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末世录-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66章 纵兵冀州
夕阳西下的时刻,延津之北的冀南原野在落日余辉映照下,一片血红。横七竖八的破碎尸身到处可见。
仅仅半个时辰的时间,徐荣军团就毫不意外的击溃了六千余袁军步骑。赶车,拉车的民夫也早就跑的无影无踪。
战斗开始时,淳于琼的千余骑兵首先冲了上来,试图为步卒结阵争取时间。但他们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逊于对方,哪里是对方重骑的对手。仅仅一个对冲交锋,就几乎全都丧生于对方马槊和乱箭之下。
骑兵覆没,剩余的五千袁军步卒在徐荣军团铁骑面前,只有被屠戮的份。一时半刻便被击溃,不是仓惶逃命,就是命丧铁蹄之下。淳于琼孤身一人,带着几名亲卫逃离了战场。
一名冯宇军重骑策马上前,来到一乘装满麻包的车舆前。用手中马槊向车上麻包一捅一划,麻包中的粮草立刻滚落出来…
其余兵士也同样行动,上千大车上的麻包已被兵刃切开口子,里面的粮草滚落出来。兵士们下马,往自己干粮袋中装粮,战马则围着马料贪婪的咀嚼起来。
天很快黑了下来,大火也随之熊熊燃烧起来。火光将天空映的通亮。绝大多数的物资不可能带走,被徐荣下令焚毁。接着,徐荣的铁骑齐齐上马,带着俘获的战马奔驰而去,消失在茫茫黑夜之中。
九里屯是一个袁军军屯,往常驻有屯垦兵两千,家眷五千余人,如今因袁绍南征曹操。从两千兵卒中征调了一半人开往前线。因它位于邺城城南九里外,因此以九里为名。
凌晨黎明时分,屯里公鸡开始陆续打起鸣来。但反常的是,屯里的土狗也紧接着汪汪的吠叫起来。早醒的人已隐约在听到远方的万马奔腾之声。
顷刻间,咚咚的鼓声急促的响起。屯中村口空地上立刻聚集起人群,人声鼎沸起来。人们手中拿着杂乱无章的兵器,有的还披挂着皮革木片穿缀的肚兜甲胄。
站在土台上的军屯头目还未来得及说话,百十战骑就策马来到村口。此时,已是日出拂晓时分,天边刚刚出现一丝光亮。将这些战骑投射出一个个高大的剪影,宛若史前巨兽一般。
军屯头目结结巴巴的说道:“你…你们是谁?来此做何事?”
那些重装骑兵的为首者冷声说道:“我等是大汉梁州军。令汝等速速放下兵器投降。所有人都到村外集合!”
那头目立刻回应道:“好,你们且先等等,某吩咐下去。让他们都出屯来。”
“给汝等一刻时间”
“好好,马上,马上。”头目痛快的应答着。
但是一刻时间还未到,密集的箭矢就从村口两边的篱笆墙后密集射出。
原来那军屯头目应诺后,就悄然吩咐下去,集中弓弩手用强弓硬弩对付这几十战骑。
他心里的算盘是,虽然对方都是精锐骑兵,自己手下都是步卒。但毕竟自己这边占据了绝对数量优势,自己若能集中弓弩手偷袭攒射,说不定能一击得手。
即使万一失败,让对方还残存几十骑,那自己有五百兵卒,还有数千男女老幼,凭借村寨,对方也奈何自己不得。
果然,这些重骑猝不及防之下,被密集的箭矢射到身上和坐骑上。只是随着叮叮咚咚的金属撞击之声,箭矢都未透甲。
此时,天色又亮了几分。那军屯头目这才看清,这些纠纠战骑是人马俱铠的铁人铁马!心中已是大骇无比。重骑的队率已将手中马槊向空中一指,断然下令道:“全队冲锋!顽抗者,杀无赦!”
