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明白各种缘由,刘弘不由黯然失笑。
“还请将军直言:若双方兵力对等,战损当如何?”
只见柴武略作沉吟,才迟疑道:“若是边军俱城而守,自损一千,亦当可杀敌八百。”
言罢,柴武脸上便自然地带上了一丝傲然:“若是飞狐都尉部,大抵可以一敌二”
听着柴武的讲解,刘弘点了点头:这才对嘛!
寻常部队对匈奴人大概四六开,精锐部队如飞狐军,能做到六四开,这才正常!
如若不然,真像战报所写的那样,每杀死一个匈奴人,汉军就要损失二十到四十个边防将士,那还怎么玩?
不过,对于此时只认首级的军功计算方式,刘弘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军功的计算方式,涉及军制。
如果刘弘打算修改军功计算方式,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就太多了。
光是以刘弘这么一个军事小白的角度来看,军功计算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数不胜数。
如果不以首级计算,那如何证明没有人虚报战功?
再者,如果不以首级计算,那必然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两个甚至三个四个弓弩兵,指着一个被弓箭插成刺猬的匈奴人尸体,都说这个人是自己杀死的;那这军功,算谁的?
还有:如果不按现在这样,以净斩首来计算军官战功,又如何保证勋贵不会将家里的草包塞到军队,滥竽充数,用底层士卒的命,去换军功?例如让一千士兵去送死,好为自己获得斩首五十级的战功?
这一切,都需要长久谋划,反复讨论,才能得出可行方案;而修改完善的过程,也不是刘弘一个门外汉能搞定的,需要对军队足够了解的大佬参与讨论。
再说了,刘弘此时连南北军都无法完全掌控,谈何插手军队?
即便是要改军制,那也是以后,刘弘掌权之后的事了。
想到此,刘弘便直入主题:“那依将军之见,今边墙之所患,当以何为最?”
PS:EMMMM私事儿。
佐吏平时一般不求这求那,但这推荐票是真的有点少,佐吏心里有点没底。
要是书还看得上眼,看官就赏几张推荐票,让我也乐呵乐呵?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众乐乐不如我乐乐嘛!
第0105章 边墙之患
“今边墙之首患者,乃军粮之缺!”
斩钉截铁的说出自己的看法,柴武便目光灼灼的看着刘弘,等待着刘弘地答复。
凌晨时分,柴武派人拿下杜氏满门之后,在杜氏分散于关中的二十多处庄园中,搜集出将近六十万石粟米!
作为手握兵权的重将,柴武自是不敢动私藏这批粮食的主意;不过,旁敲侧击的争取一些军粮,还是有可能的。
刘弘闻言,却是陷入沉思之中。
汉初边防部队军粮紧缺的问题,严重到在史书上都有所记载:文帝十一年,太子舍人晁错呈上论贵粟疏,其中便提出了纳粟授爵之法。
百姓向边塞输送一定数量的粮食,便可以换得相应的爵位,或者赎罪。
而这个想法的提出,源自于文帝刘恒的一个愁苦:边防部队明明具备不低的战斗力,却总是因为军粮的问题,而丧失将匈奴入侵者包围歼灭的战机。
光从这便能看出,汉初边军军粮紧缺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身为后世人的刘弘也很清楚:充足的军粮,不仅仅是军卒战斗力的保障,也是军队保持忠心的前提;肚子都吃不饱的兵士,即便可以为爱发电,热爱祖国,也不会有力气在战场上杀敌。
而在现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边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出问题的。
沉吟片刻,刘弘便疑虑道:“若朕拨钱若干,许边墙之将官购粟,以充军粮”
话还没说完,刘弘便自顾自摇了摇头对军队而言,刘弘要时刻保证恩出于上,即:军卒必须无时不刻的体会到,自己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刘弘给予的。
如果拨款,允许边防将领自己去买粮,就有可能导致底层士卒会产生一种错觉:军粮都是将军去买的,是将军给的。
在这个没有电报,信息靠八百里加急维持的年代,刘弘绝对不能让这种事发生。
这样说来,晁错的提议,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了
“军粮之事,待朕思虑再言;除此之外,可另有隐患?”
既然短期内无法解决,那就只能将军粮的事先放下;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边墙的稳定。
闻言,柴武心中暗道一声可惜,心下也大致明白了刘弘的关注点。
“陛下,今边墙戎卒几近二十万,然边墙甚广;胡虏每攻之,必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而边军过于分散,无从合兵一处。”
“贸然合兵,则有顾此失彼之虞。”
说着,柴武面色也是郑重起来:“太祖高皇帝设飞狐都尉者,亦念及此,方令臣为边墙之犄角,胡从何来,臣便支援何处。”
听着柴武解析边防局势,刘弘的眉头渐渐凝结在一起。
情况,比刘弘想象中还要严峻。
二十余万边防大军,零零散散分布在长达近万千里的长城一线,即便按每十里一处据点来计算,也不过二百人一队。
这样一来,边防部队的作用与其说是守卫者,倒不如说是报信的哨卫真有匈奴人入侵,二百人的作战小队,根本就不够匈奴骑兵集群塞牙缝!
