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世界通史 >

第26章

世界通史-第26章

小说: 世界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526年,巴布尔的军队和伊伯拉欣的军队在德里北面的帕尼帕特决战。伊伯拉欣拥有10万人的队伍和1000只大象,而巴布尔的军队只有2。5万人。能不能在这次决战中以少胜多,对巴布尔说来真是一个极其严重的考验。巴布尔是个善于用兵的人,战争一开始,他首先抢占了帕尼帕特城堡,又把军队布置在城堡和城边的沟壕、森林之间,中央则安排了700架载着臼炮(口径大、炮身短的大炮)的战车。伊伯拉欣的军队和大象旋风般地朝这边压过来,真有要摧垮一切的气势。巴布尔沉着地命令左右两翼凭险固守,自己指挥炮车集中火力反攻。当敌军临近的时候,700门臼炮轰然雷鸣,战场上弹丸纷飞、烟火弥漫。伊伯拉欣的1000只大象立即乱成一团,四散逃奔。巴布尔又命令骑兵从两侧抄袭敌军,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在这样前后夹击下,伊伯拉欣的军队完全溃败了,有1。5万多人被打死,伊伯拉欣本人也死在战场上。巴布尔在印度土地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不久,他统一了印度北部。因为巴布尔的母亲是蒙古成吉思汗的后代,他便自称莫卧儿(莫卧儿是蒙古一词的变音)。人们就把他建立的帝国叫做莫卧儿帝国。
  可是,巴布尔要在印度建立国家的想法还没有被他的部下理解。很多大臣和将领对巴布尔说:印度既没有良马、驯狗,又没有葡萄、甜瓜,也没有清水泉,好面包,甚至连蜡烛都没有。我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思呢?原来,由中亚地区的突厥人、波斯人和阿富汗人组成的士兵,习惯了入侵以后劫掠一番就返回原地,不想在印度安家。当时印度又饱受战争蹂躏,城乡都很残破,所以大家才这样说。
  巴布尔说:印度有广阔的土地和千百年的积累,特别是它拥有成千上万的精工巧匠。我们可以用这些人造成一个富强的国家,这比老家强多了。他召集全军将士,向他们表明了自己要在印度立国的决心。随后,他让愿走的回老家,愿留的继续干。这样,他的政策终于赢得了部下的理解。莫卧儿帝国很快地在印度北部站住了脚。
  巴布尔在48岁时死去了。到他的孙子阿克巴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达到全盛,帝国的疆域大大扩展了。除南印度外,整个印度大陆几乎完全统一。亚格拉就是当时的帝国首都(后来迁到德里)。阿克巴很注意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他改进了水利灌溉,整顿了财政管理,取消像寡妇殉葬之类的落后风俗。他既注意引进波斯和阿拉伯的文化,也尊重印度的民族文化。因此,在他的统治下,帝国经济繁荣,社会比较安定。首都亚格拉成为一个世界名城。当时有一位欧洲人到亚格拉游览,对它的繁盛感到惊奇。他说:亚格拉比伦敦大得多,而且人民富裕,市面繁荣。在这种情况下,阿克巴的孙子沙杰汗时期能够建造起那样壮丽精美的玛哈尔陵,也就不足为奇了。
  莫卧儿帝国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期。这期间,印度封建文化在阿拉伯和波斯的风格影响下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了。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文学、建筑、绘画和音乐上,在印度人的生活习惯中也有不少。现在印度官员穿的上衣排扣紧密,下身窄裤绑腿的正式礼服,就不是传统的印度热带装束,而是莫卧儿帝国时期形成的礼服。它是从中亚、波斯的服装改变过来的。
  55。“森林乞丐”和“海上乞丐”
  16世纪,在辽阔的大西洋上,西班牙运送金银财宝的舰队是最为壮观的。每年春天,舰队从西班牙出发,渡过大西洋来到美洲大陆。有的到南美洲,有的到墨西哥,装满了从这些地方掠夺的金银财宝,然后在古巴会合,浩浩荡荡地返回本国。这些西班牙的宝船修造得特别坚固,装备有许多门大炮,根本不把普通的海盗船放在眼里。它们那耀武扬威的样子,形象地表现了西班牙王国不可一世的骄横。
  然而,当尼德兰(包括现在的荷兰和比利时)人民掀起革命,反抗西班牙残暴统治的时候,这些宝船就变成人民的攻击目标。它们满载的金银财宝便成了革命者急需的军费和粮饷。于是,在茫茫的大西洋上,一幕又一幕地演出了这样激动人心的惊险剧:
