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绝不当仁宗-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差忙抱拳回道。
包拯见此又说道:“你方才说,这壮士要强行霸占你手里的一串铜钱,并且持刀追杀你,可方才你被这壮士压在身下暴揍之时,我明明看到这名壮士用的是刀背,他若想杀你,你早就死一万次了!”
小偷见此强词夺理道:“那是因为官爷赶来了,他才反咬一口,若不然他早就杀了小的,抢了小的钱一走了之了!”
包拯见此,朝着屠夫说道:“敢问这位壮士,你一日的收入是多少?”
屠夫想了一下,说道:“恰逢端午节,前往肉铺割肉的比较多,我这几日,每日收入都有七八千文!”
包拯看向小偷说道:“一个生意那么红火,每日收入七八千文的人会为了你手里一串不足一贯的钱而杀人吗?如果是,这人岂不是脑子坏了?”
屠夫见此又说道:“大人,这串钱是一户人家今早偿还小的欠下的肉前,因为是今早第一个前来送钱的,因此小的没记错的话,这串钱应该有816枚!”
“你二人数一数!”
开封民风淳朴,散落的钱,逛街的民众早就帮忙拾了起来,推在一处。领头的官差朝着身后两位衙役说道。
“大人!不多不少,正好是816枚!”
一名衙役回道。
小偷见此忙慌张的说道:“我一上来就跟他说要割816枚钱的肉!”
包拯顿时乐了,说道:“你方才说你老母病重,因此你拿家中仅有的一串钱去买药,路过肉铺想买点肉,可你现在竟然说用全部的钱来买肉,若这钱是买药剩下的,那么请问你买的药在哪里呢?若不是,你为何把给老母亲买药救命的钱全部拿来买肉呢?你这前后说话不一,定是心里有鬼!”
小偷慌不择舌的说道:“我心里才没有鬼呢!”
包拯见此朝着官差说道:“官爷!学生观此人眼神涣散、形容枯槁、穿着邋遢、身上还有一股难闻的汗臭味,若学生没有猜错,此人定是刚从赌坊出来,且身无分文,路过肉铺见财起义,至于其有老母卧病在床,只怕也是其编造的谎言!望官爷明察!”
官差一把抓住小偷,而后厉声问道:“你姓谁名谁?家住何处,速速给我报来!”
“官爷!小的知罪,小的再也不敢了!”
小偷见谎言被人识破,忙跪下求饶。
“好家伙!竟然敢糊弄本官,来人给我带走!”
官差一脚将小偷给踹倒,而后两名随从衙役如同拖死狗一样把小偷给拖走了。
包拯方才就看到了微服出巡的赵祯,心想解决这个案子再去给赵祯行礼,但不想案子审完后,却发现赵祯不知何时总已经离去了。。。。。。
第180章 改革进士科
崇政殿内,六部大佬都在,赵祯在同众人商讨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今岁院士定于六月初六、初七、初八,初九,放榜时间定于六月十六,而殿试时间则是定于七月十六。
宰相王曾出言道:“官家!本次院试考四场,第一场试诗赋,第二场试论,第三场试策,第四场试帖经,若无异议,就通知众考生了!”
赵祯出言道:“我朝科举制度沿袭隋唐的考试内容,然而经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往往与治理国家所需的人才存在严重偏差,应试的举子只知道死记硬背、堆砌辞藻,等到为官一任的时候全部抓瞎,因此朕认为本朝科举考试的内容要改革,取以经世致用之才!”
吕夷简出言道:“官家!取以经世致用之才,必教以经济之业,方才能取以经济之才,如今前来应试的举子都是按照以往取士的内容去研究经义、诗词歌赋、策论等,若贸然更改考试内容,臣担心会引起一众举子的不满!”
鲁宗道出言道:“官家!据考试还剩一月左右,臣认为朝廷若是改动科举考试内容,只可小改,不可大改,以免引起举子的不满!”
“臣附议!”
“臣附议!”
在场的几名朝臣纷纷附议道。
赵祯想了一下,说道:“这样,取消诗赋和试贴经,众卿以为如何?”
诗赋无疑就是作诗词歌赋,试贴经,即选择所学习之经掩盖其两端,经文中间仅露出一行,用纸帖遮掩其中部分的字句,以测试应考者记诵经书的能力。
相当于现在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样,老实说,前面秀才和举子考这个考这个也就算了,到了进士科还考背诵课文,难免有些说不过去了。
王曾出言道:“官家!诗赋虽然皆是锦绣文章,看似没有什么用处,但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学识和品性,因此臣认为诗赋一科不能取消!”
