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第4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可能离开了燎原城。
因为真耶在燎原城的周围设立了兵力拦截,那些地方并没有任何消息传来。
雄霸难道就这么人间蒸发了?
厮杀一触即发。
但在厮杀爆发的一刹那,真耶耳畔传来了轰隆隆的巨响。
不是大明神机营的火炮。
而是……
仿佛是燎原城后面的山塌了?
真耶抬起头看向城后面的山体。
魂飞天外。
但见山腰上烟尘满天而起,无数巨石汹涌着翻滚桌碾落下来,摧枯拉朽的直奔燎原城——真耶终于知道雄霸在哪里了。
在山上!
那滚滚的巨石,比大明的神机营还让真耶感到恐惧。
可是真耶惊恐的发现,同样被巨石笼罩的那一千多人,在明知必死无疑的情况下,依然没有任何畏惧的缠战着自己的大军,似乎要拉着大家一起走向地狱。
真耶想跑。
但仅仅是想跑而已,他已经迈不开步子。
滚滚巨石如洪流,淹没了小城燎原。
山巅。
雄霸按刀而立,默默的看着巨石碾压过小城滚入河中,溅起浪花,一如血花。
小城燎原,在这一刻从人间消失。
(
第一千一十二章 出任布政司使
燎原城一战之后,雄霸绕过巴色,进入了吴哥境内腹地,一场星火开始在吴哥广袤的疆域中散发出光彩,一点一点的让这座大厦的根基不断的湮灭。
一战又一战。
雄霸的一万四千人,从燎原城牺牲三千,打到后面,反而变成了两万、四万……
人越来越多。
吴哥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外有大明虎视眈眈。
内有雄霸星火燎原。
大将军罗贞陀罗被从边境抽调回去,率领大军围追堵截雄霸,占据着绝对优势的政府军发动的每一场战事,对雄霸的义军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黑暗。
没钱。
没粮。
这是封建王朝农民起义的现状。
但雄霸在坚持。
……
……
大明京畿。
黄昏视察了九跌河发电站,前几天城里出现了大停电,检修之后发现机组被烧了一组,组织人员迅速抢修之后,又成立了问题专组,要攻克出现的问题。
今天视察,主要是就这个问题做出大的部署,拿到反馈消息,方便顺天那边的工坊在工艺上施行改进和补救。
其实这些问题都不算问题。
真正让黄昏头疼的是冶金工艺进步太慢,工业进程,不管是蒸汽机、内燃机还是电动机,都有个特种钢材需求。
也就是说,冶金工艺决定了一切。
所以黄昏认为他现在在冶金上面的投入远远不够,还需要加大投资。
但他现在面临个问题:没钱。
盘子实在是拉的太大了,就靠时代商行赚的钱,已经不足以支撑黄昏在工业上的推动策略,黄昏要想推动工业,必须考虑殖民地的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
所以这几日他一直在规划。
交趾那边,因为有黎族的配合,最适合黄昏在那边开展工程,这就意味着黄昏要走一趟交趾,偏生他这段时间抽不开身。
家里有事。
卡西丽和乌尔莎快要分娩了。
黄府又在扩修。
因为人口越来越多,原来的院子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所以黄昏和小宝庆商量了一番,将公主府拆了,所有的地皮全部用来修高楼。
既然已经有水泥,也有钢筋,顺天那边的坊子已经修了不少,有丰富的经验,黄昏打算在公主府的地皮上,修一座水泥别墅。
这也得花不少钱。
而且修这个别墅是黄昏亲自设计,所以他一时之间走不开。
另外,修这个别墅朱棣还送了个大礼,从太湖那边运了一堆的太湖石过来——这个极其昂贵,不说材料价格,仅是运费,都让黄昏这样的土豪肉疼。
所以黄昏急需大量的钱。
从九跌河回来,刚坐下喝了口茶,来了个小内侍,说陛下有旨,宣东厂提督黄昏觐见。
黄昏无奈,只得去皇城。
一路之上问那个小内侍,小内侍也不敢得罪黄昏,旁敲侧击的提醒,说快要入秋了,陛下不喜欢北方的湿冷,好像是打算去顺天,然后就不再回应天了。
黄昏知道这是必然的。
朱棣迁都这事已经准备了多年,顺天那边的皇城已经可以让朱棣入住并办公,再有个五六年,就可以正儿八经的迁都。
历史上也是这样。
倒也没意外。
只是奇怪,朱棣要北上,为何召见自己,该不会是打算把自己也带到顺天去吧,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如果自己被留在顺天,那么意味着公主府修的别墅浪费了不说,还需要在顺天修一个大别墅起来。
浪费钱嘛。
到了乾清殿,黄昏见礼之后,朱棣直奔主题,“朕知道你忙,也就不绕圈子了,最近都局势,你可都了然?”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何况还掌控着东厂这样的机构,又有锦衣卫赛哈智等人的配合,黄昏岂会不了解国内外局势,不解的道:“莫非中南半岛出现变故了?”
