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明末之大国崛起 >

第303章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303章

小说: 明末之大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兵的死亡,而且死状都是极惨,许多骑兵甚至被连人带马打得粉碎。

    在这样恐怖的炮击下,处于前排的蒙古骑兵几乎没有幸免的可能,尽管伤亡率与普通炮弹差不多,但对心里的震慑却更大了。然而对他们的不仅仅是火炮,很快骑兵们也用手中的燧发枪开始了射击。

    没有冲击速度的骑兵,面对着全火器部队的射击,就是一群移动靶而已,还是那种移动速度不快的靶子。在燧发枪的攒射下,根本没人能够抵达对岸发起冲锋,结果蒙古骑兵冲锋了二十分钟,损失了超过三千人,而对面的骑兵师却毫发无伤,只是损耗了部分弹药而已。

    见到情况不对,他们只好又撤回了河岸,等待阿巴泰率领大军来援。阿巴泰很快也抵达了,他问明了情况之后眉头皱了起来。“七叔,我看咱们可以向皇阿玛传递消息,请他过来坐镇。如果能消灭这支骑兵,不但能报了仇松辽平原也能安定了。”

    “不错,现在我们过河会遭到射杀,他们过来也是一样。既然如此我们就在这里扎营,让皇上想办法好了。”阿巴泰实在想不出好主意,现在豪格的提议正好对了他的心思,他当即表示同意。

    皇太极率领是五万大军距离比较远,但由济尔哈朗和萨哈廉率领的一支骑兵距离却比较近,所以他们先抵达了马颊河边。听了阿巴泰说得情况,萨哈廉笑道:“这有何难?火器虽然威力很大,但需要远处使用才行,而且还需要看得见。如果我们全军趁夜渡河,对方就看不太清楚了,我们的伤亡会大大降低。如果我们数万人一起冲上去,肯定会让对方措手不及,这条河不就过去了吗?”

    豪格眼前一亮:“对啊,天黑了远处就看不到了,唐军的火器就成了盲人瞎马,我们趁机渡河绝对没问题。”

    “我看还是小心为上。”济尔哈朗阻止道:“明人诡计多端,可不能轻易上当啊。”

    “济尔哈朗,你的胆子越来越小了,竟然会怕了明人的阴谋诡计。再说我们的人这么多,害怕他们什么?”萨哈廉听得颇为不屑,尽管他是代善的儿子,比济尔哈朗小了一辈。但是对方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与皇太极并非直系亲属,而且其父努尔哈齐早年反叛被努尔哈赤所杀,因此大家都有些看不起他。

 第七百二十一章 趁夜渡河

    济尔哈朗的出身问题,加上他一直谨小慎微,让皇太极起了扶植之心,利用他对抗其他贝勒体系的人,所以他才可以领兵五万。只不过虽然皇太极对他非常抬举,其他贝子贝勒却有些看不起他,经常有人出言调侃。

    济尔哈朗也知道自己身份不同,不能太过于这些人争执,但他还是坚信自己担心很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话语权,他只好看向了旁边的阿巴泰,希望他能说句公道话。

    阿巴泰知道济尔哈朗的意思,他身为努尔哈赤嫡系的第七子,自然有能够压制豪格与萨哈廉的身份,只不过他也有自己的考虑。这次作战他已经损失了一万多蒙古骑兵,却没取得任何像样的战果,如果不消灭眼前这支骑兵被他们跑了,自己回去是要受责罚的。

    最近皇太极正谋划着改变分封制度,将有足够军功的贝勒封为亲王,以逐步削弱阿敏和莽古尔泰的影响力。在这个紧要关头如果出了问题,阿巴泰亲王的帽子恐怕就不用想了,所以他还是比较倾向于进攻的。

    看了看旁边的济尔哈朗,阿巴泰叹气道:“可惜皇上不在这里,脑子最灵活的老十五也不在,如果有他们肯定知道明军打算做什么,我看不如按兵不动等皇上来了再出兵。”

    “等皇上?恐怕到时候对岸的那些明军就跑了。今天我们增兵数万,他们难道还敢继续坚守吗?”萨哈廉说道。

    “我看也对,如果今晚不进攻,等到明天早晨对岸肯定就看不到人了。”豪格也表示支持萨哈廉,他们这些小辈对战斗和军功充满了渴望,恨不得立即出击才好。

    这个时候豪格的支持非常重要,他是皇太极的大儿子,未来或许还能继承皇位,他的话语权甚至比阿巴泰还要大。如果不是豪格年级太轻,军功不足以压服那些骄兵悍将,说不定这次他就自领一军,而不是跟着阿巴泰当副手了。

    豪格都这么说了,济尔哈朗只好选择闭嘴,而阿巴泰随后也选择支持自己的这位侄子。毕竟今后在朝中能否立足,阿巴泰很需要这个侄子的支持。满清帝国才刚刚建立,已经出现了朝中的政治斗争,并进而影响到了军事决策,这不能不说是皇太极的悲哀,或者说这是君主制的通病。

