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 >

第3章

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第3章

小说: 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这一新规定,整个突击地区一分为二,一个军种负责一个目标区。这样便可使飞行人员更加熟悉各目标的地形和部署在那里的防空兵器。目标区的重新划分使战损率大大降低。飞行员熟悉了地区情况之后,就能制订更理想的突击路线,以便将暴露在敌防空火力下的时间减至最低限度。

    由于采用先进的技术,美国空军和海军可以在各种气象条件下全年对北越供应线实施阻滞。1966年前,一到雨季海军就要取消许多北部目标区的突击任务,因此,北越人便趁机在阴云掩护下自由行动。尽管天气不好,空军依然能出动,那是因为F…105飞机上装有“天点”式雷达,故可进行雷达轰炸。设在老挝的地面雷达站(L…85阵地)负责跟踪飞机并发出投掷武器的信号。1965年7月之后,海军装备了A…6“入侵者”式全天候轰炸机,该机配有先进的雷达系统,故而可以在恶劣天气情况下和夜间活动。

    夺取空中优势的第二阶段1966年的前五个月里,只进行过零星的战斗活动。在这以后,美国空军和海军突击的地区进一步北移,进入到米格飞机的活动半径以内。因此,与米格机的空战次数急剧增加。

    1966年首次空战是由第8战术战斗机联队第55战术战斗机中队的一个F…4C小队打的。当时他们正为突击河内东北25英里的北江桥的F…105飞机护航。“鬼怪”式从雷达上发现大约一个小队的米格…17飞机对头飞来。在第一次攻击中“鬼怪”式发射了“麻雀”和“响尾蛇”导弹,但均未命中目标。激烈的空中格斗随之展开,双方都开了火,米格…17用航炮,F…4用导弹,最终F…4的导弹击中了目标,击落了两架米格…17(“麻雀”和“响尾蛇”各击落一架)。

    三天之后,为EB…66C护航的一架F…4C同几架米格…21发生了空战。F…4C由保尔·吉尔摩少校和威廉·史密斯中尉驾驶,他们发射了数枚“响尾蛇”导弹,击落了一架米格…21,这是越南战争中击落的第一架米格…21。在以后的几周里,空军的F…4C又击落了数架米格…17。

    1966年海军首次取得战果的飞机是F…8E“十字军战士”式歼击机。那一次他们是为A…4“天鹰”式护航,在海防北面同4架米格…17格斗,在50英尺高度上用一枚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击落一架米格…17,这个战果来之不易,因为红外线反射受地形干扰很大,海航第211战斗机中队中队长哈罗德·L·马尔中校成了在北越上空取得空战战果的第二位F…8飞行员。

    截至1966年6月底,海军已击落5架米格…17,自己未遭到损失。空军的战果是击落敌机10架,自己损失2架。乍一看起来这个此例似乎表明美国明显地占有空中优势,然而第一年的空战中有两个因素值得注意,第一,米格机攻击的主要目的是迫使美国飞机盲目扔掉炸弹,以此来瓦解我们的突击活动。事实上,许多次米格机就在美国飞机的攻击点实施截击,随后迅速脱离。只要实施得当,米格机是可以达到瓦解我们的目的的,而暴露在护航的美国战斗机火力下的时间则很短暂。

    第二个因素更为严峻,那就是北越飞行员的作战经验迅速增长。北越空军成立仅仅只有两年,就在强烈的激励下奋起保卫他们的国家。美国能从大量人口中挑选飞行员,而北越可供选择的人就少得多,同时他们的技术水平也落后很多。大多数被选中的北越空军飞行员甚至连汽车都没开过,更不消说驾驶速度达马赫数2的截击机了。虽然如此,但在1966年这一年当中,这支弱小的空军逐渐成熟起来,而且能够主动求战,战术也不断地改进,在整个夏天同美国飞机作战中进一步成长起来。

    高射炮:最有效的杀伤手段1966年夏季,北越继续完善其令人生畏的防空体系。据估计,当时北越已经拥有5;000的门高炮,其中一半配置在河内和海防地区。1966年访问过河内的一名叫约翰·M·范戴克的记者其所著的《北越生存战略》一书中写道,“每一座高层建筑物包括旅馆、办公楼和剧院的楼顶上都配有高炮。”1966年,高炮仍是主要防空武器。自从两年前我们开始轰炸北越以来,共损失飞机455架,其中85%是被高炮击落的。

    除了保护河内和海防两地的固定式高炮以外,机动高炮继续随着美国攻击目标的改变而实施机动作战。

    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火力,北越还仔细研究了美国的突击战术,修建了许多假高炮阵地,目的是使美国飞机避开它们,而这却使美机从经过伪装的真阵地上空飞过,上了圈套。

