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大明王冠 >

第19章

大明王冠-第19章

小说: 大明王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敢再欺骗朱棣,磕头颤声道:“回陛下的话,黄观在贵池县向家渡的消息,是几天前的一个夜晚,有人摸到卑职府邸上,投箭信告知,卑职着人查过,没有查到投信之人,但那支箭上,却有……”

    犹豫着,不知道该不该说。

    朱棣拍桌,怒道:“说!”

    纪纲心一颤,他太明白朱棣了,这个人只要你忠诚于他,什么都好说,但你敢对他阴奉阳违,杀你或者杀你全家的脑袋,真是眼皮都不眨一下。

    急声道:“有三殿下的印记!”

    对不住了三殿下。

    我纪纲还不想死,只好出卖你。

    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都还没封王,大概要等确立太子之后才会封王,当然,若是朱棣不急于立太子,封王也会提前。

    纪纲确信,那封信就是朱高燧送来的。

    那枚箭上露出如此明显的“破绽”,其实不叫破绽,是故意让纪纲明白,朱高燧想和他结盟。

    朱棣闻言冷笑连连,道了一句好一个一箭三雕。

    纪纲不解,“陛下的意思……”

    朱棣神色冷峻,满脸杀意,另外一张冷血无情的面孔睥露无遗,“纪纲,着令你的锦衣卫,给朕全城彻查建文余孽,只要不是黄观和黄昏叔侄,其余人等皆可先斩后奏拿下送入诏狱!”

    纪纲心头一颤,旋即狂喜。

    今天本以为要栽,结果反而受到陛下的重用。

    纪纲又有些疑惑。

    看陛下的意思,自己被人利用了,那根箭根本就不是朱高燧的,而是建文余孽设下的计谋,其目的就是让朱棣父子相残?

    皇权社会,如果朱棣和三个儿子杀得天翻地覆,鬼知道会发生什么。

    没准建文就复辟了。

    好大的局!

    纪纲正欲退下,磨刀霍霍向余孽。

    朱棣却道:“纪纲,可还记得高贤宁,朕没记错的话,你和高贤宁还是同窗。”

    纪纲讶然,“记得。”

    纪纲虽然是个小混混,可也是读过书的,只不过读书的时候在书院里犯了事,被老师给赶了出来,至于什么事,纪纲从不对人说。

    想来就是鸡鸣狗盗或者奸淫未遂、偷窥老师女儿之类的事。

    朱棣点点头,“当日朕攻打济南,屡攻不下,写了一封劝降书,没曾想到,城内有个读书人回了朕一封《周工辅成王论》,这个读书人就是高贤宁,朕当时对其才情甚为惊艳,如今朕章江山欲兴盛世,正是这等才子为天下尽能之时。”

    纪纲愣了下,道:“卑职了解高贤宁,他极其迂腐,且倔强。”

    朱棣无奈的道:“确实如此,朕着人将他从济南带回应天,这几日见过一次,然而无法说服他,你作为他的同窗,去看看他到底是如何想法,若能说服,那是最好,若是不能……”

    人才?

    大明天下人才多了去。

    若高贤宁不跟着我朱棣混,是因为心怀建文的话,老子不介意多死几个读书人。

    杀人……

    朱棣不比朱元璋差,从没手软过。

    纪纲心里叹气。

    得了,以他对这位同窗的了解,高贤宁必死无疑了。

 第三十九章 有才之人未必有德

    高贤宁被朱棣放在京营天牢。

    纪纲不敢怠慢,打算去见这位同窗。

    刚出乾清宫,脑海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可能,那封告诉自己黄观在贵池县向家渡的密信,来自陛下?

    目的简单:打压两个儿子的同时,有最好的借口对建文余孽进行又一轮清洗。

    一念及此,纪纲浑身冷汗。

    回首看了一眼灯火辉煌的乾清宫,纪纲生出错觉,似乎看见一头血红着双眼的狰狞巨龙,盘卧于乾清宫上,俯视天下。

    纪纲走后没多久,有人在太监领路下匆匆来到乾清宫。

    解缙。

    朱棣和他说了几句,最后让这位大才子去办一件事,总裁《明太祖实录》和《古今列女传》。

    朱棣靖难得天下。

    他明白一个道理,不能在史书中留下恶名,而《明太祖实录》初次修书是建文登基之后,前后三年,恰好是朱棣靖难之时。

    在这一时期修成的《明太祖实录》自然对燕王及诸藩王的“谋反”多有指责。

    朱棣不想背骂名。

    至少在官方的书策中,自己靖难应是承天命而为,所以《明太祖实录》必须重修。

    换句话说,朱棣当了婊子后,现在也要立牌坊,当初进应天城后,朱棣第一时间是去往奉天殿,去感受坐在龙椅上登基为帝的成就感。

    被杨荣拦住。

    杨荣这个人确实聪慧,他很明白朱棣想要什么,面对暴怒的朱棣,杨荣说了一句话:殿下是应该先去即位,还是先去祭陵呢?

