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大国崛起-第1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朱聿键已经在浙南开办夜校许久了,但这只是做到让成年人识字的地步,思想改造还远远不够。更何况成年人的三观已经定型,要想依靠讲课进行灌输不但收效甚微,甚至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究竟如何对成年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洗脑,让他们也逐渐具备国家和民族的意识,能够自觉的去爱国,去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去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朱聿键很久了。
“王爷在里面?”朱聿键正在书房中沉思的时候,商景徽闯了进来。这个小妮子对朱聿键的依恋,谁都看得出来,自从他派人前往安徽提亲之后,商景徽更是与他亲近了许多,经常主动来找他。
朱聿键笑着招手让他过来,商景徽也不客气,直接做到了朱聿键的腿上。这样的姿势对于明朝女子来说可是大逆不道的,但她却不在乎,因为在心爱的人面前,她总是非常放松的。
“你今天在做什么?”朱聿键询问道。
“好无聊啊,婷姐姐要照顾孩子,叶姐姐去食品厂了,郝姐姐要在书房外守着你,上官姐姐他们都在练功,就连布木布泰也去学功夫了,就剩下我一个人。”商景徽嘟着嘴说道。
“就算无聊也不能过来啊,你不记得我说过,书房是不能随便进入的吗?”朱聿键问道。
“我有事情找你啊。”商景徽晃了晃手上的一封信说道:“我是来给你送文件的,这是公事总能进来吧。”
朱聿键看着商景徽那得意的神情不禁哑然失笑,这个小妮子还真是古灵精怪。送文件这种事情平时都是木兰卫在做的,她肯定是想要来看看自己,就抢下了这个差事。
“原来如此,让我看看是什么文件吧?”朱聿键笑着拿过了信。因为信封上没有注明机密,所以朱聿键也不回避,他就那样将商景徽抱在怀里,伸手拆开了信封。
朱聿键展开一看,发现这封信竟然是钱百万从法国写回来的,原来这是一封介绍他这两年工作情况的信。这封信很厚,足足写了十几张纸,里面详细描述了如今在法国的郁金香和葡萄酒销售情况,还顺便讲述了一下他的发家史。最后他还提到自己的报纸销路越来越好,已经扩展到欧洲十几个国家了,另外他还说自己所带的古典小说快要发完了,希望能从国内再送一些过去。
朱聿键边看边笑,这个钱百万的商业天赋让他感到吃惊,而对方颇为搞笑的营销手段也让他感觉眼前一亮。“对啊,如果办一份报纸,让已经识字的百姓们有了看报纸的习惯,这不就可以灌输思想了吗?”
第四百零四章 创立报纸
朱聿键发现报纸居然是解决眼下问题的最好方式,他前世的时候报纸早已没落,代之以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所以他对这种古老的信息获取方式没有太多印象,也想不到这个方面去。
报纸这种事务在后世已经被网络平台所淘汰,但在这个时代还是新生事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刚性需求。只要自己能够开办起报纸,至少在封地内掌握思想和新闻喉舌,对民众灌输国家民族思想还不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吗?当然国内也有些问题,主要是识字率太低,大多数老人都是文盲,年轻人则多半只上了两年夜校,识字率有一千个就不错了,估计读报纸有很大障碍,不过这种情况难不倒朱聿键。
朱聿键下发的国学课本都是以自己带来的小学教材为主,在抽出那些过于现代的文章,用古文和诗歌填补指定的,这其中孙巧婷和叶纨纨当年也帮了大忙。在这个框架之下,华语拼音自然被保留了下来,所以学生们开始学习写字都有华语拼音帮助。
要想让报纸能被所有人看的懂,他可以编辑拼音报,只要在字体上方都加上拼音,那些上过夜校的年轻人都能读得懂。这样的报纸也能够刺激年轻人对知识的学习,这不光是思想知识也包括识字,在报纸中读到的字如何能从字典里查询出来,就能记下来,这等于是在自学。
朱聿键的课本中自然少不了字典,他只需要稍加修订,将简体字改成繁体字,就能印刷出版了。未来拼音报加上字典,年轻人学习知识的速度将会大大增加,而报纸内容他也要精心策划,务必做到内容新颖,三观端正,还要刺激大家对海外扩张的兴趣。
那些文盲的老人也需要教育,朱聿键认为要利用喜闻乐见的形势,让老人的思想也有所改变,而这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说书先生了。
