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第一狠人-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他把主力都调走去援救湖广,那贵州就会相当空虚。
用屁股想也知道永历东征不可能带走所有兵力,四川、云南还是会有几万驻军的。
如果这些明贼得知贵州主力悉数出征,他们就真的不会有什么想法吗?
贵州是清军在西南的重要据点。
在重庆失陷后可以说是唯一的据点。
所以说,贵州是一定不能出问题的。
“鳌大人尽可放心,本经略可以修书一封,叫平西大将军回到贵阳驻扎。”
“吴三桂?”
洪承畴不提,鳌拜都快把这个人忘了。
他当初刚刚率部来到贵州时,和吴三桂闹了一个很大的矛盾。
当时吴三桂便负气率部离开了贵阳,到安龙一代驻扎。
现在鳌拜要领兵出征,洪承畴又想把吴三桂找回来充实贵阳防务。
只是经过了这么一遭,吴三桂真的能够愿意回来吗?
镜子破了就是破了,要想破镜重圆谈何容易啊。
“怎么,鳌大人信不过他?”
洪承畴见鳌拜这幅表情,若有所思道:“如果鳌大人信不过他,本经略再想想办法。”
鳌拜心道你还能有什么办法,无非是拆东墙补西墙。
只是现在明军搅乱湖广,各地人人自危,有谁愿意借调兵马给你来用呢?
李国英?
这厮虽然顶着个川陕总督的名号,但自从重庆丢掉后,四川就跟他不沾边。
要从陕西那么远的地方借调兵马来谈何容易。
从江西借兵?
这倒是个法子,可是如今永历在湖广折腾,据说郑成功也率部打下了南京。这种情况下江西自己都自身难保,应该也不太可能愿意分兵来帮助贵州清军吧?
怎么突然之间鳌拜有一种烽烟四起,遍地开花的感觉呢。
“求人不如求己,赵良栋麾下还有多少兵马?”
洪承畴略作思忖后答道:“两三万人还是有的。”
鳌拜摇了摇头道:“这太少了。四川加上云南明军估计能有个五万人。就凭赵良栋这个饭桶还真不一定能够守得住。”
思来想去,也就是吴三桂适合来救火了。
再怎么说吴三桂麾下的关宁铁骑也是仅次于八旗军的精锐兵力。
虽然吴三桂和鳌拜之间有隔阂,但现在鳌拜是要去攻打湖广明军的啊,他又跟吴三桂见不到面,大不了是洪承畴放低身段去贴吴三桂的冷屁股。
“也罢,如果吴三桂愿意来贵阳,本官也不反对。只要洪经略能够摆平他就好。”
见鳌拜这个态度,洪承畴微微颔首道:“鳌大人尽管放心,老夫这些年还是积攒了一些人脉的,吴三桂肯定会给老夫这个面子。”
“那就好。”
鳌拜叹了一声道:“其实更让我担心的是南京。郑贼占据南京后便可以向四周辐射。南京的意义不仅在于一城一池,而在于象征意义。我真担心江南会变天啊。”
洪承畴却似是胸有成竹,微微笑道:“鳌大人不必担忧。在老夫看来,只要解决了永历,便是郑成功攻打下了再多城池也不要紧。鳌大人想一想,为什么现在明军的实力比之几年前有了明显提升?不是因为他们一夜之间暴出兵来,而是因为那些原本互相不统属的势力都选择拥护永历,站在残明这一边。李定国如是,夔东如是,郑成功、张煌言亦如是。”
稍顿了顿,洪承畴接道:“所以,只要我们能够灭掉永历就等于灭掉了他们的心气。一群没有主心骨的乌合之众有何可惧?那郑成功不就是个海贼吗?没了永历你看看还有多少人会选择支持他。”
鳌拜听罢心情大好,哈哈大笑道:“老洪啊,你这番分析令我茅塞顿开啊。这么看来,本官的选择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灭掉永历便能抽掉这些群贼的脊梁骨!”
第一百七十四章 舟山失陷(第三更求订阅求月票)
莽尔多尼率领残部一溜烟的从安庆跑到了九江,进入了江西的地界。
郑成功光复安庆后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之后率领主力回到南京。
如今整个南直隶中应天府、镇江府、太平府、安庆府以及滁州、和州等四府二州在明军的掌控之中。其余诸府仍然在清军手中,文武官员奉顺治为天子。
总体来说郑成功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像凤阳、庐州、扬州、淮安这些大府人口众多,粮食产出也很丰富。
如果继续耗下去,对明军来说是很不利的。
回到南京后郑成功第一时间返回守备府,一来是把攻克安庆的好消息告诉张煌言,二来也是想好好歇一歇。
这一路急行军可是把他累坏了。他已经不是二十多岁小伙子那会了,精力消耗的很快,要想蓄足力气颇得费些工夫。
“沧水兄,安庆大捷啊!我说什么来着,东虏都是纸老虎,根本不足为惧。你是没看到那场面啊,火烧连营七百里啊。啧啧,我是说的有点夸张,但意思是那个意思,你懂得。”
见到张煌言后郑成功兴奋的就像个孩子。
以他和张煌言的关系,那点争执不快早就望到了九霄云外。
张煌言面色却有些阴沉,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若是往常他早就起身和郑成功打招呼。
今日这是怎么了?
