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贞观俗人 >

第306章

贞观俗人-第306章

小说: 贞观俗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不论是大舅子长孙无忌,还有左膀右臂的房玄龄杜如晦都不肯答应,更别说大喷子魏征那更是一次次把口水喷到皇帝的脸上。

    想亲征,没门。

    秦琅南下之后,负责后勤辎重的便只有了戴胄,可他又还是国家计相,要负责财税这块,分身乏术。

    最后眼看着临决战越来越近,李世民亲征无望,最终只好亲自去了趟齐国公府,请司空秦琼再次出马,由他替代秦琅亲临太原坐镇,指挥筹划粮草军械的转运支援。

    李世民还给秦琼从北衙六军中抽调了一万二千精锐,又从南衙十二卫宿卫军中抽高地一万二,组成了一支两万四千精锐的总预备队,交给秦琼统领指挥,以备万一。

    战争还没开打,可朝廷上下都知道颉利这次必败了。

    据消息,颉利其实也早就有些坐立不安,他先是在七月时冒险出兵偷袭突利,突利措不及防先败一仗。

    突利赶紧一面向幽州程咬金求援,一面派人召契丹、奚、霫诸部救援。

    七月底,突利纠集人马,埋伏在颉利西返的半路碛口,双方一场大战,突利人多势众大败颉利,斩杀颉利八千余骑,并缴获其牛马数万,此后是半个月的长途追击。

    颉利仓惶西逃,一路上又损失了五千余众,甚至还有几千人马半路调头依附突利去了。

    等回到白道汗庭,颉利忍不住痛哭了一场,此次出兵不但没把自立为大汗的突利打服,反而让自己损兵折将损失惨重。

    颉利大汗最后的那点大汗威望,也损失殆尽。

    虽然他擦干眼泪,纠集汗庭兵马,领兵半夜袭击远道追来的突利,把嚣张的突利打的灰头土脸,斩杀其数千人马,迫使突利慌忙掉头东窜。

    可终究,颉利还是亏大了。

    收拾败兵,回到汗庭,颉利赶紧派使者给长安送马,颉利请求大唐皇帝管一管突利。

    请大唐为他做主,一个突厥怎么能有两个大汗呢?天可汗应当为他主持公道,命令突令去除汗号。

    可大唐皇帝连执思失力和阿史那思摩这两个颉利大将都扣留不还,又岂会让自己册封的突利去除汗号?

    大唐把颉利的马收了,金子收了,然后却只派了鸿胪寺的一个绿袍小官敷衍他们。

    颉利见势不妙,除了骂李世民无情无义外,也没有办法了。

    时移事易,如今唐人已经压到他们头上了。

    颉利想要迁往漠北躲避,可欲谷设告诉他,漠北铁勒诸部尽反,如今他们在漠北都要站不住脚,想往漠南迁了,颉利这个时候过去,不是找死吗?

    颉利留也不是,退也不是。

    又派了几拔人来长安,各种服软认错,想装死狗躲过这一波。

    “陛下,打吧,如今塞北秋高云淡,天气凉爽,战马也都是膘肥体壮,将士们准备许久,早就已经等不急要打了。一切就绪,打吧!”

    “打吧!”

    李世民无奈,他很想亲征啊,可惜没人肯支持。

    “传诏李靖,打!”

    “同时传诏其它诸路大将,兵发六路,总攻北伐!”

    终于发出了北伐总攻令,这一天李世民等了十几年了。想当年李家太原起兵,当时不得不向突厥求援,借他们的兵买他们的马,付出的是称臣纳贡的代价,甚至得忍受突厥骑兵在中原纵横,随意的劫掠女子抢夺财物。

    李世民忍啊忍,忍到李家终于入了长安建立了大唐,可李渊告诉他还得忍,不能翻脸。

    于是继续忍,忍到灭了后院的陇右薛举父子,降了河西李轨。

    李渊说还得忍,不过我们现在可以不再对突厥称臣了,我们平等了。

    李世民于是继续忍,忍到他率兵大败刘武周,夺回河东,又紧接着发起中原大战,虎牢三千败河北窦建德十万,困死洛阳王世充。

    这个时候,李渊终于有底气对突厥的无理要求说不,李世民也终于可以率兵对南下抢劫的突厥人提刀反击。

    但真开打,结果却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从武德六年到武德八年,唐军与突厥接连大战,可一次都没有取得预计中的胜利,每次都是惨胜,边境依然是突厥人的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皇帝李渊甚至不得不考虑迁都山南,放弃关中长安。

    李世民不甘心,坚决反对迁都,他愿意继续跟突厥人打。

    武德九年,突厥人再次入侵,在这次出兵之前,李世民被迫发起了玄武门之兵,他杀了兄弟软禁了父亲,夺取了大唐最高权力,成为了新太子。

    可颉利大汗转眼就带着三十万骑直驰渭河北岸,杀到了长安城下。

    那一次,是李世民最憋屈的时候。

    大臣们劝阻,不要跟颉利拼命,不要跟颉利拼命,没有一个人赞成他跟颉利拼命。

    最终他只能跟颉利渭桥结盟,被迫城下之盟。

    虽然那一次,借秦琼、尉迟恭、秦琅等之功,颉利也没得到好处,但于脸面上来说,于国家尊严来说,那一次大唐受尽耻辱。

    又两年过去了,大唐也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这一刻,皇帝突然很想痛饮几杯,可惜秦琅那家伙还在岭南,若是他在,肯定能陪自己好好喝一杯,满朝上下,其实就是这家伙最懂朕心。

    这个聪明的小滑头啊,一切如他所料,忍辱负重几年,终于到了跟颉利清算的时候了。

    颉利啊颉利,你也有今天?