百余骑高大巨马逐渐加速,向村口猛冲过来。寒光闪闪的马槊矛刃压在马首之前。
一名悍勇的袁兵想到一个破敌之策,他操着一把劈柴的砍刀,向奔驰而来的马腿斩去。
砍刀才抡到一半,他脑袋嗡的一声,两眼一黑,便仰天倒在了地上。一支马槊顷刻间就将他的颅骨洞穿。接着宛若海碗般大小的铁蹄从他身上奔踏而过,血肉四处飞溅…
村口最前方的袁兵来不及躲闪,就被马槊贯穿身体。又因为人群密集,有的马槊甚至穿过了两三个人的身体,持槊的骑士方才弃枪,续而摘下了狼牙棒挥舞起来。村口两侧的篱笆也被呼啦啦的冲倒一大段,重骑奔涌而入。
在铁马冲撞与大棒挥击之下,大批袁兵被击杀在地。混乱中,袁兵头目已向村寨深处跑去,边跑边高声喝道:“快进寨,进寨。”
此时,村口的空地上满是死尸。残存袁兵躲入村寨房屋之中。重骑的队率手一挥,吐出一个字:“烧!”。百十骑立刻点起随声的火炬,策马冲入村寨之中。
紧接着,一座接一座的茅屋房舍被点燃。村屯之中冒出滚滚浓烟。
刚投完火炬的三名重骑手,正从村寨中一条窄巷穿行。
突然几支长矛从一侧院墙木栅中捅刺而来。矛刃刺穿了战马的铁铠,痛的马匹长啸一声,扬起四蹄。战马上的铁甲骑士立刻跳下马来,手持狼牙大棒,徒步杀院中。
院中有六七名袁兵和平民装扮的家眷。手持各种兵刃器械,满脸惊惧的向三名骑士围拢而来。随着一阵骨裂肉碎声,令人牙酸的金属刮擦声,以及惨叫哀嚎之声。这场战斗就结束了。
三名铁甲骑士身上满是兵刃划痕。有一个还被矛枪捅穿了大腿上铁甲,刺破皮肉,鲜血汩汩的流出。但那六七人都头颅碎裂或内脏被震碎而亡。
半个时辰后,整个九里屯都被熊熊燃烧的大火吞没。不过屯里的人大多都逃出火场,向外面旷野之中奔逃,重骑也未加追赶。
上面给他们的命令中有指示………任务重点是摧毁敌方的粮草,物资。能不杀人就尽量不杀人。
冯宇的算盘是,袁绍地盘上的人口若出现粮食短缺,就自然而然的会向其他诸侯地盘上流动。所以用不着专门去削弱袁绍的人口。
几乎同一时刻,邺城南方百十里的范围内,十几处袁军军屯遭到与九里屯相同的命运。
第167章 横贯五百里
清晨,袁尚还搂着貌美如花的娇妻甄宓,酣睡在温柔乡中。内侍却在寝间门外急急的呼唤他。袁绍委任他镇守邺城,九里屯之事传入邺城后,邺城戍卫自然要将消息第一个通报给他。
“什么事?大清早的打扰人的清净”被惊醒的袁尚有点愠怒的喝道。
“请三皇子恕罪!但事关重大,小的不得不此时赶来通禀三皇子啊!否则小的罪责就更大了。”
袁尚看来人真是有急事,只好继续说道“到底是何事?你现在就说出来!”
那人只好隔着门喊道:“启禀殿下,汉军出现在邺城南郊了!”
袁尚惊道:“什么!?”
此时甄宓也醒了,轻轻将放在自己身上的袁尚两手移开,说道:“殿下国事要紧,勿要缠绵与床榻之间。”
袁尚这才急忙下床,穿衣束带洗漱后出得门来。床上的甄宓翻个身,兀自安然睡去。
听闻邺城南郊受袭的消息,袁尚第一反应是“一定是底下人弄错了”。经过再三确认后,他又以为是早年被赶走黑山贼又回来了。
直到侍卫提醒他,对方是人马俱铠的重骑时,他才相信真的是汉军来袭了,黑山军不可能装备的起这样的重骑。
正当袁尚拿不定主意,手足无措时。又有内侍来报—逢纪求见。逢纪是袁绍指定给他的少傅,此时也得到详情,匆匆赶来见他。
逢纪急匆匆的对他说道:“殿下,此时汝不带兵追击汉军,更待何时?这对你未来大业可是至关重要啊。若殿下没有任何行动,只怕圣上会有所想法。相反,殿下若能重挫来袭汉军,必能让圣上另眼相看。”
袁尚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道:“可某不知道汉军到底来了多少人马。这胜负难料的…而且邺城更是不能有失。”
逢纪叹口气,耐心解释道:“殿下请放心,深入我腹地的汉军断不可能有多少兵马。而且他们必定是轻装简行,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接应。只要殿下带数千我大赵铁骑,再由其冀州各地守备兵力配合。一但将他们咬住,就能最后吃掉。这样一来,殿下可是立了大功,未来这太子之位…”
袁尚听到这,眼睛一亮,立刻吩咐左右:“传我军令,立刻集结邺城羽林卫和城防五营精骑,追击寇掠我腹地的汉军。”
袁尚赶到九里屯时。他只见到余烟袅袅,被烧成白地的村寨,还有村寨外嚎啕大哭的屯兵和家眷们。他们见袁尚带兵赶来,纷纷扑上前去,跪伏在地,恳求袁尚为他们复仇以及给予救济。
袁尚问清楚汉军去向后,没有更多理会这些人。带着四千多精骑继续向东南方向追赶。一路上,又见到许多如九里屯般被袭破的军屯,顺着幸存兵卒的指点继续追踪下去。
最终,袁尚发现汉军大致是向濮阳方向行去。随军的逢纪略一思索,就对袁尚说道:
“殿下,这股汉军游骑没有后继补给,依靠随身携带的粮草最多奔驰五百里。所以他们定是要从濮阳渡过黄河,而后与至今还固守鄄城的程昱里应外合,解鄄城之围之后,入鄄城获得补给。”
“敢问老师,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逢纪微捋须髯几下,而后胸有成竹说道:“请殿下速派快骑通知濮阳渡口的守军,以及正在围困鄄城的我部,要他们加强戒备防止汉军偷袭,特别是看护好渡船。另外通知南边定陶的审配,让他调集重兵北上濮阳鄄城一线,与我部伺机合围汉军。如此一来,我们必然能有所斩获。”
袁尚点点头:“就依老师之计而行。”
……
濮阳渡口以西三十里处,有一个小营垒。它位于去往定陶的粮道上。仅驻守有五百袁军步卒,平时做为辎重队的休整之处。
这一日,营垒中兵士们正啃着大饼,喝着热水。远处已悄然行来一大股铁骑。这股骑兵并没有飞驰而来,而是小步慢跑,显然是为了节省马力。
营垒望楼上的兵士开始没有在意,这里本就是在交通线上,大股兵力从此经过也是常有的事。但当这队骑兵抵近营垒时,岗哨才发现不正常。仅看甲胄坐骑和兵器,就知道这不可能是袁军的骑兵。
当岗哨们发出“敌袭,警戒”的告警之声时,对方已开始策马加速,向营垒奔驰而来。
当这些重骑距离营垒还有三十仗时,营垒中的箭矢就急不可耐的纷纷射出,射在人马铠甲之上叮当做响,有的被弹落在地,有的箭簇射入铠甲却不能深入。
这些重骑转瞬就冲到营垒三仗之外,隔着一条不过五尺的壕沟,向营垒的木栅寨墙甩出一支支飞爪。而后策马反向奔驰。随着“咯喀喇…咯喇”一连串木板断裂的脆响,一段二十余仗的寨墙顿时被拉倒在地。
后面的重骑也飞驰而来。在倒塌的寨墙处,纵马一跃,就跳过宽仅五尺的壕沟,冲入营中。营垒中的步卒手忙脚乱的用长矛御敌,却被一支支马槊无情的刺入身体。接着重骑又抡起了狼牙大棒。营垒之外,近千轻骑飞羽分为几股,兜圈转着,弓射着试图从营垒中向外逃窜的袁兵…
战斗持续小半个时辰,大火在营垒中燃烧起来。徐荣正策马在外观战,他心里盘算着,自己已在冀州腹地横贯五百里,但粮草还有一些,此战后要不要马上撤出。
此时有斥候来报,后方五里处发现了袁军大队骑兵的身影。徐荣立刻吩咐道:“传我军令,全军集合,向正东黄河岸边全速撤离。”
随着号角之声,散布营垒四周,正在休整,嚼着马肉,吃着干粮,喝着凉水的徐荣铁骑立刻上马。他们集结起来,向东快马飞驰而去。
片刻后,袁尚的大军滚滚而至。逢纪望着正在燃烧的营垒,说道:“他们刚离开不久,我们抓紧时间,定能追上。”几个幸存袁兵步卒被带到袁尚,逢纪面前。一问,才知晓对方向着正东而去。
逢纪狐疑道:“不应该啊,此处正东走出二十里就是黄河岸边,在濮阳东南三十余里处。在那里如何找到渡船渡过黄河?”
袁尚急道:“先不管那么多,我们追上去再说!”
第168章 两儒舌辩
徐荣策马停在黄河岸边,神色镇定的望着涛涛东去的黄河水。但实际上,他的心中却是七上八下。
毕竟这是一次史无前例水师骑兵配合做战。中间任何一个环节有疏漏,将导致自己这支军团的灭顶之灾。按计划,此时维京船队应该在此河段巡弋了。但黄河河面上还是空空荡荡的。
徐荣身边一名斥候放出一只游隼。那游隼直刺苍穹,而后在空中盘旋起来。接着游隼听到一阵低频的声波,抖动着翅膀,向黄河岸边一片芦苇荡扑去。
“指挥使,游隼下去了,我们的人应该在那一块!”负责驭鹰的斥候兴奋的说道。徐荣的内心也稍稍平复了些。
果然,片刻后,大批维京船就从芦苇荡中冒了出来。沿河向徐荣驻马的岸边行来。徐荣身后的将士一片欢呼。
此时正是春末夏初时节,东南风起。因此对维京船而言,在潼关以东的黄河水道上行船,上下都非常方便。很快,徐荣军团的人马都登上船只,溯水而上,消失在黄河水面的天际线上。
仅仅半个时辰后,袁尚与逢纪便带着大批人马赶到此处。然而,他们面对的只有一条茫茫大河,还有一些徐荣军团兵将的遗弃物。袁尚还不甘心,令斥候沿岸上下游搜索,自然是一无所获。
逢纪还是坚持认为徐荣渡过了黄河,一定是之前在此处预备了一批渡河之物。
也难怪他如此想。黄河不同于长江,河床极浅,泥沙淤积甚厚。泥沙中沉积着数不清各个时代的沉没物,导致河道中有无数浅滩和“人造暗礁”。
因此除非是丰水季节,在黄河水道上进行大规模的航运,几乎不可能。这也是为什么自黄河出潼关后,只有孟津,延津,白马,濮阳等若干个渡口的原因。
徐荣纵兵河北焚掠的消息,很快传到袁绍和沮授那里。袁绍刚听闻此事时,大惊失色。他心里很清楚,若汉军长期如此行事,将逆转官渡的战局。
袁绍立即将故市的沮授召到官渡商议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