王曾的话,赵祯并不是全都赞同,准确的来说诗词歌赋确实能彰显一个人的学识,但一个人品性的好坏,可以说跟其学识关系并不大。
看看历史上那些贪官污吏,哪一个不是文采斐然,满腹经纶,甚至还有不少实干派,若果真诗词歌赋写得好,人品就好,那选拔官员实在就是太容易了。
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不管怎么说,诗词歌赋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最起码能够陶冶一下情操,升华一下精神层次的追求。
赵祯思忖了一会之后,说道:“这样把试帖经和试诗赋放在一起作为一科考如何?”
王曾出言道:“回官家!可以倒是可以,只是这样考试的时间势必会很长!”
科举考试的诗被称为试帖诗,是标准的格律诗,有五言四韵、六韵、八韵等。有五言八韵十六句的排律,另外还有少数的去声韵、入声韵的试帖诗。不过大多以五言六韵十二句的平声韵最多。
科举中的赋是格律赋,和试帖诗一样,也必须以官韵为准押韵,早先的律赋押韵自由,后来要求越发严格,也和格律诗一样开始限韵。律赋的字数不多,但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押韵严谨。
因此试诗赋一科当中,赋最难。
打个比方来说,现代的高考作文一般都会设定体裁,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又或者是抒情散文,一般都是由考生自由发挥的,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来写,只要语句通顺,论点合理,环境人物等描写层次分明,且字迹工整,基本上都能拿一个不错的分数。
但宋朝进士科的作文不但要求不能跑题,而且每一句都必须押韵,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这无疑是加大了考试的难度。
赵祯想了一下说道:“时间可以酌情加减,赋的难度也可以适当的调低一点!”
鲁宗道出言问道:“官家!这两科若是融合到一起又该如何称呼?”
赵祯之所以把诗词歌赋之类的全部放到一起,是想要模仿后世的语文科,因此赵祯说道:“试诗赋和试贴经统称为国文科,所谓国文指的就是四书五经。”
赵祯又道:“试论和试策,朕也打算将这二者合二为一,称为时政科!”
试论和试策这两科都有点像今天的高考作文,都是以议论文为主,目的当然是为了测试考生对于经典、史事、时务的见解。
考试时,主考官会在试场前面挂出一块帘幕,“出示题目于厅额,题中有疑难处,听士人就帘外上请,主文于帘中详答之讫,则各就位作文”。一般考三场或四场。
王曾见此说道:“不知官家打算另外两科考什么?”
赵祯说道:“如今我朝,拥有台湾路和甘肃路、所欠缺的基层官员很多,因此本届取士的进士大多会会委派实职,必是一县之县令或者县丞。
县令主一县政事,掌管商税、农田赋税等,因此必然精通算学,若不然连一县赋税都看不懂,又怎能当好一方父母官,此外县丞掌管一县刑律,因此官员对我大宋律法必须得熟知,除此之外,还得精通一些基本的断狱知识才行!
因此朕决定第三场考算学、第四场考刑律。”
王曾出言道:“官家!增设数论和刑律科,臣没有意见,但此时通知下去,是不是有些晚了?”
赵祯笑道:“不晚!离科考还有一个月,若此次前来科考的举子都是饱学之士,想来对算学应该不陌生,朕已经令皇家印刷局,印制《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算学著作,进京赶考的举子可免费领取,一个月的时间,虽然有些匆促,但还来得及!”
“好了!众卿都回去想一想该出那些题目,给朕呈上劄子来,朕会酌情采纳的!”
“臣等谨遵官家旨意!”
