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南明第一狠人 >

第21章

南明第一狠人-第21章

小说: 南明第一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怪不得水西土司们纷纷起兵,原来是里应外合配合明军即将开始的大动作啊。

    这么结合起来看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洪经略,伪明真的想要攻打贵州?他们不会以为打赢了吴三桂就能打赢其他人吧?”

    赵良栋一脸不屑道:“伪明若是真敢来犯,末将请为先锋,狠狠教训教训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

    洪承畴捋着胡须道:“或许李定国会亲自统兵。”

    “李定国算什么,不过是吹出来的吧。伪明都是一群鼠辈,矮子里拔将军,真以为自己是个人物了。李定国若是敢来,末将定要阵斩他!”

    虽然赵良栋带着一股狂傲之气,可洪承畴就是很欣赏。

    年轻人嘛争强好胜是好事情,若是连争的心都没有了,就成了他这样的老家伙了。

    不过傲归傲,还是要正视对手的实力的。

    在洪承畴看来,李定国属于不世出的猛将。

    别说是伪明了,就是大清也找不出一个可以跟他匹敌的人物。

    赵良栋与之相比,还是显得稍嫩了些。

    “伪明之前侥幸获胜,肯定想着一鼓作气再下贵州。”

    洪承畴顿了顿道:“有道是攘外必先安内。在本经略看来,避免后院起火才是当务之急。”

    “洪经略所言极是。”

    赵良栋拍马屁道:“也是该给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土司们一些教训了,不然他们却是不知道大清天威滚滚。”

    “水西土司中以安氏为首。擒贼先擒王,擎之你率部先猛攻安氏族寨。”

    洪承畴肃声道。

    “末将得令!”

    赵良栋抱拳领命道。

    “给本经略狠狠的打,本经略倒要看看这些土司的骨头有多硬!”

    奉节这些时日到处洋溢着欢欣的氛围。

    听闻天子即将抵达奉节,奉节文武官员都鼓足了干劲,要让天子感受到大伙儿的精气神。

    御驾亲征这种事情放在历朝历代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今上有如此雄心,大伙儿自然便看到了希望。

    大明还是有机会中兴的啊!

    以文安之为首的官员一面清点粮草物资,一面整饬兵备,根本停不下来。

    只是这时候前线却突然传来一个坏消息,李国英利用十三勋前往奉节的空隙发动突袭,摧毁了一些戍堡,烧毁了一些粮仓。

    十三家采取的是军屯制度,每一粒粮食都是将士们在辛苦训练之余耕作得来的。如今就这么被一把火付之一炬,端是让人恨得牙根发痒。

    李国英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十三家主将在的时候屁都不敢放一个,等他们前脚一走,李国英后脚就搞起小动作了。

    得到消息后,李来亨、袁宗第等人心急如焚,连忙率部返回。

    原本他们是打算在奉节等天子驾临的,现在却是不得不提前回去主持大局。

    自家子侄虽然都是信得过的,但毕竟经验不足,不太应对的来这种场面。

    对此文安之自然不好干预什么。

    毕竟比起迎圣驾来说,保证十三家勋贵对于各自地盘的控制更为重要。

    而且天子一时半会也抵达不了奉节。

    等到天子真的抵达奉节了,再宣召诸位国公勋臣便是。

    文安之相信以当今圣上的英明,是不会计较这些细节的。

    或许这次在攻打重庆的情况下还可以趁机把十三家的地盘往东推进一些?

    也许可以顺势拿下夷陵?

    夷陵是文安之的家乡。但如今夷陵尚在东虏手中。

    文安之已经许久没有回过家了。

    如今他已经七十余岁高龄。

    人活七十古来稀,他真的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虽然文安之希望自己能够看到陛下光复两京中兴大明的那一天,但若是他万一熬不到那一天,要是能够看到夷陵再次回到大明治下,插上大明的龙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

    人越是上了年纪就越是怀念家乡的味道。

    夷陵,夷陵啊!

    希望老夫有生之年双脚能够再次踩在夷陵的土地上!

