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安乐集 >

第5章

安乐集-第5章

小说: 安乐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明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自下就《大智度论》广施问答。

问曰:但一切众生,从旷大劫来,备造有漏之业,系属三界。云何不断三界系业,直尔少时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便出三界者。此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答曰:有二种解释:一就法来破,二借喻以显。言就法者:诸佛如来有不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思议智力者: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为远,以远为近;以轻为重,以重为轻。有如是等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自下第二有七番,并借喻以显。

第一、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积高千仞。豆许火焚,半日便尽。岂可得言,百年之薪,半日不尽也!

第二、譬如癖者,寄载他船。因风帆势,一日至于千里。岂可得言,癖者云何一日至千里也?

第三、亦如下贱贫人,获一瑞物,而以贡王。王庆所得,加诸重赏。斯须之顷,富贵盈望。岂可得言,以数十年仕,备尽辛勤上下,尚不达而归者;言彼富贵,无此事也!

第四、犹如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行,便乘虚空,飞腾自在。岂可得言,以劣夫之力,必不能升虚空也!

第五、又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倏尔两分。岂可得言,童子之力,不能断索也!

第六、又如鸩鸟入水,鱼蚌斯毙皆死;犀角触泥,死者还活。岂可得言,性命一断,不可生也!

第七、亦如黄鹄唤子安,子安还活。岂可得言,坟下千龄,决无可苏也!

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开万闭,无量无边。汝岂得以有碍之识,疑彼无碍之法乎!又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汝以三界系业为重,疑彼少时念佛为轻,不得往生安乐国,入正定聚者,是事不然。

问曰:《大乘经》(业道经)云:「业道如秤,重处先牵。」云何众生一形已来,或百年,或十年,乃至今日,无恶不造。云何临终遇善知识,十念相续,即得往生。若尔者,先牵之义,何以取信?

答曰:汝谓一形恶业为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为轻者,今当以义校量。轻重之义者,正明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一、云何在心?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虚妄颠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也。何者?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岂可得言,暗在室千岁而不去也。是故《遗日摩尼宝经》(意)云:「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千巨亿万劫,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是名在心。

二、云何在缘者?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妄想,依烦恼果报众生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彻筋破骨;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也?是名在缘。

三、云何在决定者?彼人造罪时,自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起,是为决定。又《智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道也。」

问曰:既云垂终十念之善,能倾一生恶业,得生净土者,未知几时为十念也?

答曰:如经说云:百一生灭成一刹那,六十刹那以为一念,此依经论泛解念也。今时解念,不取此时节。但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缘观,迳于十念,无他念想间杂,是名十念。

又云:十念相续者,是圣者一数之名耳。但能积念凝思,不缘他事,使业道成办便罢,亦不劳记之头数也。

又云:若久行人念,多应依此。若始行人念者,记数亦好。此亦依圣教。

又问曰:今欲依劝行念佛三昧,未知计念相状何似?

答曰:譬如有人,于空旷回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此人径走,视度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为脱衣渡?为著衣浮?若脱衣渡,唯恐无暇;若著衣浮,复畏首领难全。尔时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无余心想间杂。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时,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无余心想间杂。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愿。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

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是故《经》(维摩经卷上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

又问曰:《无量寿大经》(卷上)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

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克念也!

又问曰:诸大乘经论皆言:「一切众生毕竟无生,犹若虚空。」云何天亲、龙树菩萨皆愿往生也?

答曰:言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者,有二种义:一者、如凡夫人所见,实众生、实生死等。若据菩萨往生,毕竟如虚空,如兔角。二者、今言生者,是因缘生;因缘生故,即是假名生;假名生故,即是无生。不违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又问曰:夫生为有本,乃是众累之元。若知此过,舍生求无生者,可有脱期。今既劝生净土,即是弃生求生,生何可尽?

答曰:然彼净土,乃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众生,爱染虚妄执著生也。何以故?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

又问曰:如上所言,知生无生,当上品生者。若尔,下品生人,乘十念往生者,岂非取实生也?若实生者,即堕二疑:一恐不得往生,二谓此相善不能与无生为因也。

答曰:释有三番:

一、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以珠威力,水即澄清。若人虽有无量生死罪浊,若闻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上)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便往生。

二、如净摩尼珠,以玄黄帛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名号,以无量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岂不能转生为无生智乎!

三、亦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液,冰液则火灭。彼下品往生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既至无生界时,见生之火,自然而灭也。

又问曰:依何身故,说往生也?