    众人通过了夜间发动突袭渡河的作战方案,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他会将所有蒙古骑兵派上去,剩下的两万八旗骑兵在后面压阵以避免伤亡。众人讨论过后,立刻开始渡河的准备工作,而这一切都落在了对岸吴之番的眼中。

    这一天过得风平浪静,对峙的双方没有任何对抗,他们犹如分驻马颊河两岸的友军,甚至连试探性进攻也免了。天黑之后,蒙古骑兵们忙碌了起来,他们开始准备自己的干粮水壶,检查马具和武器,做好了随时出击的准备。

    鼓打二更,蒙古骑兵陆续出了营寨,向着马颊河的方向冲去。这一次夜间出击,他们并未打算隐瞒偷袭,而是大张旗鼓的渡河。实际上高达七万蒙古骑兵渡河,也根本无法掩饰过去,毕竟那么多人喊马嘶的情况,除非是聋子才能骗过。

    既然无法骗过,他们倒不如大大方方的出击,这样还能加快进攻的速度。蒙古骑兵吆喝着,大声催促着自己的战马,冲向了水流平缓的马颊河。河面上一时间人喊马嘶声震天际,然而河对岸却丝毫没有的动静,只不过此时视线不清大军实际上处于混乱之中,没人会关注这种事情。而他们并不知道,对岸的吴之番同样借着黑夜的视线不清,早已经拔营起寨,悄悄的后撤十里扎营。

    如果有人能在空中航拍,他们会发现在蒙古骑兵涉水过河的地方河面是最宽的,而在上游十多里外的丘陵地带,正有一支军队悄无声息的潜伏着。这支军队正是吴之番在开战之前,下达命令撤走的工兵连,此时他们正与随军的两万民夫一起潜伏在马颊河上游。

    这些人依照吴之番的嘱咐,在马颊河上游用大木和石头做了一道拦河坝,将大部分水流都切断了,这也是唐军渡过马颊河的时候,发现水位突然下降了许多的原因,而蒙古骑兵从未到过此地,对于水位过低并未起疑。

    这两天民夫们在工兵连的指挥下,将附近丘陵地带的山谷都修建了拦河坝,将此地变成了大水库,而经过两天的蓄水,这个大水库已经有了超过十米的水位。此刻工兵连的连长正趴在山丘上,侧耳静听着下游的动静,自从下午吴之番给他传来命令,让他夜里只要听到下游有大动静,就立刻炸坝开始,他就始终保持着这个姿势。

    工兵连长仔细倾听着,生怕漏过了一丝声息,当嘈杂的人喊马嘶声传来,他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就是现在,立刻炸坝放水。”工兵连的连长一声令下,立刻有工兵点燃了夹在干柴堆上的导火索。

    这根导火索是用丝绸包裹黑火药制成的,也是工兵连开山修路的必备物品,如今却用在了炸坝上。导火索快速的在隔潮用的柴堆上燃烧,沿着大坝向上延伸,而在导火索的末端,是连接在水坝上的四个炮眼,每个都填充了超过十公斤黑火药,这也算是最早的定点爆破了。

    随着导火索渐渐燃尽,巨大的爆炸声响起,早已撤退到两里外的工兵连官兵和民夫们只感觉脚下震颤,加固大坝用的粗木石块已经漫天飞舞起来,紧接着水坝内的河水涌出破口处,犹如脱困的猛兽,在隆隆的巨响声中,向着下游方向飞速流去。

    正在渡河的蒙古骑兵们同样听到了巨大的爆炸声,这种他们从未听到过的声音,让他们都是一愣,却没有意识到出了什么问题。阿巴泰等人也是脸现迷惑之色,因为他们在于明军的作战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动静,那是明军用大炮进行轰击是才会出现的声音,只不过就算最重的红衣大炮,也从未有过如此巨大的声响。

 第七百二十二章 绝杀之计

    众人正在迷惑间,隆隆的响声夹杂着大地的震颤已经传了过来,济尔哈朗突然脸色大变:“不好,是水声。”

    辽河平原与其他平原一样,都是有水灾的只是并不常见,而在济尔哈朗儿时就曾经有过一次大水灾。那一次济尔哈朗是在睡梦中被人叫醒逃难的,而那隆隆的巨响也因此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中。

    现在听到的巨响,唤醒了济尔哈朗儿时的记忆,让他全身都震颤了起来。经他这么提醒,所有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就是明军的阴谋,一个企图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他们全歼的阴谋,而现在发觉却为时已晚了。

    “快,全军后撤,后撤。”济尔哈朗大声喊着。

    “全军后撤,不许停留。”阿巴泰也在喊叫。

    “快撤,快撤,大水来了。”豪格与萨哈廉都没了当初的锐气,现在他们只想赶快撤退,避免遭到水淹的可怕后果。

    两万八旗军本来距离河岸就有两里多路,又是见机最快的一支军队,所以他们安然逃过了这个必杀的毒计。比起八旗军来,蒙古骑兵则要倒霉得多,工兵连炸坝放水的时候,七万蒙古骑兵已经有近万人刚刚过了马颊河,还有三万余人尚未渡河,剩下的则都在河水之中泡着。

