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见刘弘缓缓站起身,面色略有些尴尬的揉了揉喉颈,然后微整面色,面单愠怒道:“郎中令曹岩,枉顾律法,聚众醉饮;后更行差就错,剑损高庙!”
言罢,刘弘满目凶光的扫视一圈殿内,待等所有人都愧疚的低下头,方面色一转:“幸其心思悔过,于廷尉诏狱引咎自尽。”
“其长兄平阳侯窋,亦疚于未教之过,以死谢罪。”
摆出一副略显感怀的面色,刘弘长叹一口气:“平阳侯,乃太祖高皇帝亲封之功臣,朕本不欲怪罪,岂料靖侯竟自寻短见,徒使朕哀”
说着,刘弘便抓起衣袖,满脸哀愁将眼角的泪珠擦干,满带惆怅的坐回御塌。
看着刘弘脸不红心不跳的哀悼曹窋,饶是跪坐于灌婴身后的柴武,也是痴楞许久,才勉强按捺着抽搐着嘴角,随殿内百官一同起身,躬身拜道:“陛下节哀”
刘弘却是自然的再叹口气,手掌狠狠拍在大腿之上:“朕知!”
“朕为天下百姓民父母,自当以社稷为先,以宗庙为重;纵哀于靖侯之亡,亦不可枉顾天下苍生!”
含泪言罢,刘弘便真如十三四岁的少年般,大咧咧的抹了把眼泪鼻涕,强自坚强道:“靖侯物故,朕心甚哀;然御史大夫者,位三公之重,不可一日无主。”
“朕以此未壮之年以临天下,实不明于朝中贤达。”
说着,刘弘便稍侧过头,面向左侧微微一拜:“还请丞相教朕,今吾汉家之士,何人可当御史大夫之职?”
正安然跪坐的陈平闻言,只好起身来到殿中央,向御阶之上躬身一拜:“禀陛下,御史大夫者,身系监察百官,代天巡视天下郡国之要;臣得陛下恩幸,以为丞相之职,亦于御史大夫监察之列”
闻言,刘弘眼角微不可见的一抽,旋即轻声道:“丞相所言有理。”
按道理来讲,陈平说的也没错御史大夫作为名义上的官员检查机构,在理论上,确实是有监察丞相的职权。
但问题是:一个看上去光鲜亮丽,实际上只负责储备官员档案的御史大夫,真有那个胆子去查封建社会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丞相?
简直荒谬!
御史大夫能在丞相面前保证不怂,都已经算得上是有担当了真当谁都是晁错,能以九卿之身,就在朝堂上对丞相抱以老拳,那就太高估官僚阶级的尿性了。
排排坐,红果果,才是官场常态!
而御史大夫的人选,早在飞狐军出现在长安城外,刘弘和陈平二人夜弈于安门之上,双方就已经达成了默契:张苍官复原职。
陈平此时却又以避险为由,拒绝出头提议张苍任御史大夫?
略作思考,刘弘便暗自苦笑一声:果然,不能低估古人的智慧啊
在飞狐军仍旧驻扎于南营,政治地位近乎于周勃持平的飞狐都尉柴武跪坐于朝堂,甚至政治格局在高庙事件后,逐渐向刘弘倾斜的现在,陈平自然不可能蠢到出尔反尔,在御史大夫任命一事上,给刘弘添堵。
陈平之所以装傻,只怕是看出了刘弘地用心借陈平之口,将张苍推上御史大夫的位置,为张苍官复原职的合法性背书!
当然,刘弘也可以大咧咧站出来,说要让张苍做御史大夫;但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的要扯出一件刘弘十分不愿意面对,也不太好处理的问题。
官复原职?
哦,对哦,张苍以前确实是御史大夫来的。
那他是因何被罢免?
刘弘当然清楚:张苍被罢免,纯粹就是王陵不肯向吕后低头,顺带着,张苍也被吕氏划入不可拉拢的阵营,遂被免除御史大夫之职。
但即便是在吕氏之事已有定论的现在,刘弘也要竭尽全力,避免关于吕氏的话题出现。
不然,刘弘任命张苍为御史大夫,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足以让刘弘失去现在所有的优势!
御史大夫张苍被罢免的诏书,是吕后亲自下达!
第0114章 老骥伏枥
不过,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手上永远都不会只有一个方案。
受高庙事件的影响,刘弘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已经随着朝中羽翼的剧增而逐渐上升;虽然还没到圣心独断的地步,但这种不方便亲自出面的事儿,刘弘也已是有了代为出头的爪牙。
只见刘弘淡笑着坐回御塌,左侧的文官之班中,便走出一道陈平这辈子都不想看到第二次的年迈身影。
“安国侯臣陵,启奏陛下!”