    朱棣二话不说,立即去了朱元璋的孝陵。

    大家都知道,朱棣也很清楚,他的靖难是有问题的,披着合法的外衣,干的却不是那回事。直接攻进去做皇帝非常不妥,这不是向世人宣告我是为了自己才谋反的吗,这和他之前打着“清君侧”的口号相违背。

    给朱元璋上坟烧点香蜡纸钱,向天下宣告我是遵循祖制为国除害。

    这就是立牌坊。

    重修《明太祖实录》之外,还要修《古今列女传》,其实就是在和朱元璋叫板了。

    朱元璋修了一堆的劝诫皇子、大臣的xx录。

    朱棣一想不行啊,可我也不想去劝诫皇子大臣,那就修一本劝诫老婆们的《古今列女传》吧,正好先让解缙熟悉下修书的工作。

    因为接下来要修一本超越《类要》的全书。

    用事实告诉老爹朱元璋,你这个儿子比那个孙子朱允炆更能干,你不是要编修《类书》吗,朱允炆没做到,我做到了!

    不仅要比朱允炆好,还要比朱元璋好。

    朱棣自知在武功上无法超越打下江山的老爹,只好在文治上下功夫。

    可文治中最容易出成果守文改制朱允炆用了,且经被朱棣否定,他举起恪遵祖制的大旗来批判建文帝,却不曾想也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

    就只剩下修书这条路可走。

    要让马儿跑,得给马儿吃草。

    让解缙去重修《明太祖实录》和《古今列女传》,好歹要给他点甜头,于是大袖一挥,朱棣将解缙升为翰林侍读学士。

    解缙大喜过望,终有守得云开见日出的喜悦。

    这位大才子经历的起落比较讽刺。

    洪武年间,朱元璋喜欢修书,解缙从中看到一条青云直上的康庄大道:倘若自己领衔编纂一部卷帙浩繁,同时又切合治国需要的大型类书,岂不是一个迎合圣心,从而跻身皇帝核心幕僚圈的绝妙契机?

    可惜解缙恃才傲物疏狂不羁,在政治斗争惨败,最终被朱元璋令其回乡随父读书,并许他十年之后再有大用。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命侍读唐愚士等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可惜不久之后驾崩,修书之事不了了之。

    朱元璋驾崩,解缙担心十年之后再有大用的圣旨落空,顾不得母丧未葬,辞别九十岁的老父,急急忙忙赶到应天城奔丧。

    却被人弹劾他违背圣旨,不顾母丧父老,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被贬到河州为吏。

    解缙愤懑无比。

    贬所凄凉无以忍受,于是写信向翰林学士董伦求救,建文帝下旨召解缙回朝,授翰林待诏——从九品不入流的闲职。

    解缙是什么人?

    是五岁名满乡里的神童,是春风得意的洪武进士,是先帝身前“恩犹父子”的红人。

    且不说官位与待遇的落差,单单是曾经正眼都不愿意瞧上一眼的人,如今却成了他的上司,这一点就足以令恃才傲物的解缙恼怒非常。

    正因如此,解缙对建文帝和董伦并无半点感激。

    朱棣攻入应天后,解缙“驰谒马首”。

    后来朱棣勒令董伦致仕,解缙一言不发冷眼旁观。

    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诛,楼琏受命草诏,归而自尽,之后,解缙便献上了他所起草的诏书。

    解缙有才,可惜被功名利禄蒙蔽了双眼。

    未必有德。

    ……

    ……

    纪纲在去京营天牢的路上,给锦衣卫下了两道命令。

    善待诏狱之中的黄观。

    全城追查别有二心的建文余党,应天城立即陷入风声鹤唳之中,建文朝当官的臣子们人心惶惶,深恐一不小心全族脑袋搬家。

    黄昏不急。

    一通骚操作猛如虎,他和黄观都不会有性命之虞。

    吴溥父子更不会。

    现在的工作重心在装修上:书房、卧室之外,还得有一间实验室,好在吴溥家的院子够大,足够黄昏折腾。

    吴溥也没意见。

    家里的真金白银摆着一堆黄金呐,相信黄昏就对了。

    晚膳时,吴溥说了件事。

    说高贤宁不愿意出仕,纪纲没劝动,大概也得死了。

    黄昏笑说不会死。

    纪纲这个佞臣,做的唯一一件好事就是救下了高贤宁——须知这位骨鲠读书人在和纪纲交谈时,也把朱棣骂了个狗血淋头。

    纪纲若如实上报,高贤宁被灭个三族一点也不意外。

    不料纪纲隐而不报,还说了些好话。

    朱棣便将高贤宁放回了老家,这位读书人最后活了九十七岁。

    黄昏想猥琐发育。

    然而现实却很残酷,有人看上他家里那堆金子了!