    洪水沿着河道顺势而下,隆隆声震天动地,完全遮盖了济尔哈朗等人撤退的大喊声,所以蒙古骑兵们直到大水已经遥遥在望,这才醒悟自己被算计了。满脸惊惧神色的蒙古骑兵们纷纷催动马匹,希望避开这致命的打击,然而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再精熟的骑术也是枉然。不等河中的蒙古骑兵上来,巨大的洪流已经将这里的所有一扫而空,那些蒙古骑兵还来不及高呼一声长生天救我,便已经被滔天大水所淹没了。

    不光是站在河水中的蒙古人,因为洪峰过大,沿途水流已经冲出了河道,将沿岸周围一里内的东西皆尽卷入波涛之中,即使岸上的蒙古人同样有不少遭了秧。然而在这样的洪峰之中,真正可怕的并不是水,而是对着水流而下的杂物。

    那些被洪水裹夹的树木和杂物,在高速流水的带动下,犹如被激怒的公牛,任何人被这些东西撞到,都是死于非命的下场。蒙古人不会游泳,这成了另外一个阵亡率高的可怕原因。在大草原上生活的牧民,见到河水的情况都很少,又如何能够学得会游泳,在这样的洪水之中,这个缺陷是最为致命的。

    洪峰来得快去得也快,仅仅半个小时之后马颊河沿岸各处已经被彻底扫平了。吴之番率领骑兵师再次向着马颊河冲来,将过河后幸存的七千多蒙古士兵包围。惊魂未定的蒙古人知道后路已断,面对敌方的优势火力,他们只能选择投降。

    等到吴之番来到马颊河边的时候,两岸已经被清扫得干干净净,丝毫看不到蒙古人的尸体,他们已经被洪峰带着流到下游去了。马颊河也因为水被放下来,从半米深变成了一米半深,涉水是无法渡过了。

    经过这么一次冲刷,这个马颊河上没有了船影,甚至连附近的树木也没有了。吴之番为了过河,不得不派人到数里外伐木拖回来造木筏子。大军整整忙活了一夜,这才打造了足够的木筏,等到他们渡过河去,惊魂未定的八旗军和残存的蒙古骑兵早就撤走了。

    因为大部分蒙古骑兵都被水冲走无法统计战果,吴之番只好上报了一个歼敌数万的含糊战果,不过以夜枭的侦察,阿巴泰和济尔哈朗两部人马合起来有八旗军两万,蒙古骑兵八万。除了第一天与骑兵师在硬碰硬之中被消灭一万多人,后来又被截断归路俘虏数千之外,最后回到军营的只有不足两万人,也就是说至少有四万人被大水冲走而丧了命,这一战可谓收获颇丰。

    遭遇如此惨败之后,四人率领着残兵不敢停留,急忙逃回与皇太极的主力军汇合。听说对方战力如此强悍,竟然将蒙古骑兵消灭了近六万人,皇太极也是大感吃惊。后来他更是听阿巴泰所说,这支骑兵就是当初在松辽平原纵横驰骋的朝鲜骑兵,他顿时陷入了呆滞状态。

    皇太极比所有人想得都多,当他知道这支强悍的明军骑兵,竟然就是当初在松辽平原上烧杀抢掠的朝鲜骑兵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雇佣兵。不过皇太极很快就推翻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是雇佣兵似乎说不通,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将自己如此强悍的战力送给别人雇佣,就算是宗主国也不行。

    如果不是雇佣兵,那么他的另外一个想法就更加可怕了,那就是朝鲜与大明已经联手了。如果这样说来,最近几年朝鲜发展迅猛,不但蚕食松辽平原北部地区,还在更北边的地方飞速扩张土地,甚至占据了蒙古人传统越冬地的北海,这就能够解释得通了,一切都是因为大明帝国的援助,其中有些军队甚至就是明军,强大的骑兵部队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真得是这样,情况就非常不妙了,皇太极甚至想到自己突入中原两个月,说不定朝鲜军又对辽东来了一次大清洗,甚至再次攻破了沈阳。想到这种可怕的情况,皇太极直感觉自己遍体生寒,心中阵阵绞痛犹如被撕裂了一般。

    看看左右的众将,皇太极说道:“大家认为这件事情当做何解释?”众人听到皇太极问话,都是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那些喜欢玩弄阴谋的华臣因为骑术不精,都被留在了沈阳待命,跟着来的都是那些头脑简单的贝子贝勒,他们又如何看得出情况不对,结果自然是全体沉默。

    皇太极叹了口气,满族人虽然战斗力很强,但头脑灵光的实在太少了,否则他也不用大力重用华臣。见到没人搭话,皇太极只好将自己的担心都说了一遍。此话一出众人皆是惊呼出声,在大明境内劫掠自然是爽快,但如果丢了老巢那就得不偿失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家眷都在沈阳,如果失陷恐怕又要丢弃了。

 第七百二十三章 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