  海面风平浪静,西班牙的宝船排成行列缓缓前进,看来一切顺利。突然,远处出现了一两个黑点,时隐时现地出没于波浪中,像是打鱼的小艇。西班牙船上的官员对它毫不在意。可是,当天色逐渐昏暗,或者是海上渐渐起了雾气的时候,这些小艇就人不知鬼不觉地靠近了大船。还没等那些西班牙司令官醒悟过来,我们是海上乞丐,赶快投降!的喊声就从小艇爆发出来,火枪和火炮对准了西班牙大船尾部的司令舱。这时,即使西班牙人向小艇开炮,司令舱上的官员也绝难活命。骄横而又怕死的西班牙司令官只好下令全船投降,把船上的金银财宝乖乖地交出来。在西班牙国王的办公桌上,又多了一份海上乞丐劫我舰队的报告。
  所谓海上乞丐,就是尼德兰人民的海上游击队。乞丐这个字眼最初是西班牙贵族用来辱骂造反的尼德兰人的,后来反而被起义者使用,喊出了乞丐万岁的口号,反过来用它嘲讽西班牙统治者。渐渐地尼德兰人民展开游击战的战士就自称乞丐:陆上的叫森林乞丐;海上的叫海上乞丐。这样一来,乞丐就变成了西班牙统治者最怕听的字眼儿。那么,尼德兰革命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尼德兰当时还属于西班牙王国管理,西班牙当局不但拚命地从这块不大的属地上榨取钱财(它的国库收入有一半来自尼德兰),而且,信天主教(基督教的一派)的西班牙国王对信新教的尼德兰人极端残暴。如果发现公开传播新教,甚至只是稍稍接触新教书籍的人,男的就要杀头,女的要活埋,严重的还要活活烧死。因此,到16世纪中期,尼德兰人从贵族、市民到广大的劳苦大众,对西班牙的反动统治都感到忍无可忍。1566年,广大人民群众纷纷组织起来,砸教堂,冲监狱,在几天之内,就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
  西班牙国王派了一个名叫阿尔瓦的残暴贵族作新总督,来镇压尼德兰革命。阿尔瓦决心要血洗尼德兰。他说:宁留一个穷死的尼德兰给上帝,也不留一个富庶的尼德兰给魔鬼。他一上任,就大搞逮捕、屠杀,在1年多的时间里,被判处死刑的就有8000人,还有千千万万人受到各种酷刑。结果,更加激起了人民反抗的怒火,森林乞丐和海上乞丐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森林乞丐活跃在弗兰德尔和海诺特的密林里。这些游击队员多半都是工人、手工业者和农民,他们在广大的林区如鱼得水。当地居民为他们通风报信、提供粮食和住处。他们神出鬼没,不断袭击敌军和运输线,西班牙侵略军很难找到他们的行踪。森林乞丐逐渐从林区游击活动转到进攻市镇。有一次,一支24人的游击小队攻占了布拉奔地区的一个城堡,西班牙人赶忙派大军携带重炮进行反扑。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游击战士毫无惧色,战斗得非常英勇。敌人遭到大量杀伤,但游击战士也因寡不敌众全部牺牲。最后一个战士是点燃了火药,和敌人同归于尽的。
  在森林乞丐同敌军血战的时候,海上乞丐也扬帆出海,在波涛之中向西班牙侵略者发起猛攻。在他们最辉煌的一次胜利中,竟夺到了46艘满载钱财珍宝的西班牙船。
  1572年4月,一支24只战舰组成的海上游击队,攻占了尼德兰北部西兰省的港口城市布里尔。这地方距莱茵河口不远,地位很重要,而且河网纵横,易守难攻。但是海上游击队在人民群众积极支持下,很快就攻占全城,阿尔瓦的军事阵线被打开了一个大缺口。
  到了7月,除阿姆斯特丹一城外,几乎整个北方都从西班牙血腥统治下解放出来了。北方最重要的荷兰省和西兰省选举了贵族奥兰治·威廉当总督,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在荷兰地区取得了胜利。阿尔瓦在连遭失败以后,被他的主子免职,灰溜溜地离开了尼德兰。
  1581年,北方各省同盟宣布成立联省共和国,也就是荷兰共和国。从此,荷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几十年后,荷兰成了当时资本主义非常发达的国家。在欧洲商船的总吨数中,荷兰商船占了四分之三。海上乞丐变成了海上马车夫,几乎垄断了欧洲的海运贸易。荷兰的毛织手工工场每年大量生产的呢绒,畅销欧洲各国;连它印的图书也是全欧驰名的。小小的荷兰,在许多方面都走在其他欧洲大国前面了。
  56。葬身海底的“无敌舰队”
  1588年(中国明朝的时候),英吉利海峡战云密布,风声紧急。庞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排山倒海般地涌入海峡,扬言要水陆并进,毁灭英国。普通老百姓从未见过如此强大的敌人,不免胆战心惊。这一天,英国海军的侦察官了望到西班牙舰队的威武阵势,也很着慌,赶快跑到总部报信。
  在朴利茅斯的英国海军总部,副司令官德雷克还在草地上和朋友玩木珠球。侦察官跑来报告说,敌舰已经进入海峡。德雷克向大海望了望,还见不到远方有什么动静──侦察官是用望远镜看到敌舰的,德雷克用肉眼自然看不到什么。于是,他不慌不忙地向朋友们说:西班牙人还远着呢,我们打完这场球完全来得及。一直到最后一局打完,他才慢慢披起战袍向司令部走去。
  德雷克稳如泰山、从容临敌的故事马上在英国传开,很快地安定了人心。因为人们知道这位在海上闯了半辈子的海军将领决不会麻痹轻敌的。他一定是作好了准备,才显得这样胸有成竹。既然如此,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命运地就大体可以猜到了。
