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末将遵令!”毛骧当即也兴奋的答应一声,说完转身就离开了这里,而在他背后,朱标却是满脸的忧虑,父亲要把李存义抓回来,到时恐怕又要有不知多少人被牵连进来了?
第九十九章 迁岛民入内陆?
张定边走了,为了寻找旧部打听倭寇的消息,他不惜亲自去了福建沿海,据说当初张士诚与陈友谅的旧部,在出海后主要集中在那一带生活,那里也是倭寇的主要活动区域,每次倭寇上岸抢掠,几乎都是从那里开始。
不过张定边这一走就是小半个月,而且一直没有任何的消息传来,刚开始李节还信心十足,认为张定边肯定会回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不禁暗自怀疑,张定边会不会是骗自己,走了就不回来了吧?
“小子,别再等张定边了,说不定他真的不打算回来了,你来帮我看看这份加强海防的策略,还有没有什么可补充的?”汤和这天找到李节,把一份拟好的书交给他道。
“这么快?”李节接过书也十分惊讶的道,加强海防可不是一句话的事,而是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影响,甚至这段时间汤和还派出不少人,亲自去各地巡查了一番,以他的估计,最快也得花费一两个月才能得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策略。
“不快不行啊,上次倭寇来势汹汹,而且显然有备而来,我们却连他们的主力都找不到,天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再来一次?”汤和说到这里也叹了口气道。
上次倭寇来袭,几乎把他们玩弄于鼓掌之中,为此李节与汤和断定,宁波府中肯定有人与倭寇暗通消息,而且这个人的身份还不低,否则不会把他们的行踪掌握的那么清楚,而倭寇之所以选择他们到达宁波的第二天突袭金塘岛,为的就是向他们示威,打击他们的士气。
“对了,那个与倭寇私通的人查到了没有?”李节没有急着打开书,而是再次关切的问道,断定宁波府有人与倭寇私通后,汤和把蒋瓛与他手下的锦衣卫骂的狗血淋头,限定他们在这个月底查到这个奸细,算算时间也快到期限了。
听到李节提到奸细的事,汤和也气的冷哼一声道:“锦衣卫都是一帮废物,平时叫的挺响,可到了用他们的时候,却全都不顶用,到现在也没能查出什么有用的消息!”
李节听到这里也是暗自摇头,蒋瓛上次受了重伤,自己还给他缝了几针,但就算这样,蒋瓛还是拖着伤体四处奔波查探,可惜那个奸细隐藏的极深,而且又涉及到宁波官场,自然更难查,所以一时间查不到也很正常。
当下李节打开汤和的加强海防策略,不过刚看到第一条他就皱起眉头,因为汤和为了加强海防,竟然要在沿海一带筑城五十九座,所谓的城,其实就是堡垒,按照规模不同,里面驻扎着不同数量的兵员。
可以说汤和就是用这五十九座堡垒,连接成一道海岸长城,堡垒在沿海一字排开,连成一张大网,只要倭寇来袭,附近堡垒的士卒就能快速出动,最大限度的阻拦倭寇杀进内地,从而减少朝廷的损失。
不得不说汤和的这个办法虽然很笨,但也的确有效果,在原来的历史上,他似乎就是这么做的,而且修建的堡垒也十分坚固,据说后来戚继光抗倭时,这些堡垒都还能发挥作用。
不过要修建这么多的堡垒,花费肯定也不少,就算沿海一带的州府大都比较富裕,这笔支出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且修建堡垒也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期间万一倭寇来袭,他们依然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
太被动了!这是李节对这第一条的看法,对倭寇光是采取守势是不行的,毕竟你防守的再严密,也依然存在着一些漏洞,而且你可以防守一年、两年,撑死了十年八年,但不可能永远的被动防守下去,所以后来的倭寇才会越闹越厉害。
想到上面这些,李节也是暗自摇头,随后他又看向第二条,不过当看到这一条时,他却“蹭”的一下站了起来,一脸坚决的抬头道:“这条我不同意!”
“什么你不同意?”正在悠闲的品茶的汤和闻言也是一愣道,他让李节看这分书,主要还是走个过场,毕竟李节是副使,这些事情也需要让他表个态,却没想到李节竟然出言反对。
“将沿海岛民内迁,这简直就是断绝百姓的生路,到底是谁想出的这种办法?”李节也气恼的指着书上的第二条道。
这份加强海防的第二条简直超出李节的想像,因为它竟然是让岛民内迁,下面还列出哪些地方需要迁移,比如舟山岛,岛上的百姓有一万多户,将近四万多人,竟然要全都迁到浙东各县,只剩下一个昌国卫驻守,这简直就是在断绝百姓的活路,毕竟这些百姓靠海为生,离开了家乡,又该如何生活?