正当郑成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张煌言叹了一声道:“大木,有一件事我得跟你说说,你一定要冷静,不要激动啊。”
嗯?这话是什么意思?
郑成功更是狐疑了,沧水兄往日不是这个样子啊,怎么吞吞吐吐的。
“来,大木,你先坐。”
不管怎么说,郑成功还是对张煌言充分信任的,他撩袍坐定笑声道:“沧水兄,现在你可以说了吧?”
“大木啊,舟山出事了。”
张煌言悲怆的说道:“郎廷佐、管效忠等贼人退至宁波后,会同施琅发兵攻打舟山。甘辉将军力战不敌,舟山本岛被东虏攻克了!”
轰隆!
郑成功只觉得脑子翁的一炸,整个人都不好了。
“怎么会这样?”
郑成功喃喃自语道:“舟山本岛有两万兵马,东虏怎么可能轻易的攻克?”
张煌言知道郑成功一时很难接受,但现在事实已经如此,迟早还是要接受的。
“大木啊,具体的事情让甘辉将军跟你说吧。”
言罢他拍了拍手,身着一身甲胄的甘辉便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
与之一同走出的还有一个模样清秀的少年,眉眼间颇是与郑成功有几分相似。
“殿下!”
“父王!”
二人齐声喊道。
郑成功扭头去瞧,二人不是甘辉和他的长子郑经又是谁?
“你们!”
郑成功看到二人的那一刻心彻底凉了。因为这个时候二人应该是在舟山本岛的啊。
难道真的如张煌言所说,舟山已经失陷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话既是质问甘辉的,也是说给郑经的。
甘辉自然不能让少主顶锅,主动发声道:“殿下,不干世子殿下的事,都是末将无能。施琅率领东虏水师来攻,人数足有五六万,又有红夷大炮轰击码头。末将抵挡不住,舟山失陷了。末将赶在舟山失陷前,护卫世子殿下突围,不求殿下原谅,只求为殿下留下一脉香火。”
郑成功只觉得喉咙堵着一口痰,过了良久才追问道:“逃出来多少人?”
“两,两千人”
甘辉说罢羞愧的垂下了头。
“噗!”
郑成功闻言一口老血喷了出来。
“殿下!”
“父王!”
“大木!”
甘辉、郑经、张煌言三人同时上前,郑成功却是摆了摆手:“不用管我,我没事!”
“两万人,就逃出来两千家眷呢?”
刚刚问完郑成功就摇了摇头道:“连士兵都只逃出来两千,更不用说家眷了。恐怕没几个逃出来的吧。”
郑成功之所以把士兵家眷安顿在舟山,就是怕把她们带在身边士兵会分心。这下可好,竟然被东虏一锅端了。
“殿下,都是末将无能。末将愿意负全部责任,要杀要剐都听殿下的。”
甘辉痛心疾首的说道。
“不干你的事,五六万东虏围攻舟山,是不可能守得住的。”
郑成功也知道以舟山的地形地势,是不可能抵挡的了数倍于自己的敌军的。
这不是甘辉的责任。如果硬要找一个人来负责的话,也应该是他郑成功。毕竟是他郑成功决定把士兵家眷留在舟山的,也是他郑成功在张煌言提议先解决宁波的施琅时,毅然决然的选择前去安庆攻打莽尔多尼。
现在的这一切,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他不为此事负责谁来负责?找一个下属背锅?这种事情他郑成功做不出来!
“这件事本殿不敢跟将士们说啊。不然本殿怕军心不稳。”
郑成功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如果明军士兵们知道舟山失陷后情绪会崩溃。
毕竟他们都是有家室的人,妻儿都在舟山岛上。
这一别就真的是永别了。
“大木该说的事情迟早都得说的,不过确实可以先缓一缓,你先把情绪稳定一下。”
张煌言见郑成功如此自责,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他们不仅是挚友,还是并肩作战多年的战友。他能够明白此刻郑成功心中的痛楚,但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沧水兄,我悔不当初啊。若是我当初听了你的劝先去打施琅,舟山就不会被攻克了。”
郑成功长叹道:“为了拿一个安庆府丢掉了舟山,我有何面目面对将士们?他们的妻儿就是因为我的一个决定枉死的!”
