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北宋之无双国士 >

第55章

北宋之无双国士-第55章

小说: 北宋之无双国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欧阳辩心道,我的志向岂是你们能够理解的,眼前的灾民苦则苦矣,但得用更好的办法去帮助他们,而不是单纯的给他们钱花,这不是什么好事。

    欧阳修对于欧阳辩的说法倒是认可的,笑道:“我逗你的,我只是好奇而已。”

    欧阳辩笑道:“其实现金并不多,只是理论上的资产而已。第一轮融资100万贯,送出去四成的股份。

    也就是说,整体估值是250万贯,我持有六成的股份,这一次融资一千万贯,依然还是按照四成来算,也就是估值两千五百万贯。

    股份稀释以后,我手上持有是三成六的股份,估价是900万贯,看着多,但只是理论上的钱而已。”

    “九百万贯……那也是很多的钱啊!”

    欧阳修还是一副被惊吓到的样子。

    欧阳辩摇摇头道:“比起海商,我这点钱还是差了点意思。”

    宋朝海商是真正的有钱人,北宋立国之后,北方面临辽国的压力,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又几乎萧条,于是海商贸易反而火热起来。

    外加宋朝对沿海商民出海的限制,比起唐朝来大为放松。

    于是海商群体迅速扩大。凭着当时大宋强大的造船业与手工业经济,“每十贯之数可以易番货百贯之物”。

    这巨大的利益诱惑,自然惹得大宋各个阶层,只要有钱有机会,都是纷纷“下海”。

    汴京城离海虽远,但作为官场的食物链顶端的生物聚居地,他们的触角早就涉及到了,那些世代的世家大族,哪个没有在海商那里占股,不然怎么支撑得起汴京的繁华。

    欧阳修对此也有所耳闻,闻言点点头道:“他们那都是几代人的积蓄,你这是白手起家,这是不同的。”

    欧阳辩只是笑笑不语。

    在父子俩谈话的同时,皇宫里也有一场谈话在进行。

    对话者是仁宗、文彦博和富弼这三个掌控着大宋朝的最高统治者。

    富弼道:“……此次受灾面积很大,受灾百姓估计有百万百姓之多,淹没农田不计其数,陛下,我们得准备赈灾了,这是臣草拟的赈灾方案,请陛下过目。”

    仁宗接过方案,仔细地看了一会,揉了揉眉心,叹息道:“也不知是朕做错了什么,以至于让百姓遭此大祸,唉,就依此执行吧。”

    文彦博和富弼对视了一眼,文彦博道:“陛下,现在赈灾是第一要事,然则陛下也应下诏令群臣上书,共论时政阙失。”

    仁宗纳谏如流:“理应如此,朕一会就下诏。”

    所谓共论共论时政阙失,是每次自然灾害发生时候朝廷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他们笃信天人感应,他们认为,自然灾害意味着上天的警示与责罚,如果更严重的,皇帝还得下诏自省。

    这也是所谓的题中应有之意,所以仁宗也不认为文富二相在针对他,很痛快地答应了。

    诏书很快下达。

    欧阳修摩拳擦掌,在新的书房中一挥而就,写就一篇《论水灾疏》。

    欧阳辩就在旁边看欧阳修书写。

    “臣伏睹近降诏书,以雨水为灾,许中外臣僚上封言事,有以见陛下畏天爱人、恐惧修省之意也。窃以雨水为患……”

    欧阳修下笔历来汪洋恣肆,这道《论水灾疏》认为:“水灾至大,天谴至深,亦非一事之所致;灾谴如此,而祸患所应于后者,又非一言而可测”。

    当欧阳辩看到“灾谴如此,而祸患所应于后者,又非一言而可测”这一句的时候,便知道欧阳修又要放炮了。

    果然下面欧阳修便认为。

    ‘仁宗皇帝年近五十,在位三十年,尚未立储。

    这在封建宗法时代是最令天下人心不安的一件大事。

    仁宗原有三位皇子,但都相继夭亡。

    欧阳修建议在宗室之中选择一人作为皇子,以安定人心。

    然后,假以时日,一边考察他的为人,一边等待新的皇子的诞生。’

    又认为‘应大力进用贤才。在《论水灾疏》中,欧阳修特别推荐了知开封府的包拯、知襄州张瑰、崇文院检讨吕公著、群牧判官王安石,他认为这四人都是难得佳士,希望朝廷能够予以重用。’

    欧阳辩点点头,这没什么问题,督促仁宗赶紧立皇子,是如今大臣们的共同想法,欧阳修估计是和富弼文彦博等一起合计过的,问题不大,推荐贤才更是欧阳修干惯了的事情,问题不大。

    只是欧阳修还不罢休,再写了一篇《再论水灾状》,欧阳辩一看,顿时有些心惊。

 第一百一十九章 我不是要害他

    “臣又见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枢密。

    始初议者已为不可,今三四年间,外虽未见过失,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且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

    ……欲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臣言狂计愚,惟陛下裁择。”

    欧阳修的意思是,武臣掌握国家机密对朝廷绝非幸事,加以民间种种离奇的传闻,不能不引起警觉。

    因此建议罢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出知外州,既可以保全狄青,同时也能为国家消除未萌之患。

    “爹,你这是……我听说狄将军是难得的常胜将军,您为何要弹劾他呢?”