    F…105“野鼬鼠”,地对空导弹的猎手1966年夏,美军开始装备地对空导弹的猎手——F…105F“野鼬鼠”飞机。F…105F飞机是派到东南亚的第二种专门对付地空导弹的飞机,它比F…100F更适于发现并摧毁地空导弹。F…105F比F…100F速度快,航程也远,同执行攻击任务的F…105战斗轰炸机协同行动更为方便。到了1966年夏天,已有13架F…105F到达越南,在这以后的三个月内又有10架到达。

    北越的地空导弹操纵员开始改进战术,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降低“百舌鸟”导弹给他们造成的威胁;二是提高SA…2导弹的效能,因为SA…2至今连一架飞机也未击落。地空导弹的雷达操纵员学会了只在捕捉目标和发射导弹所需之最短时间才开机工作。大量的苏式防空导弹正是在这方面显示了它特有的灵活性。虽然每个导弹操纵员都愿意用导弹本身的截获雷达发现和跟踪来袭飞机,但“百舌鸟”导弹的出现无疑使正在工作的导弹阵地警觉起来。为了不使“铁手”飞机发现,搜索敌机的任务改由远程预警和(或)地面控制雷达担任。根据预警雷达获得的初步情报,导弹操纵人员处于戒备状态,只将雷达通电、暖机,使之处于“假载荷”状态,等到外来情报表明敌机已逃入火力范围,再突然开机跟踪目标。在开机的短暂时间内,雷达迅速捕捉目标,并引导SA…2导弹飞向目标。

    如果操纵员未能捕捉到目标,也未能在接到敌机进入火力范围的情报期间及时跟踪,雷达将关机。由于“百舌鸟”导弹是靠雷达的连续幅射波寻的,故导弹操纵员采用上述战术是十分有效的。为了躲避F…105飞机的攻击,导弹操纵员还采用了其它一些技术措施,例如,操纵员估计装备“百舌鸟”导弹的“铁手”飞机已飞到附近,(他们通常可根据下列情况来辨认,一是飞在中空,二是飞在攻击机的两翼)他就发射SA…2导弹使之沿简单的导弹弹道飞行,在导弹与目标接触前的时间内,雷达不开机,处于“假载荷”状态。当SA…2导弹开始接近目标时,操纵员方打开雷达进行末端制导。SA…2导弹速度比“百舌鸟”导弹快,这样就占优势,“铁手”飞机可能发射“百舌鸟”导弹,但如果SA…2导弹操纵员在地空导弹击中或未击中目标的一瞬间关掉“扇歌”雷达,“百舌鸟”导弹击不中雷达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随着战争的推进,这种战术上的对抗不断得到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使敌人变成瞎子:雷达干扰机1966年9月,F…105D飞机首次装备了单独的雷达干扰吊舱,单架飞机活动时,再也毋需干扰机护航了。第一种干扰吊舱一开始的编号是QRG…160,后来改为ALQ…71,其长度为10英尺,安装在通常挂炸弹的机翼挂架上。每个吊舱内有三对杂波干扰机,它们可发射L、S及C波段频率的电磁波,干扰远程高炮和地空导弹的截获制导雷达,吊舱底部安有三对天线,因此,每个干扰机都能发出垂直的和水平的极化信号。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进行相互掩护,每个F…105D小队都编成倒“V”形编队,倾斜角为30度,飞在后面的飞机比飞在前面的飞机要高数百英尺。在一开始的时候,由于干扰吊舱数量极少,只安在每个编队最外面的两架F…105D上,这两架飞机比飞在编队中间的飞机暴露在敌炮火的攻击之下的时间要长。EB…66C远距离干扰机继续担负降低依靠雷达的预警系统和(或)地面控制截击系统的效能的任务,以弥补F…105飞机干扰活动之不足。EB…66C上的电子情报装置还可对这一地区的电磁活动进行监视、分析,找出F…105飞机应干扰的频率范围。因为北越开始更换雷达,以减轻干扰造成的影响,所以,确定干扰频率的任务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美军利用EB…66C飞机上的电子情报装置监视到处转移的导弹部队,这一任务须要用EB…66C飞机和照相侦察机共同完成。一个导弹阵地可在四小时内拆除并转移到新地点,然后只需六小时即可重新投入战斗。

    1966年10月初,F…105D上的QRC…160吊舱首次接受了实践检验。美国空军第388战术战斗机联队的F…105D飞机飞了100多架次,检验吊舱的性能,对每一架飞机来说,每飞一个架次就等于一次远征。F…105D飞机的飞行高度为10;000到17;000英尺,在这一高度,飞机通常可碰到37毫米、57毫米和100毫米高炮以及SA…2导弹的攻击。

    在10月7日这一天,共探测到10个炮瞄雷达信号和12个“扇歌”雷达信号,但高炮和导弹均未发射。第二天飞行时,吊舱的效能显示得更为突出,当时小队中一架未装吊舱的飞机遭到了37毫米、57毫米、85毫米高炮和一枚导弹的攻击,而另外两架装有吊舱的飞机只遇到37毫米高炮不精确的目视拦阻射击。装备了干扰吊舱,F…105D就可在12;000到10;000英尺的中空第二次穿越敌防线。在这一高度上飞行,既有利于发挥其速度、航程和机动性方面的优势,又可避开致命的自动武器的火力攻击范围,也不必担心会被高空雷达制导高炮和地空导弹击中。