早在做出借陈平之口,让张苍顺理成章的官复原职,恢复御史大夫职位的决定时,刘弘便已经做好了陈平不配合的准备。
反正这个事只要不是刘弘亲自开口,那无论谁说都无所谓;不过是提出者地位越高,遇到的阻力越小而已。
丞相不开口,帝师开口总可以了吧?
王陵此时虽赋闲,理论上连一个旁门佐吏都支使不动,但若要是论政治话语权,光是一个故皇帝太傅的身份,王陵就能甩丞相陈平好几条街!
要知道,这可是以孝治国,万事以孝为先的汉朝。
撇开刘弘的皇帝身份不说,王陵作为刘弘原主的老师,在这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时代,几乎可以算刘弘半个父亲!
陈平算个老几?
汉家立国至今,出过几个丞相?
算上陈平在内,都已经是第五任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刘弘长达四十年以上的政治生涯,也起码还要经历除陈平外的三任丞相。
而皇帝太傅,不光刘弘一生只王陵一人,整个西汉从文帝开始,都再也没有过皇帝太傅一职了。
只见老王陵缓缓迈着沉重的步伐,昂首挺胸的来到殿中,毫无顾忌的站在了陈平身前半步的位置,对御阶之上拱手一拜。
“自孝惠皇帝大行,吕后身负恶疾,无以临朝,朝中百官任免,便俱掌于吕氏逆贼之手!”
“平阳靖侯虽功臣之后,然其得位,亦乃临时之选;吕后诏令靖侯所任者,乃守御史大夫,非御史大夫也。”
侃侃吐出昨日与刘弘商议好的细节,王陵暂缓话头,稍捋了捋有些浮动的气息:“今吕氏逆贼尽亡,臣愚以为,当复任故御史大夫,北平侯苍,或为善”
随着王陵再一次气喘吁吁地止住话头,刘弘和殿内百官都不约而同的微皱起眉。
看着王陵说三句喘两息的模样,刘弘不由有些担心起王陵的身体状况。
“太傅劳苦功高,赐座朕右!”
老王陵,只怕是没有多少日子了
对这位呕心沥血,为汉室立下汗马功劳,即便是在自己最危险最弱小的时候,都能保持全部忠心的老臣,刘弘能做的,只有多给他一些荣誉上的弥补。
赐座于君侧,王陵配得上这份殊荣!
在刘弘身后侍立着的虫达稍一挥手,御阶下的侍郎们还没来得及动身,就见朝班右侧,柴武身后的年轻小将走出,从殿侧取来一只蒲团,自然地躬身走上御阶,将蒲团放在刘弘所坐的御塌侧后方,向刘弘躬身一拜,便径直走回柴武身后。
王陵感激的对柴武稍一拱手,便在刘弘温和而又有些哀伤的目光中,由殿内侍郎搀扶着,一步步走上陈木御阶,颤巍巍来到刘弘身旁。
“臣,谢主隆恩!”
听着王陵语气中夹杂着的杂乱气息,刘弘哀叹一气,将王陵扶起,送到蒲团之上跪坐下来。
看着刘弘对王陵的举动,殿内百官心中嫉恨之余,不由品味着方才发生的一切。
柴武带来的那个小将,绝对不是小鱼小虾!
能在刘弘没有下令的前提下,自发的取代刘弘交代殿内郎中的工作;不止殿内侍郎都没啥意见,就连御阶上的刘弘也面色如常?
结合此前种种,百官对这个小将的身份隐隐有了猜测。
在今日上朝时,发现殿内多了许多面生的侍郎,百官便已经猜到:宫禁,只怕已经被驻扎于南营的飞狐军接管。
而那小将军伍出身,看上去又和柴武亲密无间,应该同为飞狐军出身。
再看看殿内,飞狐军出身的侍郎们,目光中隐隐带着对那小将的服从
结合种种,那小将的身份呼之欲出新任郎中令,非其莫属!
甚至于,此时殿内侍立着的郎官们,都很有可能是那小将在飞狐军时的部下!
在这种情况下,那小将成为郎中令之事,已经是板上钉钉。
不过,有心思去猜令勉身份的,无疑都是些在早朝没有自主发言权的小虾米;真正的大佬,都在品味着方才,王陵那番话中暗含的信息。
西汉任何官职,只要在前面加上一个守,其权重就将大大折扣守,其实就是代理的意思。
曹窋的守御史大夫,就可以理解为代理御史大夫。
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代理某职的举措,是出于被任命者资历不足,为了避免该任命受到质疑,才将其任命为代理某官;不过只要本职工作能做好,被任命者再熬够资历,就早晚可以取掉官职前的那个守字。
但王陵在曹窋羞愧自尽的现在说出这件事,其意味就不一样了曹窋,本来就是吕后她老人家找不到合适人选,才暂时顶上去的备胎而已!
