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北宋之无双国士 >

第73章

北宋之无双国士-第73章

小说: 北宋之无双国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年究竟有多么辛苦,唯有他自己才知道。

    所以为什么他看到欧阳辩为家里人做的那些事情,油然而生的认同感便可以理解了。

    现在他自己虽然不知道名次多少,但他的三个弟弟都中了,这下子回去对母亲也有交代了。

    “中了中了,眉山苏洵中乙科第六十四名!”

    欧阳辩转头看向苏洵,苏老泉紧紧握住二子的手臂,脖颈之间青筋暴露,脸上虽然竭力保持平静,但哪里能够隐藏得住。

    “中了,眉山苏辙,中乙科第三十一名!”

    苏辙脸上露出笑容,这是他的第一次应试,不像曾巩也不像苏洵,在科举道路上艰难跋涉,一次就中虽然欢喜,但终究不懂得科举究竟有多难。

    “中了,南丰曾巩,乙科第二十一名!”

    曾巩低下了头,有泪水滴落,在地上砸起一点烟尘,浑身颤抖。

    欧阳辩轻轻叹息一声,在曾巩的肩膀上拍了拍,曾巩抬起头,涕泗横流之中藏着的是喜极而泣。

    欧阳辩笑了笑点头。

    “中了,中了,眉山苏轼,高中乙科第一名!”

    “哗!”

    人群之中惊呼。

    苏轼本人却看起来并不太欢喜。

    前面还有三人。

    “中了中了,浦城章衡,高中甲科第三!”

    “中了中了,洛阳程颐,高中甲科第二!”

    “状元公,永丰欧阳辩!”

    “轰!”

    整个贡院都轰动了起来。

    章衡程颐薄有名声,但比起欧阳辩来说,他们的名声太弱。

    这一届中,倒是有不少闻名遐迩的考生,比如福建的林希、太学的刘几、苏氏父子,曾家兄弟,章氏叔侄等等都颇有名气,但名气最大的还得是欧阳辩。

    欧阳辩父亲是欧阳修,大宋坛宗主,欧阳辩本身更是出色,已经被承认为豪放派的开山祖师,自己著书立说,一本皇皇巨著富国论,已经是进京学子率先研读的著作,若是不读,在与同窗之中的交流便插不上话。

    而且欧阳辩更是被人啧啧称奇的是,他的经营本领极其出色,来到汴京短短三年时间,便聚集起山海一般的财富。

    读书人是不耻于言利,也看不起武将,但大宋人却自认全能,上马治军,下马治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样样精通,经营也要精通。

    欧阳辩做生意也做到了顶尖,这是让人颇为羡慕的事情,当然,也有人说些怪话,说他钻到钱眼里面去了。

    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这一届学子中最为有名的学子。

    十一岁的状元!

    史上最年轻状元!

    在此之前,最年轻状元当属唐代的莫宣卿,他高中时只有17岁。

    如今,欧阳辩却以十一岁的年龄成为了状元!

    以后有没有来者不知道,但一定是前不见古人的。

    不说其他人的震惊,连苏氏父子以及曾氏兄弟几个都被震惊到了。

    不过他们只是愣了一下就释然了,毕竟殿试考得是经济,就经济学上的造诣,欧阳辩在大宋朝中自称第二,也无人敢称第一。

    苏家父子和曾氏兄弟,非常庆幸在欧阳辩的家中住了这么一段时间,若不是时常受欧阳辩熏陶,他们还真的不敢保证自己就能中进士。

    他们在考试的时候所写观点,有大部分都是采用欧阳辩平日所说的观点,尤其是苏洵,更是受益良多。

    欧阳辩浑身如同泡在热水之中,浑身上下都是暖融如意,这种快乐比起会元的时候还要强烈得多,就看看其他人看自己的眼神,他顿时明白了为什么范进会疯掉,这种魔力的确让人沉迷其中啊!

    他再一次想起那首春风第一马蹄疾了。

    孟郊的诗将他的心情描绘得如此鞭辟入里。

    欧阳辩不由得想起另一句话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人大多相似。

 第十四章 就叫季默吧

    附近的学子纷纷喜气洋洋地上前和欧阳辩恭贺。

    这些学子大多都是已经进入殿试的胜利者,失败者绝少能够留下来看别人的辉煌的。

    欧阳辩一一拱手,在人群中他看到了程颐、吕惠卿、王韶、章衡等等人,嘉佑二年榜的那些杰出人物们大多在现场。

    他们愿意上来和欧阳辩打招呼,倒不是什么趋炎附势,虽然欧阳辩的起点要比他们高,但他们也是进士了,以后谁混得好混的坏,还得看命运如何安排呢。

    他们上来恭贺,是因为大家都是同年。

    皇帝忌讳大臣结党,但同年这种重要的政治资源,是任何一个有志于仕途的学子都不会放过的,尤其是欧阳辩这个状元。

    强烈地快乐并没有让欧阳辩失去理智,他很沉稳地与众多同年交谈,尽量让大多数人都感觉到自己被重视。

    苏洵仔细地观察欧阳辩,小声地和苏轼和苏辙感慨:“此子实非池中之物,小小年纪,却长袖善舞,这段时间交往以来,此子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尊敬,对朋友也颇为心诚,的确是个可堪一交的朋友,你们可以多和他沟通交流。”

