛掉落。

    刘淑英近乎虔诚地说道,“愿妮儿从头开始,一生圆满。”

    “要不怎么叫顺美呢!”连幼梅闻言笑道,那灿烂的笑容能闪瞎人的眼睛,笑容中溢满了母亲对女儿的期望。

    刘淑英和刘姥爷彼此相视一眼。压下心中的担忧。

    刘淑英深吸一口气道,“好了。咱家妮儿真乖,让姥姥扫扫,不然头发扎的难受。”

    “她姥姥,你拿剃刀干什么?”连幼梅笑着问道,“妮儿好像不用剃光头吧!”

    “谁给说剃头了,是剃眉毛,去霉运的。”刘淑英打开剃刀,刀锋寒光一闪锋利的很。“把妮儿放平了。”

    “我只听说满月理发的,还没听过剃眉毛的。”连幼梅说道。

    “你不知道的多着呢!”刘淑英笑道,“快放平了,一下就好。”

    “刷刷……”两下,刘淑英凝神屏息,下手,快、狠、准,妮儿没有任何感觉,眉毛已经被剃掉了。

    “好了。”刘淑英放下手中的剃刀,拿起了桌子上的红鸡蛋,在妮儿的头顶上滚了三圈。

    连幼梅好笑地问道,“她姥姥,这又是何意啊!”

    刘淑英认真地说道,“这个取意鸿运当头,愿妮儿平步青去,有个好姻缘。”

    刘淑英放下红鸡蛋后,又拿起了剥的干净的大葱。

    “这个是不是取聪明之意啊!”连幼梅好笑地摇头道。“这不是迷信吗?”

    “那你愿不愿妮儿聪明过人,智慧不凡啊!”刘淑英拿着大葱轻轻地拍打着左手掌心,好整以暇地说道。

    “我好想不能拒绝哦!”连幼梅看着两位老人说道。

    “这才对哟!什么迷信不迷信的,只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美好的祈盼。”刘淑英拿着大葱轻轻在妮儿头上拂了拂道。

    “好了,接下来,咱们洗洗头。”刘淑英说道。“幼梅,你别动了,我去端水。”

    刘淑英出去先往灶眼里添了几把柴,把火烧的旺旺的,然后又把煮好的木槿叶水兑好水端了进来。

    “妮儿洗头了。”刘淑英把水放在小板凳上,“幼梅把妮儿平放在你腿上,手托着她的头。哎,就这样。我给妮儿洗头。”

    “妮儿乖,不怕哦!”刘淑英把水淋在妮儿的头上。

    “哈……这小家伙一点儿都不知道怕耶!”连幼梅笑道。

    “她知道什么?”刘姥爷笑道。

    “咦……她姥姥,这盆里怎么有鹅卵石啊!”连幼梅抬眼好奇地问道,“这又有什么说头啊!”

    “当然是身体健康,壮如硬石喽!”刘姥爷笑道。时不时地说道,“这边在冲冲,那边还有碎头发。”

    “愿我们妮儿平安长大,飞黄腾达。”刘姥爷轻声吟道。

    每项仪式和礼俗都蕴含着他们对妮儿无尽的期许与祝福。

    三人给妮儿洗头发。洗的不亦乐乎,难得像她这么乖不哭的小娃娃。

    “好了!”刘淑英最后给妮儿擦了把脸,“终于干净了。”

    “啧啧……咱家妮儿真漂亮。”刘淑英抱着孩子砸吧着嘴道。“可惜天太冷了,不能洗澡。”

    虽然不能洗澡但还是把妮儿的内衣给换了。

    连幼梅则把屋里的大小水盆,一个个端出去,小凳子放在墙角边,别挡着路了。

    然后抱着妮儿换下来的衣服,出去洗衣服了。

    “忍忍吧!别洗的着凉了,就得不偿失了。”刘姥爷笑道,转身坐在炕上。抽开炕头柜的抽屉,拿出六枚红线串着的铜钱。

    “来来,给妮儿带上,愿咱家妮儿吉祥如意,大富大贵。”刘姥爷说道。

    “妮儿。这是太姥爷给的铜钱,来摸摸看,这两枚是金开元,这一枚是大齐通宝,剩下的三枚是封号钱:天策府宝、南阳郡宝,这枚是银质的翼王赏功。”刘淑英让妮儿的肉呼呼,小手指细细的抚摸。“这可都是珍品哟!”

    封号钱顾名思义,为加官进爵等重要时刻所铸行用作纪念意义的钱币,一般铸工极精,存世较少。

    珍不珍品,妮儿不知道,但都是古物。且吉气柔和浓郁,而这金吉之气有一部分是刘姥爷自身元气所蕴育出来的,不是凡品。

    “爸,为妮儿,你可真是舍得。”刘淑英笑道。“难怪人家常说:隔辈亲。”

    “呵呵……”刘姥爷笑道,“不知道,反正就是见小家伙亲,忍不住的想要给她最好的。”

    “爸,收起来吧!别让幼梅看见了,到时候又要费口舌解释了。”刘淑英赶紧说道。

    这六枚铜钱里面可有几枚是五十名珍。

    大环境如此,所以刘姥爷和刘淑英并没有教连幼梅玄门秘术,就连教她的内功,也只说是强身健体的乡下把式。

    “看见就看见呗,几枚铜钱而已。”刘姥爷无所谓地摆摆手笑道,他抬眼道,“你真的不打算教她玄门之术。”

    刘淑英愁眉苦脸地说道。“怎么教,您不是说接下来的风暴,比之前面的一系列运动,规模更大,时间更长,尤其对江湖清洗力度更大。”

    “我也想,可现实不允许,稍有不慎,可是全家遭殃。”刘淑英心有余悸道,“这几年还见的少吗?”

    “提起这个,爸,那些东西都藏好了吗?”刘淑英轻声细语道,还时不时地看向外面。

    “我都藏在院子里的密室下了,应该保险了吧!”刘姥爷迟疑地说道,显然底气也不太足。

    “家就这么大,东西太多,也不好藏啊!”刘姥爷为难道。又打起精神到,“放心,密室很深的,就是挖地三尺,也挖不到。”

    两个人就这么旁若无人地讨论着‘秘密’!人,妮儿不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