更何况,长城一线的守军,根本不可能处于方圆十里没有支援的境地;而是二里一烽,五里一燧!
也就是说,汉家二十万边防大军,其实就是散落在整条长城上,每队不过几十人的哨兵;哪里受到入侵,都只能由飞狐军驰援。
这就使得,飞狐军对边墙防御,具有无与伦比,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唉”
哀叹一起,刘弘不由满脸苦涩起来:“朕本以为,可调卿入朝,以助朕一臂之力呢。”
但现在看来,柴武根本不能动!
非但不能召回长安,还要大力支持,才能保证朝局不甚安稳的这几年,边墙能别出岔子。
柴武闻言,心中却是警铃大震!
陛下这意思,莫非是忌惮吾兵权太重?
下意识的摸了摸怀里的衣带血诏,柴武心中不由紧张起来,便试探着开口道:“若陛下以为,臣当入朝,那臣自当奉陛下诏谕”
对于柴武目光中的审视,刘弘却是毫无发觉;只烦躁的起身摆了摆手:“今朝野动荡,边墙不容差池,非将军领飞狐军镇边不可。”
见刘弘不似作伪,柴武才稍稍安下心来:“伏唯陛下作威作福。”
不过此事,让柴武萌生了一丝隐退的心思刘弘或许是无心之语,但柴武却是听进去了。
衣带诏之事,虽说是柴武奉诏行事,但归根结底,还是坏了规矩;小皇帝心里未必没有芥蒂。
趁这个机会让出兵权,入朝从政帮帮陛下,换个好印象,倒也不算差
如是想着,柴武便稍一拱手,试探着道:“陛下虽幸,然臣年事已高,还请陛下早做筹谋,以定飞狐军继任之选。”
刘弘稍稍诧异的回过头,见柴武略带些心悸的面色,也逐渐回过味来,不由发出一阵苦笑。
就连现在近乎毫无权势的自己,随口一句话,都能吓得柴武拱手让出兵权
封建皇帝的威权,果然深入人心!
再看向柴武,刘弘目光中隐隐带上了钦佩手握重权,却丝毫不眷恋权势,进退自如
柴武,是个人物!
装作不经意的回过头,刘弘淡然开口道:“将军之见,何人可担飞狐军之重责?”
只见柴武脸上顿时带上了一片了然:“臣愚钝,还请陛下钦点。”
看着柴武略带些失望的目光,刘弘暗自摇了摇他真没有想抢飞狐军兵权的意思啊
柴武无论是能力,还是政治立场,都足以让刘弘放心!
淡笑着摇摇头,刘弘不再拐弯抹角:“朕年幼,又如何知此等军国大事?”
尽量以最亲和的语气说出这句话,刘弘目光中便带上了鼓励,继而道:“将军久行军伍,当于军中事务知之甚详。”
说着,刘弘稍一躬身,由衷拜道:“还请将军不吝举贤。”
琢磨不定许久,见刘弘目光中满带着诚恳,柴武才稍稍放下疑心,道:“边军将官之事,臣本不该议论”
说到一半,见刘弘目光中明显的带上了不愉,柴武赶忙止住话头,吐出了心中最满意的那个名字:“臣以为,飞狐军强弩校尉令勉,或可担此重任!”
第0106章 郎中令勉
听到这个人名,饶是习惯了历史名人出现在身边的刘弘,面色也是稍稍一变。
在原本的历史上,令勉就是以文帝任命之车骑将军、飞狐都尉的身份出现。
在发出那封衣带诏时,刘弘甚至为此担心过:根据史记记载,汉室的飞狐、霸上、细柳等常备野战军,是在文帝中期建成。
但当时情况着实危急,刘弘只能冒险一试验证飞狐军真如自己的猜测般,早在刘邦创立天下后不久,就被驻扎在了飞狐迳,以防备匈奴人的入侵。
事实证明,刘弘所料无差:飞狐军,根本不是如司马迁所言那般,被文帝刘恒一道诏书拉起来,再塞个中大夫令勉过去做将军,就成为天下强军的。
在历史上,令勉以中大夫的身份,被任命为飞狐都尉;但现在看来,令勉早就在飞狐军服役,并被第一任飞狐都尉柴武举荐给了文帝刘恒。
历史上,柴武入朝任大将军后,身为继任者的令勉,非但没有让失去柴武的飞狐军战斗力下滑,甚至首创性的为飞狐军注入了封建史上的第一股军魂京观!
