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世界通史 >

第2章

世界通史-第2章

小说: 世界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鸬氖褂酶臃奖愫凸惴毫恕H死嘣谡鞣匀坏墓讨校焉窕氨涑闪讼质担遣槐卦傧衿章廾仔匏鼓茄〖栊痢⑸嵘淼粱鹆恕�
  火的制造是一个伟大的发明,恩格斯把这看做是人类历史的开端。
  有了火,就能经常吃到熟食,这不但增强了人类的体质,促进了人脑的发达,而且扩大了人类食物的来源。许多豆类,生吃有毒,熟食对人体有益。生鱼很难下咽,用火烧熟就变成美味的食品。
  火的使用帮助人们更密切地合作。原始人成群结队外出打猎,有时候会遇见非常凶猛或数量很多的野兽,一群人很难对付。火就成为一种求援的信号。火光、浓烟把更多的人召唤来参加围猎。这种用火作信号的联络办法,人类曾经长期采用。中国古代,在万里长城上修筑了烽火台,每座相隔一定距离。发现敌人入侵,一台燃起火把,邻近的一些台上也跟着立即举火报警。这样,就可以很快告诉全线士兵作好准备。直到现代,人们在遇到危难的时候,还常常用火作为一种报警、求救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有了火,金属的发现和冶炼成为可能了。人类最先学会了炼铜,用铜制造工具。后来,人们无意中把铜矿和锡矿一块儿冶炼,得到了一种更坚硬的合金,这就是青铜。在发现金属铁以前,青铜成了人类用来做工具和武器的最好材料。人们广泛使用青铜的时期,叫做青铜时代。
  铜矿、锡矿比较稀少,所以青铜器也不能大量制造。铁矿差不多到处都有,可是冶炼它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人们先发明了炼铜,然后才学会了炼铁。
  学会制造青铜器和铁器以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和石器时代根本不能相比了。特别是铁器的使用,很快改变了人类生产的面貌,推进了古代社会的进步。所以恩格斯把古代民族所经历的铁器时代称为英雄时代。
  由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器和铁器时代,火的发明和使用是关键。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火的发明对人类的发展有着多么大的功劳啊!
  3。近代的“古代社会”
  从古代人类的遗物、遗迹了解了原始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苦历程以后,读者们大概还想了解一下:在原始社会里,人和人是怎样相处的呢?原始人有没有我们这样的家庭和亲属关系?他们的首领是怎样产生的?他们之间是否也打仗?这些情形,在地球这本历史书里可找不到,只能到近代的古代社会去了解。
  这个说法有点奇怪,既然是古代社会,怎么又说是近代的呢?
  人类社会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几个发展阶段。但是,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快慢不同。比如,100多年前,西方国家早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可是中国仍然是个封建帝国;一些住在交通不便的地区的部落,甚至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这就有了近代的古代社会。
  19世纪初,美国早就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已经被采用,纺织厂有了多轴纺纱机、动力织布机,蒸汽机车和汽船也制造出来了。可是,在美国东北部有个属于印第安人的易洛魁人部落,还过着几万年前原始人的生活。
  易洛魁人用树皮的纤维做线、细带、鱼网和绳索,用粘土做成容器和烟斗,在火上烤干烧硬。他们栽种豆子、玉米、南瓜和烟草,把玉米面放在陶器中,用火加热烤成面饼。他们的短裤、护腿裤和鞋都是用兽皮做的。弓箭和棍棒是易洛魁人的主要武器,他们也使用燧石和骨制工具。易洛魁人还不知道用石头或土坯盖房子,也不会冶炼和使用金属,但是已经能修建面积很大的长形住宅。
  在易洛魁人的部落里,不需要费力地挖掘和考证化石一类的东西,就可以了解几千年前人类吃、穿、住、行的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可以活生生地看到原始社会的人们是怎样相处的。所以说,易洛魁人的古代社会,是我们了解原始社会的又一本难得的历史书。
  可是,许多研究民族学和社会学的学者不去读这本书,或许是因为他们看不到研究易洛魁人历史的意义,根本没有兴趣去了解易洛魁人的生活。
  令人惊奇的是,在1847年,一位29岁的美国学者竟然被易洛魁人收为养子,成了他们部落中的一员。他就是卓越的民族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摩尔根在童年时代,就熟悉家乡附近的易洛魁人的风俗习惯。大学毕业后,他当了律师,因为常常为印第安人作辩护,得到了他们的尊敬和信任。从这以后,摩尔根就开始了对原始社会的研究。他怀着对易洛魁人深厚的感情,投身到易洛魁人的古代社会中,和他们一起生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得到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经过40年的辛勤劳动和认真研究,摩尔根在1877年完成了《古代社会》这部名著。书中用大量的事实,揭示了原始社会的真实情况和基本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喜欢和重视这本书。
