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成为冥铺刻碑人之后 >

第24章

成为冥铺刻碑人之后-第24章

小说: 成为冥铺刻碑人之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见随着箫声的吹奏,一缕缕只有陆言才能看到的淡粉色气息也在不断被他攫取。

    这是属于文道之中,琴道,也是音乐一道的文气。

    陆言也是在听曲的过程中,无意间攫取到了这箫声中的文气。

    他有清风正气诀,能够攫取文气不假,但这还是第一回,攫取到了文道中琴道的文气。

    也足见,这明月楼的玉人,确实是有真本事的,多半也是能纳气养气之人。

    箫声一直持续到子时才结束,陆言也增加了约三升文气。

    游人散去,陆言和朱闲也告别,徒留亭子里一地狼藉。

 第五十一章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次日一大早,朱闲就来找陆言,拉着他出城去了。

    陆言昨晚听朱王爷说了,这位光禄寺卿杜少康,居住在扬州城郊。

    堂堂朝廷大员,光禄寺主官,为何住在城郊?

    他疑惑,就问朱闲个中缘由,结果人家告诉他,杜少康酿的酒,香飘满城。

    意思就是在城里头酿酒,酒香会醉倒一城之人,香飘十里。

    陆言心说没这么玄乎吧,于是朱闲给他讲了个故事,是关于杜少康早些年时候的逸闻。

    说是杜少康入朝为官之前,曾经只是京城西坊市的一名普通的小老百姓,平日里就喜欢酿点小酒,一部分卖来维持生计,一部分则是分与街坊邻居。

    有一天,前任光禄寺卿经过一道巷子,忽然闻见一股奇香,扭头一看,却是一名抱着葫芦的乞丐坐在那。

    他心说这乞丐看着浑身的脏乱褴褛,应该是臭的呀,可是再闻,确实是一阵阵沁人心脾的奇香。

    这位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乞丐手中的葫芦上,低下头问:“你这葫芦里装的什么呀,这么香?”

    乞丐把手一伸,意思是要钱,人可不管你是什么朝廷大员,乞丐眼中,凡事打听不论身份,先给钱,给钱给饭就是爷。

    这老光禄寺卿丢出两个铜子,乞丐揣进怀里:“酒。”

    “哪弄的?”

    乞丐把手又一伸,老头又丢出两个铜板。

    “京城西坊市,一个卖酒郎送的。”

    老光禄寺卿平生也是最好那一口杯中物,心说西坊市何时出了这等好酒,必要买来尝个鲜。

    这边循着乞丐所说,来到西坊市,一番打听找上了杜少康,说要买酒。

    “一文钱一碗。”

    杜少康的酒,可谓是物美价廉,老头也好酒,连饮十大碗,给出评价:“入口甘甜,又带一丝酸意,后味却是醇厚,回味无穷!”

    “没想到老先生也是懂酒之人!”

    往后的日子,老头得空就来杜少康这里买酒吃,这一来二去,两人也成了朋友,杜少康酿出许多新酒,都邀请老光禄寺卿一同品尝。

    一个酿酒,一个饮酒并评价,另一位再改进技艺。如此,杜少康的酿酒技艺愈发纯熟。

    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借着酒这个媒介,二人关系也越来越好,时常痛饮畅谈到后半夜。

    后来,老光禄寺卿提出让杜少康入职光禄寺,主管酒宴这一方面。

    “老哥您真说笑,我就是一酿酒的,干不了也不愿意去干官场的事。”

    “你挂个虚名也成啊,我到时候奏请皇上,封你个虚职。”

    “哎呀,真干不成,官场那一套不习惯!”

    “光禄寺油水多,是个肥差,待一阵子腰缠万贯,进去之后不愁吃喝。”

    “我不是混官场那块料!”

    “光禄寺里面,有不少稀罕的酿酒原料,甚至有失传的古法!”

    “”

    最终老头还是以酿酒的各种稀罕原料为诱惑,这才让杜少康勉强答应了。

    本以为进入光禄寺能更好更安静地酿酒,结果万万没想到,老头把他酿的酒上贡了,皇上喝了都说好,一高兴。

    “就依爱卿所言,由杜少康接任光禄寺卿之位,挂虚衔!”

    就这样,老头没多久告老还乡,杜少康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光禄寺的一把手。

    不过他无意于金钱权势,身上虽然挂着寺卿的位置,但也是虚名,依然醉心于酿酒。

    这般过去三年,一日,杜少康惊闻老光禄寺卿病逝的消息,悲痛之余,赶往老头的故乡通州奔丧。

    他在通州一待就是数月,直到一天,通州城的百姓突然闻到一股奇异的酒香,这股香气笼罩全城,闻之令人迷醉。

    香飘十里,醉满倾城,鬼神闻之都要生出三分醉意。

    后来人们知道,这是当朝光禄寺卿杜少康,为了告别挚友,专门酿出的酒,蕴着满心的悲伤之意。

    叹君黄泉行劳顿,愿为奈何赠酒人。

    跟着朱闲,陆言来到一座普通的院子门口。

    朱闲上前敲门,一名络腮胡须的壮汉开了门。

    “嗯,朱王爷?不远千里找杜某,有何贵干?这位小兄弟又是?”