“大木,你不要这么说。冤有头债有主,这明明就是东虏犯下的罪行,你为什么一定要往自己的身上揽?”
张煌言十分认真的说道:“眼下虽然舟山失陷,但天还没有塌。你若是因为这件事垮了,那岂不是令亲者痛仇者快?我们打下了镇江,打下了南京,打下了安庆,难道这些努力就应该白废?”
甘辉一脸感激的望着张煌言,还好这时候还有本兵大人啊。若是没有张煌言,他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郑成功。
第一百七十五章 功过一人抗(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本殿真是不知道怎么向将士们开口啊!”
郑成功的神情很是落寞。
张煌言知道这个时候是郑成功最脆弱的时候,好言安慰道:“大木不要灰心气馁,我们来一起面对。”
其实这种事情是瞒不住的,将士们迟早会知道。
与其等到他们自己知道真相,倒不如主动坦诚。
刻意的隐瞒只会让事情恶化,甚至让将士们产生抵触的情绪。
“大木,现在情况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差。只要我们处理得当将士们还是会理解的。毕竟杀害他们家眷的是东虏啊。他们肯定憋着一股劲想要报仇。”
郑成功喃喃道:“真的如此吗?”
“相信我,大木。一定会过去的。”
思量再三郑成功还是决定将这个消息告诉将士们。
在张煌言、甘辉等人的陪同下郑成功在玄武湖畔的大校场亲口说出了这个噩耗。
如他所料,军心在那一刻有些涣散,士兵们有一些骚动的迹象。
好在很快情绪便稳住了,因为郑成功很快下达了一项命令,那就是杖责自己四十军棍。
不是杖责甘辉等负责镇守舟山的将领,而是杖责郑成功自己!
他要对这件事负责!
校场之上寂静无声,所有人都盯着郑成功。
延平郡王真的要命亲兵杖责自己?
郑成功今日并没有穿甲胄,而是穿了一身常袍。
他毫不犹豫的趴在了地上,随即下令:“开始吧!”
亲兵们虽然十分不情愿,但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是不可能不打了。
他们咬紧牙关挥起板子便向郑成功的臀腿打去。
其实杖责也有一套技巧,打轻打重有时就在一个动作。
熟练的掌刑人可以打出外伤而没有内伤,反之亦可。
只是郑成功却下令真打,完全没有弄这些猫腻的意思。
郑成功虽然常年领兵在外,但毕竟已经年过三十,身子大不如二十出头的时候。
几板子下来他臀腿一阵抽搐,咬紧牙关才没有喊出声。
他在心里默默告诫自己现在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看,一定不能出乖卖丑。
每一板子打下来郑成功都是一个激灵,汗水从脖子处淌下来,浸湿了衣襟。
“殿下,不要打了!”
不知人群中谁先喊了一句,紧接着无数士兵跟着响应道。
只是郑成功没有让亲兵停下来的意思。杖责依然在继续。
沉闷的声音让人觉得压抑逼仄不已,甘辉站在一旁直是恨不得找到一个地缝钻进去。
殿下这是何必呢,何必代他受过呢?
明明该被杖责的是他啊!
四十杖说多不多,说少也着实不少。
大明朝皇帝廷杖官员时,不少文官被四十杖打下去都得落下病根,有些身子羸弱的甚至能被直接打死。
当然郑成功的身子很是硬朗,亲兵们虽然是真打也不可能下死手。
饶是如此四十杖打完,郑成功的臀腿处仍然渗出了血。
郑成功是被亲兵扶起来的,他站起来的那一刻只觉得双腿都在打颤,拼命撑着才能站稳。
“这四十杖算是惩戒本殿,让本殿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然东虏如此挑衅,是可忍孰不可忍。本殿发誓一定要为舟山死去的家眷报仇!”
“殿下英明!”
“报仇!”
“杀虏报仇!”
郑成功一番话彻底激起明军将士们的仇恨,斗志。
他们纷纷振臂高呼,响应郑成功。
郑成功刚刚的举动着实把他们震惊到了。
但这种有担当不甩锅的行为令将士们十分感动。
其实他们也明白这次舟山失陷的责任不全在郑成功。但郑成功还是毫不犹豫的把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
就凭这胸怀他们就没有跟错人。
其实细细想想,人活一世所图的不就是个问心无愧吗?
他们本来可以舒舒服服的在家搂着婆娘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