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北宋之无双国士 >

第66章

北宋之无双国士-第66章

小说: 北宋之无双国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看赵祯的魄力不如宋神宗赵顼,但欧阳辩知道,只要自己不触动赵祯那根敏感的神经,就不会威胁到变革本身。

    庆历新政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范仲淹等人犯了忌讳,被人抨击朋党,还写文章专门宣布,咱这就是朋党!

    哦,对了,这个猪队友就是欧阳修。

    只要避开这一点,赵祯的威望是可以压住很多反对的,至少对后宫的管理上,他还是比较强的。

    欧阳辩出来做这个事情,他的根基更好的一方面来之文官集团。

    天圣五年进士榜现在占据了中枢,代表的文彦博、包拯、吴奎、韩琦,以及和韩琦相交莫逆的富弼,可以说,这些人要么和欧阳修交好,要么和欧阳辩关系不错。

    有了这些人的支持,大多数的政令都能够推行下去,在基层不知道如何,但在中枢却是问题不大,只要注重工作方法,还是可以做出点事情来的。

    想清楚了这些,欧阳辩反而有些跃跃欲试起来。

    穿越前的欧阳辩读史书的时候,就总是为历史上的不幸而击节哀叹,北宋的覆灭是让人心痛的,当有机会来改变的时候,虽然心有疑虑,但不免兴奋。

    北宋倾覆的苦难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哪个男人没有建功立业的野心,尤其是欧阳辩这种本身就有一颗文人心的文青。

    来都来了,就折腾一下呗,难道还能将汉人给折腾灭种了?

    这个不用操心,就宋朝皇帝的德性,皇朝倾覆,跑得最快的就是他们了,到时候还是能够跑到那边去苟延残……哦,不,潇洒上一百多年呢。

    别看现在宋朝的汴京繁华无比,但其他的地方百姓过得还真的不怎么样。

    宋朝虽说商税超越农业税,但其余的苛捐杂税可是一点都没少,农民着实过得艰苦,好年份倒也罢了,若是遇上点灾荒,赈灾不及时,立时便会酿造成为民变,可想他们过得有多难。

    就这鬼样子,也糟糕不到哪里去了。

    时至今日,欧阳辩才算是真正有了做点什么的决心。

 第一百四十三章 历史有变

    嘉佑二年的春节,欧阳辩推开了大部分的俗务,包括每年公司年会、奖金、岗位调整的事务,被他全权交给于谋、姜汝成、陆采薇几人去处理。

    欧阳辩则是和欧阳修一一去拜访欧阳修的朋友和官场上的同僚。

    欧阳修已经知道了自家的儿子已经被安排上,实际上他比欧阳辩还要早知道一些,因为赵祯和文彦博都提前和他通过气。

    对于这个事情,他实际上有些犹豫的,自家儿子的脾性他是知道的,说是慵懒倒不至于,但对官场似乎不是特别感兴趣倒是真的。

    不过他这次和欧阳辩沟通,欧阳辩展现出和以前不同的状态,倒是让他有些吃惊。

    “怎么这次就答应了呢,以前不是和不喜欢这些吗?”欧阳修问道。

    欧阳辩叹息了一声:“官家都出声了,我还能怎么办?”

    欧阳修哼了一声:“若是不愿意,拒绝了就是,咱大宋没有硬逼着做官的道理。”

    “不给面子也不怎么好。”

    “不给就不给,还能怎么着?”

    欧阳修:“……”

    给个台阶下啊大哥,你这样子我很难做人的,小孩子就不要面子吗?

    “好吧,我摊牌了,我是想做一些事情。”欧阳辩道。

    欧阳修这才露出了微笑:“我就说嘛,我欧阳修的儿子,怎么可能只想当个米虫!”

    欧阳辩露出微笑。

    你麻痹的米虫,米虫是这么理解的吗?

    我现在吃过你的米吗,现在你吃的是我的米啊,爸爸!

    没办法,他还真是爸爸,欧阳辩无话可说。

    不过欧阳修还是很给力的,大炮嘴很厉害,交朋友也很厉害,儿子既然要走上官场,欧阳修就开始给儿子打基础了。

    对于欧阳辩以后要接触的部门的长官,都带过去混个脸熟,不过这个事情倒是比较轻松的,因为核心大佬们都已经是认识的了。

    政事堂的几位相公、枢密院的韩琦、三司的包拯,二府三司的长官都是熟人,那么其他的人也可以通过他们去认识就差不多了。

    然后自家的父亲欧阳修,开封府一把手,三司有部分的工作都会和开封府打交道,因为开封府是大宋的精华。

    所以,这么好的基础,说实话,若是欧阳辩不抓住这个机会尝试做点事情,那还真的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了。

