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贼 >

第132章

明贼-第132章

小说: 明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莲儿,我知道你想去江南看看,不过现在已经要入冬了阿,也没什么可看的,等以后我带你去江南游玩。”白月如在一旁笑着安慰她。
一听白月如要带自己去江南玩,莲儿脸上顿时出现了笑容。莲儿从小是个孤儿,被白老爷买回家中做白月如的贴身丫环,从小到大他都没出过朔州城,听人说江南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所以莲儿从小的梦想就去能够去江南看看。
见到莲儿这么高兴,杨休也在一旁保证道:“以后我和月如一定会带你去江南玩的。”
杨休从屋子中出来,直奔城外而去,当初元彪留下的时候还有二百来名弟兄在。京师可不比大同,管理是很严格的,所以杨休就让元彪和那二百来名弟兄留在了城外。
“止元,你怎么来了?”见到杨休元彪显得有些惊讶,来京中这一个多月杨休一直在西苑炼丹,根本就没有出来过,就是怕引起别人的疑心。
杨休笑着道:“元大哥,这回你们可派上用场了。”
“哦?”元彪把杨休让到屋里,倒了两杯水问道:“什么用场?”
杨休对元彪道:“皇上派我去浙江赈灾,浙江那边有倭寇,而且这一趟也不知道有没有危险,所以你们得和我一块儿去。”
“太好了!皇上终于给你差事做了。”元彪满脸喜色,之前总有一些弟兄担心杨休会不会一辈子都留在皇上身边炼丹,现在好了,赈灾、这可是钦差阿,办好了差事回京后一定会有封赏的。
“这次赈灾还好就我一个人,没有整出一个副使正使的,明天一早咱们就出发。”杨休说道。
“恩,我这就去知会弟兄们一声,让他们都准备一下。”
严府、杨休走进大厅,见到严世蕃正在老。”
听到声音严世蕃抬起头,放下手中的书道:“止元来了,快坐。”
严世蕃看着杨休,笑着问道:“止元打算何事出发?”
“明天一早就走,这不来跟小阁老辞行。”杨休丝毫不惊讶严世蕃是如何自己知道要离开京师的,严党成员遍布朝野,有一丝风吹草动都他们都会察觉。
严世蕃站起身,走到床前看着外面的夜色,缓缓道:“止元这次的担子不轻阿,浙江是赋税大省,出不得半点差错,赈灾的好坏,直接影响来年开春的播种,稻苗、桑面、一样都出不得差错。”
杨休站起身躬身道:“下官谨记小阁老教诲。”
严世蕃忽然转过身,一双独眼泛着冷冷寒光直视杨休道:“杨大人,我看你还是记着点皇上的教诲吧!”
杨休微微一惊,所谓做贼心虚,他现在是皇上派在严世蕃身边的卧底,所以一听严世蕃这话,杨休开始担心他是不是察觉出什么了?
“小阁老……此话怎讲?”
严世蕃再次笑了起来,变脸几乎比翻书还快。
“哈哈、止元不要多想,赈灾的事情你还是得按着皇上的意思办,这样才不能出差错。”
杨休擦了把冷汗,刚才真是吓到他了。
“胡宗宪那边我会写信,让他帮帮你,行了、时候也不早了,早些回去休息吧。”严世蕃回到杨休身边,拍拍他的肩膀道。
“那下官告退了。”杨休此次来找严世蕃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他最后一句话。浙江现在可完全掌握在胡宗宪的手里,没有胡宗宪的支持杨休什么都做不成。
河水滔滔,浩渺的天际,一行大雁翩然而过,这可能是最后一拨到南边过冬的大大雁了。两岸地平原上一片金黄之色,水稻和庄稼早已经被农民收割走,只留下一些庄稼秧子。
徐风吹过,泛着白鳞鳞的浪花儿的河面上,传来一阵阵豪放的歌声,渔夫欢笑道将网儿撒进水里。大运河北抵京师,南至杭州,但是因为沿途河流流向不定,这条大运河并非直贯南北,而是连贯各地河流的航行水系,一路下来,弯弯曲曲的时而向南时而向东。