那边的战事,大概还要半年。
老实说,中南半岛的战事拖了一年多,大明确实有点扛不住了。
朱棣摇头,“没有变故,根据最近都军报,因为郑和下西洋途中归来,顺便在占城的王都外登陆,数万士卒杀了占城一个措手不及,李景隆旋即挥师南下,接连挫败阮景天,最迟再有一个多月,大明雄师就可以全境占领占城。”
黄昏大喜,“郑大监这是奇兵啊!”
帮了大忙。
占城的国境狭长,如果没有水师,阮景天利用战略纵深,真的可以和大明来一场八年抗战,但一旦水师出现,将占城一分为二,切断后勤和支援,那么它的优势消失殆尽。
别说八年,半年都熬不过去。
朱棣情绪高昂,“三宝这一次在下西洋归来途中的擅自出兵,确实有兵家大才,占城已经不足为惧,大城那边,沐晟也终于取得了进展,尤其是徐辉祖利用神机营骑军的机动性,穿插几次之后,出其不意的采取枭首战术,竟然差一点将大城王室一网打尽,不过饶是如此,也将大城的大军切割成了几个独自为战队的小兵团,战局也进一步明朗,应该在春节前后,沐晟和徐辉祖就能饮马大城王都。”
黄昏哦了一声,“这是好事啊,在吴哥那边的雄霸呢?”
朱棣颇为动容,“不得不说,雄霸真的是个人才,你知道他现在在吴哥有多少人马了?足足五万,让吴哥朝堂的兵马东奔西逐疲于奔命,只要狗儿打下澜沧之后,顺势进军,占领吴哥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黄昏问道:“还没打下澜沧?”
朱棣点头,“棠古尼昂确实是个人才,虽然败多胜少,但依然让大明雄师无法觊觎桑森泰所在的陪都,朕打算让摩诃黛维去劝降棠古尼昂,再启用摩诃黛维的势力。”
黄昏若有所思,“前者恐怕难以成功。”
哪有那么多投降的将军。
朱棣嗯了一声,“试一试罢。”
不急。
最多再有半年,大明就可以全部打下澜沧、大城和战场,旋即最多三五个月,就能配合雄霸,将吴哥王朝覆灭。
两年多的时间,拿下整个中南半岛,不亏。
继续道:“今天宣召你,是兀良哈那边的长平布政司出了点问题,派过去的布政司使因为水土不服,病逝他乡,所以朕打算让你去长平布政司担任布政司使。”
黄昏心中狂喜,面上不动声色,“微臣领旨。”
早就想去经营北方了。
黄昏的目标,一直都是欧洲,而北方和西域就是通往欧洲的驿站。
第一千一十三章 殖民之路
只有站稳北方和西域,才能去经营欧洲。
北方是通往莫斯科公国的必经区域,西域是西亚的要道,如果不走海路,要去欧洲,就必须从西域那边打出来一条走廊。
老实说,黄昏很不愿意去想西伯利亚那边的事情。
拿破仑和德国就是前车之鉴。
可又不得不想,现在不想办法弄一下莫斯科公国,等他发展成沙俄了,他就要来弄老子,哪能纵容他如此嚣张。
朱棣起身,“陪朕出去走走。”
走在御花园内,朱棣挥挥手,示意康宁不用跟着,两君臣来到一座凉亭,朱棣负手站在边缘的假山石头上,看着池中莲叶下的游鱼,“其实这段时间朕一直在想,打下中南半岛后应该要如何治理,元朝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
黄昏理解朱棣的这种心态。
一个封建王朝要治理上千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的话,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这考验的不仅是中央集权制,也考验了君王的能力。
曾经的苏联就是例子。
但是局势已经发展成这样,打了中南半岛不治理的话毫无意义。
想到这黄昏叹道:“微臣知道陛下的担心,中南半岛距离我大明确实有点远,陛下的后人稍微能力差一点,中南半岛就可能成为尾大不掉的顽疾,所以微臣的计划之中,从来没有将澜沧和吴哥、占城、大城纳入疆域。”
朱棣讶然,“什么意思?不在那边设立布政司?”
