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第2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疾应该有很好的食补作用,只是可惜啊,这种吃法有点暴殄天物,直接吃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这边李承乾才说完,旁边的孙思邈已经把丸子丢进了嘴里,只要没毒,他就敢于尝试一下。
嚼了几下后,孙思邈点点头说:“滋味还不错,既然是药材,不如就给老夫吧,你留着也没有太大的用处。”
点点头,李承乾就把小袋子给了孙思邈。他准备问问慕容顺或者慕容伏允,吐谷浑究竟是在哪儿得到这东西的。按理说,咖啡豆现在还在非洲,最多就是流通到阿拉伯地区,不可能出现在吐谷浑啊!
至于这混合了油脂的丸子,李承乾拒绝食用,当初咖啡可是他常备的饮料,对咖啡他不是一般的情有独钟,如今在大唐,虽说茶叶改良以后也是大名鼎鼎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不过有咖啡的话,也能用来预防一下自己以后很可能会出现的风疾。
西平郡王、趉故吕乌甘豆可汗。
这就是慕容顺现在的名号,得到大唐任命的他虽然指天指地的发誓要效忠大唐,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此时的他不过是快快嘴而已。等吐谷浑再度强大起来,或者大唐衰败,这孙子不立刻独立才是怪事情。
不过,现在吐谷浑一盘散沙,有他整合的话,才能给大唐带来利益。东突厥的土地还没有彻底融入大唐,朝廷现在没心力接管吐谷浑这边。地多人少,一直都是大唐的硬伤。讲真,如果不是慕容伏允太跳腾,大唐也不太可能直接出兵。
就算是西平郡王、可汗,慕容顺也不敢对大唐太子失礼,恭恭敬敬的请太子进自己的营帐,还让出了自己的王座。
对于慕容顺李承乾也没有客气的意思,直接坐在他的王座上问:“在看战利品的时候,孤发现了一种黑丸子,按理说这东西现在最多刚刚出现在极西之地,你们是怎么得到的?”
慕容顺愣了一会儿,才恍然大悟道:“您说那个黑丸子啊,那是极西之地的商人带到这里的,他们说是在更西之地发现的好东西,慕容伏允一开始并不在意,可是吃了几次后就喜欢上了,秘不示人不说,还总是委托往西的商人给他找这东西,怎么,殿下喜欢?要是殿下喜欢的话,我会持续派人为殿下找寻的。”
见慕容顺一副奴才样子,虽然很爽,但还是有点恶心。再加上他一口一个“慕容伏允”,更是让李承乾厌恶。身负汉吐两方血脉虽然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对自己所处的族群极力撇清干系,还是让人齿冷。
“用不着,孤自己也有商队,会派人替孤寻找的。再说,要这个丸子没什么大用,孤希望能把种子带来大唐。虽说种在大唐不怎么合适,可是有总比没有好啊!”
起身拍拍屁股,李承乾就离开了慕容顺的王帐。
对这种鬼子翻译官一样的人,为肠胃计,还是少理为妙。
戴胄已经到了,苏定方正在来的路上,李大亮痛并快乐着留在了吐谷浑。大唐不会直接在吐谷浑设置官府,而是施行类似羁縻州的制度,苏定方、戴胄、李大亮,就是皇帝留下给慕容顺站台的。
整理完行装以后,李承乾就在大军的簇卫下返回国内。
走的时候是秋季,回去的时候,已经是春天了。
路过原本被吐谷浑放火的地方,这里的牧草已经重新生长了出来。野火并不能灭杀这片土地上的生命,一场春雨以后,牧草还是能顽强的生长出来。就像
草原人一样。
想要彻彻底底的战胜草原人,让他们从心底里被大唐征服,只有一直维持武力上的优越。马放南山之类的论调,被外人听到以后估计会笑掉大牙,文化确实有入侵性,但是跟刀子比起来狗屁不是。
踏上归程的李靖,经常一个人窝在马车里,哪怕是吃饭的时候也得叫好几次才会出来。哪怕立在阳光下,整个人也像是灰色的。
这就是退休综合症了,同样患病的还有秦琼,这次出征,虽然他就是个战地记者,可是皇帝还是分配给了他一份功劳,跟李靖一样一跃而成为特进。
所谓的特进就是类似于正一品的官职,不过是散官,挂着也就是地位的象征而已。不过能够被封为特进,对二人而言也是一种肯定了。
过凉州,过坞城,,走一路散一路的兵马,等到了鄯州的时候,才终于接到了亲率。
大非川上下来的亲率堪称穷形怪状,不过士气没有一点低迷的意思。李靖报上去的战功,兵部竟然咬着牙认了五万,对外宣扬的时候也是用的五万。出人意料的是,吐蕃根本就没有反驳。只有禄东赞知道,唐人还是猜错了,因为他们足足死了六万多。哪怕是救回去的一万多人,也没几个活下来的。
