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无双国士-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算不愿意合作,那也没有必要冷嘲热讽破口大骂吧?
所谓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孩儿虽然稚嫩,但父亲终究是龙图阁学士,开封府知府,大宋文宗,谁知道以后会不会登上宰相之位。
即便不看身世背景,就冲着这孩儿自身是新科状元郎,就应该敬上三分!
不过就算是这些人,也并不看好欧阳辩能够在三司立足。
即便他的老师王安石是三司判官,三司使包拯据说还和他的父亲是好友,或许会给予关照。
但在三司行走,靠的是自身的实力,光有背景,那只能当一个被供起来的神像而已。
所以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人看好勾当司,所以在勾当司受辱之后,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给勾当司说一句话。
他们都在观看。
当然是看王安石会不会站出来为自己的弟子说话,或者包拯会不会发话。
但是在官场上,如果遭遇了事情,就让身后的靠山来撑腰,那么这个人的在官场上的前程也不会有多好的。
这个人会被视为关系户,没有能力,只能靠着背景做官,这样的人在哪朝哪代都会被人瞧不起的。
三司里的人和欧阳辩没有私人恩怨,但勾当司是三司各司案忌惮又厌恶的对象,所以连带着欧阳辩也成了被敌视的对象。
所以欧阳辩被羞辱这件事情,在三司里面还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情。
所有人都觉得欧阳辩会去找欧阳修哭诉或者找他的老师王安石哭诉,很快会休病假避开风头,或者直接申请调岗,离开这个是非之地的时候,欧阳辩却出手了。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三司里的墙尤其千疮百孔。
一封《勾当司关于铁案一季度账目检点申请》石破天惊,直接将铁案主事炸得头晕眼花。
于是铁案主事林斯通派出老吏于清石使用阴狠手段,试图用私人恩怨破除《勾当司关于铁案一季度账目检点申请》这封公函的影响。
如果这个手段得逞,不仅《勾当司关于铁案一季度账目检点申请》的正当性被质疑,甚至欧阳辩也会被扣上因私废公的帽子,一个不识大体的罪名就一辈子都脱不了身了。
手段之阴狠,着实令人不齿。
当时在现场的人都忍不住为欧阳辩捏一把汗。
只是没有想到的是,那个十岁出头的新科状元,却是立即识破于清石的阴谋。
并且借助此事对外发出声音——勾当司要回归,但不是针对大家,不过,若是有谁要阻止勾当司回归,那便是勾当司的敌人!
欧阳辩在这个事件中展现出来的老辣令三司里的人精们都啧啧称赞。
“勾当司,算是重新起来咯!”茶案主事笑着说道。
盐铁七案的茶案是最大的司案之一,茶案主事更是被认为是三司里的能人之一,茶案主事对勾当司的评价也算是给了一个信号。
三司,得重新正视勾当司了!
于是,二十一案十四司开始派出胥吏,将一些账簿送完勾当司。
负责签收其他各司案的文件的老吏眼泪都下来了。
二十年了,勾当司终于再次硬起来了!
这些送过来的账簿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当然,这不重要。
勾当司现在只是要回归,不是要再次站在二十一案十四司的对面。
各司案将无关紧要的账簿送过来,就是表达一个态度而已。
勾当司再次忙了起来。
王启日看着老吏们开始指使着小吏们干活,时不时骂骂咧咧地教小吏们如何处理公函,冷清了多年的勾当司终于再次生机勃来。
王启日忍不住泪眼朦胧。
“旬半时间,状元郎只用了旬半的时间,就将半死不活的勾当司重新续了命,状元郎,真人杰也!”
王启日感慨万分。
……
“这小子,蔫坏蔫坏的!”包拯对着欧阳修道。
欧阳修笑得眼睛都不太瞧得见了。
“哎呀,这小子是蔫坏蔫坏的,一点都不像我,不过,这事他做得对!”
欧阳修对此提出批评,又给予了肯定。
包拯点点头:“铁案主事林斯通,我让他自己辞职了,还有那个胥吏于清石,已经被开革出三司,也算是给季默一个交代了,有了这个教训,想必其他司案的人也该知道重视季默了。”
说起这个,欧阳修犹然有些气愤,带着一些心有余辜:“这两人真是该死,差点毁了季默的前程,我恨不得将他们千刀万剐!”
包拯笑道:“现在我总算知道官家为什么要将他丢到勾当司里了,官家估计就想看看季默的能耐吧。”
欧阳修对此颇有微词:“官家这事做得不地道,也就是我幺儿聪敏,不然还真的要掉进这坑里了!”
