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南明第一狠人 >

第11章

南明第一狠人-第11章

小说: 南明第一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法无他,推卸责任尔。

    吴三桂决定把责任全部推到赵布泰身上。

    反正赵布泰已经被明军乱炮轰死,死人是不会替自己辩解的。

    即便清廷方面心里清楚吴三桂也有责任,但也只能接受吴三桂奏疏上的说辞,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原因便是清廷忌惮吴三桂手中的这支大军,换言之吴三桂有着足够的自保实力。

    这便是吴三桂的底牌,便是清廷也不敢轻易的掀桌子。

    另一个原因便是清廷如今已经是无人可用。

    这也是为何洪承畴、吴三桂这些汉人愈发受到重用。

    以汉制汉是这些年来清廷的国策之一,短期内肯定不会改变。

    所以只要吴三桂逃走,把责任推到死人赵布泰身上,他便可以安然无恙。

    既然如此他为何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去主动迎战?

    诚然一开始吴三桂是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态度灭亡明廷的,但事态有变如今养寇自重也不失为一良策。

    历史上狡兔死,走狗烹的例子还少吗?

    留着个残明朝廷,吴三桂的作用便会凸显出来。

    残明朝廷能够翻盘?

    这吴三桂是绝对不信的。

    若是当初弘光朝廷尚且拥有一些可能,毕竟那时明廷还有半壁江山。整个最富庶的江南之地也都在明廷治下。

    可现在残明只有滇、川两省之地,便是让他们翻出花来还能够逆天不成?

    清廷便是靠耗都能把残明生生耗死!

    朱明的气运早在李定国攻打肇庆失败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既如此,便让残明朝廷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吧。

    很快,吴三桂便决定跑路。

    在亲兵的服侍下他迅速的翻身上马,狠狠一抽马鞭率先逃去。

    主帅跑路,嫡系本家兵们自然没有理由留下应敌。他们第一时间的追随吴三桂跑路,生怕跑的慢了被明军追上。

    至于赵布泰留下的八旗残部,也很快反应了过来纷纷上马逃命。

    剩下的大多是绿营兵。

    他们都是步卒,跑路是跑不了的,落在明军手中也是一死,索性心下一狠准备做殊死一搏。

    这自然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

    且不说明军象兵的优势。

    光是新式火铳(德莱塞步枪)带来的威慑力便让人头皮发麻。

    事实上明军一共也没有放几枪,但此铳射击的远距离和准确性让绿营兵完全没有抵抗的欲望。

    他们纷纷丢掉手中的兵刃投降。

    虽然知道投降的下场很惨,但能多活一刻便是一刻,求生本能在这一刻占据了绝对上峰。

    很快投降的绿营兵便被明军士兵五花大绑了起来。

    把命运交到别人手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他们只能如此。

    被俘的清兵有几万人之多。

    明军总不能全都杀了吧?

    同样的难题抛到了朱由榔面前。

    当李定国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他的时候,朱由榔感到无比震惊。

    “俘虏这么多人?”

    朱由榔踱着步子,思忖了片刻还是决定跟李定国商量一下。

    他发现自己对待这个时代的很多规则并不清楚,还有许多学习的空间。

    “依晋王之见,这些俘虏该如何处置?”

    李定国自然料到天子会发问,早有准备的他当即答道:“回禀陛下,一般会将把总以上的军官全部处死,其余俘虏打散分入各营充作夫子苦役。”

    李定国所说的正是这个时代处置俘虏最普遍的方式。杀掉军官剩下的普通士兵即便有心抵抗也没了主心骨。

    “只杀军官吗?”

    朱由榔却是皱眉道。

    李定国闻言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

    听陛下这口气,莫不是想要把这几万清兵全部处死?

    杀这么多人用刀是肯定不行的,耗费气力且不说,刀都得砍豁口了。

    一般这种情况下就是坑杀,那是暴秦才能做出的事情啊。

    “陛下请三思,若是坑杀俘虏以后怕是再难遇到敌军投降的情况了。”

    朱由榔见李定国会错了意,便摆手解释道:“朕不是这个意思。朕是觉得不仅绿营军官该死,那些降虏已久作恶多端的老兵也该死。他们手中沾满了大明百姓、将士们的鲜血,罪恶程度丝毫不亚于那些绿营军官和东虏八旗。”