大臣么见此只好行了一礼,而后下去开始考虑此次科举,该出哪些考题,甚至有人都在想要不要及时通知一下自家参加科举考试的族人。
赵祯其实想仿照后世的高考制度,但古代跟现代必定是不一样的,因此只能慢慢来,走一步看一步。
第181章 科考
开封的举人们陡然间收到朝廷更改考试的内容之后,不禁议论纷纷,有些只会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的不免骂声连连,甚至还有几十名不知好歹的举人跑到朱雀门前,嚷嚷着要面见官家,请求官家取消改革,恢复旧制。
相反,朝中大臣们这次反对的意见虽然有,但直接闹到朱雀门前的,没有一人,因为吃了几次亏之后,众人都知道跟当今官家一哭三上吊不但没有用,反而很有可能会把自己给搭上去。
赵祯仅仅只是小改了一下科举,尽然就有人出来闹事,因此在他授意之下,参知政事领礼部尚书的鲁宗道亲自拿着圣旨前往朱雀门,当场宣布取消闹事举人的功名,直接削职为民,若在闹事,定将严惩不待。
于此同时,吏部下发了全新的科举考试制度。
首先是府试,由各路知府举行,参加学子的年龄规定在10到60岁之间,设甲乙丙三榜,对应一等秀才,二等秀才,三等秀才,一等秀才享有年津贴20两银子,二等秀才享有年津贴15两银子,三等秀才享有年津贴10两银子。
府试通过之后将于次年参加由巡抚举行的路试,年龄规定依旧在10到60岁之间,也设甲乙丙三榜,对应一等举人、二等举人、三等举人。一等举人享有年津贴50两银子,二等举人享有年津贴40两银子,三等举人享有年津贴30两银子,且第三年进京参加科考的路费由官府承担。
第三年就是参加由吏部举行的院试,但年龄却有了变更,变更为15到50岁之间,如果你的年龄超出了50岁,那么很不幸,你这辈子科举道路到举人就戛然而止了,顶多能当个不入品的师爷之类的官职。
进士也分三等,一等进士享有年津贴180两,二等进士享有年津贴150两,三等进士享有年津贴100两,进士津贴一直发到朝廷派官为止!
宋朝一名县令月收入30两左右,年收入360两,赵祯是根据这个减半制定了进士的补贴,但一般而言,一等进士几乎发不了多长时间的俸禄,就会被派官!
原本由礼部举行的院试也改由吏部主持。
。。。。。。
时间转瞬即逝,眨眼间已经到了天圣五年,六月初六,来自大宋全境一共2036名举人正在考场面前,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待考场人员检查。
早在天圣四年,赵祯就让人建造了一个专门用来给举人考试的场所,命名为皇家考试院,可容纳五千人同时参加考试,因此安排2036名举人是绰绰有余。
举人们进入屏风之后,需要退去全身衣物,而后会有锦衣卫的相关人员负责检查,是否有夹带小抄等等。
同大宋以前科考习惯不同的是,本次科考举人们不用带笔墨纸砚、及吃食,这些东西都由皇家商会免费提供,当然这是沈墨染提出来的,为的是在大宋这些未来的人才面前,打一波广告!
考生除了本人之外,其它所有的东西都不用带,因此大大减少了舞弊的几率。
考生们检查完毕之后,会领到考号,而后根据考号走到相应的考场等候,一场50人,每张考桌前后左右间距1米。
到了八点半,会有一群内侍派发笔墨纸砚,而后到了九点钟,会有考官携带封弥好的考卷入场,而后当着众考生的面打开,同以往不同的是,本次考试试题是提前印刷好的,每人一份,不向以前一样,是有人抱着刻着题目的牌匾依次行走。
内侍发完试卷之后,考生拿起试卷一看,很是新颖,名字座位号,都被提前印刷好了。
然后主考官开始讲考场规则,比如不能交头接耳,不能随意下位,有事先举手,名字一定要写在规定之处,若乱写,取消考试成绩等等。
国文科考试共一场,三张考卷,但却分时间,比如9点到11点,一个时辰之内考经义,经义考完后,会有内侍给每人送上一个木制盒饭,里面是三菜加米饭,而后会有内侍抬来一桶绿豆汤或者酸梅汤。
吃饭休息时间一个时辰,一点准时开始考诗赋,诗半个时辰,赋一个半时辰,一直持续到下午五点,而后结束后,试卷封弥好,由专人护送至宫内。考场开门,考生依次走出考场,各回各的住处,开始准备明天的第二场考试。
赵祯来自后世,自然明白人才的重要性,虽然对大宋的读书人要求比较高,但给他们的待遇都是历朝历代所不能比拟的。
第一场考试都在众考生的能力范围之内,经义靠死记硬背,诗赋纯属看个人发挥了,既然是考试,自然就会有作弊的,不过一个考场内,除了一名文官监考之外,还有两名锦衣卫的人员巡场,书生作弊,岂能瞒过锦衣卫犀利的眼神,因此作弊的考生都被锦衣卫给发现了,而后当场拿下,驱逐离场,等待他的将是五年之内不能参考,且直接从举人贬为一无所有的书生。
第二场是时政科,总共三题,第一题是论隋炀帝的功过、第二题是评论一下朝廷对党项羌族实行的制度,第三题是论一县之治。
除了第二题稍微有点难度之外,其余的都还算好,难度适中,尤其是第一题,差不多就是送分题了。
第三场考的是算学,赵祯没有刻意为难这群考生,出的题目都是从算书当中出的,顶多也就是变个人名之类的小改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