这个时代评书可是个很好的宣传媒体,各个茶馆为了招揽客人,都喜欢雇佣说书艺人在那里说评书。不少人也都喜欢在清闲的时候,到茶馆里泡上一杯茶,边喝边听说书艺人的评书,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是非常盛行的。
如果朱聿键能够雇佣一批说书艺人,让他们去宣传国家民族的政策,宣传冒险主义精神,必然能够激起年轻人的好胜之心,到时候量变必然产生质变,他的计划也就完成大半了。
这件事情说干就干,但是执掌的人选却必须要找好,朱聿键很快就将注意打到了商景徽身上。商景徽虽然只有十七岁,却是个江南出名的才女,如果由她把关创立报纸,必然能够收到极好的效果,自己也便于把关。
“你是不是觉得很无聊?”朱聿键笑眯眯的看着商景徽,那神情活像看着小绵羊的大灰狼。
商景徽确实毫无察觉,她点点头:“是啊,太无聊了。”
“我准备办一家报社,由你来掌管如何?”朱聿键询问道。
“什么叫报社?”商景徽对此确是全无概念,朱聿键只好将报社的运作方式,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都说了一遍。虽然这些只是泛泛而谈的基础内容,但报纸本身就不是什么高科技,它最需要的只是创新方式而已,这些对于来自于信息时代的朱聿键确是最不缺乏的。
商景徽对此十分有兴趣,她立刻表示愿意担任报纸主编,朱聿键当即决定给她拨款三万两白银,建立自己的印刷厂和报社,同时从造纸厂订购最好的纸张。对于这种文学类的工作,商景徽这样的才女自然是手到擒来,仅仅两天时间她就设计好了第一次的版面。
印好了报样之后,商景徽第一时间就去向朱聿键献宝了。拿过这份报纸,朱聿键查看起那些内容来。新的报纸因为纸张质量问题只能是单面印刷,它分为四个版面,其中有诗歌赏析和讲解,有半白话文的小说连载,有时事新闻和商业消息,也有农业知识和基础科技知识。农业知识都从老农那里调查来的,科技知识大多数都是科普知识,并无多少实际作用,但引起普通人的兴趣是没有问题的。
除此之外还有朱聿键特别要求的一个版面,专门书写建奴入侵的暴行,这是朱聿键为了将来抗击建奴做的舆论准备。朱聿键没有见识过建奴的残暴,他直接将对日军侵华战争中的各种描述照搬了过来,还真像那么回事。
将报纸通读了一遍,朱聿键点头道:“很不错,第一次发行就这样好了,等到以后再给我留个版面,我打算写一些小故事发行。”
“一个版面可不行,这报纸一出就是两版,你打算让我另外一半版面开天窗吗?”商景徽噘着嘴说到。
“当然不是开天窗,你不会帮我宣传一下产品吗?把浙南出产的特色商品都写成广告登上去,肯定会引起轰动效果的,我会让工厂给你广告费的。”朱聿键笑道。
“可以赚钱的啊,太好了。我就给你登三版广告,让你多交钱。”商景徽笑道。
朱聿键摇摇头:“小姑娘别太贪心了,广告多了会令人反感的,我看只有一个版面的广告,价高者得赚的更多,另外每次出售三个月的版面广告,这样免得每天都要换广告麻烦。”
“对啊,你还真是聪明。”商景徽笑道,不过登广告是下次版面的事情了,第一版就这样发了出去。
第二天一大早,陈九如往常一般,挑着箩筐进程卖货,他是个住在郊区的小商贩,专门经营日用百货。每天早上他就会挑着满满的货物,到宁波府城最繁华的一条大街上,撂地摆摊子。
陈九如往常一般讲挑子放在了一家药铺和一家绸缎庄的中间,这里是他经常摆摊的地方,与两家店面也颇为熟悉,甚至见到掌柜还会打个招呼。他将箩筐打开,把那些针头线脑的东西铺开,坐等着生意上门。
第四百零五章 宁波日报
刚刚一会儿工夫,陈九如就看到了绸缎庄的赵掌柜走了出来,不过他并非如平时一般,拿着自己拿两个锃光瓦亮的铁胆在手里晃,而是拿着一大堆纸。
看到这种反常的情况,陈九凑了过去笑道:“赵掌柜你老发财啊。”
“啊,陈货郎啊,你来得这么早,又把摊子摆上啦。”赵掌柜被声音惊动抬起头来,发现眼前站着的正是陈九如。
陈九如呵呵笑道:“赵掌柜也早,您这么一大早拿着一堆纸,这是去哪里啊。”
“这不是纸,是《宁波日报》。今天刚刚开始发行的,我铺子也代卖,我这不买了一份看看,还真是不错。”
原来从今天清晨开始,大街小巷不少店铺的柜台上就多了一大摞报纸。因为报社向许多摊贩推荐了报纸发售,并许诺卖出有抽成,卖不出去允许退货,那些商贩都欣然接受了,赵掌柜的绸缎庄就是这条街上代卖报纸的五个商铺之一。
“宁波日报?是个什么东西?”陈九如挠着头问道。
“这东西上有时事,有各地商情,还有小说。”赵掌柜道:“你不是参加过夜校了吗?也来一份看看?才两个大子一份,相当便宜啊。”
陈九如摆摆手:“赵掌柜见效了,我学得那几个字,怎么看得懂这么大段的文章。”
“你不是学了拼音吗?这里每个字上都有拼音,我本来认字也不多,这报纸却看得下来。”赵掌柜将报纸递了过去,他指着最后面那一段说道:“你看看这里么还写了去年建奴在京师附近的种种恶行,真是令人发指啊。整个的城镇被屠灭,这还是人吗?”