 第四十六章 今非昔比

    向奉节行军的过程中,朱由榔从老翁口中了解到像他们这样结寨自保的村子在四川有很多。

    乱世人命贱不如狗,城头变幻大王旗。说不定前一刻四川还姓朱,后一刻就改姓张了。

    当然绕了一大圈,四川现在又姓朱了

    普通百姓们为求活命,往往以村子为单位结寨自保。

    这样即便是有人想要来拉壮丁、苦力、夫子,也得好好掂量掂量。

    匹夫一怒,流血十步。

    或许他们最终不能改变结果,但拉上一些人垫背还是做得到的。

    像他们这样的微末小民在那些大人物眼里卑微的如同蝼蚁一般,只有抱团取暖才能稍稍让那些贵人有所忌惮。

    但是若是惹上大股悍匪,仅凭几百人是不可能抵挡的。

    是以老翁他们才想着举族投军。

    虽说在这乱世投军当兵也是九死一生,但至少还有活下去的希望。继续留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

    两权相害取其轻,他们做了最现实的选择。

    朱由榔也曾经想过沿途收编这些民风尚武的寨民。但细细一想这样还是太不现实了。

    北伐大军的粮草是定额分配的,多加上几百人还好说,要是加上几千上万人,一定会加速粮草的消耗,这会增加攻打重庆的风险。

    而重庆之战是朱由榔谋划许久的关键之战,丝毫不容有失。

    还是那句话,救十人百人不如救世人天下人。

    身为君王,以天下为重才是大仁。

    不得不说,四川的风景还是很秀美的。

    时值仲春,花红柳绿草木葱葱。

    朱由榔骑马前行,看到如画美景心情稍好了一些。

    “陛下,当初卧龙先生纵马蜀中时心中一直想的都是北伐大计吧?”

    不知何时李定国凑了上来,仅仅落后朱由榔半个马身。

    “应该如此吧。”

    朱由榔对诸葛亮还是很推崇的。

    内修外攘,固政安邦。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诸葛亮近乎是一个完人。

    但正因为他是一个完人,未能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就显得那么惨然那么悲怆。

    都说遗憾美,可在朱由榔看来遗憾怎么都算不上美。

    “蜀汉的实力还是弱了一些。”

    朱由榔摇了摇头。

    其实三国之中,就数蜀汉的实力最弱。

    别说和曹魏比了,就是和孙吴都比不了。

    这是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曹魏有整个北方。那时北方还是政治经济中心。

    相反南边都是蛮荒之地,远不是明朝时天下繁华所在。

    相对来说荆州还是比较繁华的。

    失了荆州后蜀汉缺粮少钱,就基本没有争夺天下的资本了。后面诸葛亮数次北伐,做的一切努力也只是尽人事听天命,更多的是孤愤无奈。

    而南明如今的局面跟蜀汉何其相似,甚至还要更差一些。

    毕竟连个合纵连横的人都找不到。

    要想不成为别人眼中的悲情英雄,就一定要把地盘尽可能的扩张。

    湖广是一定要取得,而取湖广的前提是先取重庆。

    从这个角度看,朱由榔的眼光和诸葛亮还是有一些相似的。

    “不过朕相信大明一定能够和蜀汉结局不同。”

    朱由榔单手攥着马缰,一手执鞭指点前方道:“晋王,功败垂成在此一搏了。这一战必须胜!”

    越是处于劣势的一方越需要去赌去搏。

    对大明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可输的了。

    能够拿下重庆还可以继续打下去,拿不下的话就跟蜀汉一样是慢性死亡了。

    在这个时空朱由榔希望自己能够创造出一些不同来。

    他相信奇迹,而奇迹正是他们君臣百姓每个人用双手创造出的。

    “晋王,如果将来要取汉中的话你觉得有多少胜算?”

    既然聊到了诸葛亮,朱由榔本能的想到汉中。

    汉中距离四川并不远,若是夺了汉中,进一步谋取关中或许也是个选择?

    谁料李定国苦笑道:“陛下,东虏在汉中布有重兵。伪川陕总督李国英把最精锐的军队都囤积于此,怕是不好攻打。再说即便打下汉中,山路崎岖也难大举进攻关中。粮草补给是个大问题,沿途运输损耗太大。”

    稍顿了顿,李定国叹道:“关中今非昔比了。以往是得关中者得天下,现在的关中反倒是个拖累。”

    细细品来李定国这番话也没有什么问题,汉唐时代长安既是政治中心,亦是经济文化中心。

    这种情况下关中的战略意义自然很大,无数想要定鼎中原的政权都把夺取关中看做是头等大事。

    蜀汉便是这样一个政权。

    但自打宋以后,关中大旱八水绕长安的景象不再。

    久旱不雨导致庄稼粮食欠收,又不能靠运河进行灌溉运输。渐渐的长安便落寞下来。相反洛阳的地位有所提高。

    及到大明建立,太祖皇帝朱元璋也曾经考虑过迁都西安,并且派出太子朱标亲自前去考察。

    但此事最终不了了之,大概也是因为朱元璋父子经过一番综合考量觉得此时的西安已经不足以担任国都。

    到了明末,关中就更荒凉了。

    张献忠、李自成都是关中人,李定国自然也不例外。

    为啥关中出了那么多巨贼?当然是因为穷啊。

    穷的揭不开锅了,穷的易子而食,那自然就得反了。

    毕竟求生是人的本能。

    孙传庭养一只秦军恨不得裤裆掏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养的起三千人。

    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明末时关中真的穷的掘地三尺都掘不出钱了啊。

    也许是因为关中或者长安在历史上的形象过于光辉了,让朱由榔总是不自觉的代入。

    现在看来夺取关中确实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李定国本就是关中人,自然不会故意贬低自己的家乡。连他都这么说,证明关中确实没有太大的价值了。