包拯劝慰道:“官家也没有想到季默会使出这一招敲山震虎,老虎跑出来了,自然有可能伤人嘛!”
第二十七章 《论钱荒》
勾当司重新回归三司,各司案送过来的账册虽然不是很重要,但对于欧阳辩理解整个三司的运作非常有帮助。
这段时间他的精力放在了这上面,不断地总结归纳,寻究三司的运行规则,对此倒算是有了一些心得。
虽然一开始的起步有些艰难,但赵祯对他的安排的确是有效的。
在勾当司工作,的确给他提供了一个从高处俯瞰整个大宋朝的角度。
观察一个国家,可以从风土人情的角度观察,也可以从制度去观察,但最好的角度是从经济角度去观察,因为这是国家的命脉之一。
观察大宋朝的经济,最好的地方在三司,而在三司里最好的地方在勾当司。
欧阳辩如饥似渴地解构宋朝的经济。
事实证明,纸上得来终觉浅。
以前欧阳辩自以为了解宋朝的经济,但当他真正沉入到数据里面的时候,才发现,一个大国的经济并没有那么简单。
尤其是此时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的宋朝更是如此。
欧阳辩敏锐的发现,虽然三司有着统一的财政权力,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财政思维。
比起后世中国的五年发展计划这样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经济发展规划,宋朝的经济政策是滞后的,是问题出现了再来解决甚至不解决。
官方的经济机构,纯粹是收税和管制机构,少有扶持商业的举措。
这很符合宋朝的逻辑。
宋朝在历朝历代中算是对商业相当友好的朝代,但也只是相对而言。
中国的历朝历代少有对商业有正面评价的,不扯后腿已经算是不错了,很少有主动鼓励支持的。
这一番深度学习让他改变了很多理所当然的思维,后世的经济学者对宋朝经济的研究不能说完全没有搞对方向,但在细节上终究还是不够深入的。
这一番学习让欧阳辩忽略了季节的变换。
欧阳辩久居三司,但对天下的变化却了如指掌。
今年因为农业银行发力,对一些贫困自耕农进行放贷,让他们的种子、肥料、耕作工具、耕牛都有保证的情况下,加上并没有干旱水灾,全国都取得了丰收。
在包拯的主持下,和农业银行贷款收购粮食,避免了谷贱伤农,宋朝的国库也稍微丰盈了一些。
商业上面的发展,因为农业银行吸纳的大量铜钱通过小额商业贷款的方式释放出去,让饱受钱荒困扰的市场一时间变得活跃起来。
这就相当于后世的央行放水刺激经济,而且因为干涸太久,市场一下子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从前两个季度的财报来看,经济增长达到了15!
当然这个经济增长是欧阳辩通过后世的计算方法,让勾当司的胥吏们计算出来的。
虽然因为数据比较粗糙,得出来的结果并没有那么精准,但总体的经济形势在变好是肯定的。
这让欧阳辩看到了宋朝商业上面的潜力。
就出现了一个履行央行职责的农业银行,就让市场的表现变得如此出色,说明宋朝的市场大有可为。
农业丰收、商税暴涨,这都是包拯的政绩,包青天的外号近些时候被包财神所取代。
而欧阳辩的功劳只有少数人才知道。
文彦博、富弼、韩琦、包拯这些人当然明白这些其实是欧阳辩的功劳,所以他们也会和赵祯说清楚,只是这个事情没法在明面上酬功,但赵祯总能找补回来。
入秋的时候,流内铨发出公函,让欧阳辩兼任铁案主事。
这个事情相当罕见,因为勾当司是三司内部的监察机构,铁案是被监察的对象,现在却让勾当司的主事去兼任铁案的主事,这不是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么?
不过这个事情并没有引起非议,因为三司里的监察机构除了勾当司,还有其余的十四个司,他们同样可以承担起对铁案的监督工作。
——
中国讲究名正言顺,所以对于礼仪方面非常注重,尤其是代表这朝廷脸面的朝会更是如此。
举行朝会的地点是相当重要的,不同的地点,意味着朝会的重要性。
比如,需要举行大典礼的时候,就得在大庆殿举行才足够庄重。
而文德殿的常朝是个徒具形式的仪式,主要模式是宰相一人押班,带着不厘务(也就是没有差遣)的官员向空无一人的御座行礼,以致于到真宗朝就出现了悲惨的状况,“两班不及三四十人”,接近荒废。
垂拱殿举行的早朝,则是极为重要早朝,参加人员包括“宰臣、枢密使以下要近职事者,并武班”,垂拱殿门外还有为了方便官员站班所设立的石位。
崇政殿、延和殿的朝仪,相对来说比较灵活。
一来时间随意,二来可以处理较为私密的工作,比如批阅奏章等,三是天子可以召见想召见的人,四是气氛比较轻松。
不像前面几个大殿的仪式是很肃然的,宰相都得站立奏事,这两个殿里可以被赐座、赐茶汤等等。
现在的赵祯就在崇政殿,接见了几个人之后,赵祯决定休息一下。
郑大用凑了过来:“官家,要吃点什么吗?”