凡飞狐军所过之处,必有敌首垒筑之京观!
这么说来,柴武的推荐十分客观令勉,绝对可以担起飞狐都尉的职务。
想到这里,刘弘顿时眼前一亮:“既如此,不若迁令校尉任飞狐都尉之职,将军入朝,以随朕之左右?”
既然飞狐军有了继任人选,那柴武自是可以放心入朝了哪怕不能如历史上那样成为大将军,也可以为刘弘赢得不小的军方话语权。
却见柴武顿时犹豫起来,纠结道:“校尉令勉,确有都尉之能;然此资历不丰,陛下贸然简拔,恐难以服众”
言罢,柴武斩钉截铁的点点头,满脸正色道:“臣愚以为,校尉令勉,当再历练数年,方可继任臣之职。”
闻言,刘弘满怀期待的面色顿时一淡,也不由点了点头。
校尉和都尉,虽然只差一级,但并不是说校尉升官,可以直接升为都尉的。
校尉,顶天了不过是个武将;都尉,则已经属于帅的范畴!
没有拿得出手的个人履历或战功,根本不可能有人能从校尉直接升为都尉!
恐怕原本的历史上,令勉从中大夫的位置折道升任飞狐都尉,便是因为这个原因资历不深,难以服众。
华夏,无论是此时的封建社会,还是后世的现代社会,都具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征人情世故,排资论辈。
此时虽然还没有后世那般,明确的规定某官职需要多大年龄,但还是有着类似先来后到的潜规则。
飞狐都尉,身系北墙安危,光从柴武此时的将称上将军就可以看出,其主将的地位有多高。
在历史上,飞狐军的主将,更是被文帝提拔到仅次于大将军的车骑将军一级!
车骑将军,是个什么级别?
历史上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其将职就比车骑将军高小半级,就足以全盘掌控对匈奴的一切战事了!
而这种高级将称,绝对不是一个三十,甚至四十岁以下的毛头小子可以担任的;起码没有服众的战功之前,是无法服众的。
即便是历史上的冠军侯骠骑将军霍去病,其第一次率军出征,所掌者也不过精骑八百而已;有了赫赫战功之后,才一步步累功成为骠骑将军。
所以,即便刘弘十分鄙视这种排资论辈的现象,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要想让令勉接班柴武,就必须让令勉熬够资历。
起码,也要在中枢镀层金。
心中有了决断,刘弘便径直开口:“既然令校尉尚需历练,朕意,留校尉令勉于长安,任郎中令!”
曹岩,已经是必死无疑;空出来的郎中令,刘弘不可能再让陈平拿了去。
但占坑归占坑,那也得刘弘手上有能用的人才可以
刘弘现在,可是惨到让刘不疑一个人占着两个九卿的坑了!
但凡手上有一个能用的人,刘弘都不至于如此狼狈。
就连身为原北军射声校尉的秦牧,刘弘都得通过秦牧跟虫达的师徒关系,才遮遮掩掩的让秦牧做个卫尉丞,日后再图谋转正。
就连这,都有可能在朝堂上遭遇巨大的阻力不出意外的话,等秦牧从箫关回来,刘弘还得给秦牧安个外戚的名头,封个驸马都尉之类的将职,才能使秦牧顺理成章的担任卫尉丞。
郎中令更是直接属于九卿,根本不是刘弘随便拉个人过来,就能够抬上去的。
汉九卿,起码要有在郡国地方担任太守,或者担任过独当一面的将领的经历,才有资格担任!
而刘弘手上,此时连当过县令的人都拿不出来
将令勉留在长安,问题就简单多了。
首先,作为飞狐军一部校尉,还是柴武的亲信,令勉完全具备竞争九卿副官的资格;再加上柴武这个举荐人,以及为日后执掌飞狐军做准备的内因,担任九卿也勉强说得过去。
其次,将令勉留在长安,刘弘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将令勉手中的强弩校尉部,那接近两千人也留下来。
也不用打散重组,直接让令勉继续执掌,负责宿卫禁中,对刘弘而言就足够了!
北军,刘弘是越看越不舒服了
即便心里明确的知道,北军的士卒没有一个想反自己,但对这支始终游离于掌控之外,又不怎么坚定,还反复给自己添堵的军队,刘弘真的是有些喜欢不起来。
南军,又因为诛吕之事而彻底失去战斗力;哪怕即将被刘弘强行洗白,恢复战斗力也需要时间。
将令勉任为郎中令,刘弘地燃眉之急宫禁,就可以得到完美解决,令勉也可以镀层金,熬个资历,顺便在长安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