    不过为了推动欧阳辩,欧阳修的前程终于还是受了些影响。

    原本嘉祐二年的正月六日,欧阳修会受命知礼部贡举事,仁宗特赐“文儒”二字,以示宠信。

    但这次仁宗下令知贡举的只有翰林学士王珪、龙图阁直学士梅挚、知制诰韩绛、集贤殿修撰范镇等人。梅尧臣为参详官。

    诏命下达之后,依照惯例,考官随即移居贡院,断绝与外界的联系,世称“锁院”,要等考试结束才可出去。

    这次锁院从正月初七“人日”开始,至二月底出闱,前后共有五十天。

    欧阳修却被排除在外了。

    欧阳修当然是不知道这事的,但欧阳辩却是清清楚楚的。

    这应该是官家和文彦博的安排了。

    自己要参与这次的春闱,如果要录取自己,甚至是高名次录取,就得考虑一下避嫌的问题。

    如果欧阳修作为主考官,自己却以幼龄博取高名次,肯定会被质疑的,到时候连朝廷的信誉都要因此被影响。

    所以赵祯干脆不让欧阳修主考,让自己的录取没有半点的黑点。

    对这个事情,欧阳辩有些愧疚又有些担忧。

    愧疚的是对着欧阳修去的。

    欧阳修原本可以通过这次贡举推进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步,对后世影响巨大。

    推动这项运动的进展,是奠定欧阳修成为大宋文宗的最后一块砖头,虽然现在欧阳修隐隐间已经是大宋文宗,但终究还是差了一些。

    担忧地是,此事不仅仅是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且对当下也影响颇大。

    嘉佑二年的进士榜之所以会成为千年进士第一榜,就是审核标准不同,改变了考核标准的嘉佑二年榜,所以才选出了章衡、窦卞、罗恺、邓考甫、王回、王韶、王无咎、吕惠卿、刘库、刘元瑜、苏轼、苏辙、郑雍、林希、梁焘、曾巩、曾布、程颢、蒋之奇、杨汲、张载、张璪、章惇、朱光庭等诸多光耀千古的人物。

    更别说这一届中有九人曾担任宰执分别是王韶、郑雍、梁焘、吕惠卿、苏辙、林希、曾布、张璪、章惇等。

    这一年的北宋堪称人才辈出,而这一届的进士榜更是群星璀璨,无论政治、经济、文学、经学都有独领风骚的人物出现。

    这得益于欧阳修的考核标准的变化,如果欧阳修没有去,那么这些人还能中式吗?

    欧阳辩着实有些担忧。

    这些人可是熙丰变法时候的中坚人物,虽然有些人是变法派,有些人是反对派,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都很关键。

    如果这一次他们没有中式,而自己中式了,那么对自己来说就太吃亏了。

    因为这些人本来会是欧阳修的门生,也会是自己的同年,现在因为这个变故,却有可能失之交臂。

    “唉,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看天意吧。”欧阳辩暗自叹息。

    不过……自己的大腿也够多了。

    只要自己足够强,不信这些人不愿意和自己好好打交道!

    拜访也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因为欧阳辩也没有时间去花费了。

    距离嘉佑二年的春闱也就只剩五十天的时间了。

    宋朝的春闱大多是在二月底,春节离春闱结束就两个月的时间,这也是欧阳辩抱佛脚的时间。

    欧阳辩彻底沉淀了下来,几乎所有的事务都推开了,现在这个阶段,任何事情都没有比这个更加重要的。

    陆采薇几个人也知道这一点,几乎都不来打扰了。

    薛夫人知道幺儿要参加科举,也顾不上花花草草了,赶过来说要照顾儿子,但过来之后发现根本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衣食住行都有仆人处理,碧珠对欧阳辩的生活事无巨细,陆采薇在工作之余都会过来陪读,薛夫人想送点补脑子的东西给欧阳辩吃,发现库房里堆积了半个仓库的补脑良品,据碧珠说,都是供应商知道公子要参与科考,所以一个个送来的。

    薛夫人来了半天,发现自己什么也帮不上,只能郁郁寡欢的回家了。

    幺儿已经长大了。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备考

    欧阳修和王安石对欧阳辩的备考非常重视。

    欧阳修开始按时回家给儿子补课,王安石也不让欧阳辩去他那里,自己每次都主动过来讲课,说是不浪费欧阳辩的时间。

    欧阳修和王安石轮番讲课,对于苏轼和曾巩等人来说也受益良多,这两位毕竟都是真牛人。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所以经验也足够的丰富。