吐蕃失信,去而复返,按理说这是正常事儿,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可是松赞干布还是派遣了使节团,携带着大量的礼物,代替!大相禄东赞,向唐朝谢罪。
终究是禄东赞一个人抗下了所有。
圣旨,也有窜天猴的一份。这家伙得到圣旨以后干脆把盒子捆在胸前,时不时的拿出来看一眼,睡觉的时候都抱着睡。
第三百二十六章 难怪。。。。
吐谷浑的覆灭,还有吐蕃的铩羽,都表示着大唐的强大无匹。西突厥老老实实的选择了臣服,高丽等小国也不敢再跳腾,世界,仿佛一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无数文人对皇帝歌功颂德,能够让倔强的异族人全都低下头颅,对一个皇帝而言,就是无上的荣光。
没有外敌就内斗,这是历来中原朝廷的传统,不过这一次的内斗却不是文武相争,而是变成了臣子和皇帝的斗争。
李靖作为这次平灭吐谷浑最出风头的一位,自然是皇帝和大臣们争抢的对象,催促李靖的圣旨一封接一封,送过来的私信一封接一封。
对于这些私信,李靖并没有避讳什么,而是都展开给李承乾看。
看完长孙无忌的私信以后,李承乾长叹一声,对李靖苦笑道“依我看,我们还是找个山沟沟落草为寇吧,这样也好过回去受气。如今以房玄龄为首的众大臣跟父皇泾渭分明,彼此争执不下,连魏征和戴胄等人都被派出来,就可见父皇这一次对分封的势在必行啊。”
两方都已经形成固定群体的情况下,第三方的加入才是最要命的,不管是帮哪边,都不落好。
李靖嘿嘿一笑“老夫不管这些事情,吐谷浑一战以后,老夫就是山野闲人了,朝堂之上的事情动摇不了老夫分毫,反倒是你这个太子才是不好选择吧,不管帮哪边都是错。老夫能够借口隐退不理世事,你这个太子可不行吧!”
面对李靖的嘲讽,李承乾只能回以苦笑。
秦琼本来不愿意谈论这些事情,见李靖和李承乾没有掺和半点身份地位于其中,只是以寻常的身份旁观,终究是忍不住凑过来说“说句不敬的话,陛下这还真是吃饱了撑的要实行分封制度。秦始皇之所以中央集权,就是怕再度演变成春秋战国的格局,前汉并没有实行秦始皇的策略,但是出现一个王莽以后,却还是险些覆灭,光武帝竭尽全力,才给汉朝续上了一百多年的光阴。
而汉朝以后,天下三分,争乱不休,从来没有消停的时候。如今大唐再度中央集权,虽然让皇帝的权力膨胀的没边儿,但是只要保证皇帝的个人修养,朝廷无忧,也不怕世家会窃取国权。这样已经很好了啊,用得着苦思万世太平的法子?”
见三人聊的热烈,孙思邈就把车厢的空间完全让给了三人,自己蹲在车厢门口继续研究自己的药方。
“焦急啊,父皇这个样子分明是想要为万世开太平,只是他没想过,他奠定了万世基业以后,子孙干什么?再说,没有人能放眼万年,秦始皇不行,李世民就更不行了。越是想着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就越是容易招来问题,这一次,恐怕冲突将会前所未有的强大。等回了长安,孤无论如何也要跑路的,您二位卸掉差事以后要是闲着没事儿,不如跟孤一起离开长安四处游玩一番?”
听到这个,李靖和秦琼都不由得露出了向往的神色。漫游大唐啊,如果可以的话自然是极好的,可是,到了他们这个身份,去哪里,去多久,已经不是随随便便的了,想要出长安,只有在子女基业都留在长安被监视的情况下,才会被皇帝准许。
秦琼还不知道说什么好,李靖却痛快的点头说“也好,正好老夫准备总结一生的领兵经验,写出一本军书来,一直闷在家里也不好,能游历大唐,也能放松好多。”
听见李靖要写军书,秦琼皱皱眉说“别人写军书什么的,老夫不会阻拦,而您要写军书的话,是不是不妥啊?陛下会准许吗?”
李靖和李承乾对视一眼,同时笑了起来。一样的问题,早在刚出发的时候,师徒两个就已经商量过了。
“如果是以前的话,绝对不可能,别说写军书了,将一身所学尽数传授给外人都是大罪。不过现在不一样了,火药武器的出现,极大的削减了传统统帅的重要,当武力足够强大的时候,谋略也不过是装饰罢了。陛下应该理解这一点,所以不会阻拦军书的出现的,或者说,陛下反而希望我的兵法能传开来,这样一来,只要他握紧手中的火药武器,就能从源头上掐住军方的命脉。”
退休以后不管怎么说,也是要给自己找点事情做的,否则的话也太无聊了。很久很久以前李靖就想着把自己的所学整理成册,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六军镜》。可是,一想到自己的经历,却又不敢下笔。如今用不着担心了,当兵法的厉害与否在战争胜利与否中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后,就算天下所有人熟读兵法又当如何?
