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朕绝不当仁宗 >

第16章

朕绝不当仁宗-第16章

小说: 朕绝不当仁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陵被迫停工一事自然是需要及时解决的,总不能让宋真宗的灵柩一直停放在延庆殿吧!雷允恭被处决的同时,刘娥派遣权知开封府的吕夷简和龙图阁直学士鲁宗道同宦官任守忠一起审查皇陵。

    三人查看后,一致同意选用原本的旧穴开挖,第二天,刘娥又派了参知政事王曾前往复视,王曾回来之后,同众人的意见一样,刘娥遂下诏复工如初。

    雷允恭倒台了,丁谓惶惶不安,深怕事情牵连到自己的头上,便一改常态,为人低调了起来,对王曾等人也谦和了起来。

    但不曾想王曾早就想除掉丁谓了,所以王曾一边搜集丁谓的黑材料,一边想着如何绕开丁谓告御状,将自己掌握的黑材料直接送给刘娥。

    。。。。。。。

    烟花若殇:有推荐票什么的麻烦投一下,写书不易,万忘轻点骂!

 第33章 人生全靠演技(求推荐收藏)

    雷允恭倒台以后,丁谓一直惶惶不安,深怕会牵连到自己。

    这日,门下省公务处理完毕之时,参知政事王曾面露苦色,朝着丁谓说道:“丁相公!你也知道我王曾如今都快年至五十了,却没有儿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我打算把弟弟的一子过继到我名下,待百年之后,也好有个扫坟头的人!”

    丁谓是知道王曾没有儿子的,便安慰道:“王参政不着急,眼下四十几岁,多吃点补品,努努力,说不定来年就添个大胖小子了!对了,我近来添了一个小妾,看那模样身段是个好生养的,王参政若是不嫌弃,丁某就其送到你府上可好?”

    丁谓口中的小妾就是从钱惟演府上得来的,这小妾胸大屁股翘,确实是个好生养的料,只不过此时她肚子里早有了孩子,只是不知道是丁谓的还是钱惟演的,丁谓将其送给王曾想要来一个雀占雀占鸠巢。

    王曾知道丁谓不怀好意,便连连叹气,捶胸顿足。

    “丁相有所不知,王某身子一直不是很好,就算丁相将美人送给王某,王某也是无福消受啊!唉!说多了都是泪啊!”

    王曾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道。

    丁谓没想到比自己小十几岁的王曾竟然是个中看不中用的银枪腊头,跟自己的老当益壮比起来那真的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啊!

    王曾见时机差不多了便说道:“明日早朝之后,王某要留下来亲自向太后说明此事,希望太后能够成全王某!”

    按理来说,过继收养是个人的家事,但王曾身居高位,必须得到朝廷的认可,将来才有资格享受恩荫的待遇。

    王曾之所以将这茬给提了出来,并不是为了过继,而是为了绕过丁谓直接告御状。

    丁谓说道:“想来太后定然会同意王参政的,若不同意,改日丁某替王参政在太后面前美言几句!”

    王曾见此忙朝着丁谓行了一大礼。

    “丁相如此大恩,王某先行谢过了!”

    “王参政客气了!”

    丁谓很是坦然的受了这一礼,而后趾高气昂的离去了,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切都是王曾自导自演的。

    翌日,朝会之后,大臣们都各回各的官所忙碌去了,王曾却留下了。

    王曾来到慈元殿之后,恰巧看到赵祯也在。

    王曾便朝着刘娥大声说道:“官家!太后,丁谓包藏祸心,所以让雷允恭擅自移改皇陵于极为险恶的地段,臣对风水略知一二,那个地方非但不是乾坤俊秀之地,反而是穷山恶水,五气以和,童山不葬,气因形来,断山不葬,气因土行,石山不葬,气因势止,过山不葬。若真将先帝的陵寝建立在那里,非但不会福泽后代,反而会导致后世子孙稀薄,丁谓用心至此,实乃奸臣所为!还望官家和太后明鉴!”

    赵祯不由得愣住了,一口茶水差点就喷了出来,他没有想到老实的王曾竟然也开始扯风水了,但不得不说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丁谓铁定吃不了兜着走。

    雷允恭一事涉及到刘娥的隐私,刘娥本不想再提此事,但眼下听王曾这么一提,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心想:雷允恭同丁谓的关系甚是密切,丁谓会不会知道她和雷允恭之间有点什么呢?

    刘娥顿时想起今儿个上朝,丁谓的双眼竟然一直在往帘子后面看,想来定然是在图谋什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丁谓显然是不能再留了。

    王曾又从袖里掏出一本劄子递给了刘娥,说道:“官家!太后!臣这里搜集了丁谓的一些罪证,俱是罗列成条,忘官家和太后明鉴!”