    现在大明没有容错率,必须一直赢下去才能翻盘。只要有一口气续不上就真的要入土了。

    夺取湖广后顺长江而下取江南诸地才是上策。

    这样也好,至少大伙不会心存幻想留有余地,能够力战死战到底了。

 第四十七章 各怀鬼胎

    贵州,吴三桂行辕。

    一身便服的清廷平西将军愁眉紧锁,心绪十分烦躁。

    这些时日来他一直托病不去经略府和洪承畴商议剿明之事,可洪承畴似乎盯着他不放,三番五次的派郎中来替他诊病。

    明面上洪承畴是关心他,实际则是在敲打他。

    别跟老子耍什么滑头,老子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

    嗯,大体就是这个意思。

    吴三桂又不傻,如何看不出?

    虽然这些郎中都被吴三桂赶走了,但若再演下去,怕是洪承畴是要翻脸了。

    其实吴三桂和洪承畴之间早有嫌隙。

    崇祯十四年,大明在关外只剩下八城,分别为锦州、宁远、松山、杏山、塔山、中前、中后、前屯。

    当时锦州被皇太极包围,为解锦州之围,当时的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大军,自宁远北上驰援锦州。皇太极知道后大喜,利用围城打援的策略将洪承畴困于松山一代。

    久困之际,洪承畴决定突围。

    可尴尬的是,就在这个命令下达后不久,吴三桂和大同总兵王朴一道跑路了!

    他二人率部一跑,明军立时阵脚大乱,逃跑兵卒无数。

    清军遂趁机追杀扩大战果。最终松山一战,明军全军覆没,元气大伤。

    至此松山、塔山、杏山、锦州四城尽失,宁锦防线土崩瓦解,洪承畴被俘。

    而这一切都是从吴三桂跑路开始的。

    身为主帅,洪承畴当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

    他心中对吴三桂势必是十分厌恶的。毕竟他是吴三桂的恩主,吴三桂却是完全置他的死活于不顾。

    权衡利弊之后洪承畴降清,以图再起。

    巧合的是后来吴三桂也降了清,二人再次同朝为官。

    只是那时洪承畴和吴三桂并没有太多接触的机会,是以避免了不少尴尬。

    但到了顺治年间,一切就完全不同了。

    洪承畴被委任为五省经略,吴三桂也被拜为平西大将军,受洪承畴节制。

    这就有些尴尬了

    洪承畴是吴三桂的恩主,上峰。吴三桂是洪承畴的学生,下属。

    乍一看来这个组合很完美,但问题是吴三桂背叛过洪承畴啊。

    如此惨痛的记忆自然不会被轻易的抹去。

    洪承畴虽然嘴上不说,但实际行动中处处体现出对吴三桂的不信任。

    吴三桂之前打了胜仗还好,洪承畴不会做的太过。

    现在吴三桂昆明大败,灰头土脸的跑回贵州,洪承畴便克扣粮草,还逼着吴三桂出兵去剿灭水西土司。

    洪承畴存的是什么心思吴三桂怎会不知道?

    这是想借水西土司之手消耗吴三桂的实力啊!

    水西土司向来桀骜不逊,麾下族人又骁勇善战。

    眼下水西反叛,公然支持永历皇帝,洪承畴自然是要出兵镇压的。

    只是有那么多将领可以选择,他偏偏选了吴三桂,这不是报复是什么?

    吴三桂的本家兵是他在乱世立足之本。

    他之所以在明、顺、清之间来回斡旋,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他有这支精锐军队啊。

    若是本家兵打没了,清廷完全可以一脚把吴三桂踢开。

    别说是承诺的封地封王不会再有,恐怕平西将军的称号也得被剥夺。

    眼瞅着老尚、老耿家都有了封地,吴三桂心里那个嫉妒啊。

    照理说他是三人中出身最好,资历最老的,现在却混成这个模样,他不甘心呐!

    洪老匹夫,欺人太甚!

    吴三桂只觉得一口浓痰涌了上来,卡在了嗓子眼,又生生被他咽了下去。

    花了很久时间,吴三桂才把心情平复了下来。

    眼下置气动怒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必须想好怎么回复洪承畴。

    吴三桂是肯定不会率兵剿灭水西土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