 第二十四章 惩奸除恶

    朱由榔的态度很明确,绿营兵也分很多种。

    这其中既有清军入关前后那段时间就“归降”的,也有孙可望叛变后被迫跟着主将改换门庭的。

    前者已经被彻底同化,和满洲八旗没有什么区别。

    杀起同胞来,这些绿营兵甚至比满洲八旗还狠。

    在朱由榔看来这种绿营兵,不论军官还是士兵都不该留。

    至于那些刚刚降清不久的,还没来得及被同化的,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

    朱由榔也认同李定国的论调,大面积杀俘不是明智之举,这样一来以后清兵知道被俘必死,势必拼死抵抗。如此一来大明将士将增加许多不必要的损伤。

    但是只杀军官震慑力又不够,而且这么多俘虏能吃掉不少东西,眼下可没有那么多吃的给他们。

    所以朱由榔决定杀掉一批罪恶深重的绿营兵,留下一些没有什么大错的。

    了解清楚了皇帝陛下的想法,李定国觉得很有道理。

    普通士兵犯了错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是一些是死罪一些却可以活命。

    “既如此,陛下觉得该如何分辨这些俘虏类型呢?”

    李定国提出了心中的疑惑。

    这些绿营兵都已经剃发,从样貌上看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

    “这个简单,可以令普通士兵进行指认。一个两个或许会有遗漏错误,但说的人多了便不太可能有错了。”

    朱由榔顿了顿道:“杀掉其中那些罪大恶极的,留下其余的打散去挖矿做苦力,也算是将功赎罪。”

    “陛下英明。”

    李定国适时的送上一记马屁。

    朱由榔不置可否的笑了笑,继续道:“据说此战收获颇丰,粮食虽然不多,但钱财却是不少,该是够给将士们发一段时间军饷了。”

    永历朝廷的问题还是太穷了。

    抢掠清军看来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明军士兵告诉绿营俘虏需要他们互相指认那些降虏已久,罪恶深重之人时,他们不由得面面相觑。

    明军这是想做什么?

    或许是要区别对待吧?

    不然要分开做什么?

    他们之中有不少原来孙可望麾下的士兵,与晋王麾下的士兵多少有些关系。

    虽然李定国和孙可望之间闹掰了,但底下士兵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嗯明军一定是想挑出那些原来“大西”部的兵卒,留他们一条活命。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们决定主动表露身份。

    “虎子,是我啊,我是铁牛。”

    “旭子哥,我是二柱子啊。”

    “赵三哥,咱俩是一个村子的。我是村头孙寡妇家旁边的何家二小子何常。”

    一时间绿营兵俘虏纷纷开口,你一言我一语根本停不下来。

    很快明军就完成了绿营兵身份的甄别。

    被俘的三万人中仅有三千人是原先入关前后就降清的,剩下的几乎都是跟着孙可望降清的原云贵明军。

    要对身份复核也很容易,毕竟从口音就能听出,还有很多人彼此间本就认识。

    这一消息汇报给朱由榔后他并不感到惊讶。相反这也是符合常理的。

    毕竟清军入关已久,大部分绿营兵已经分驻各地。

    把所有绿营兵抽调来攻打云南是不现实的,清军能够驱驰的应该都是跟着孙可望归降的原云贵明军。

    “将那些罪大恶极的绿营兵处死吧。”

    朱由榔做出这个决定就是要告诉天下人,任何人都要为自己做出的决定付出代价,不要以为作恶的人多了就能够蒙混过关。

    在这一点上朱由榔和大明朝廷是有原则的,是除恶务尽的。

    此举也是警示那些刚刚降清不久的士兵,心里要有善恶的一杆秤。

    如果他们一时糊涂降清投虏尚且有救,但若是不知悔改逐渐黑化,那被明军捉到便是难逃一死。

    此刻那些遴选出来的绿营恶徒已经被推了出来,一百人一排跪在地上。

    他们自知难逃一死,口中自是污言秽语不断。

    明军士兵也不客气,手起刀落便砍下一颗颗首级。

    脑袋像西瓜一样滚落在地,鲜血如柱喷出洒落一地。

    明军花费了不少时间才将三千绿营恶徒连带着那些军官斩杀完毕。

    首级被留下充作军功,尸体则埋入事先挖好的深坑中。

    那些远处旁观的俘虏都吓傻了。

    明军虽然杀得不是他们,但他们本能的感到恐惧,面色惨白两腿发软,有些胆子小的甚至胯下一热尿了出来。

    妈呀,好在他们及时吐露了身份。若是被明军误认为是绿营老兵,岂不是现在已经成了刀下之鬼?