    李世民突然很期待能够见到颉利狼狈的样子,当年渭桥上颉利那副丑恶的嘴脸还在他脑子里挥之不去。

    “给李靖诏书里加一句话,一定要生擒颉利押回长安,朕想着以后宫廷宴饮之时,让颉利给朕跳舞助兴很不错。”

    皇帝突然的一句话,倒是让宰相重臣们有些惊讶。

    长孙无忌道,“陛下,北伐大战,都是狮子搏兔用尽全力,哪里还能考虑的那么周全万一放跑了颉利,岂不后患无穷?”

    “朕不管这些,朕相信李靖有那个本事,朕要活的颉利,不要颉利的尸体,让李靖想办法给朕办到,朕让李靖挂帅北伐,就是相信他的能力,朕相信他能做到!”

    皇帝对李靖的要求只有这一个,要生擒颉利送回长安,其余的就任李靖发挥,不在长安遥控干涉他指挥。

    “若是李靖自认为这也做不到,那让退位让贤,朕让叔宝去指挥!”

    皇帝这么任性,长孙无忌等人也无话可说了。

    想了想,李世民又点了长孙无忌的名。

    “辅机你替朕亲自跑一趟代北,跟李靖交待清楚。”皇帝让李靖去代北捎带做件事,把杨广的萧后和他的孙子杨政道,一起跟颉利带回长安。

    长孙无忌惊讶的望着妹夫,萧后都六十多了啊,太上皇的表嫂呢,皇帝口味这么重?

    李世民见他这表情,立即瞪了他一眼,“我大唐继承隋朝,隋乃正统,且杨家也还是我李氏亲戚,攻灭颉利后,自当把一直以来被颉利控制的萧后和杨政道接回长安来照顾。”

    萧后可不仅是李渊表嫂,他还是李世民杨淑妃的生母,是他老丈母娘,也是李泰李愔的外祖母。

    李世民接回萧后和杨政道,于公于私其实都是没问题的。

    长孙无忌有些尴尬的笑笑,自己倒是一时想差了,赶紧点头同意。

 第439章 木兰

    千料木兰舟扬帆而起,溯江而上。

    从浔州到邕州,河道蜿蜒九百里,全程可通航大船,秦琅的船队在这江上逆流而上能达到三百里一天,用了三天时间,日行夜泊抵达了邕州。

    而冯家的船长们说,若不是船上载着贵人,其实他们以往只需跑两天就够了,若是从邕州顺流而下浔州只用两天。

    从邕州到广州,岭南人称为郁水,全长一千六百余里,顺风顺水的时候,他们冯家船工只用三天,最多不超过五天。

    浔州到广州河段,也称浔江,而从浔州到邕州河段也称蛮江。

    到了邕州,西面便是两条支流,左溪和右溪,各有千余里。

    邕州刺史李光度率官吏到码头迎接。

    秦琅也是头次见到这位俚帅。

    虽然李光度一身紫袍,看起来跟中原官们没啥区别,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俚帅。

    不过李家跟高凉冯家泷州陈家宁越宁家一样,其实也都是很早以前南下的汉人士族,通过世代联姻当地俚族首领,于是形成了势力强大的豪强势力。

    在隋朝时,李光度的大哥李光仕是当时桂州俚人首领,在隋开皇末年,李光仕曾聚众反隋,割据一方自立。仁寿年间,侯莫陈颍任桂州总管,都督二十七州军事,侯莫当初对李光仕这些俚帅,采取的是如今秦琅差不多的策略。

    以安抚为主,武力威慑为辅,杀一批然后安抚一批。

    他在岭南的政策,使的蛮夷悦服,李光仕率各溪垌归附。后来隋亡,岭南大乱,李光仕病死,李光度接替兄长,成了当时永平郡,也就是浔州一带数州的最大渠帅。

    后来他与相邻的始安郡李袭志联合自保,以抵抗其它岭南枭雄,武德五年,归附大唐。

    武德七年,宁长真冯暄谈殿等叛乱,李光度时任南尹州都督,出兵讨伐,战后,论功,授邕州都督。

    这次调整岭南州县,邕州撤去都督府,为普通刺史州,李光度也就改任邕州刺史。

    虽说李家是桂州浔州一带的俚人首领,不过他跟陈龙树一样,对长安朝廷还是比较恭敬的。

    也没有冯盎那么一心想着实际割据一方。

    朝廷调他到邕州,他也没拒绝,来了邕州后,任着在俚人中的影响力,跟这边的俚帅等关系处的还不错,在邕州还搞的有声有色的,是个能力不输于李袭志冯盎,却没有冯盎那样野心的人。