    “不请我们进去说话?”

    “哦,二位请进!”

    两人被杜少康引进来,坐定之后,朱闲和壮汉闲聊着,陆言由于实在不熟,就坐在一旁饮着茶,听二人谈话。

    “当初朝廷特令你来江南搜集一批原料酿制好酒,说说,这酒酿的怎么样了?”

    “早都酿好了,就在地窖里。”

    “酿好了你迟迟不回京?”

    朱闲把眼睛一瞪:“马上就快到时候了,你这酒酿好了迟迟不回京,耽误了重阳大典怎么办?”

    “这不是时间还早嘛!”

    面对杜少康瓮里瓮气的话语,朱闲可不管:“中秋一过,带上酒跟我回京。”

    “哎呀,一回去,那帮阉货和酸秀才又得找上来,烦!”

    一提到这个,朱闲也是一叹:“你先带着酒跟我回京,大不了重阳大典之前,你在我那躲一段时间吧,我就不信他们还能找上王府!”

    陆言听着两人聊天,算是明白了,这阉党和东霖党,两方都在拉拢杜少康,准确来说是在拉拢光禄寺。

    正如当初老光禄寺卿所说,这光禄寺是个肥差、大金库,里面利润多,也是党争必夺之地。

    虽说杜少康没有什么实权,也不喜争权夺利,但是好歹挂着光禄寺卿这个一把手的名分,加上为人和善真诚,也颇受手下之人爱戴。

    这不,杜少康不出意外地被两方都盯上了,争相拉拢。

    两方轮流,三天两头登门拜访,最后杜少康被弄烦了,干脆直接以出去寻找美酒原料为名,离京安静酿酒。

    “怪不得当年陈老急着把这光禄寺卿的位置丢给我,真是,烫手,麻烦!”

    陈老,就是上一任光禄寺卿。

    杜少康闷着头饮下一碗酒,随即突然抬头,望向一旁静静吃瓜的陆言:“这位小兄弟是,王爷您还没介绍呢!”

    “在下陆言,见过杜寺卿!”

    “哎,叫甚的杜寺卿,你是王爷的朋友吧,那喊杜大哥就成了!”

    朱闲在一旁笑道:“这位陆小兄弟,是京城的刻碑人,和你一样出身于市井,而且还在柳泉居,喝过你亲手酿出的兰陵甘露。”

    “哦,喝过兰陵甘露?小兄弟觉得那酒如何?”

    “入口清凉,后味发涩。”

    “哈哈哈,不错,喝过杜某的酒,那就是有缘,来干一个!”

    杜少康大笑着,递给陆言一碗酒。陆言接过满饮。

    “好酒!”

    “兄弟好品味,此酒名为慰风尘,二十年市井,十年庙堂,一壶酒,慰风尘!”

    杜少康正微笑介绍着,似乎是突然想到了什么,眉头一皱:“方才王爷说,你是刻碑人,会刻碑?”

    “不错!”

    “那你,可否帮杜某一个忙?”

 第五十二章 十里长街灯会

    晃眼一日过去,中秋佳节已至。

    这一天,陆言坐在扬州府衙门的一座厢房中,面前摆着一块巨大的青石。

    万万没想到,这出门一趟,都能干着老本行。

    这次刻得不是墓碑,只是一个普通的古代石刻碑,也不需要等到晚上再刻。

    陆言望向旁边挂着的一幅字,上书“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这就是碑文了。”

    关键是,这次不仅仅是要刻碑文了,更多的是考究石碑的原本形状。

    说白了,复刻。

    怎么回事呢?