    此刻空气中的血腥味极重,简直如屠宰场一般。

    不管怎么说活下来就好啊。

    便是被充作苦力夫子,当牛做马也好过去见阎王。

    “陛下,此次我军斩获颇丰,只是可惜又让吴贼跑了。”

    李定国有些遗憾的说道。

    不得不说吴三桂跑路的本领着实了得。

    李定国发现后虽然命人及时去追,但并没有追上。

    “朕倒想看看,吴贼见了洪贼会说些什么。”

    朱由榔淡淡一笑道:“不过短时间内云南应该是不会有兵祸了,要抓紧时间休整练兵。”

    此刻,历史走向终于发生了一些偏转。

    虽然这个偏转的幅度还不算太大,但总归是个好的开始。

    朱由榔也越来越有信心了,抗清伐清中兴大明并非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不知延平郡王那里情况如何了。”

    天子突然提起郑成功,却是让李定国吃了一惊。

    他琢磨不透陛下此问是何意,遂保持沉默。

    “朕随口说说。”

    朱由榔似乎并没有想在这个话题上继续聊下去的意思,话锋一转道:“细算一算,夷陵那边应该收到消息了,朕真是迫不及待的想要见见文督师了。”

    文安之是朱由榔知道的南明文臣中最杰出的存在,他手下武将算是够用,文臣却是极度缺乏。

    派太子去夷陵抚军,调文安之回朝廷主持内阁大局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只靠朱由榔一人便是累死也处理不完繁杂的政务,他急需要一个得力臂膀!

 第二十五章 忠烈祠与希望

    大明天子御驾亲征大破虏贼,斩首无数。

    这对大明军民来说无疑是一件极为鼓舞斗志的事情。

    毕竟野战中明军已经很久没有取胜对手了,这次天子亲征破阵证明清军野战并非是不可战胜的。

    封赏有功将士这种常规操作自然不必多说,朱由榔还决定建立一座忠烈祠,凡是为大明战死的将士都可以进入忠烈祠,供奉牌位。

    他的想法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朝中群臣激烈的争执。

    朱由榔发现争执的关键还是在于思想的差异性。

    朱由榔的灵魂来自后世,在他眼中生命自然是平等的。

    无论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是一个人,那么就应该享受到一个人应有的权利。

    保家卫国,英勇捐躯的将士们难道不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供奉吗?

    如此一个简单的道理偏偏群臣就是不明白。

    兵部和工部的人提出,或许可以参照贞观时期修建凌烟阁,将有功之臣排位,但是供奉每一位英烈的牌位就有些夸张了。

    这让朱由榔好不气恼。

    受到时代的限制,有些事情无法真正推行。

    但修建忠烈祠给普通阵亡士兵供奉牌位这种事情绝对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

    换言之,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

    或许在这些尚书侍郎,部堂大员的眼中他们就是高人一等的吧?

    仔细思忖一番,朱由榔决定不予让步。

    大明有着各种各样的顽疾,有的是制度上的,有的是人心所致。

    如果他都没有决心修建一座忠烈祠,给阵亡的将士们应有的尊重,以后还怎么改革,怎么中兴大明?

    身为君王,该坚持的事情一定要坚持。

    朱由榔下旨通过内阁再一次明确向群臣表明态度,这让百官们感到十分惊讶。

    高高在上的天子竟然真的关注底层的蝼蚁?

    他们平日里也会提什么君上当爱民如子,但那不过是嘴上说说,有谁真的相信?

    而现在看来陛下竟然要来真的?

    弄清楚皇帝的真实想法事情就好办许多了。

    这又不是什么关乎文官集团切身利益的事情,他们没必要跟皇帝对着干。

    相互通过气之后,很快文官集团内部就达成了一致意见,赞同圣天子的意见,准备修建忠烈祠。

    修祠是工部的事情,还牵扯到兵部、户部,兵部需要提供名单,户部则负责拨钱。

    朱由榔命各部商谈后三日内拿出具体章程,十日内修建完毕。

    这并非是他一时脑子发热做出的决定,而是从长远计。

    他要培养的就是将士们一种当兵的荣誉感,让他们清楚朝廷和天子不会忘记他们做出的贡献,大明的百姓亦不会忘记。

    经此一役后,清军短时间内是不会再来攻打了。这给明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休整。

    朱由榔现在面临两个棘手的问题。

    其一是编练新军,其二是普鲁士枪炮弹药补充。

    编练新军的话虽然已经开始进行,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

    这个时代兵员素质还是有些差,吃不饱穿不暖,面黄肌瘦。

    这还是青壮男子,女人小孩就更惨了。

    朱由榔给新军士兵们开出的条件是战兵每月一两银子,辅兵半两。

    这个条件乍一看并不太突出,也就是和清军军饷差不多。

    但在贫穷的云贵之地,这个条件已经是十分丰厚了。

    即便一个人一两,人数多了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朱由榔觉得自己负担的极限是一万人。这样一年也有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