“这办法怎么了,沿海有人与倭寇勾结,老子才想这么一个办法,将他们全都内迁,到时看还有谁能倭寇通风报信?”汤和闻言也是眼睛一瞪道,这个办法可是他亲自想出来的,本来他对自己的机智还十分得意,却没想到李节竟然如此反对。
“您这是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沿海有人与倭寇私通,就把沿海一带的百姓全都迁到内地去,这些人靠海为生,去了内地如何生活?另外又要怎么安置他们?这些全都是问题啊!”李节实在是哭笑不得,不过还是耐着性子解释道。
“哼,老子这是一举两得,沿海一带没了百姓,倭寇也就抢无可抢,到时饿也能饿死他们!”汤和却是眼睛一瞪,十分固执的道。
迁移沿海百姓到内地,这个政策在后世人看来可能十分的离谱,但在历史上却真实发生了,而且正是朱元璋和汤和做出的决定,比如以舟山为例,岛上三万多人全都迁到浙东甚至是凤阳,只留下昌国卫的几千人用于防备倭寇之用。
“我”李节听到汤和的话也气的想骂人,他也是第一次发现,汤和这老头简直太固执了,和他讲道理根本说不通。
“汤爷爷,沐讲大师那边说不定很快就有消息,到时若是能查到倭寇的老巢,将他们一举剿灭,到时也就不用再迁移百姓了,毕竟这种劳民伤财之事,除非逼不得已,否则还是不要做为好!”李节最后还是强忍着怒火,再次软言劝说道。
“不行,就算张定边真的能找到倭寇老巢,可是清剿了这一批,难保日后还会出现另一批倭寇,为长久计,迁移百姓进入内陆才是正理!”汤和却是毫不犹豫的拒绝道。
“我我绝对不会同意这一条的!”李节终于忍不住了,当即也大声反对道,发布这条政令倒是简单,可下头却关系到无数百姓的生计,到时若真是大迁移,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有无数人因此而家破人亡!
另外李节还想到,这条政令一出,也代表着大明彻底的放弃了大海,大明海禁达到一个顶峰,这可是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事,若今天他们做出这个决定,恐怕日后还不知道被多少人唾骂!
“小子,记住你的身份,你只是个副使,老子才是正使,所以这件事我说了算!”汤和却是抢过书再次气呼呼的道,说着转身走,看样子就要把这些策略发布下去。
李节气急,伸手一把抓住汤和的袖子阻拦道:“汤爷爷您不要逼我,这件事我无论如何都不会让您去做的!”
汤和也没想到李节竟然为了一条政令,竟敢这么和他说话,当即也气的一把推开李节怒骂道:“滚开,老子做事还轮不到你来指手划脚!”
李节也被汤和推的一个趔趄,撞到后面的桌子这才站稳身形,怒火攻心的李节本能抓起桌子上的砚台怒吼一声:“汤和,你要是真敢下这道政令,老子就和你拼了!”
看着李节举着砚台的模样,汤和反而被气乐了,随即指着李节道:“小子你倒是长本事了,敢跟着陛下学扔东西了,来,我倒要看看你怎么和我拼?”
李节看了看手中的砚台,想起那天自己被朱元璋用砚台砸的场景,脸上也有些尴尬,不过这也让他冷静下来了,当即脸色阴沉的盯着汤和道:“汤爷爷,你是我的长辈,我本不想把事情闹的太僵,但您今天要是敢下这道政令,那可就别怪我翻脸无情了!”
“呦呵?你翻个脸让我看看,这道政令我还下定了,你能拿我怎么样?”汤和这时也不急着走了,反而一脸好整以暇的看着李节道。
在别人眼中,李节是陛下的孙女婿,更是太子的心腹,前途不可限量,但在汤和眼中,李节对他根本形不成威胁,毕竟他可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从小和朱元璋一起光着屁股长大,再加上他又是开国功臣,别说李节了,就连太子朱标对他都得以礼相待。
只见李节这时站直了身子,目光幽幽的看着汤和道:“汤爷爷您战功赫赫,又是陛下最信任的人,就算您今天真的下达了这个政令,我也不能拿您怎么样。”
“哈哈,小子你知道就好!”
汤和闻言也得意的大笑一声,然而还没等他笑声落地,李节却再次冷声打断他道:“可是汤爷爷您不要忘了,我身上有一样东西却是您比不了的!”
“什么?”汤和这时也感觉不太对劲,以他对李节的了解,如果他不是有所依仗的话,绝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我今年才十六岁,和您孙子一样大!”李节整了整衣衫,一副信心十足的表情继续道,“而您?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您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吧?”
