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炒-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了姣好的面容上。
“口感香滑,甜咸交织油而不腻,”
“果然特别。”
“这豆沙与平常吃的豆沙不一样,很不一样。”
“豆沙是我自己磨的,”白锦儿解释道,“寻常用的豆沙不够细,熬制放的蜜糖也太多,影响口感和味觉。如果再和肥肉较多的五花肉搭配的话,容易让人生腻。”
“不错。”
崔娘子肯定地点了点头。
“你的猪肉也特别处理过吧?没有寻常猪肉的土腥味,我吃起来的时候,好像隐隐有些黄酒的味道。”
“是的,我在煮白肉的时候放了些香料和黄酒去腥,之后再冲洗晾凉,就可以去腥且让肥肉不散。”
“看得出来你很是熟捻啊。”
崔娘子看着白锦儿,已经没有刚才的那种戒备了。
“家中只有阿翁,阿翁年岁渐去,所以店中事务基本是我一力操持,”白锦儿笑了笑,“要想挣钱养家,自然是要打起十分精神应对的。”
“不错。”
崔娘子再一次夸奖了白锦儿。
她仔细打量着白锦儿,满意地点了点头,“那日买蜜的时候,我就觉得你是干活的人。今日尝了尝你这粽子,证明我确实没有看错。”
“假以时日,你的功夫必在我之上。”
“崔娘子过奖了。”
白锦儿谦虚地接受了来自对方的夸奖之后,脸上原本淡淡的笑容有些改变了。她的眼珠子一转,抓了抓头,笑容变得有些得意,又夹杂着几丝不好意思,就好像是考了好成绩打算和家长要奖励的孩子,
让她看起来颇有这个年纪才有的天真和单纯。
“那,娘子,”
“咱们刚才说的事情”
崔娘子端起了身边的茶杯,极优雅地呷了一口,没有说话。
看着崔娘子的的反应,白锦儿有些坐立不安。
“崔娘子,”
“崔娘子?”
她压低了声音,带着浓浓讨好的语气。
原本还端着的崔娘子看见白锦儿的这些小动作,一下子噗嗤笑了,手捂着嘴咯咯咯地笑出声来。
她竟自然地伸出了手越过桌面,在白锦儿的头上力道极轻地敲了一下。
“真是个有意思的丫头~”
崔娘子本就生得好看,这一笑愈发的如同桃花绽枝初雪解冻一般,看得白锦儿都呆了。
“罢了,今日也是输给你了,”崔娘子说着从坐榻上站起来,理了理自己的裙摆。
“你且等等,”说完,她留给白锦儿一个背影,朝着后院走去。
白锦儿坐在坐榻上看着崔娘子消失在后院的背影有些疑惑,怎么拿粽子要去后院呢?还不等她想呢,崔娘子又从后院回来了。她手里拿着个粽子,但是奇特的是,那粽子的粽叶竟然有些泛白。
崔娘子来到白锦儿面前,把粽子递到白锦儿手中,
“你运气好,今日那些调皮鬼吃得慢,还剩这么一个赐绯含香粽,只是金桂蜜没了,抱歉了。”
“才刚冰好的,也不必用盘子里,你就直接这样吃吧。”
白锦儿伸手接过,果然入手冰凉。
“多谢娘子了!”
白锦儿感激地说道。
剥开手中的粽子,露出其中晶莹的糯米,和白锦儿的两个冷粽不同,崔娘子家的赐绯含香粽明显冷藏的时间更长,糯米上面挂着仿佛水晶般的碎冰,在光线下折射出好看的七彩色。
也忙不上多说什么,白锦儿急不可待地咬了一口。
舌尖最先品尝的是冰凉,让白锦儿回想起前世超市里卖的糯米冰糕——可是这样的冰凉并没有本能反应觉得的那样坚硬,反而咬破外层的冰花之后,里面的糯米口感软糯的难以置信。
碎冰在口中炸开,让在这炎炎夏日里受了苦难的唇舌顿时欢呼雀跃。
白锦儿都有些舍不得咽下去了,口中的糯米;直到冰花化开,白锦儿才依依不舍地把它咽了下去。
还不等吃第二口,面前被咬破的粽子的已经散发出一股很独特的香料香气,这股香气先是过了冰凉的糯米才出来,丝毫不会让人觉得有腻人的感觉,反而如春风拂面,甚是舒爽。
白锦儿低头看了一眼,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其中的馅料有些偏红,好像是果酱状态的。
“怪不得叫赐绯含香粽”
白锦儿小声嘟囔。
馅料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甜腻,反而是酸甜口味的;香甜味道过了之后舌根竟然还会回甘,而不像平常的甜味过了之后口中便索然无味或者甚至是发苦,还有一种,白锦儿很熟悉的清凉感。
似乎放了樱桃,薄荷,还有其他的东西,白锦儿尝不出来。
即使不放金桂花蜜甜味也绝对足够了,白锦儿心想,说不定放了金桂蜜,还会夺了粽子原本的甜味。
“如何?”