    欧阳辩假装有些不解,指着奏疏向欧阳修问道。

    欧阳修停下笔,笑道:“爹不是要害他,而是要保全他啊,以你的才智,应该看得出来才是吧?”

    欧阳辩笑了笑,他心中有猜测,但还是希望从欧阳修的嘴里亲耳听到。

    后世人总有人认为狄青之死是因为欧阳修的弹劾,虽然也有人帮欧阳修说话,但总有人还是固执的认为,狄青就是欧阳修给害死的。

    欧阳修放下了笔道:“难得有空,我便和你说说,这段时间大水淹城,狄青一家避居到了大相国寺,起居都在大殿之上。

    最近满城老百姓纷纷传言,有的说狄青身应图谶,有帝王之相,有的说狄青家的狗头上生角,府上时有奇光闪现……

    呵呵,这真是什么百姓传言?我看着可不像。”

    欧阳辩问道:“那爹认为呢?”

    欧阳修呵呵一笑:“无他,忌惮而已。咱们大宋太祖黄袍加身,便怕有后来人有样学样,所以大宋的枢密使,一般都是由文官担任,这样做的目的是以防武将拥兵自重。

    这样一来,枢密使虽然官位高,但只有调兵权,没有统兵权,而下面的武将正好相反,只有统兵权,但没有调兵权。

    但狄青的情况却非常特殊,他是武将出身,在军中威望极高,担任枢密使后位高权重,掌握了全国调兵之权。

    同时,那些有统兵之权的将领,大多都是对他唯命是从的亲信旧部,如果上下一心、里应外合,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是为什么自从狄青当上枢密使,文臣便普遍不满,弹劾他的奏章如纷纷雨下。

    这一次更是有什么身应图谶,有帝王之相,有的说狄青家的狗头上生角,府上时有奇光闪现之类的无稽之谈,呵呵,构陷伎俩而已。”

    欧阳辩所有所思:“所以爹爹的奏疏是回护狄将军?”

    欧阳修倒过来毛笔,用笔头轻轻敲了敲欧阳辩的脑门,笑斥道:“你个猴头,在这里埋伏着呢,怎么的,害怕你爹爹是个构陷忠良的奸臣?”

    欧阳辩心中轻松了下来,他是很敬佩狄青这样为国献身的军人的,如果欧阳修当真构陷狄青,这会让他很难接受的。

    不过欧阳修是站在回护的角度还是站在自身文臣角度,那就不得而知了。

    北宋开国之初,赵匡胤便定下了重文抑武的国策,武将只可有统兵权不能有调兵权这是太祖祖训,也是宋朝得以长久安于内的本质原因。

    狄青触碰了这道底线,所以文臣惶恐,皇帝猜忌,便注定了悲剧。

    欧阳修和整个文官集团的猜忌也是难以避免的,对于狄青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归宿。