  从摩尔根《古代社会》这本书中,我们知道原始社会里还没有家庭,只有一个一个的氏族。氏族是由有着共同祖先、彼此有血缘关系的人群组成的。他们在一起生活和劳动,平等相待。起初,妇女们在住处附近播种谷物、驯养牲口。男子外出打猎的时候,她们还要照料小孩和老人,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当时,如果没有妇女们的劳动,其他人就很难生活下去。这就使得妇女在氏族中所处的地位很重要,她们担负起了管理氏族事务和经济生活的责任。这一时期是原始社会中的母权制阶段。后来,靠农耕和畜牧得来的产品,比狩猎得来的更多更有保证,越来越多的男人也参加到畜牧和农业劳动中来了。一般说来,身强力壮的男子比妇女更能干,他们就逐渐在生产和氏族生活的其他方面取得了支配地位,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大家族,母权制就被父权制代替了。
  不论是在母权制阶段,还是在父权制阶段,氏族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氏族的首领叫做首长,他也没有特权。酋长的任务是给大家指派工作,分配获得的东西。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会议,这是一个民主的集会。氏族内的每一个成年男女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酋长是由氏族会议选举或罢免的。在易洛魁人的部落里,人们给当选的酋长戴上兽角。被罢免的时候就把兽角摘下。血亲复仇和收养外族人也由会议讨论通过。
  血亲复仇是原始社会中一种复仇的习俗。那时候,氏族内部的成员是和睦相处的,但是各个氏族之间也时常发生矛盾。某个氏族的成员有时候会遭到其他氏族的欺侮和伤害,这被看成是对整个氏族的侵犯。如果行凶者的氏族不表示道歉和赠送礼物,那么被害者的氏族就要指定一名或几名复仇者,去追踪仇敌,直到报仇雪恨。
  对于外族人,例如俘虏,可以收养入族;特别是对妇女和儿童的收养,更是常见。人们把收养的男俘或女俘看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如果收养者是一位母亲,她就把收养的人当作自己的子女。收养外族人是为了补充氏族的人口。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对原始社会的各种各样生活习俗,还有很多有趣的叙述。当然,近代的古代社会和几万年以至几十万年前的原始社会相比,总是有差别的,因为它多少要受到一些近代先进社会的影响。但是,它的基本特征和古代原始社会是一样的: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也没有剥削和压迫。
  上 古
  世界历史书上,一般把从最早国家的出现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段历史,叫上古史。欧洲在这段时期处于奴隶社会,所以也把上古社会说成奴隶社会。如果从全世界范围讲,就不完全一样,比如我们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要早得多。
  在奴隶社会,战俘不再被杀掉,而成为奴隶,这种社会关系有利于保存社会生产力,也扩大了生产规模。所以,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一种进步。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同时剥削其他劳动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方式有所不同。处在各大河流域的古代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和兴起于伊朗高原的波斯,都形成了疆域辽阔的专制帝国。在欧洲,起初出现了很多城邦小国,其中像雅典、斯巴达、罗马等一度是共和制,后来才被庞大的帝国所取代。无论是共和还是专制政体,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当时,同一地区的各个国家,每个国家内部的不同政治集团,互相争斗,权力更迭,战争不断;奴隶和平民的反抗也贯穿始终。这使上古社会政局变化十分频繁。
  在东方各国,客观环境往往促使统治者组织大规模的劳动,如治理河患、修陵墓、在井田上集体劳作,等等。在欧洲,奴隶劳动则广泛应用在各部门,除了农业、手工业生产大量使用奴隶外,家庭中也广泛使用奴隶。农业、手工业生产已经广泛使用金属工具,生产技术不断更新。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出现了发达的农业。