“可符合你心中所想了?”崔娘子眉眼含笑地看着白锦儿。
把手里的粽子吃的干干净净,白锦儿甚至连粽叶上沾着的几粒米都拣了吃了。
“不愧是名动益州的崔家粽子,”
白锦儿抬头看着崔娘子,十分敬佩而真诚地说道:
“娘子的手艺,我实在不知如何夸奖了。”
“真是个小滑头,”崔娘子笑道,“你不过十二岁就已经如此厉害,我想啊再过个几年,估计你就要将我甩在身后了。”
“说起来你也真是有自信,就这么肯定我吃了你的粽子之后,会把已经不卖的粽子,分给你?”
“我也没有十分的把握,”
白锦儿眨了眨眼睛,
“只是,我的心底有个声音告诉我,要试这么一试,”
“那日与崔娘子短短的交谈中,不知为什么,我就觉得崔娘子会这么做的。匠人本色,若是遇到可交之人,即使只是个稚嫩孩童,也不会放过吧。”
“好一个匠人本色,”
崔娘子听见白锦儿说的这句话,双眼登时放光。
“古来说到匠人,无一不是指那些刻凿工匠,殊不知我们烹饪者,亦可称为匠人。这木灵石心上雕琢,与我们果蔬兽禽上做花,又有何区别呢?我们亦有易牙,传于煎、熬、燔、炙之术,亦有庖丁,片刀分牛之术震惊天下。”
“民以食为天,用心烹调每一道菜肴,使饥者饱腹,使食者满足,这不正是我们的匠人之心吗?”
崔娘子说到情动之时不免声调激昂,随后才像是想起这儿还有个白锦儿,白皙的脸蛋顿时有些泛红。
她摸了摸自己的发髻,有些不好意思的笑道:
“抱歉,这把年纪了还有这般言辞,让你见笑了。”
“不不不,”
白锦儿赶忙摇头,她看着崔娘子的眼神,也闪烁着明亮的光。
“娘子竟有如此想法,我十分佩服。实不相瞒,我其实心中也,也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也想着有一日能靠着自己的厨艺,在锦官城博得一份自己的天地。甚至,在长安城,或许,也可以”
“可以的,”
崔娘子出言鼓励,她看着白锦儿的眼神温暖而坚定,
“只要你想并为之付出,没有什么事不可以的。”
“嗯!”
白锦儿和崔娘子四目相对,心中所想,皆在不言之中。
“话说小丫头,你方才跟我说,你出来是干什么来着?”
“”
“糟了!”
第四十四章 赶上了!
“好!好!好!”
“快!快!快!”
“好——”
护城河畔人头攒动,呼声鼓声响彻云霄,震得人头脑发聩,耳膜嗡嗡作响。河面上,几条装饰或是华丽阔奢,或是别出心裁的龙舟正乘浪破风,纷纷朝前奔去,只为拔的个头筹。
而岸边围满了观赛的人群,男女老幼无不挥舞着手中的旗子飘带,为自己支持的龙舟加油打气。不时传来骁卫维持秩序的呼喝声。
陶阳和石玉宁坐在赛程尽头的事先搭好的凉棚里,石玉宁整个人摊在坐榻的凭几上,手里拿着个做工精致的糕点,一边看着远远的河面。
“不知道是还有多长时间才到我们这儿呢,”
石玉宁咬了一口手中的糕点,再仔细地拍去身上的粉渣,
“哎,你们家压的那条龙舟会赢的吧?我可是把自己的私房钱都压上去了,到时候万一赔个血本无归,你可得补偿我啊。”
陶阳的注意力依旧放在那条和城中来往的小路上,听见石玉宁的话,他瞥了他一眼,淡淡地说道:
“《唐律疏议》卷第二十六,杂律,凡三十四条,诸博戏赌财物者,各杖一百。”
“咳咳,咳咳,”
石玉宁被自己吃的糕点呛到,赶忙喝了一口水,拍着自己的胸口。
“你这人,真是一点玩笑都开不得。”
看着陶阳又恢复那种怅然若失的神情往城里方向看去的时候,石玉宁摇了摇头,又重新拿起一块糕点,继续悠闲地吃起来。
这时,远方”咚咚,咚咚“的鼓声,逐渐接近了。
”来了!“
石玉宁顿时翻身坐起,双手撑在桌面上,头拼命地朝凉棚外伸着,原本平静的护城河河面上,远远地看见有几个彩色的小点,正朝他们这个方向过来。
“三郎三郎你快看!是封家的龙舟!”