    苏辙认真地点头,苏轼也跟着点头,只是有些心不在焉。

    苏洵笑道:“子瞻,乙科头名已经是极好的成绩了,莫要失落了。”

    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心比天高,天漫,虽然高居乙科第一,但他看起来仍然有些不快。

    苏轼低声道:“是,父亲,只是心里终究还是有些不痛快罢了。”

    苏洵哼了一声道:“你自认为经济上的造诣可与和尚想比?”

    苏轼赶紧摇头:“怎么可能。”

    “那你是认为自己比章衡厉害?”

    苏轼也摇头:“也不敢比,若非和尚,章衡恐怕是状元。”

    苏洵笑道:“那便是了,别说他们比你强,即便是你比他们强,你也未必就能进甲科,毕竟这玩意不仅靠实力,还得有那么几分运气才行。”

    苏轼这才释然:“是了,这就是命!”

    苏洵笑道:“走吧,回去吧。”

    苏氏父子赶上欧阳辩和曾氏兄弟,一起浩浩荡荡归家。

    ……

    欧阳家。

    薛夫人一大早就起来了,这次不是为了她的花草,而是因为欧阳辩。

    幺儿参加了科举,还取得了会元,这次参加殿试,薛夫人如在梦中一般。

    她倒是想过儿子们科举的事情,但在她的想法中,应该是大儿子欧阳发先,然后欧阳奕、欧阳棐一个个下来,没想到现在年纪最小的幺儿却走在了前面。

    关键是,竟然取得了会元!

    这一次殿试不黜落,也就是说,幺儿已经是进士出身了。

    薛夫人出身世家,但她知道要中进士有多难,她的父亲是进士及第,但她的家兄薛仲儒却是父荫出身,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要考中进士太难了。

    进士也有高低,但终究都是进士,也算是高中。

    薛夫人一大早就起来了,无论是考多少名,都会有人来报喜请赏的,她得准备好铜钱之类的赏钱。

    今日欧阳修请了假,专门候在家里,没一会王安石也来了,两人一边聊天一边等消息。

    消息一个个传来。

    “中了中了,眉山苏洵中乙科第六十四名!”

    王安石和欧阳修对视一笑,这也是他们教出来的学生。

    一会又有人传信。

    “曾阜公子中了乙科第五十六名!”

    “中了中了,曾牟公子中了乙科第四十六名!”

    “曾布公子也中了!乙科第三十六名!”

    “中了,眉山苏辙,中乙科第三十一名!”

    王安石和欧阳修的脸色颇有些惊讶,苏氏父子加曾氏兄弟以及欧阳辩,一共是八人,现在已经有五人进士出身了。

    关键是,排名都很高,越是晚报,排名就越高。

    “中了,南丰曾巩,乙科第二十一名!”

    欧阳修抚掌笑了起来,曾巩是他真正的弟子,这个弟子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中了,中了,眉山苏轼,高中乙科第一名!”

    欧阳修和王安石脸上露出惊容,为了苏轼的成绩,也为了欧阳辩的名字道现在还没有出现。

    欧阳修有些担心:“不会是落到同进士去了吧?”

    王安石安慰道:“不会的,也有可能是进士及第呢。”

    进士及第便是头三名。

    欧阳修觉得有些不太可能,摇摇头道:“他才十一岁呢。”

    王安石笑道:“永叔莫忘了,殿试的内容。”

    欧阳修被这么一提醒,顿时醒悟过来:“是了,若论其他,小和尚未必比得过他人,若是比经济,即便是衮衮诸公,都没有比他更出色的了,如此说来倒是有可能?”

    王安石肯定点头:“必定是这样了!”

    话音刚落,便有人冲了进来,欧阳修一看,是门子。

    看到门子慌张的脚步和激动得有些说不出话来,欧阳修意识到了什么,腾地站了起来。

    王安石缓缓站起,只是手上的动作却有些紧张。

    薛夫人从房间里疾步走出。

    欧阳发、欧阳棐、欧阳奕也都出来了。

    欧阳修道:“莫要紧张,慢慢说!”

    他以为自己会很淡定,但话一出口便感觉有些涩,他不免自嘲一笑,以为经历过很多事情,便能够淡定相对,但面对自己最喜爱的幺儿的前途,他终究是有些着相了。

    门子喘息了一下道:“……禀告老爷,四郎,中了!进士及第,状元郎,大宋朝第一年轻状元公!”