答曰:于此间假名人中,修诸行门,前念与后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如是,何以故?若决定一,则无因果;若决定异,则非相续。以是义故,横竖虽别,始终是一行者也。

又问曰:若人但能称佛名号,能除诸障者,若尔,譬如有人,以指指月,此指应能破暗也。

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何者?自有名即法,自有名异法。

有名即法者:如诸佛菩萨名号、禁咒音辞、修多罗章句等是也。如禁咒辞曰:「日出东方,乍赤乍黄。」假令酉亥行禁,患者亦愈。又如有人被狗所啮,灸虎骨熨之,患者即愈。或时无骨,好攋掌摩之,口中唤言:「虎来虎来」,患者亦愈。或复有人患脚转筋,灸木瓜枝熨之,患者亦愈,或无木瓜,灸手摩之,口唤:「木瓜木瓜」,患者亦愈,吾身得其效也。何以故?以名即法故。

有名异法者,如以指指月是也。

又问曰:若人但称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得往生者;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所以者何?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复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谓余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第三大门中,有四番料简:

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

第二、明时劫大小不同。

第三、明从无始世劫已来,处此三界五道,乘善恶二业,受苦乐两报,轮回无穷,受生无数。

第四、将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往。

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者,于中有二:一出二种道,二问答解释。

余既自居火界,实想怀怖。仰惟大圣三车招慰,且羊鹿之运,权息未达,佛诃邪执,障上求菩提;纵后回向,仍名迂回。若径攀大车,亦是一途;只恐现居退位,险径遥长,自德未立,难可升进。

是故龙树菩萨(论注卷上所引易行品意)云:「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言「难行道」者:谓在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略述有五,何者?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所有人天,颠倒善果,坏人梵行。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故曰难行道。

言「易行道」者:谓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毗跋致不退位也。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故名易行道也。」

问曰:菩提是一,修因亦应不二。何故在此修因向佛果,名为难行,往生净土期大菩提,乃名易行道也?

答曰:诸大乘经所辨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

何者「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发心出家,修定发通,游四天下,名为自力。

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即便乘空,游四天下。即轮王威力,故名他力。

众生亦尔,在此起心立行,愿生净土,此是自力。临命终时,阿弥陀如来,光台迎接,遂得往生,即为他力。

故《大经》(卷上意)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莫不皆以阿弥陀如来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若不如是,四十八愿,便是徒设。语后学者,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也。

第二、明劫之大小者,,,如《智度论》(卷五、三八意)云:劫有三种:谓一小,二中,三大。

如方四十里城,高下亦然,满中芥子;有长寿诸天,三年去一,乃至芥子尽,名一小劫。

或八十里城,高下亦然,芥子满中;如前取尽,名一中劫。

或百二十里城,高下亦然,芥子满中;取尽一同前说,方名大劫。

或八十里石,高下亦然。有一长寿诸天,三年以天衣一拂。天衣重三铢,为拂不已,此石乃尽,名为中劫。其小石大石,类前中劫可知,不劳具述。

第三门中有五番:

第一明从无始劫来,在此轮回无穷,受身无数者。如《智度论》(卷一六意)云:「在于人中,或张家死王家生,王家死李家生。如是尽阎浮提界,或重生,或异家生。或南阎浮提死,西拘耶尼生;如阎浮提,余三天下亦如是。如四天下死,生四天王天亦如是。或四天王天死,忉利天生;忉利天死,生余上四天亦如是。色界有十八重天,无色界有四重天,此死生彼,一一皆遍亦如是。或色界死,生阿鼻地狱;阿鼻地狱中死,生余轻系地狱;轻系地狱中死,生畜生中;畜生中死,生饿鬼道中;饿鬼道中死,或生人天中。如是轮回六道,受苦乐二报,生死无穷。胎生既尔,余三生亦如是。」

是故《正法念经》(卷六○意)云:「菩萨化生,告诸天众云:凡人经此百千生,著乐放逸不修道;不觉往福侵已尽,还堕三途受众苦。」

是故《涅槃经》(北本卷二、南本卷二)云:「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复如是。」

是故又彼《经》(北本卷二四、南本卷二二意)云:「劝修不放逸,何以故?夫放逸者,是众恶之本;不放逸者,乃是众善之源。如日月光,诸明中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亦如须弥山王,于诸山中,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中,为最为上。何以故?一切恶法,由放逸而生;一切善法,不放逸为本。」

第二问曰,虽云无始劫来,六道轮回无际。而未知一劫之中,受几身数,而言流转?

答曰:如《涅槃经》(北本卷二二、南本卷二○意)说:「取三千大千世界草木,截为四寸筹,以数一劫之中所受身父母头数,犹自不澌。」或云:「一劫之中所饮母乳,多于四大海水。」或云:「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毗富罗山。」如是远劫已来,徒受生死,至于今日,犹作凡夫之身。何曾思量,伤叹不已。

第三又问曰:既云旷大劫来,受身无数者,为当直尔总说令人生厌?为当亦有经文来证?

答曰:皆是圣教明文,何者?如《法华经》(卷三意)云:「过去不可说久远大劫,有佛出世,号大通智胜如来。有十六王子,各升法座,教化众生。一一王子,各各教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其佛灭度已来,至极久远,犹不可数知。何者?《经》(法华经卷三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