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心理学家 >

第8章

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心理学家-第8章

小说: 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心理学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易滑翔机,曾把一台废锅炉改造成一门蒸汽炮,把土豆和萝卜当炮弹射到邻居的屋顶上。
相关链接
斯金纳箱
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发现是从动物学习的实验开始的。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里面装着一只饥饿的老鼠,一根控制杆连系着食物箱。老鼠在箱子里活动,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得到一颗食物。这样,老鼠不断地压控制杆,不断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学会”了这种取食方法。在这里,取到食物就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的一种强化。随后,斯金纳重复对鸽子、猫等动物进行类似的实验都证明,及时地给予报酬、强化,是促进动物学习的主要因素。
1922年,斯金纳进入汉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并开始从事写作。由于他对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深感兴趣,因此他曾选修过生物学、胚胎学和猫体解剖等学科。在生物学教师的指导下,他阅读了洛布的《脑生理学和比较心理学》、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等科学著作,还阅读了罗素的《哲学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这些著作对他日后的学术成就产生了巨大影响。
斯金纳箱
1926年,斯金纳从汉密尔顿学院毕业,转入哈佛大学心理系,专修心理学,师从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e·g布林。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张极严格的日程表,从早晨6点至晚上9点的分分秒秒几乎都用来钻研心理学和生理学。他不看电影不看戏,谢绝一切约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斯金纳于1930年获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又获心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在该校研究院任研究员。1936…1944年任明尼苏达大学讲师、副教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美军秘密作战计划,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法训练鸽子,用以控制飞弹与鱼雷。1945年,出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系主任。1948年,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终生教授。
——传世佳言——
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斯金纳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卓著。他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广泛采用。他在哈佛大学的鸽子实验室名垂青史。根据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机器”并设计了“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为表彰斯金纳在心理科学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卓越科学贡献奖”,1968年,他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这是美国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励。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1990年8月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心理学毕生贡献奖”荣誉证书。8天后,即8月18日斯金纳去世。
斯金纳一生著作很多,自1930年以来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和12本专著。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有机体的行为》(1938年)、《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年)、《言语行为》(1957年)、《强化程序》(1957年)、《教学技术》(1968年)、《关于行为主义》(1974年)。这些著作全面阐述了操作行为主义理论和这种理论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他还用操作行为主义理论阐述社会生活问题,出版了小说《沃尔登第二》以及《自由与人类的控制》《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年)。这些作品曾在美国社会中引起巨大反响和激烈争论。
 



第18章 马斯洛


姓名:马斯洛
出生地:美国纽约
生卒年:公元1908…1970年
历史评价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1908年,马斯洛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家庭。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很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葬礼,可见其母子关系之恶劣。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不仅如此,作为犹太人,他们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这一切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后来当他回忆同年时,他说道:“我十分孤独不幸。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上学后的马斯洛由于天赋极高,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其状况后来也有所改变。马斯洛从5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当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几十年以后,当他开始发展自我实现理论时,这些人则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者的基本范例。青少年时期他曾因体弱貌丑(鼻子太大)而极度自卑,希望借锻炼身体而求得到补偿。进人大学后,读到阿德勒著作中自卑与超越的概念,得到启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马斯洛的早年经历不仅影响了儿时的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后的马斯洛仍然害怕当众发言,以至于每一次演说之前他都会经历极为强烈的焦虑。
相关链接
需要层次理论的贡献
①指出需要是调动人的主体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突出满足需要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②看到了人与动物在需要问题上的区别,认为低层次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各有的,高层次需要则为人所特有的,基本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人兽不分的弊端。
③把人的需要看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探讨了人的需要的性质、结构、种类、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④分析了人的各层次需要和其相互关系,强调了高层次需要的实现以低层次需要的基本满足为条件,但只有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使人更充实、更幸福。
⑤首次提出了超个人的动机的概念,认为自我超越并不是一种没有任何基础就能自己实现的心态,而是人性一种合乎规律的高度发展和执着追求。
马斯洛于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3年后转至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心理学,1930年获学士学位,次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1934年,获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
在威斯康星大学,他选修了美国灵长目动物研究的主导研究者,在知名的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期间另一位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魏特海默也曾任马斯洛的老师。至此,他渐渐对猿猴产生了兴趣,并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马斯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
1932年2月至1933年5月,马斯洛每天花数小时,在不惊扰动物的情况下,对不同种类的35个灵长目动物悄悄进行观察,并做详细的笔记。并完成了题为《支配驱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的博士论文,用来证明不仅在猿猴,而且在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社会行为和组织中,支配驱力都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他注意到支配似乎源自一种“内在的自信心”或“优越感”,而不是通过肉体攻击取得的。在某种意义上,他正在构思一个建立在支配驱力之上的初步理论,用来解释高级动物中的许多社会行为。由于他的论文非常出色,他给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留下了深刻印象,桑代克在哥伦比亚大学给马斯洛提供了一份博士后奖学金,并邀请马斯洛在其所在的教育研究学院协助自己进行新的课题研究。
1935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由此可见马斯洛虽反对行为主义,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直到1937年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他在思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改而走向人本主义。
1951年,马斯洛应马萨诸塞州新成立的布兰代斯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系主任和心理学教授,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1954年,他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念,但当时行为主义思想正盛,而未受重视,连他的文章都无法在心理学刊物上发表。直到1961年,结合志同道合者创办《人本主义心理学期刊》,第二年正式成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后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第32分会。至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才获得一席之地,也因此使他在196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并任《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传世佳言——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
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
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
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试验证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总之,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
1969年退休后赴加州,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1970年8月,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并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议。1971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设置人本主义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这两件事标志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获得美国及国际心理学界的正式承认。遗憾的是,马斯洛本人未能亲眼看到他多年为此事尽瘁所获致的成果。
著名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了。
 



第19章 费斯汀格


姓名:费斯汀格
出生地:美国纽约
生卒年:1919…1989年
历史评价
莱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是继勒温之后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很大影响。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19年,费斯汀格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1939年,获纽约市立大学心理学士学位。后前往耶和华大学,在k。勒温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1940年,获耶和华大学硕士学位。1942年,获耶和华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应聘为耶和华大学副研究员。1943——1945年,在罗彻斯特大学任教。1945年,任罗彻斯特大学飞机驾驶员甄选训练中心统计专员。1945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参与勒温在该校设立的团体动力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勒温去世后,他于1948年担任了密歇根大学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的计划主任。1951年,任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教授,1955年,到斯坦福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起转任位于纽约市的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心理学教授直至逝世,1969年,同布拉德利结婚。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89年因癌症逝于美国纽约市。
费斯汀格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早年随勒温进行关于欲求水准的研究,提出社会比较理论,促进了团体动力学的发展。从1968年起离开社会心理学领域而专注于对知觉问题的生理心理学研究,然而他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于社会心理学中。他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在社会心理学上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因为其认知失调理论而闻名:
相关链接
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