陈九如伸头过去看了几眼,发现那些不认识的字果然可以通过拼音认下来。虽然拼读比较麻烦,但能看懂大篇文章还是让他颇感兴奋。“这个宁波日报还真不错,也给我来一份。”他每日在这里等着卖货,闲来无事也是气闷,有这个东西就好多了,足以打发时间。
宁波城内对《宁波日报》产生兴趣的人还有很多,如今大家都有闲钱,也喜欢找个乐子,而报纸正好填补了这些精神上的空虚。在发行报纸的同时,印刷厂也开始同步发售《华夏字典》,各学校包括夜校也接到了全面普及查字典技巧的要求,以此来补全拼音报纸的不足,同时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
陈九如没有想到,他买得那份报纸才看了一半,竟然被顾客以五个铜板的价格买走了。商景徽也没有想到,第一期试发行的十万份报纸,一个早上就被抢光了,一些商铺甚至找来要求加印。
本来商景徽不知道能卖出多少,打算只印一万份的,这还是朱聿键的提议下,她抱着亏本的想法,才多印了这么多,结果还是如此抢手。一份日报是每日都有的,加印是不可能的,她只好答应明天多印一些。
这一天商景徽的工作热情很高,她指挥着那些找来的文人,将明天的报纸也编辑了出来,然后直接催着排版,给印刷厂下达了三十万份的印刷任务。没想到第二天清晨报社刚刚开门,竟然有商铺的伙计在等着领着报纸,连送去都省了。
在新的报纸上,不但开始出现了广告版面,还有朱聿键亲自写的一篇小故事。这个故事是朱聿键乱编的,读过许多网络小说的他,编这种小故事相当轻松。他只是描写了一个华夏的年轻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到达了美洲,并在那里发现了金矿。里面的情节大多照搬后世的狗血剧情,这些东西在后世已经烂大街了,如今却还是相当新鲜的。
朱聿键希望依靠这样的故事,想要吸引百姓们对外探险的兴趣,让华夏人能够走出去,创建自己的大航海时代。事实证明狗血剧情之所以被反复引用,以至于到了烂大街的地步,是因为那是真正的经典剧情,能够吸引人引起共鸣的存在,结果朱聿键这篇漏洞百出的小文章,竟然一下子火了,这份报纸被百姓们争相传阅。激起了不少年轻人的雄心壮志。
得到这么好的反响,朱聿键也是大喜过望,他不知道自己居然还有当作家的潜质。随后他的写手生涯一发而不可收拾,甚至写起了长篇小说,情节他大致选自金银岛,只是人物都改成了华夏人。
在这部同样叫做《金银岛》的小说里,他将一个华夏少年偶然登上了一艘海船,开始了航海生涯,不畏艰险最终挖到海盗财宝的事情写得相当生动,其中还加入了许多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奇异景色,将航海生活写得令人向往。
这部小说如果按照后世的标准,只是初学者的水平,但其中的写作方式和内容在这个时代确是破天荒的。它很是吸引力一大部分人,不少人成了报纸的忠实读者,甚至有人就为了每天如豆腐块那般大的小说,专门买报纸。很快说书先生们那些陈旧的评书就不能招揽客人了,大家纷纷都在议论这部关于航海的小说。
一些头脑灵活的说书先生,将这部《金银岛》变成了评书,每日在茶馆里述说,果然吸引了许多人,只不过他们大部分用惯常的评书手法去编撰,将一本冒险小说编的犹如武侠小说,也惹出了不少笑话。
商人们同样在关注《宁波日报》,他们当然不会只为了小说而买报纸,报纸上所写的各地商情,让他们如获至宝,而朱聿键特意加上去的,在欧洲地区香料、丝绸、瓷器和茶叶的价格,也让他们啧啧称奇。商人们这才知道,为什么欧洲船只冒着极大的风险,航行万里跑到东方来做生意,因为那些商品买回欧洲所得回报,简直如同抢钱。
许多华夏商人,尤其是海商开始琢磨起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尤其是做欧洲贸易,这样的风险虽然大,利润却足以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