一艘船体漆成红色的单桅快船正逆流而上,船速极快。这是一艘驿舟,可载人六十上下,同时有货舱可乘载重要物品。这种驿船顺风使帆,逆风使桨,船上备有八到十二枝长桨,民间俗称蜈蚣快艇。
水面上但凡有渔船、商舟见了这红色的传驿快艇,都赶紧地避到一边。官府的规矩,河上航行,任何船只皆对专驿快船必须回避让出航道。
快船驶过一片三角形的缓滩,忽地有人高声喊道:“驿丞大人,前方有三艘巨船,快通知舱底减速让路。”
正在在舱中自斟自饮,喝的津津有味的山东德州河运驿丞张勋张大人摇摇晃晃地走上船头,骂道:“见你娘的鬼了,咱是什么船?还他娘的给人让路,放你娘的连环屁。”
船头那个驿卒涨红了脸,磕磕巴巴的道:“大、大人,可这船,咱……咱得给人家让路啊!”
张大人赶忙地趴到船帮子上醉眼朦胧地向前望去,只见前方宽阔的河面上,一前两后三艘四桅巨船,各自张足了十二张帆,鼓足了风驶来,船底激得浪花翻腾,船后一条白线,远远瞧去气势惊人。
巨船比快驿飞舟大了三倍,第一艘刚刚拐过前边的弯道,只见船上装饰华丽,两侧高舷墙上密密麻麻开了几十个设桨架的小门。船头前后竖了两根高高矗立的旗杆,前面黄旗,绣着金灿灿的团龙图案。
张勋吓了一跳,酒意顿时醒了几分,玄黄天子龙旗,只有大明皇室人员或奉旨钦差才有权悬挂。这是谁的船到了?
只见龙旗旗杆上是一面黑色的大旗,上书斗大一个“杨”字。
张大人虽不知来者何人,却知道对方的权威远在他的驿船之上,唬得张勋抬起脚来在那个驿卒屁股上就是一脚,骂道:“你娘咧,还不快下去招呼减速?来人!来人,赶快地转舵让路!”
蜈蚣快船急急忙忙驶向一边。眼看着那巨船从旁边驶过,掀起的波浪摇得蜈蚣快船左右晃个不停。张勋站在船侧,疑惑地望着那船喃喃道:“往南去的?这是何方神圣出了京了?”
第一艘大船上,杨休一身青黑色玄装,正在大厅中喝着茶,在床头两侧,分别站立这十名身着铠甲的官兵,一个个腰板挺得笔直,看上去威武不凡。
“咱们这是到哪了?”杨休喝了口茶,对一旁京中水师的百户问道。
那水师百户忙拱手上前道:“回钦差大人,前方三十里就是德州了。”
杨休点点头,不过见那百户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不解道:“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那百户有些犹豫,说道:“大人,以往钦差大人在途中都会事先知会各地官府,每到一站也都会有官府的官员迎接,可大人您……”
杨休摆摆手,打断他道:“他们是他们,本大人是本大人,我们是去赈灾的,又不是去旅游的,用不着弄的那么兴师动众。”
杨休话音刚落,就见船舱内门帘一挑,走出一位俊俏的小生来。就见这小生一袭鹅黄色长袍,头戴公子巾,面如冠玉、眉清目秀,不正是白月如女扮男装吗。
“公子,要不要进去歇歇?”白月如问道。
“不用了。”杨休站起身,走到船舱外说道:“前面就快到德州了,到了那我们下船,改走旱路!”
“阿?这是为什么?”白月如有些不明白,坐着好好的船为什么突然间又要走旱路。
杨休望着辽阔的河面,喃喃道:“走旱路,才能知道浙江百姓们的灾情如何!”
杭州,浙江知府衙门。
“才四万石?今个钦差的船队已经从京城出来了,怎么才这么点?”浙江布政使徐怀生,颇有些气急败坏的喝道。
“那些个大户都说没粮,下官也不能去抢阿?”浙江知府刘真同样焦急的回道。
“你就是抢,也得给我抢到十万石。”徐怀生似比他更恼怒,两只手不断的在空中比画着,“小阁老可在信中说的很明白,那杨休不是个省油的灯,要我们明着奉承,暗中防备他,赈灾的事情若有什么不测,我们有十个脑袋都在阁老,小阁老那里交代不过去。”
“只是一个毛头小子而已,有这么可怕吗?”刘真不以然的说道。
“就是因为他是个毛头小子,他就是个愣头青。”徐怀生一把扯下头上的乌纱帽,“小阁老可说了,别看那小子什么官职都没有,他在大同府可什么事儿都干过,连大同城都敢打的主。若是有什么事,别说这乌纱帽,就是这头上的脑袋还不知有没有。”
……