  在文化方面,东方各国的天文、历法、数学、建筑、哲学以及文学艺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科学文化也对西方社会和全世界产生了影响。以孔子、老子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和希腊哲学交映成辉,为人们认识世界打开了眼界。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物理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学科体系。长城、金字塔等伟大建筑成为万古不朽的杰作。佛教、基督教相继诞生,逐渐发展成影响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因素。
  总之,以奴隶社会为主要形态的上古社会,是人类文明初步建立并迅速发达的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都对后来各国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揭开古代文字之谜
  有了文字,古代的历史就容易了解了。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了。在世界别的地方发现的古代文字,主要有3种:图画式的象形文字,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使用了。还有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使用的楔形文字,大约也是在公元前3500年产生的。这种文字的笔划上粗下细,象木头楔子,所以叫做楔形文字。再就是公元前1000多年腓尼基人发明的字母文字。
  最初,埃及人写的字像一些简单的图画,后来大部分文字变成了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呢?几千年后的人们,很长时间也没有弄明白。
  1799年,侵略埃及的法国军队在尼罗河三角洲的罗塞达河口,发现了一块黑色石碑。把泥土清洗掉后,清楚地看见上面刻着3种文字。这就是著名的罗塞达石,现在保存在英国伦敦博物馆中。
  当时,法国有一个青年学者叫商博良。他是专门研究古代埃及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罗塞达石引起商博良浓厚的兴趣,他想根据这块石碑弄明白埃及象形文字的读法。
  石碑上,上面两种是用不同字体刻写的埃及象形文字,下面一种是希腊文。通晓希腊文的商博良从希腊文知道:这块石碑是在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建立的,上面写着为埃及国王歌功颂德的言词。但是,要问那些埃及象形文字怎么读法,他可一筹莫展了。
  后来,商博良发现,古代埃及人写国王名字的时候,都要加上方框,或者在名字下面划上粗线。罗塞达石上,也有一些用线条框起来的文字,这是不是国王的名字呢?又经过一番探索,商博良对照希腊文,从象形文字中认出了埃及国王托勒密和王后克娄巴特拉这两个人名。这样,他就知道了12个象形文字的读音。
  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商博良继续努力,终于在1822年揭开了埃及象形文字之谜。原来,这种文字中,有的符号代表的是一个词,有的表示一些字母的结合。还有24个符号,具有现代字母的意义。全部符号有700多个。
  商博良读懂了象形文字,使人们对古代埃及的历史有了真正的了解。
  楔形文字的故乡在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就是今天伊拉克境内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一带。这里是产生人类古代文化的摇篮之一。苏美尔人用来写字的不是纸张,而是泥版。那时候,他们还不懂得造纸。两河流域又缺少石头,不能像埃及人那样把文字刻在石头上。苏美尔人就用粘土做成一块块长方形的泥版,用芦苇或骨棒削成三角形尖头在上面刻上字,然后把泥版晾干或者用火烤干。这就成了泥版文书。有的泥版还分为内外两层,刻写同样的字,中间撒上干灰。如果外层的字迹损坏了或者被人篡改,可以用内层的文字来校正。100多年来,人们在两河流域挖掘出了几十万块这样的泥版。
  关于楔形文字的辨认,也有个类似罗塞达石的东西,历史学家把它叫做贝希斯顿岩。
  在伊朗西部贝希斯顿村废墟附近的悬崖上,有一块岩石,上面也刻着3种文字:苏美尔人传下来的巴比伦楔形文字、新埃兰文和古波斯文。人们通过波斯文,读懂了楔形文字。岩石上刻写的,是公元前522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镇压造反者的经过。
  公元前1500年左右,楔形文字成了国际交往的通用文字。各国签订条约或者书信往来,都使用楔形文字,就像今天订立外交条约,往往采用词义比较严谨的法文一样。因为那时候,楔形文字具有词汇丰富、字形优美的特点。但是,这种文字的阅读和书写很复杂,不容易掌握,后来还是逐渐被字母文字代替了。
  最早发明字母文字的是腓尼基人。他们住在今天的黎巴嫩一带。腓尼基人主要从事商业,经常坐着船到各地去做买卖。他们在记账的时候,觉得楔形文字很繁难,需要一种书写简便些的文字。这样,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有人参照埃及的象形文字,创造出用22个辅音字母表示的文字。现代欧洲各国的拼音字母差不多都来源于腓尼基字母。因此,腓尼基字母文字称得上是欧洲拼音文字的始祖。
  古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增加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