    美国空军的战斗轰炸机使用的是QRG…160型主动干扰机,而美国海军战术飞机主要使用的是装在机内AN/ALQ…100型欺骗回答式干扰机。这种干扰机可以欺骗地空导弹和高炮的雷达,破坏其精确火控跟踪。海军还在许多飞机上安装了如AN/ALE…2这样的箔条撒布器,撒出的一包包的铝箔条向地面漂落,就会在雷达荧光屏上造成虚假的图像。空军的EB…66C、海军的EA…IF、EKA…3、陆战队的EF…10B等远距离干扰机,用干扰脉冲形成一条进出走廊,进一步提高了攻击机的生存率。

    电子对抗降低了北越雷达系统的效能,其结果是同米格机交战次数增加了。

    1967年的“波洛”行动:设置诱饵

    尽管美国装备了积极和消极的干扰设备,并采用相应的战术,使雷达控制的高炮和地空导弹的效能降低了。但对付日益增长的米格机的威胁的姿态却是防御性的。轰炸北越机场是减少米格机活动最有效的手段,但机场仍然被列在禁止攻击的目标表上。这样,与米格机作斗争的唯一方法就是在空中干掉它。

    尽管美空军和海军已击落了23架米格机,但几乎每次交战米格机一开始都是享有优势,因为它们可在地面控制员的引导下对美机实施截击。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飞机打败米格机,不是因为米格机战术低劣,就是米格飞行员在跟踪目标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尾巴”也被咬住了。

    不管是在哪一种情况下,性急的美国飞行员都要等米格机先来实施拦截,然后才能投入战斗,而这种机会并不是常有的。面对这种毫无准备的不利情况,美国空军着手制订一项计划,有意引诱狡猾不易捉摸的米格机进行空中格斗。

    此项计划是12月12日在第七航空队司令部制订的。并确定由装备F…4C飞机的第八战术战斗机联队联队长罗宾·奥尔兹上校组织进行试验。这一计划的代号是“波洛”行动,旨在利用北越开始认为有些事是理所当然的,毋需加以考虑这一情况,亦即北越依靠广大地区内配置的预警和地面引导截击雷达作为耳目,在攻击机群到达目标区之前就能发现它们。

    截至当时为止,几乎每天出动的攻击机都编成标准队形,在飞行途中由KC…135加油机进行空中加油,这实际上是通过敌人的雷达告诉敌人美机来袭了。在标准突击编队中,不同机种在不同的地点与各自的加油机会合,载弹的F…105的空中加油高度低于重量较轻、速度较快的F…4“鬼怪”式护航飞机的加油高度。

    北越对这种编队进行了仔细分析,通过在雷达荧光屏上观察飞机不同的位置及其运动,推断出飞机的型别和任务,再对雷达获取的情报进行分析后,引导米格截击机飞向他们判断的载弹的飞机或其他飞机,如降低他们雷达效能的EB…66C或“野鼬鼠”飞机。美军情报部门又说,北越还对飞机间的通话进行监听,以搜集有关突击目标或战术方面的情报。

    在“波洛”行动中,美军依靠的是北越仍然会遵循的当时的标准作战程序。但是,北越人无法从雷达荧光屏上辨认出主要突击机群这次是由携带空空导弹的F…4空战战斗机组成的,而不是由带炸弹的F…105飞机组成的。

    这些“鬼怪”式飞机飞行时编的是标准的F…105飞机编队,模仿它们在较低的高度上进行空中加油,并在机上装有F…105的雷达干扰吊舱,通信联络也模仿F…105飞机的方式。

    这种作法一直延续到米格机升空实施截击时为止,米格机感到出乎意料,碰到的不是带着沉重炸弹的F…105,而是F…4,一下子同14个带导弹的F…4C小队搅到空战当中了。执行“波洛”任务的其他飞机还有6个小队的F…105战斗轰炸机,配有对付雷达的“百舌鸟”导弹的“野鼬鼠”飞机,还有4个小队的EB…66C远距干扰机,EC…121远程雷达监视机以及为KC…135加油机护航的F…104战斗机。

    14个F…4C“鬼怪”式小队的飞行间隔为5分钟。这样在目标区上空便可连续提供55分钟的空中掩护。估计55分钟会大大超出北越米格…21飞机的续航时间。一俟米格机前来交战,美空军是不会放过这个扩大战果的机会的,美机将迫使米格机进行缠斗,一直到它们的油料耗尽。

    欺骗获得成功的关键是要绝对保密。F…4“鬼怪”式必须秘密进行改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