第二百七十七章 暗渡陈仓

“哼,回头我再发几份公文给下面的府县,让他们抓紧点做便是。”刘真扯了扯袖子,鼻子里哼出两股粗气。
“你和我过两天就去扬州。”徐怀生又拿起扔在案桌上的乌纱帽,戴在头上。
“去扬州做什么?”刘真转过头来,“扬州又不归我们浙江管。”
“迎接钦差船队,回头去和胡部堂也说上一声,能拖上几天是几天。”徐怀生跺着脚说道。
杭州,浙直总督行辕。
“你做你的藩台,他赈他的灾,何必要去和他们纠缠在一起。”直浙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的眼睛只盯着方几上的翠松盆景,并不回头去看徐怀生。
“胡部堂,小阁老的信你也是看过了,那个杨休,分明就是皇上派到浙江来的探子,探阁老的底、探我们的底阿!”徐怀生听胡宗宪的话,倒有几分像在推托,心里顿时生了几分不满,“眼下水灾已经过了有一个来月了,不但官仓里的粮食和从江西运来的粮食都用完了,就连刚向大户们借到的四万石粮食,也已经去了一半。”
“去了扬州,不等钦差来,浙江就有粮食了?”胡宗宪又从抽屉里拿出剪刀,修剪着盆景上的枝叶。
“只要能把那愣头青拦在扬州,不急着到浙江。这样,我们还可以继续放手去向那些大户征粮。即使再借不够,稍微拖上他几日,也可以说是赈灾用掉了。”徐怀生对胡宗宪说道。
“把他拦在扬州,那浙江的百姓若真断了粮,饿死了人,谁来负责?”胡宗宪微皱了下眉头,把手里的剪刀重重的丢在了案上。
“我这不是已经让刘大人又派人下去了嘛。”徐怀生向前迈了一步,抖了抖袖子,“他就是抢,也得给我把剩下的六万石给我抢出来。那些个劣绅,不狠狠整治一下,不知道大明朝的天在哪儿。”
“我是断不会去的。”胡宗宪冷哼一声,“昨天戚继光来报,宁波的海面上已经发现了倭寇的踪迹,这时候我又怎能去扬州。”
徐怀生见仍说不动胡宗宪,不但没有再恼怒,嘴角反而露出一丝笑来。
“胡部堂军中的粮草,也是很充足吧?”徐怀生呵呵笑着说。
“怎么?”胡宗宪仍是冷冷的回道。折了个身,坐到了一边的椅子上,又顺手自斟了杯茶拿在手上。
“用到年底也是够的吧?”徐怀生跟着胡宗宪转了个身。
“呵呵。”胡宗宪听了徐怀生的话,脸上也露出一丝笑来,“徐藩台,我看你所说的大户,恐怕不止是你治下的那些吧。”
“胡部堂既然明白在下的意思,嘿嘿。”徐怀生又是嘿嘿一笑。
“不行。”胡宗宪却猛的收起笑来。
“胡部堂,去年以粮抵税的法子可是你想的。”徐怀生没想到胡宗宪拒绝的这么干脆,脸色顿时一愠。
“法子是我想的,担子我也可以挑。”胡宗宪的脸色严肃起来,“这一场大水,浙江的百姓已经陷了进去,浙江的兵就更不能乱了。”
“胡部堂,那杨休若是在这里寻到了任何蛛丝马迹,怕是到时候谁也没办法向上面交代。”徐怀生仍有些不死心,“只等过了秋收,便可以立刻补上了。”
“秋收?”胡宗宪苦笑一声,摇了摇头,“去年的时候,谁又能想得到这场大水。若是秋收前再出些意外,军中没了粮,到那时候,才是真的交代不过去,而且徐大人,本部也是浙江的巡抚,秋收的粮食够不够我比你有数。”