    这或许也是跟李家兄弟当年造反,后来兵败有关。

    当年侯莫总管桂州时,李光仕造反割据,后来被李光仕安抚,老实了一段时间。等侯莫走后,李家兄弟又做乱了。

    于是朝廷又调派了周法尚和王世积两员大将军讨伐,周法尚和王世积可都是名震一方的大将军,两人一个驰往桂州发岭南兵,而王世积出岳州,征岭北军,准备会师尹州。

    李光仕纠集了许多俚僚蛮子来战,王世积的岭北军水土不服,一时困在衡州,而周法尚率岭南兵独自独迎战,结果李光仕三战三败,李光略和李光度兄弟俩皆兵败被俘,他们留守的寨子也被破,家眷皆被俘。

    周法尚当时传令,只要蛮子来降,就放还妻子,于是成千上万人归降。

    李光仕做困兽之斗,结果又被周法尚引诱伏击,大溃,最后李光仕被斩杀于阵中,传首岭南各溪垌。

    也就是那时起,李光度和李光略兄弟俩再次臣服于朝廷,此后接受朝廷官职,统领溪垌俚众,再不敢跟中原对抗。

    哪怕杨广江都被弑后,李光度都听从了李袭志的劝说,依然使用大隋永平郡守的官职,守境自保,不敢自立。

    年轻时的李光度也是个愣头青,可跟着大哥李光仕碰的头破血流之后,也就成熟稳重了。

    归附大唐后,宁长真冯暄谈殿他们再反,李光度就坚决拥挤中央不肯与他们一起做乱。

    这次谈殿又联合诸溪垌想造反,甚至左右两溪的大蛮王们也跟着上窜下跳,可李光度丝毫不为所动。

    他甚至都已经在悄悄的调动兵马,只要左右两溪蛮王敢公然做乱,他这个邕州刺史,就要率兵讨逆,支援代天南巡的秦宣相平乱了。

    “宣相,俺老李只是个蛮子,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但是也知道人无信不立,既然归附朝廷,向天子宣誓效忠,那就得说到做到,不能出尔反尔,宣相说对吧?”

    老李黑瘦黑瘦,小胡子留的很有个性,一件紫袍穿在他身上倒是挺衬出他的威武,很难想象这个一个老夫子似的老头,其实是个大蛮王。

    人家虽没有强健的肌肉,可在岭南也是能说的上话的人,跺一跺脚,一样能让整个浔江都震一震。

    “我老陈也一把年纪了,都六十多岁了,也不知道还有几年能活的,有的家伙总是不安份想着折腾,可我老李不愿意折腾,年轻时不懂事折腾过了,如今老了就更不愿意折腾了。”

    “宣帅在桂州,在浔州,做的那些事,说的那些话,我老李听了后很是感动啊。其实咱们岭南啊,一直以来就是太乱了,想出头当头的人又多。当年李靖将军南下岭南,也是凭本事压住了岭南众人,可惜李将军很快又走了,岭南便又有人不安份了。”

    “若是秦宣相早几年南来,也就没有这些年这些狗屁事情了。”

    其实李光度所说的岭南想当头的人很多,也并没几个,真正有实力有野心的其实也就那几个。

    隋末时岭南曾有八大势力,冯盎宁长真丘和李袭志杨世略冼宝彻等,也包括了李光度。

    谈殿、冯暄、宁道明、陈龙树这些,都不资格跟他们并论呢。

    可短短几年,宁道明死了,宁长真也死了。

    李袭志两次入朝又两次归来,陈龙树陈世略李光度等都是频频调动,丘和也入朝了。

    冯盎也受召入过朝了。

    所以现在谁还反朝廷?

    之前谈殿想反,但被秦琅轻松的安抚了。

    其它如冯暄、冼宝彻、宁琚等,也顶多有心无胆。

    “李公,其实岭南人只是心直口快,都是耿直人,我挺喜欢耿直的人,之前是有些误会,如今误会也都消除了。谈刺史、冯刺史等都对朝廷很是忠心,对于朝廷世封、并州等政策也很支持啊。”

    秦琅告诉李光度,他在邕州西面的邕江上游支流左右两溪,各设立左右两州,这是两个正州,两正州下,各设了十八个羁縻州,另外于两江也要设立几个朝廷的正县。

    这等于是从邕州割地了。

    邕州之前很大,邕江上游左右两溪,各千余里地,全在邕州治下,不过那里以前全都是蛮地。

    就连邕州附近的山里,也一样都还是蛮地。

    可不管怎么说,以前那些地方终究是划在邕州的,邕州也因此是个拥地千里的巨州了,可现在一下子要划走那些蛮地,还是变化挺大的。

    不过老李是个实在人。

    “我坚决拥挤朝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