    关于这次复刻的活,还得从两日前,陆言跟着朱闲去拜访杜少康说起。

    当初杜少康请他帮忙,就是为了刻这面石刻碑。

    说是扬州府这地方,昔年有不少文人墨客留迹,其中就有当年张承吉游览扬州之时,写下的名篇《纵游江南》。

    这首诗的前两句,作为千古名句被传颂,甚至还被刻成两面一模一样的石碑,分别置放在诗中描写的十里长街巷口和月明桥前。

    两面石碑皆由昔年名家雕刻,历经千年风雨不倒,这么多年都没事,结果就在不久前,扬州连下三天大雨,一道天雷轰隆劈下,正中十里长街那座碑。

    啪嗒,碎了。

    这可急坏了扬州府衙门的一帮吏目,若是换作平常时间,这石碑碎了,再造一个摆在那就完了。

    可眼下,中秋佳节在即,尤其是十里长街还会举办中秋灯会,这江南各大名士豪绅来到十里长街怀古过节,一看这断碑焦黑的放在长街巷口,啧,坏兴致。

    这就好比前世的时候,临近文明城市选拔了,突然楼塌了,还是其中的门面级别的建筑,这还怎么参选?那领导一看,得了,取消资格。

    出了这档子事,属实不吉利,府尹心说这中秋灯会还办不办了?连忙命令衙门里的督造处加急赶制一个。

    等造出来,放在长街巷口,咋看咋不像,咋看咋别扭。

    又在民间发布悬赏,有不少工匠也加急赶制出来了碑,但都不尽如人意。

    无他,时间太仓促,技艺不足,根本刻不出来。

    这事一时之间没有解决的办法,这上面心情不好,督造处的官员也不好过。

    这不,一名督造处的吏目被批评了郁闷,跑到酒楼借酒消愁,遇见一同来到酒楼喝酒的杜少康,二人聊得投机,对方也就把这事说了。

    第二天杜少康去长街一瞧,不少老百姓望着断碑,都不觉叹息,他看着心里也不快。

    但奈何他也不懂刻碑,只能把这事先放在心中。

    直到昨天,陆言和朱闲登门拜访,杜少康这才想起来此事,厚着脸皮请求陆言帮忙。

    陆言看在朱闲的面子上,也看在那一碗“慰风尘”的面子上,心说这也不是什么麻烦事,又是老本行,就应了下来。

    这边陆言手执钉锤凿子,握着熟悉的工具,开始刻碑。

    原本的石碑是一种特殊的造型,龟驮。

    说白了,就是先在下面雕刻一只巨大的乌龟,上方才是正经的石刻碑,且石龟和石碑是连在一起的。

    陆言还是头一次刻这么花哨的碑,不少普通的正正方方的墓碑,就是当初贡院前面那座宝诰碑,也没这么花哨。

    所幸,刻碑真解中,凡是关于碑的知识学问都有,这种类型的碑固然复杂,但也并非不能刻。

    石屑飞溅,金石交击。

    沉浸其中不知多久,整个龟驮碑才初具模型。

    又经过一番修饰,这才定型,至于和当初原版的石碑差多少,那就不是他该管的了。

    “还差一点。”

    陆言瞅着碑的形体虽然挺像那么回事,但是缺乏几分神蕴,于是取出点睛湖笔,给底下的石龟点上了眼睛。

    终于,在下午临近黄昏之时,石碑完成了。

    扬州府十里长街,有在中秋这一天举办灯会的传统习俗。

    “陆兄弟的刻碑技法真是神乎其神,这才短短半日时间,就能刻出一面与原本那座相差无几的石碑!”

    “不错,这位陆小兄弟的技艺确实强横,赵某甚是佩服!”

    走在长街上,杜少康有些感慨,旁边则是扬州府尹赵纯跟着附和。

    这一行四人,便服来游中秋灯会了。

    “哪里,杜大哥的酒更是堪称一绝,小弟喝上一口,那是久久难忘啊!”

    “哈哈,陆老弟若是喜欢,为兄临走便送你几盅!”

    陆言和几人一面闲聊着的同时,一面关注着自身的变化。

    他通过望灯术看到,一缕缕火色的气息,正在不断被他吸纳入体。

    这都要源于白天的时候,复刻的那尊龟驮碑。

    当时他刻完碑之后,碑林图突然出现,得到了奖励。

    极品四等,万象初新。

    这是继铜佛、宝诰碑之后,又一次没有任何生平,莫名其妙得到了刻碑奖励。

    说这万象初新,也算是一门纳气的方法,但是纳的人道之气。

    所谓人道之气,属于江湖气的一种,是最纯正的江湖气,就好比志怪话本中说妖有妖气,这人,也有人气。

    尤其是新年交替,或者佳节庆典之时,万象初新,无数人云集欢庆,庆祝节日的时候,正是人气最为旺盛的时候。

    此时此刻,长街中秋灯会上,其中人气几乎凝成气丝,如陆言这种身负奇异瞳术的,都能轻易看见,甚至攫取。

    陆言一边聊天,一边默默在心底运转万象初新,吸纳着人气。

    精纯的江湖气入体,效果也就仅次于在四象布置中默诵养气心经。

    如今,他已经有七十载江湖气傍身了。

    “哈哈,今天中秋,高兴,杜某特地取来了珍藏的美酒,其名为,神仙醉!”

    四人找了座亭子坐下赏月,杜少康取出一只葫芦,给余下三人各斟了一杯酒。

    “好酒!”

    此酒之香,难以言喻,千言万语只能汇作两个字,好酒。

    “好,借着酒兴,本王也吟诗一首好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明是四人!”

    “朱老哥你这是醉了啊!”

    “哈哈,王爷您醉了,杜寺卿的酒真不愧叫神仙醉啊!”

 第五十三章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沉醉一夜无话。

    清晨醒来,陆言同几人告别,独自溯大运河南下,前往杭州府。

    朱闲则是带着杜少康和百余坛早已酿好的酒,坐着大船回京,三人自扬州分开。

    杭州府离扬州不远,顺流而下,不出半日即达。

    一到杭州府,陆言就奔着江南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