随着石玉宁的喊声,果然,从远处的河面上,一艘龙舟一马当先的冲在前面,远远地把其他龙舟甩到身后;船前方的大龙头高高扬起,须发根根分明,看上去甚是威武,雕工精细,看着就栩栩如生;船体形似柳叶,上坐十二个彪形大汉,各人手执船桨,节奏分明地拨动着水流。
而船体中央的中龙旗位上扬着一柄绿地红穗的大旗,上面用黑色的线绣着大大的一个“封”字,
正是陶阳他们家所压龙舟。
“来了来了!三郎!封家的船是头名!”
石玉宁看上去比陶阳激动多了,他的整个身子都快伸出凉棚去了,如果不是身边的仆从上来把他拽回去,可真怕他就这样掉进河里。
“来了来了!”
岸边顿时聚集了一堆一路从前面跟过来的群众,他们显然也看见了封家龙舟的绝对领先,加油声和怒骂声混杂在一起,像是盘纠的烟火气,在河面上盘旋。
近了,近了,
封家的龙舟在靠近终点的地方不仅没有减速,反而像是船底生风一般地越来越快,径直奔着终点冲去。
在沸腾的人声之中,封家龙舟冲过了早已经拉好的红绸。
“恭喜封家龙舟拔得头筹!”
岸边的裁判早已经从树下的凉凳上冲了下来,他手中拿着一面红色的小旗子,奋力地挥舞着,同时用尽自己最大的力气,朝每段距离的牙使报信。
“恭喜封家龙舟拔得头筹——”
“恭喜封家龙舟拔得头筹——”
一传二,二传三,三传四,各牙使的声音,回荡在锦官城郊外的上空。
“太好了太好了!三郎!”
石玉宁整个人都从坐榻上跳了起来,他双手按在陶阳的肩膀上,用力地摇晃着自己小伙伴的肩膀。
“你看到了吗三郎!封家龙舟拔得头筹了!”
说着,石玉宁又蹦了起来,在坐榻上来来回回蹦着,打了一套奇怪的“拳法”。
“太好了!我的私房钱翻了整整一倍!”
“耶!”
和激动的石玉宁相比,陶阳看上去可就冷静多了;不如说是,他的眉头之间,反而多出了一丝忧色。
其实他恨不得这比赛再结束的慢一些,因为,白锦儿还是没有来。
“怎么了三郎?你看着不怎么开心啊?”
沉浸在自己的欢乐里的石玉宁总算是发现了朋友情绪的不对,他盘腿在陶阳身边坐下,看着陶阳的脸,
“你担心丫头她赶不到?”
陶阳的眼睛再一次望向小路的尽头,在那里,依旧没有出现他焚心思想的人。
“比赛已经结束了,待会儿,我就要上船了。”他说话的声音淡淡的,但是仔细听的话,会发现的他的语气里满是忧愁。
石玉宁也不知道说些什么,他心里也疑心为什么这么久了,白锦儿还是没来;虽说今日城中人多,但是从西市出来到这郊外,时间是绝对足够的了。
“莫不是路上遇到什么事情牵绊住了?”
陶阳小声喃喃道。
“三郎!”
还不等两个少年讨论些什么呢,凉棚外,就听见了陶阳母亲呼唤他的声音。
陶金氏身着华服头戴簪钗,腰间一串珍珠身链随着步履踏动微微摇晃,愈发显得人风姿绰约。
她来到凉棚前,对着陶阳说道:
“你阿爷叫你过去呢。”
陶阳眼底闪过一丝惊慌,他下意识地看了石玉宁一眼,似乎是想叫石玉宁帮他;石玉宁会意也赶忙开口:
“陶大娘子”
“呀,四郎也在这儿呢,”
石玉宁话还没说完,就被眉眼含笑的陶金氏给打断了。
“你阿爷也和我们在一起呢,你便与我们同去,陈公他们也在,你阿爷也定是愿意见你同陈家郎君们来往的。”
不仅没帮上陶阳,石玉宁反而还把自己搭了进去。
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很尴尬,石玉宁看了看身后的茗儿,茗儿赶忙低下了头,装作没有看见的样子。
“哈哈哈哈”
石玉宁艰难地笑了,
“那我便与大娘子同去吧”
少年们垂头丧气,乖乖地跟在陶金氏的身后,朝着龙舟停泊的地方走去。
“到时上了船便只管弹琴,等一曲终了,便是到了地点了,封老板会将你放下船的,我与你阿娘,在那里等你。”
“知道了。”
陶阳的父亲是个颇英俊的男子,面容净白无须,看上去不过三十岁出头些,头上用月青色的发带束发,陶阳与他有八分相似。站在陶阳面前,父子俩人竟可称一时双璧。
陶阳脸上依旧没什么精神的样子,陶隐竹发现了,微微皱眉,
“怎么,你有心事?”
听见父亲的询问,陶阳猛然清醒。他赶忙摇了摇头否认。双眼看着自己的脚面,不让父亲看见自己的眼神。
陶隐竹的眼底闪过一丝疑惑,他抬头望了望四周,又低下头,对着陶阳说道:
“前几日和你说这事的时候,你还很是欢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