黄昏摇头,“也要设立,但归根到底,还是扶持傀儡政权。我们需要的不是中南半岛的政权,而是他们的资源,抓住这个主要矛盾,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
朱棣不解,“这和附属国有什么差别?”
黄昏沉吟了一阵,“有差别的,附属国只是朝贡而已,但朝贡那点东西哪能满足我大明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的尽可能是获得他们都矿产、农业资源和人口红利。”
顿了一下,“其实微臣有一个新词汇来形容这种操作:殖民。”
朱棣来了兴趣,“你说说看。”
黄昏笑道:“其实很简单,打下中南半岛后,扶植傀儡政权,让它们自理政事,我大明在那边设立布政司级别的官府机构,并且驻扎军队帮助稳定局势,同时,采用惠民政策,将中南半岛的百姓视作我大明百姓,只要百姓的生活好起来了,那么中南半岛的阴谋家就不会得到民心,然后我们再利用中南半岛的资源发展国内,只要我们能对中南半岛行成经济、军事和科技……嗯,科技这个词有点难以解释,简单点说,就是技术。只要我们在这三个区域的水平远超中南半岛,那就能保持中南半岛的稳定,同时我们要优化移民政策,尽可能是搜刮当地的人才。”
继续道:“这是个极其复杂的局面,需要详化每一步的操作,简而言之,我们要把中南半岛当做自家的后花园来经营。”
只要大明继续在工业和科技上领先,中南半岛就会一直是殖民地。
想了想,“其实微臣还有个想法:文化同化。只要我们能够用数十上百年的时间,来同化中南半岛,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这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文化同化!
而要在中南半岛文化同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你首先得让中南半岛的百姓有书可读,这样才有机会文化同化。
朱棣微微颔首,“朕再思考思考罢。”
这些事情其实哪是一对君臣三言两语能解决的,需要满堂的臣子经历无数次大小朝会商议,再不断细化政策,最后去施行。
黄昏也不再说。
反正教育改革的事情,局势会逼得朱棣让步,按照朱棣的尿性,打下来的江山,哪有可能让它白白跑走的可能。
朱棣又问道:“长平布政司那边,你打算什么时候去?”
黄昏想了想,“应天这边还有事情没有处理好,大概还需要一个月左右,微臣争取在大雪封路之前,抵达长平布政司罢。”
朱棣颔首,“好。”
沉默了一阵,“姚少师在澜沧那边,帮助刘宁然和于谦处理当地政事,朕倒是不担心,不过中南半岛的战事,朕深恐夜长梦多,所以打算增兵,你觉得如何?”
黄昏想了想,“兵部那边是不是招募了神机营?军器院那边配上了相应的火器了吗,这支神机营组建成型了?”
朱棣笑道:“组建起来了,五万人,军器院那边没少抱怨,毕竟钢铁有点跟不上,他们也吃力,朕也不怪他们,没办法,咱们现在的需求实在是太大,按照这个局势下,朕不得不专门成立一个部门,来统筹铜铁矿的开采和冶炼了。”
需求量实在是太大了。
黄昏笑道:“陛下,早就该这样了,现在只是打中南半岛,以后还有其他地方,都需要大量的火器,而且微臣早就说过,我大明雄师要逐步逐步的淘汰所有的刀剑枪戟,大明雄师百万,理应全部配备火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其他国家行成军事上的碾压优势。”
不仅要配备火铳,还要不断的升级、改良、换代。
大明应该率先进入热武器时代。
朱棣点头,“话说这么说,可若是如此,铜铁矿的需求将是无比巨大的,但是从中南半岛运铜铁矿回来,成本也是巨大的,得不偿失。”
黄昏呵呵一乐,“陛下,再给微臣三五年时间,等蒸汽机研发出来,有了火车之后,国外的资源运回国内,将不再是问题——不过当下,我们还是可以折衷一下,在当地开采再在当地冶炼,然后利用大船走海路运回到国内来。”
朱棣眼睛一亮,“就在当地冶炼?”
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黄昏笑道:“当然,这样一来,我们也能利用当地的人力,当然,这个人力不能采用徭役的方式,而是发放工资的那种,也算是给当地战后恢复经济,同时安稳民心。”
朱棣嗯了声。
这些事都不是事,毕竟他有一整个朝堂的文臣来出谋划策。
第一千一十四章 大明的东印度公司
朱棣来了兴趣,回到凉亭坐下,“那你说说看,治理中南半岛那边,在你心中,具体有哪些可行的操作,朕也能查漏补缺,等狗儿那边大捷之后,我们就能立即施行政策。”
黄昏沉吟半晌,“中南半岛那边,肯定要扶植多个傀儡政权,微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