秦琼转念一想,也明白了其中的门路,拱拱手对李靖说“既如此,那等卫公的兵法出书,老夫一定多买几本!”
“哈哈,出书归出书,但翼国公想要直接买还是算了。就算如今火药武器即将取代军韬武略,那也是即将,卫公的兵法对全世界而言,依旧是要害一样的学问,断然不能随便传出去的。孤准备在学院创立一个军事分院,专门给大唐培养合格的将军,您二位觉得如何?”
李靖撇撇嘴“难怪你对老夫出书这么赞成,小子,你是想着把老夫弄到军事分院当免费劳力呢啊!”
聪明人就这一点不好,你才要谋算一下人家,意图才暴露,就被知根知底了。
“您猜对了,不过免费劳力说的就过分了啊,孤保证学院会给您开出足够的俸禄!您应该知道,太平年间有这样一座学院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的确如此,乱世的时候,世间不缺少英才,太平年间想要出现一两个勇冠三军的人都很难,就更不要说有勇有谋的人了。也罢,只要你能说动皇帝允许,老夫就到你的军事学院执教!”
见李靖答应了,李承乾又看向秦琼。
秦琼苦笑一声,也点下了头。
一次抓到了两条大鱼,李承乾顿时兴奋了起来。
跟文臣一样,武将最好也是系统的培养,才更适合军方。隋末乱世的时候谁武力高谁当将军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这一点,从最近被重用的几个武将上就能看出来。不管是苏定方还是李道彦等人,都是文武兼备。
过渭州、过浅水原,过岐州,天气彻底变得炎热之前,终于返回了长安。
这一次李靖的待遇不可谓不奢华,宰相房玄龄亲领百官出城迎接,欢呼声从长安城外一直持续到了皇宫里。皇帝有命,今日大宴庆功!
相比较归来的排场,李承乾更在乎的是远处带着东宫标记的马车,远远的看不清马车里坐着的是谁,但估计就是苏媛。
遥遥的招手,李承乾就跟着大队伍一起进入皇宫。接下来是大礼仪,作为太子的他也要出席,就算再想家,也得先把场面活儿做完了才能做别的。
太极殿前,皇帝亲自等候在殿门前,坐在锦塌上对阶下的队伍大喊“大军出征,可曾取胜?”
李靖领头回答道“万胜!”
“大军出征,灭敌否?”
“伏允活捉,吐谷浑溃不成军!”
每回答一句,队伍都会上几层台阶,直到最后登临跟皇帝一样的殿门前,李靖才单膝跪地,交还了兵符。
跟群臣斗智斗勇的李世民看起来没有憔悴多少,亲自起身扶起李靖说“爱卿如此高龄仍为大唐出生入死,居功甚伟,朕感激不尽!”
“愿为大唐死而后已!”李靖把这句话说得很清晰。
松开李靖的手,李世民走到了秦琼面前说“不知爱卿的夙愿满足否?”
秦琼点点头,道“满足了,微臣多谢陛下体谅之心!”
扶住要下拜的秦琼,李世民又转身看向李承乾。
“好样的,你虽贵为太子,但是从军途中肯跟士卒一起吃苦,肯亲自上战场,已经颇为难得了。更令人惊喜的是你还活捉了慕容伏允,亲率也战功赫赫,说说,想要朕怎么赏赐你?”
最讨厌这样的问话方式了,李承乾只能单膝跪地说“为君分忧、为国捐躯是所有人的本分,儿臣虽为太子,亦是如此,父皇切莫再说什么赏赐不赏赐的话了。”
“说得好啊!起来吧。”
在皇帝的准许下起身,李承乾老老实实的跟在李靖的身后,跟随皇帝一起进了太极殿。
今天是出征将士归来庆功的日子,这样的日子不会有人给大家找不自在,哪怕皇帝也是一样。
打从城外起,李承乾就发现房玄龄等人的脸色不是怎么好看。要知道,喜怒不形于色是朝堂官员必备的技能,特别是像房玄龄这样的,如今脸色都不加掩饰了,只能说明群臣跟皇帝之间已经到了水深火热的程度。
一样脸色不好看的还有长孙无忌,不知道怎么回事,房玄龄竟然主动把位置让给了长孙无忌,否则的话,坐在太子邻桌的会是老房头才是。
每次出征归来,皇帝都会朝出征的将领询问出征途中的事情,这在贞观朝已经成了惯例。趁着皇帝在跟李靖和秦琼等人热烈交流的时候,长孙无忌用筷子敲了敲自己的杯子,将李承乾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