  西班牙和英国结下仇恨由来已久。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西班牙占领了美洲广大地区,掠夺了无数金银。到16世纪初期,西班牙已经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这时候,英国也有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很想向海外扩张,就和西班牙争夺美洲殖民地。到16世纪后期,矛盾更为尖锐。英国贵族和商人组织了一些贸易公司,专门进行海盗和走私活动,破坏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德雷克就是对西班牙大搞海盗袭击的著名人物。他曾经指挥一只战船对西班牙舰队进行了全球性的袭击:从大西洋打到太平洋,多次劫夺西班牙运载金银财宝的船只,给西班牙人造成很大损失。西班牙政府正式要求英国女王逮捕德雷克。女王伊丽莎白不仅不予理睬,反而亲自到德雷克的战船上慰问,封他为贵族,甚至把德雷克掠夺来的宝石装饰在王冠上──显而易见,西班牙和英国已经是水火不相容了。1588年,经过3年筹划,西班牙派出了欧洲历史上空前庞大的无敌舰队,并且命令在欧洲大陆集结一支精锐部队,配合舰队渡海,要彻底征服英国。
  这支无敌舰队共有大型战舰150艘,由麦地纳·西东尼亚公爵担任总指挥。西班牙的战舰体型粗笨,虽然炮火很强,行驶却不够灵活。西东尼亚公爵也缺乏海上作战的经验。这些弱点,被德雷克看得一清二楚。因此,尽管西班牙大吹大擂,吹嘘自己这支舰队天下无敌,德雷克和他的同僚却满怀信心,周密地制定好迎击的方案,要使无敌舰队有来无回,给骄横的西班牙人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无敌舰队的150艘大战舰排成月牙形,浩浩荡荡驶进海峡。英国舰队并不正面迎战,只是让少数快速舰只绕过敌舰,尾随在它后面,等待机会突袭掉队和帆桨损坏的敌舰。英国人把这叫做一根根捋下它的羽毛。这种变化不定的战术,使西班牙人大为恼火。然而,这还只是大战的序幕。西班牙舰队驶达法国海岸的加来港以后,真正的战斗才开始。
  离加来港不远,西班牙的巴尔马公爵已经集结了一批精锐的陆军部队,等待西班牙舰队把他们渡过海峡。只要陆军在英国登陆,西班牙就会取得优势。英国海军决定抓紧时机,在西班牙海陆军还没有会合的时候,把它的舰队打垮。德雷克精心布置了火攻战术:准备好8艘装满干柴和火药的快艇,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敌方中央的指挥船舰冲去。果然,8艘快艇在撞进敌阵后烈火猛烧,敌舰有的着火失灵,有的赶忙闪避,顿时乱了阵脚。本来运转就不够灵活的西班牙战舰队形一乱,就很难重整阵势,再加上这时候西南风猛刮起来,100多艘西班牙战舰被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德雷克看到这种情况,知道歼灭敌人的机会到了。第二天早晨,他率领60艘英国战舰出击。这些舰只虽小,速度却比西班牙舰只快一倍,发射炮火的速度竟比敌舰快4倍。双方一交火,西班牙的大战舰就完全处于被动。从早晨到黄昏,英舰来往奔驶,到处开火,纵横攻击;西班牙舰队只能在原处徘徊,结果被击沉、击伤了五六十艘。英国方面损失很小。
  这一仗打下来,无敌舰队已经不是无敌而是无力了。西班牙人决定逃跑。但是海峡上一直刮着强劲的南风,而且还有英舰截击,往回逃已经不可能。残存的西班牙舰队就随风北上,准备绕过大不列颠岛,沿爱尔兰岛西岸驶回西班牙。这段路程不仅漫长,还有北海的巨风恶浪的袭击。这就使西班牙舰队受到更严重的损失。据说,仅在爱尔兰北部沿岸,就有8000名西班牙官兵葬身海底。等到无敌舰队由爱尔兰驶回西班牙的时候,船只已经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西班牙失掉了100多艘战舰和1。4万多官兵,征服英国的梦想破灭了。
  战争结束了,西班牙从此衰落下去。而英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了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
  57。龟船大败侵略军
  海上的激战,不仅发生在西方,在东方也出现了。它是在日本和朝鲜之间进行的。
  16世纪下半叶,日本统一了。在这以前,本来面积就不大的日本,又分成几十个小国。它们长期混战,弄得国内很不安宁,人民更是怨气冲天。最后,一个叫丰臣秀吉的地方封建主打败了几乎所有的对手,统一了日本。按说,他应该让人民安定了。但是,丰臣秀吉不这么想。他要向外扩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