    刘娥朝着一旁的内侍使了一个眼色,内侍要上前将劄子递给刘娥,但赵祯抢先一步,接了过来,仔细的看了起来。

    只见上面零零总总地罗列出丁谓一十八条罪状,什么贪污受贿啦,任人唯亲,欺压百姓,串通内侍,强抢民女之类的。

    赵祯看完后方才将其递给了刘娥,刘娥心下已经将丁谓判了死刑,所以接过王曾的劄子之后,大为恼火,当下表明若查明实情之后定要严惩丁谓。

    丁谓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也绝非全靠雷允恭一人,雷允恭倒台之后,宫里依然有其耳目。

    丁谓听说自己被王曾耍了,当下就跑到刘娥面前替自己辩解开脱,痛哭流涕的装模作样的演了一番戏后,待内侍卷起垂帘,丁谓方才发现榻上空空如也。

    内侍任守忠还不忘奚落丁谓一句:“丁相公同谁说话呢?圣驾早就离开了!”

    丁谓顿时觉得大祸临头了,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乾兴元年,六月二十五日。

    刘娥同赵祯破例召见群臣于承明殿,唯独没有召见丁谓。

    丁谓自知事情不妙,便低声下气的去向冯拯,钱惟演等人哀求,希望他们看在同朝为官的份上,能够替他说几句好话。

    钱惟演安慰道:“丁相公不必担心,我等自当尽心竭力!”

    话音未落,却见冯拯鼓起一双白眼,死死地瞪着钱惟演,把他瞪得心里直发毛。

    丁谓如果倒台了,王曾的阅历显然是不够任宰辅的,而接任宰相一职的自然就是冯拯了,并且冯拯这个万年老二早就当够了,所以丁谓倒霉,他完全是抱着死道友莫死贫道的心理。

    及至群臣来到承明殿后,刘娥开门见山的说道:“丁谓身为宰相,竟然与雷允恭交往勾结,欺君罔上,并且有不法之事!”

    说着又拿出丁谓曾经托雷允恭命后苑工匠所制造的金酒器让他们看,有取出雷允恭曾经求任管句皇城司及三司衙司书状。

    “丁谓此前附和雷允恭奏事,都说已经与爱卿们商量好了,所以哀家都同意了他们的请奏,但直到最近哀家才识破他们的委托欺诈,况且二人竟胆大的擅自迁移先帝的陵墓,以至于差点误了大事,条条罪状,人证物证俱在,众卿以为该如何处置丁谓!”

    刘娥很是气愤的说道,毕竟演戏自然要演足。

 第34章 博弈(求收藏推荐投资打赏)

    承明殿内,刘娥的话落后,底下的大臣们并没有回话。

    良久,冯拯才起身拜道:“自先帝升天,国家大政竟然都由丁谓和雷允恭共同商议,口称得到中宫旨意,臣等不能辨别虚实,全仰仗太后娘娘圣智神明,洞察其奸,这是宗庙社稷的福分呀!”

    冯拯一句话不但将自己择了出来,还给丁谓扣上了“矫诏”的罪名。

    “丁谓如此罪行,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刘娥听了冯拯的话后,不由得雷霆震怒,想要直接快刀斩乱麻,叛丁谓的死罪。

    赵祯见此没有等冯拯出言,而是直接说道:“朕刚登基不足半年,就诛杀先帝指定的托孤大臣,若是传了出去,岂不是让天下人说朕的不是吗?依照朕看来,丁谓难道真有谋逆之事吗?他只是没有及时上奏山陵情况而已。我朝自太祖一来优待士大夫,不曾处死一名士大夫,丁谓虽然有罪,而罪不至死!还望大娘娘明鉴!”

    尽管眼下所有的政事都是刘娥做主,但传到大宋境内,都是这个官家的诏令,刘娥想要他背锅,赵祯又不傻,岂能乐意呢?

    “那依官家之言该如何定夺丁谓的罪行呢?”

    刘娥眉头一皱,没想到官家竟然当众拆她的台。

    “先削职外放,再派遣有司查清案情,如果属实,再行定罪!”

    赵祯淡淡的说道。

    “冯拯,你怎么看?”

    刘娥朝着冯拯问道。

    冯拯看了一眼赵祯,又看了一眼刘娥,心想今日这气氛有点不对啊!官家这是同太后在唱反调啊!

    “这。。。。。。。。”

    他是赞成也不是,反对也不行。豆大的汗珠不由得从额头滑落。

    一时之间,整个朝堂雅雀无声。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钱惟演是一句屁话都不敢放,参知政事任真正早年受过丁谓的恩惠,见此,便出言道:“丁谓毕竟是先帝托付的辅臣,有罪归有罪,也应该有功归有功!”

    他的意思是功和过相互抵消。

    王曾直接回怼道:“丁谓因为不忠,得罪宗庙,还议什么功呢?”

    刘娥见此便拍板说道:“落丁谓同平章事、司徒、侍中一职,降为太子少保、分司西京(洛阳)哀家如此处罚,官家看是否公允!”

    “大娘娘事英明,儿臣无话可说!”