“你……”徐怀生有些气急败坏。
“徐藩台,若要我胡宗宪担责任,你尽管带人来。”胡宗宪低着头,缓缓说道,“若说要借粮,免谈。”
“行……”徐怀生气的半响说不出一句话来,最后只能一甩袖子走人。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钦差船队刚过了德州停在岸边,一队人马从穿上下来上了几辆事先准备好的马车,一路南下而去。不多时、几艘大船再次,飘飘荡荡消失在黑暗中。
扬州,南北通埠处,淮南烟花地,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这是一座能够代表江南的城市,这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如花的城市,扬州、在人们的眼中,仿若一位清纯动人的女子,让人心醉。
今日的扬州码头特别热闹,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大批的百姓围聚在这里,在马头两侧官兵团团护卫住,各种鼓乐手也是齐聚一堂。
在马头最前面,身穿大红官袍的徐怀生特别显眼,在他左右两侧分别站着杭州知府刘真以及扬州知府杜才玉。
三人已经在这等了能有小半个时辰了,徐怀生有些焦急的问道:“钦差的船队到哪了?”
一旁官兵连忙回道:“回大人,钦差的船队已经到了扬州城外,马上就到。”
正说着,三人就见远处渐渐飘起一杆大旗,紧接着是三艘巨型大船。在第一艘的船头上,两杆大旗迎风飘荡。
“来了!”见到此景杭州知府刘真和扬州知府杜才玉齐声叫道。
“鼓乐手、奏乐!”见大船离码头越来越近,杜才玉对着周围的鼓乐手一挥胳膊,顿时锣鼓喧天热闹了起来。
“咚咚咚、咚咕隆咚~~”
三艘大船齐齐停在扬州马头之上,徐怀生一抖了自己两个大袖子,上前对着穿上喊道:“浙江布政使徐怀生携杭州知府、扬州知府恭迎钦差!”
不多时,首船上出来一名全身铠甲的官兵,冲着船下喊道:“谁是浙江布政使?”
徐怀生眼皮微跳,他可是堂堂从二品的朝廷大员,平时哪有几个人敢如此对他说话?何况对方只是一个小小的兵丁?
不过没办法,谁让人家是钦差的兵呢?徐怀生很不自在的道:“本官在此。”
那兵丁看了一眼徐怀生,满脸傲气的道:“我家大人今日偶感风寒,加上一路舟车劳顿,所以就不能出来见你们了,我们家大人说了,要在这扬州休息几日,但不会上岸,只会在船上。”
“这……”徐怀生三人面面相觑,什么意思?这钦差的架子也太大了,竟然见都不见自己等人。
那兵丁继续道:“我家大人这是好意,怕把病传染给几位大人,行了、三位大人如果没事就先回吧,我们家大人会在船中休息几日,等伤势好了自然回找几位大人。”
……

第二百七十八章 民不聊生

扬州知府衙门中,徐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