吕氏逆贼尽皆授首,当事人曹窋也已羞愧自尽,那王陵说是这样,那就必须是这样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而王陵早在诛吕之事后,就毫无遮掩的坐实了保皇党的身份;王陵嘴里说出的每一句话,其实都可以直接理解为:这句话是皇帝刘弘的意思。
那样一来的话
陛下是只想借着官复原职的由头,将张苍腿上曹窋留下的御史大夫之位,还是想大清算,真的将朝堂格局彻底恢复到张苍任御史大夫时的样子?
这,才是殿内百官忧心所在。
如果是前者,那百官自是无话可说且先不论王陵刘弘这个说法站得住脚,哪怕站不住,也不是随便一个千石、六百石的小虾米可以提出异议的。
真正有资格提出质疑的,无疑是坐在最前面的九卿,以及三公。
果不其然,在殿内众人,包括刘弘满怀期待的目光中,一道身系青绶的中年人站起身,来到了殿中,站在了陈平身后。
“陛下,臣以为,安国侯之举,恐有任人唯亲之嫌!”
第0115章
任人唯亲,一个十分有趣的道德谴责。
在汉家政坛,王陵跟张苍如师如父的关系,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王陵提议让张苍官复原职,重任御史大夫,确实有内举不避亲的嫌疑。
但即便如此,刘弘的面色也是肉眼可见的黑了下去;半秒之前还满是温和的目光中,也已带上些许尴尬。
说出这句话的人,正是即将要被封侯,成为第一批由刘弘恩封为彻候的当朝九卿,治粟内史:刘揭!
按道理来讲,皇帝亲自封的彻候,基本与心腹臂膀画等号;将来死后,是有资格与皇帝合葬的。
也就是说,将来刘揭死后,会葬于刘弘的帝陵之侧,以示于阴曹亦为君臣之意。
即便撇开这层关系不说,光是名字里的刘姓,刘揭就该天然的站在刘弘一方,成为刘弘最坚定地支持者才是。
但此时此刻,这位大汉九卿、治粟内史,刘氏宗亲,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大摇大摆的站出来,职责明面上由帝师王陵提出,实际上则是皇帝刘弘授意的决策任人唯亲
刘弘此时,只觉得脸火辣辣的痛!
前时追系花的时候,刘弘都没这么舔狗!
看着刘揭满脸庄严肃穆的面色,刘弘顾不上维持温煦的笑容,眼角微微眯起,语气耐人寻味道:“朕若未记错,高庙之事,内史也是逃不开干系?”
“内史三部中郎将,如今可是无人为首?”
中郎将,秦始设,分五官、左、右三部中郎将,分统郎官,号为三署,隶属内史;三中郎之上设中尉一人,秩千石,位内史之下。
郎中令,职权是统领宫中侍郎,中郎将又统郎官,归中尉掌控;看上去,郎中令和中尉的职权似乎是有些重叠。
但实际上,郎中令和中尉,一般都是各司其职,甚至不会有太多机会有政务来往。
郎中令,专门负责皇帝的安危,所以,类似于皇帝的专属保镖队长;而中尉,则负责都城治安,类似于武装部长。
虽然掌下都是郎官,但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类群体:郎中令手中的侍郎官,基本上都是被皇帝恩荫为郎,负责贴身护卫皇帝的勋臣子弟;或是訾官为郎,在宫中打杂,起草文书,撰抄文档的商宦子弟。
而中郎将所掌之郎官,则俱是皇帝自各地军队提拔,意图栽培一番,作为军官培养的军中勇士。
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就是在对匈奴的战斗当中立有战功,被文帝刘恒看重,任为中郎,并逐步成长为汉家的大将。
所以,为了区分郎中令和中郎将属衙的郎官,一般称郎中令所属郎官为侍郎,称中尉所属郎官为中郎,另设统领三人,称中郎将。
当然,作为帝国军官人才培养基地,通常情况下,能成为中郎的人不会太多,而中尉又肩负着代表内史担负都城治安的职责,需要大量的人手;所以通常情况下,中尉属衙由五官、左、右三位中郎将为将领,数十上百名中郎为军官,北军将士为士卒组成。
实际上,周勃现在以太尉之身直接掌控北军,本身是不符合规矩的按制,应当是由中尉掌控北军,负责长安城的治安、城防:卫尉掌控南军,负责未央、长乐两宫的宫禁。
所以通常情况下,中尉还兼任北军的统军将领,卫尉兼任南军的最高主将。
而前段时间,高庙出了差错,负责长安城防治安的中尉,根本逃脱不了干系;中尉又隶属内史,内史同样也不可能逃得脱!
见刘弘满脸意味深长的看过来,刘揭心底顿时一虚,愣了半拍,便被一旁的刘不疑抢了先。
“禀陛下,高庙之事,中尉坐渎职,流千里。”
闻言,刘弘长哦一声,似有些纠结的低下头,喃喃自语道:“中尉亦出缺啊”
话音刚落,周勃和陈平不约而同的面色一紧!
周勃之所以能毫不费力的将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