    不过对于狄青本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好接受了。

    狄青生性耿直,他想不开,他憋屈啊,作为武将,他要兵权,他要干实事,他才不想顶着个宰相虚衔,在地方虚度光阴。

    就这样,狄青下放陈州刚刚半年,便嘴生毒疮,抑郁而终,年仅50虚岁。

    欧阳辩心中不忍,脑中突然有个想法像是一道闪电闪过。

    ——

    大雨如注。

    大地已经成了一片黄色的汪洋,无数的杂物在水面上沉浮,不乏有家禽家畜的身体,甚至有人的尸体漂浮。

    在汪洋中跋涉的人们面如菜色,眼睛里面失去了希望,唯有裸的饥饿。

    方如辉在人群中跟着大部队一起跋涉,他眼睛里藏着悲哀。

    他家里有老父亲老母亲,只是一场山洪将他们的房子冲塌,他被卷在山洪中一起卷出不知多少里,再回去找的时候,整个村庄都只剩下一块白地了。

    原本父母还想着今年给他说一门亲事,好好地传承一下香火,而如今,只能凄凄惨惨地跟着其他灾民去汴京寻一条生路了。

    —————

    只是他一路走来,沿路的村庄城镇都跑在黄泥汤里,大多的村庄人都跑光了,有些留守的看到大部队,干脆将家里的棉衣棉被捆好跟在了后头。

    这个大部队虽然每天都有人倒下,但规模却越来越大,等进入了京畿之地的时候,方如辉也不知道这个队伍究竟有多大了。

    京畿之地沿途的县乡,看到他们都赶紧把城门紧紧锁上,不敢让他们靠近,更别说进去了,方如辉心中的愤怒和悲哀越甚。

    不过他心里也很清楚,灾民历来就是不稳定的代名词,人家防着他们也是正常的,如果他家不受灾,看到这么多的外来人,他们也是要将灾民挡在外面的。

    灾民也没有力气闹事,他们最终的目标还是汴京城,那里是皇上所在之地,仁慈的皇帝应该不会让他们饿死才是。

    怀着一点期待,他们继续在黄泥之中跋涉。

    倒下的人越来越多,从各个地方的人汇聚过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包拯站在汴京外城城墙之上,皱着眉头问道:“这是第几批了?”

    王启年张口就来:“包大人,这是第十一批了。”

    包拯脸色沉重的点点头:“施粥棚的米还能撑多久?”

    王启年脸色有些难看:“如果还是以立筷不倒的标准,估计半个月都撑不过去,而且这人越来越多了,估计到时候就只能够撑几天了。”

    包拯点点头:“那就煮稀一点,饿不死就好了,本官进宫找皇上去,总不能让大宋子民饿死在城下。”

 第一百二十章 对就是那个小猴头

    暖阁中,仁宗与几位大臣在议事。

    “……灾民越来越多了,病死的也不少,现在关键是粮食供应也不够了,吃不饱还生病,接下来疫病就要出现了。……”

    文彦博面带忧色。

    “主要是现在的灾民还是附近的灾民,等其他路的灾民也过来,那局面会更加的严峻。”

    富弼也跟着说道。

    一个小太监快步跑进来,站在仁宗附近的老太监赶紧过去,低语了几声,老太监向仁宗汇报:“官家,包拯包大人求见。”

    仁宗赶紧说道:“快请包卿家。”

    包拯一进来就道:“陛下,救济粮告急,还请陛下多拨一些。”

    仁宗看向文彦博,文彦博苦笑道:“开封府的广平仓的粮食已经放得差不多了,外面调拨的粮食还没有到,得等等。”

    包拯问道:“还要多久才能到?”

    文彦博估计了一下道:“河水过于湍急,走河运不太稳妥,道路也被冲毁了不少,要运过来估计得有一个月左右。”

    包拯摇摇头道:“等不了那么久了,现在的余粮都不足半个月了,还只是供应现有的灾民,但灾民每日都很多。”

    仁宗问富弼:“可不可以收购一批粮食应急?”

    富弼苦笑道:“粮价飙升太高,国库里的钱也不多了,买不了多少粮食。”

    一下子暖阁里陷入了沉默,君臣相看无言。

    近些年经济情况越来越差,国库亏空得严重,近几年天时不好,时不时就有水灾旱灾,这几年西面又在动兵,四川调动兵员不少,影响了耕作,张方平奏请减免税赋。

    仁宗问道:“文卿家可有什么办法?”

    文彦博摇摇头:“赈灾救灾尽力而为即可,圣上可有明白这里面的缘由所在,那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仁宗眉头一皱:“文卿家的意思是?”

    文彦博道:“之前欧阳学士、范镇知谏、知制诰吴奎、殿中侍御史吕景初、殿中侍御史赵拚皆有上书,尤其司马光所言臣深以为是。”

    【领红包】现金or点币红包已经发放到你的账户!微信关注公众号【】领取!

    仁宗脸色一下子变得有些难看起来。

    文彦博列了这么多的名字,无非说的就是一件事。

    就像司马光说的:窃以为国家者,政有小大,事有缓急,知所前後,则功无不成。

    议者或曰,当今之务大而急者,在於水灾泛滥。

    是大不然。

    彼水灾所伤,不过污下及滨河之民,若积雨既止,少疏而塞之,则民皆复业,岂能为国家之患哉?然则在於谷帛窘乏。

    是又不然。夫以四海之富,养之有道,用之有节,使良有司治之,谷帛不可胜用也,岂能为国家之患哉?然则在於强敌侵盗。

    是又不然。夫强敌侵盗,不过能惊扰边鄙之民,御之有道,备之有谋,可使朝贡相继,岂能为国家之患哉?

    以臣之愚,当今甚大而急者,在於根本未建,众心危疑,释此不忧,而顾彼三者,是舍其肺腑而救四支也,不亦失乎?借有高才之臣,能复九河之道,储九年之食,开千里之边,而本根未建,尚何益也?况复细於彼三事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司马光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水灾,水灾是会过得,关键在于国家没有储君,储君是国本,国本不稳,才是要出大事的,所以,陛下您还是赶紧立太子吧。

    仁宗忍着怒气道:“咱们还是谈一谈赈灾的事情吧。”

    关于立储这件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