    “哐当!”

    众人都被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原来是薛夫人手忙脚乱撞翻了椅子。

    欧阳修突然放声大笑起来:“果然不愧是我欧阳修的儿子啊,哈哈哈哈,虎父无犬子啊,哈哈哈!”

    王安石抚掌大笑:“永叔这话对极了,父亲是进士及第,儿子也是进士及第,而且还是状元郎!”

    欧阳修笑道:“多亏了介甫你这个名师啊,名师才能够出高徒啊,犬子有今日的成绩,全靠介甫!”

    王安石笑道:“可不敢当,和尚自身天资聪颖,我着实没有教什么。”

    欧阳修笑道:“快快,让人去给外面的报信人打赏,夫人,安排宴席,今晚咱家要延请介甫这个大恩人,还有八位新科进士!”

    薛夫人笑道:“早就备好了,你们且在这里等等,我去安排外面的事情。”

    说着急急而去。

    王安石赞叹道:“小和尚及第,着实了了我一桩心愿啊。”

    欧阳修笑道:“同感!”

    两人又是哈哈大笑起来。

    笑歇,王安石突然想了起来:“永叔,小和尚如今已经是状元,到现在还没有字,是不是提前帮他取一个?”

    欧阳修点点头:“倒是有这个必要……介甫,你帮着取一个吧,你是师长。”

    王安石也不是矫情之人,想了想道:“就叫季默吧。”

    欧阳修笑着点头,伯仲叔季,小和尚排行第四,以季为排行,默,则是期待欧阳辩少言多做事,倒是颇为期许。

 第十五章 《幺儿季默登科喜记》

    领赏的人热闹了一番才离去,门子和其他的下人也并不收拾门口的爆竹等狼藉。

    在这个时候,这些东西也是夸耀的证明。

    这在无声的告诉他人——呐,我家出了一个状元郎呢。

    原本中了进士需要改换门庭,就是将门户都砸烂了换成新的,小门小户的贫寒人家,甚至要将整个房子推倒重建,以示从此之后崛起的意思。

    只是欧阳家已经有了欧阳修这么一个进士及第在前,也只是说明欧阳家后继有人罢了,倒也不必砸烂门庭换新。

    但欧阳家还是换上了红色的灯笼,将全屋内外进行一次大扫除,以示更新的意思。

    欧阳辩等人被请回欧阳家参与宴会。

    欧阳辩不必多说,王安石是老师,其他的几个都算是欧阳修的弟子了,所以算是家宴性质。

    欧阳修老怀舒畅,在席上酒来杯干,言笑晏晏,看着幺儿的眼神充满自豪,一脸都是不愧是我儿子的骄傲。

    正如他自己所说【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他自号醉翁,实际上酒量只是一般,酒席开始没多久就醉了,他的酒品并不太好,喝醉了之后就开始写文章了。

    文章名《幺儿季默登科喜记》。

    文章之中,他回忆起幺儿季默的小时候。

    他写道,季默小时不喜言语,不好动,亦不喜哭嚎,每日最喜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如哲人观世间一般充满睿智。

    又写道,季默最喜与文人游,时虽言语呐呐,然则吾每次写文章,小季默便手舞足蹈,如遇世间极乐之事,亦如懂老翁文章之意。

    老翁甚异之,有人皆称季默大后必然有所成。吾虽喜然则愿幺儿一声平安喜乐即可。

    至和元年,皇命京中来,老翁携妻儿进汴京,时囊中羞涩,寄住妻舅仲儒家中,后与妻计,择一陋室即可,然则季默却已置屋供家人,老翁大惊。

    季默之异久矣,老翁久与居之不觉异,实异人也。

    ……

    整篇文章,欧阳修对幺儿季默大加夸奖,欧阳辩都有些不太好意思了。

    但其余的人却觉得欧阳修所写皆是实录,因为他人的感觉更加清晰——欧阳季默实异人也!

    苏氏兄弟和曾氏兄弟在见到欧阳辩之前,实际上也是知道这么一个人的,因为他们在读欧阳修游记的时候,总是可以看到这里面的一个小小的身影存在。

    什么【小和尚闻之起舞】、【小和尚尤喜莲蓬】【小和尚见之落泪】诸如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

    欧阳修的文章传播有多远,小和尚的名气便有多远。

    有些人特别喜欢里面的小和尚形象,甚至将里面关于小和尚的部分摘录出来,形成一本小和尚百态录,这本小册子流传甚广,有些出版商还将其附在欧阳辩的诗词集后,作为词人简介。

    苏氏父子和曾氏兄弟也都在书里看到过,今日亲眼看到欧阳修撰文写欧阳辩,这种感觉倒是颇为新奇。

    欧阳修历来大嘴巴,写完文章后,他第二天就揣着纸张上班去了,然后毫无意外,以他的影响力,这篇《幺儿季默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