“你到底想说什么?”汤和这时的脸色也阴沉下来,因为他隐约间已经猜到李节话中的意思了。
第一百章 卑鄙无耻?我认了!
“汤爷爷,我拿您没办法,可是您不要忘了,您还有儿子、孙子,我斗不过您,但还斗不过您的儿孙吗?”李节紧盯着汤和沉声道。
“竖子敢尔?”汤和闻言也气的大吼一声,脸上的表情也一下子变得狰狞起来。
“您不信可以试试,我李节在此立誓,您若是敢下令让百姓迁移,我必将与汤家不死不休!”李节说话时的语气十分阴狠,但表情却又极为平静。
“我杀了你!”汤和闻言也气疯了,一个箭步冲上前,抢过李节手中的砚台就要往下砸,李节根本来不及反抗,当然反抗也没用,,别看汤和这么大年纪了,但身为军中老将,他一次打十个李节都没问题。
不过汤和举着砚台的手却迟迟没有落下,脸上的表情也是变幻不定,他可以不顾李节的反对一意孤行,但却不敢真的对李节下杀手,毕竟连朱元璋都舍不得杀他,如果自己今天杀了李节,恐怕会惹得朱元璋大怒,要知道现在胡惟庸案重启,顺手把他诛连进去也不是什么难事。
李节这时的表情却十分坦然,说实话,他威胁汤和的这些话其实有些下作,但他也没有办法,如果真让汤和把沿海百姓迁移到内陆,那大明的海岸线就彻底毁了,而且上行下效,后世的皇帝肯定也会跟着海禁,而再过不久,欧洲那帮海盗就要崛起,难道又要让中华大地重复那上百年的沉沦吗?
不甘心!李节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不甘,他好不容易穿越了一趟,绝不会坐视华夏大地再丢掉最为重要的海权,特别是在这个人类社会马上就要进入一个最重要的变革的时代,更不能让大明自我封闭,所以从现在开始,他一定要打破大明的海禁,让大明的海船重新翱翔于海上!
想到上面这些,李节的眼神也愈发坚定。
汤和紧盯着李节的眼睛,却忽然有种错觉,明明是李节用这种卑鄙的手段威胁自己,可为何在李节身上却有一种大义凛然的气势,甚至在李节的目光下,竟然让他有种心虚的感觉。
看着汤和久久没有动手,李节也再次平静的开口道:“汤爷爷,您对我有恩,按理说我不应该用这种下作的手段来威胁您,可这件事不仅关乎大明的国运,更关系到整个华夏的未来,所以您说我卑鄙也好,说我无耻也罢,我都认了,但让沿海百姓内迁这件事,我绝不答应!”
汤和闻言再次气的冷哼一声,不过终于还是松开了抓着李节领口的手,随即不屑的道:“你别拿什么国运来吓唬我,不就是将一些百姓迁移到内陆吗,这能影响什么国运,这种事咱们大明又不是没做过!”
汤和说的也没错,大明的确一直在迁移百姓,比如朱元璋就从山西移民到河南等地,而且那种移民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甚至从大明立国到现在一直在做,相比之下,汤和只是迁移一些沿海的百姓,规模远无法与朱元璋的明初大移民相比。
李节听后却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因为这根本不是一码事,不过他想了想还是耐心的道:“汤爷爷,在您看来,咱们大明最大的外部威胁在哪里?”
“废话,当然是在北边!”汤和没好气的背过身道。
“不错,对于大明来说,威胁最大的是北方草原,不过我想再问一句,对华夏大地来说,最大的威胁在哪里?”李节先是点头,随后再次问出一个问题道。
“我大明驱逐蒙元,恢复华夏衣冠,所以大明即是华夏,大明的威胁就是华夏的威胁!”汤和再次没好气的回答道。
“错了!华夏的威胁不在北方草原,而是在海外!”李节说到这里伸手一指大海的方向,“现在一个小小的倭寇,就已经将大明沿海搅的鸡犬不宁,可汤爷爷您不知道,海外还有更加强大的敌人,他们的船只优良,火器犀利,远不是小小的倭寇能比,若是他们从海上杀来,我大明拿什么来抵挡?”
“别拿这种话来吓老子,我大明拥兵百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还有什么敌人能比大明更加强大?”汤和却根本不信李节的话,当即再次冷哼一声道。
李节也为之气结,甚至有种对牛谈琴之感,不过最终他还是耐着性子再次道:“好!咱们不谈这些!我来和汤爷爷谈一件交易怎么样?”
“什么交易?不会又想拿老夫的儿孙来威胁我吧?”汤和豁然转身紧盯着李节道。
“这桩交易的确与您的儿孙有关,不过却不是威胁,而是我可以做出一个承诺,只要您收回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