 第四十章 脱不到爪爪

    朱棣登基之后,应天城的宵禁极其严格,为了防止意外,京营士卒轮班巡视城内各街巷坊子,但有违反宵禁之人,可直接诛杀。

    重压之下,治安极好。

    但是第二日装修的人到家里,黄昏让吴与弼去拿钱给包工头时,吴与弼去而复返,脸色刷白的一路小跑,“黄昏哥哥不好了……不好了!钱不见了!”

    黄昏愣住,问道:“会不会是放错地方了?”

    吴与弼摇头。

    黄昏又问道:“会不会是吴叔叔放到其他地方了?”

    吴与弼还是摇头。

    他是真怕。

    四斤黄金,他拿命来赔黄昏哥哥啊。

    黄昏心里一沉。

    被偷了。

    温和笑着对吴与弼说,“你别担心,一点钱而已,我们会把它找回来的,再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也不是你的错,就算找不回来,咱们还可以再赚,与弼你千万不要内疚。”

    吴与弼低头嗫嚅着,涕泫欲泪。

    哪还有未来理学大儒的风范。

    黄昏心里万分愤怒,不是因为小两百万软妹币不翼而飞,而是因为这件事让吴与弼受到了委屈,在他手上掉的,若是找不回来,他会有巨大的心理负担。

    最后还能成为理学大儒?

    这件事必须解决!

    转头对包工头说你们再等几日过来,我先把钱找回来。

    待装修的人走后,黄昏和颜悦色的对吴与弼说道:“与弼,你是饱读圣贤书的人,当然知道钱财乃身外之物的道理,这件事你别放在心上,好好读你的书,相信黄昏哥哥,我一定会将它找回来。”

    吴与弼默然不语。

    黄昏暗暗叹气,得了,找不回钱,吴与弼怕是要毁了,千万不要小看这种心理负担,极容易压垮讲情义要面子的读书人。

    起身,“我先去衙门,与弼你在家里继续看书。”

    走了几步,忽然浮起一个念想,回到书房里磨了墨,在宣纸上写上二十四个汉语拼音,又在旁边备注上汉语的读法,说道:“与弼,你先看看这个,最好将它们倒背如流。”

    得给吴与弼找点事做。

    正好自己也有想法,在大明搞一部新华字典出来。

    吴与弼嗯嗯点头。

    背书他擅长。

    黄昏出门前道:“我今天可能要晚点回来。”

    先前衙门。

    朱棣给自己弄了个留案观察的缓刑,今天要去衙门报道,顺便报案。

    偷金子的人已经很明显。

    只有两个人知道自己家里有黄金:狗儿太监和庞瑛。

    狗太监不敢。

    那么剩下的嫌疑对象呼之欲出。

    黄昏走后,吴与弼一个人发了一会儿呆,最终抹了抹眼泪,拿起黄昏哥哥留给他的那张纸,一眼看去满脸懵逼。

    除了个别字,例如y字旁边的“衣”字认识,其他很多字都不认识。

    黄昏走的急,一个不小心都用上了简笔字。

    简笔字……

    吴与弼当然不认识。

    来到应天府衙,黄昏讶然发现府尹换人了。

    新任府尹向宝。

    这人是个人才,而且清廉,洪武年间中举,以进士授兵部员外郎,任职九年无过——不要小看这个九年无过。

    在朱元璋手下当官,九年没有过错,已经是非常非常牛逼的人物。

    因此向宝被擢升为通政使,但这位读书人以不善奏对力辞,太祖时期的大明官员,真不愿意去当显赫大官,容易被朱元璋盯上。

    于是朱元璋让向宝去应天府当府尹,建文登基后没多久,向宝因事被连坐谪贬广西。

    朱棣最近有内阁帮忙,清闲了许多,所以想起了高贤宁,也想起了向宝。

    于是将向宝召回来官复原职。

    至于原来的府尹,外调到其他地方给向宝腾位置。

    向宝已过不惑之年,相貌堂堂。

    今日没大朝会,府衙也没啥大事,况且他重返应天府,还有些东西需要整理,正在府衙公事房里时,有府衙执事来报,说黄昏来点卯报道。

    向宝讶然,问执事,“这个黄昏因何事点卯?”

    执事苦笑,“陛下旨意,卑职哪知。”

    他知道,可是不敢乱说啊。

    向宝其实也知道黄昏,只不过想从他人口中了解更多,沉吟半晌,道:“按说他应该去上元、江宁二县之一的县衙点卯才对。”

    那执事不做声。

    官场铁律,少说少做少犯错。

    向宝也是无奈,只得起身,“我去看看。”

    这种事原本不需要他这个府尹出马。

    你黄昏找个衙门办事的人点卯完了该干嘛干嘛去,哪需要惊动府尹,不过前任府尹似乎每次都亲自接待黄昏。

    向宝也不敢大意。

    在一处偏房接见黄昏,不敢托大的回礼,毕竟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