    宋仁宗天圣元年,17岁的他应试未中,天圣四年再试又未取,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

    22岁时,欧阳修跟随知汉阳军的胥偃前往京师。

    天圣七年春,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于开封府国子监。

    该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

    天圣八年,欧阳修参与由仁宗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回忆,他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也就是说,欧阳修不仅真实能力是状元级别的,而且还比别人多了两次的考试经验。

    当然王安石也不差,庆历二年杨寘榜进士的第四名,这个名次比欧阳修要高,其实到了前面几名,差距是很小的,如果碰到一个欣赏王安石的文风的,将其擢为状元也理所当然,差了点运气罢了。

    两位王牌讲师同时教导,对于欧阳辩来说是常规操作,但对于三苏和曾氏兄弟来说,那可是叨天之幸了。

    不过欧阳辩知道他们并不需要。

    天才嘛!

    哦,不对,苏洵这老货还是要的。

    苏洵其实并不是笨,他实际上也是个聪明绝顶的人。

    苏洵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

    浪荡到了二十五岁的时候,娶了老婆,才恍然大悟,开始努力读书,就这样,他依然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你说气不气人?

    不过这货因为读书太晚,所以基础并不踏实,虽然行文雄健,尤其是散文政论方面过人,但对于考试,的确是要差了些。

    所以历史上的苏轼和苏辙,在嘉佑二年中举,而苏洵作为老父亲却落榜了,这让他在高兴地同时又很没有面子,所以后来他就拒绝参加考试了。

    后来也就是富弼推荐,他才当了一个小官踏入官场,但终其一生,在官场上都没有什么成就,别说比不上次子苏辙,连苏轼都比不上。

    所以欧阳修和王安石的轮番讲课,对苏洵来说受益最大。

    当然啦,对欧阳辩来说也是获益颇大,因为他需要的是强化训练,大部分针对的是一个表达体系。

    他要从后世的白话表达体系,转化为文言文的表达体系,这才是他要针对的重点。

    就写策论这一块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观点加文笔。

    观点这一方面,来之后世的欧阳辩是强项,文笔是弱项,但并不是指白话文,作为一个编辑,文笔再差也是有限。

    只要他补足文言文这一块的基础,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差不到哪里去,毕竟对于策论这种议论文来说,观点才是重中之重。

    在这么一个训练之中,欧阳辩写出来的文章常常令人惊叹,即便是苏轼,也经常夸奖欧阳辩。

    他认为,欧阳辩的文笔或许还有不少进步的空间,但见识广博,识见之精深,着实是生平仅见!

    苏轼的说法大家都是认同的。

    欧阳修和王安石虽然没有当面夸,但对此也是深以为然。

    尤其是王安石常和欧阳修说,和尚之论,常发前人之所未发,每次见之,常有醍醐灌顶之感,犹如春日牛饮大壶热茗,热汗驱散春寒,至此浑身通透。

    王安石因此下了个结论,若是能够碰上一个欣赏的主考官,和尚即便拿不了魁首,也有进士及第的可能。

    当然这些欧阳辩是不知情的,他还是做了些准备的,尤其是他知道得嘉佑二年的考题,虽然欧阳修没有担任主考,未必会出现同样的考题,但有备无患嘛。

    他就着《刑赏忠厚论》这个论题写策论,前前后后偷偷写了几版,精益求精的修改了再修改,最后将自己写得最好的一篇一字不差的背了下来。

    当然啦,能够遇上最好,没有遇上也无所谓嘛。

    嘉佑二年除夕的爆竹,和元夕的灯火,都和这一群备考的人没有什么关系了,他们每日的日程就是早起背书、写策论、写诗词、上课,有了点时间就凑在一起吹牛逼。

    当大家都熟了之后,吹起牛逼来就热络多了。

    除了苏辙和曾巩稍微有些内敛,苏洵、苏轼、曾布等人也都是吹牛逼的大行家。

    苏洵不用多说,多年的浪荡,见多识广,三教九流的人都接触过,吹起牛逼来极其逼真。

    苏轼浪漫多情才华出众,一件小事都能够被他描绘出惊心动魄之感。

    曾布也是个大嘴巴,在附和他人的时候相当出色。

    尤其令人惊诧的是欧阳辩。

    一般来说,聊天时候阅历越是丰富,就越能占据主动,就欧阳辩的年纪来说,一般都是只能听着的份,但欧阳辩却是场场能够引导整场的气氛。

    无论是谁说话,他都能够接得上,苏洵说游历,他也跟着说游历,而且涉及的地方天南地北,似乎全国都去过了一般。

    苏轼谈论古今,欧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