    赵祯见此恭敬地回道。

    丁谓倒台,必然是“拔出萝卜带出泥!”,丁谓位高权重,党羽众多,为他说话的任中正被降为太子宾客、知珲州,连带着任中正的弟弟任中行、任中师都受牵连而遭贬谪。

    但钱惟演这条漏网之鱼竟然侥幸逃脱了,非但没有降职,反而从枢密副使升为枢密使,同曹利用平起平坐。

    在赵祯的支持之下,内侍位都知张景宗奉命查抄丁谓的府邸,搜出一推或奉承或请托的书信,牵涉到的人很多,不过张景宗并没有将其交给刘娥而是通通给了赵祯。

    虽然眼下这些大臣们的把柄赵祯是用不到的,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暂且留着比较好。

    丁谓倒台之后,王曾加官中书侍郎、平章事,权开封府尹吕夷简为给事中,鲁宗道为右谏议大夫,三人同为参知政事,即次相。

    俗语有言一朝班子一朝制度,先前丁谓制定的制度也应该废除了,但冯拯却希望继续保持这套制度,因为丁谓制定的制度有利于宰相抓权,而冯拯显然是想要做第二个大权独揽的丁谓。

    但没想到遭到了王曾的反对,王曾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如果你想全盘接过丁谓的职务和权柄,那么丁谓的今天,就是你冯拯的明天。

    冯拯就此才作罢。

    丁谓倒台了,女道士刘德妙同丁谓伪造天书一事自然也就败露了,于是还在路上的丁谓又遭到了贬谪,这一次直接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并且他的儿子们所受恩荫都被收回了。

    朝堂班子在整顿之中,新的制度很快就出炉了,刘娥和赵祯每五日一次驾临承明殿,凡军国机要事宜以及臣下奏请恩惠,一并送入宫中给官家签批,方可交付有关部门执行,而实际上,赵祯只是能看到朝廷的劄子,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刘娥手里。

    当然如果宰执班子对皇太后的处分有异议,也可以暂扣不发,重新商议定夺。

    乾兴元年,八月初十,刘娥同赵祯按照全新的程序,第一次在承明殿“垂帘决事”。

    宰相冯拯率领文武百官“拜表称贺!”

    刘娥当即说道:“吾今垂帘听政,实乃情非得已,不得已出此下次,待官家成年之后,定当还政于官家!”

    “太后临朝,盖先帝顾命之托也。臣等定当尽心竭力,辅佐官家保我大宋江山社稷安稳!”

    底下的文武大臣们一同拜道。

    起初,丁谓拟定太后自称“予”,丁谓被罢免之后,中书门下与礼仪院共同商议,太后每下制令自称“予”,在偏殿自称“吾”。

    刘娥嫌麻烦,诏令曾今往后都自称“吾”。

    一系列的人事变动之后,赵祯虽然仍旧是没有亲政,但眼下朝中所有大事皆不能隐瞒于他,也就是说他有了知情权,这同先前刘娥一个人处理政事相比,已经是迈开了一大步。

    从此以后,朝廷政事均决于两宫,但赵祯仍然是出于见习的阶段,赵祯也晓得,眼前同刘娥翻脸的时机还不到,所以无论是五日一次的垂帘听政,还是单独为他“开小灶”的单日视事,基本上都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而已。

    但偶尔露出峥嵘还是有必要的。

    比如冯拯就像借着雷允恭丁谓一事,将寇准和李迪再次贬出京城去,实则是想暗害他们,但却遭到了赵祯强烈的拒绝。

    最终寇准被任命为礼部郎中,前往辽国为辽国皇后贺生辰去了。

    而李迪授职国子博士,任职国子监。

    福宁殿内,赵祯拿着一本书心不在焉的看着,他之所以选择息事宁人的态度,没有同刘娥一较高下,他年龄太小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完全来自他对刘娥的崇拜。

    妇人干政,是不是就意味着朝政走向昏乱呢?封建王朝最后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慈禧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劣迹斑斑、遗臭万年,但在政治文明极盛的大宋王朝,情况却是截然不同的。

    从乾兴元年到明道二年,刘娥垂帘听政11年,号令言明,恩威加天下,内外肃然,纪纲具举,朝政没有什么大的过失。

    这十一年以来,刘娥除了注重和赵祯维系母子关系之外,就是致力于防范大臣培植党羽,进而威胁到皇权和政局稳定。

    宋真宗的手段是让大臣们相互制衡,相互监督,而刘娥的手段却是:顺我者昌,坐大则亡。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赵祯眼前的妥协并不代表他要苟且11年,而这场权力的博弈,母与子之间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而已。

 第35章 一个时代的结束

    时间来至九月,由于民夫工匠加班加点的干,宋真宗的陵寝终于在七个月之内修成。

    宋真宗的灵驾终于可以出殡了。

    承明殿上。

    宰相冯拯奏道:“官家!太后,先帝灵柩出行,规模宏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