赵祯砸吧了一下嘴巴,有点苦涩,想要吃点甜的,但想起上次太医敢怒而不敢言的模样,只能摇摇头:“算了算了,有什么有意思点的事情吗,说点来听听。”
郑大用嘿嘿一笑:“倒是有不少,不过,这里有一份上书,陛下倒是可以看看。”
赵祯腻味地摇摇头:“我就想休息一下,不看不看。”
郑大用笑道:“是状元郎写的。”
赵祯哦了一声:“季默写的啊,拿来看看吧。”
郑大用双手捧了过来一叠颇厚的纸张,赵祯眉头一皱拿起来,封面用漂亮的瘦欧体写着——《论钱荒》。
赵祯一下子严肃了起来。
钱荒并不是最近才有的事,从中唐开始,钱荒就一直发生,是长期困扰着当朝统治者的一个难题。
在不计其数的钱荒中,他当政以来,钱荒的问题就一直存在。
庆历年间,当时不仅三司缺钱,就连普通的老百姓也无积蓄的钱财,整个社会货币总量显得严重不足。
其中最为严重的区域集中于东南诸路,这也是为什么东南诸路的假币横行的原因。
有需求就有买卖嘛!
墙头上的猫1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十八章 咱搞个央行吧
“……钱荒是结构性的供需失衡,而不仅仅是因为缺钱,而是货币的供应和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协调造成的。
换成比较容易理解的说法是,钱荒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赵祯的精神一振。
欧阳辩的行文赵祯很熟悉,因为延续了《国富论》式的白话文方式,虽然未必有多少美感,但从严谨性、流畅性和易读性来说,无疑是非常出色的。
欧阳辩对于钱荒的理解和当朝大臣们的说法不同,当朝大臣们认为,钱荒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发行的货币不足,但欧阳辩却认为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欧阳辩用数据说明。
“……自庆历开始,五大钱监大量铸造铜币,一般每年铸造额都在100万贯以上,最高曾达450万贯。
这一数字是汉唐发行量的数倍至数十倍,到如今,累积的货币量或已经高达26亿余贯,如此之多的货币,为何还会出现市面上货币不足的局面?
这还是不包括市面上大量流行的假币,加上那些伪劣的私铸钱币,这个货币总量会更多,但即便是这样,钱荒依然如同一道随时会落下的钢刀悬挂在大宋朝的脖子之上,这又是为了什么?”
欧阳辩给出了几个原因。
一是民间销毁铜币铸造铜像、铜器等;
二是铜币外流;
三是铜钱铸造量低;
四是富户藏匿铜钱。
而在欧阳辩看来,最后一个才是钱荒的根本原因。
“……富户所藏铜钱,多者至累百钜万,而少者亦不下数十万缗,天下富户皆行此事,哪有不缺钱的道理?
大宋朝不是没有货币,而是这些货币都沉淀了下来,只要将这些货币挖掘出来,大宋朝的钱荒自然就解决了。”
欧阳辩用农业银行的例子解释。
“……农业银行吸纳富户存款,用利息相诱,引得少数富户将一部分钱财放入农业银行,而这个数量,大约不过十分之一罢了,若是能够将其中的一半货币量给挖掘出来,大宋哪里会缺钱。
所以臣请设立中央银行,以银行为核心,增加钱币的流转率,这样大宋朝的商业必然繁盛,商税将会大幅度增长,大宋朝也不虞国库空虚了。”
《论钱荒》洋洋洒洒上万字,论述了钱荒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让赵祯颇有茅塞顿开之感。
赵祯咧嘴一笑:“如此雄文,可解疲乏!”
郑大用赶紧凑上来:“恭喜官家,贺喜官家,为国挖掘出一个无双国士!”
“无双国士……”赵祯在脑中过了一遍,“……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赵祯这句话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赵祯想起了欧阳辩的西湖城、农业银行、国富论,以及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