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绑架太平,我守捉三十年-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是薛绍捏着鼻子把李汉津推出地下室,一行七人很快就消失在甬道中。
一个戴着鬼面具的武士忽然卸下脸上面具,露出一张满是刀疤的丑陋面孔,赫然就是刚才给薛十七娘他们带路的那个丑汉。
丑汉皱眉道:“阿爷,守捉郎可是不好对付。”
“无妨。”莫勒说道,“守捉郎在别人眼里是亡命之徒,但是在我莫勒眼里,却不过是一群蝼蚁而已,更何况裴绍卿原本就已经侵害了我们的利益。”
第147章 绝世宝剑(四更完成)
又是硬醒的一个早晨。
裴绍卿懒洋洋的起床来到院中。
“公子起了。”正在洒扫的长矜便赶紧放下扫帚,帮裴绍卿打来温水,又拿来了一截嫩柳枝还有刷牙散。
裴绍卿接过嫩柳枝将一端咬扁。
温水润过牙,再用嫩柳枝醮上刷牙散,开始刷牙。
刷牙散就是古版牙膏,一般都用青盐,特别讲究的世家高门会在青盐之中加入一些中药材,比如白芷、沉香之类。
裴绍卿用的就是这种。
而且还是最顶级的宫廷刷牙散。
趁裴绍卿刷牙的时候,长矜已经把早餐给端上来。
自从鲁家娘子还有杨家娘子来了之后,裴绍卿便毫不犹豫的把照顾守捉郎以及木匠的饮食起居的任务交给她们俩。
长矜就只服侍他一人。
所以长矜的工作量便大为减少。
今天早餐是蒸饼加粥,再加上白煮蛋。
古代没有苏打粉,因而发面团只能自然发酵。
但是自然发酵的效果不好不说,发酵完了还有股子酸味,因而口感很差,既便加入白糖或者蜜水也难以掩盖。
这也是裴绍卿刚穿越过来时讨厌面食的原因。
不过现在面食有酸味的问题已经通过草木灰制碱水解决,但是苏打粉还是没能够弄出来,所以暂时也做不出松软的馒头。
但相比之前又酸又硬的面疙塔,已经好多了。
抓起一只蒸饼咬了一大口,嗯,有一股甜味。
“长矜又进步了。”裴绍卿笑着说道,“更甜了。”
说完又在心底默默加一句,其实我更想品尝你的咸。
长矜照例害羞的低垂着头,脸颊上也涌起两团淡淡的红晕,这小娘美则美矣,厨艺也不错,就是太过羞涩了。
搞的裴绍卿都不敢调戏她。
因为调戏这样一个单纯青涩的小姑娘,真的有一等罪恶感。
正吃着呢,青玄也从后花园回到后院,手中拎着一把断剑,俏脸上还带着一层细密的汗珠。
习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所以青玄每天都会早起练剑。
不过裴绍卿这段时间有些懒,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早起锻练。
调戏青玄这样的成年美娇娘,裴绍卿就没有任何心理障碍。
“哟,剑怎么弄断了?”裴绍卿笑着说道,“要不要我送你一把绝世好剑?”
“你哪来的绝世好剑?”青玄一撇嘴说道,“我怎么不知道?”
“我这宝剑是从娘胎带来的,从不轻易示人。”裴绍卿笑道。
“又在胡说。”青玄不相信道,“这世上哪有娘胎里带来的剑。”
坐在旁边小口吃着蒸饼的长矜也是向裴绍卿投来好奇的目光,显然也想知道从娘胎带来的剑是什么样的。
“都没见过吧?”
裴绍卿嘿嘿一笑,起身说道:“今天就让你们见识见识本公子从娘胎带来的宝剑,这可真的是绝世宝剑,能变硬能变软,还能伸缩。”
“紧要关头,剑尖还能喷射出致命液体!”
“宝剑在哪?”青玄闻言变得越发的好奇。
“宝剑在此。”裴绍卿说完便将下袍撩起来。
青玄和长矜见此先是愣了下,遂即反应过来。
下一个霎那,长矜手里的瓷碗便咣当一声摔地上。
青玄也是娇啐一口,慌不迭的转开脸,一张俏脸却已经红透。
“登徒子。”青玄红着脸道,“就知道你没安好心,果然又是如此无礼。”
“我说你们两个往哪儿看呢?又在胡思乱想些啥?”裴绍卿嘿嘿一笑,右手从圆领缺袴袍开叉处探进去,又从内里解下一把软剑。
“喏,我说的就是这把剑了。”裴绍卿微笑着说道,“这把剑原本是我娘的,打我出生就伴随着我,可不就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宝剑?”
青玄发现又被裴绍卿调戏了,娇嗔道:“你再这样,真让你当裴公公。”
话音刚落,垂花门外便传来了高凌松的声音:“裴公公?哪个裴公公?”
裴绍卿愣了下,急回头看时,便看到高凌松已经抱着拂尘从门外进来。
当下裴绍卿赶紧放下袍裾叉手行礼道:“我说怎么一大早就听到喜鹊叫,敢情是高公公您要登我们守捉司门啊。”
“裴司丞真会说话。”
高凌松笑眯眯的道:“不过今儿还真就有喜事,裴司丞快随咱家进宫吧。”
“高公公稍等片刻,待我更衣。”裴绍卿说完,放下碗筷进入上房更衣,长矜也赶紧跟进去服侍裴绍卿换官服。
青玄也只来得及拿毛巾擦把脸。
来到蓬莱殿时,武则天正跟太平公主还有武三思坐在一桌吃早餐。
武则天刚刚早朝完,明显饿了,吃得很是欢快,武三思就很拘谨,太平公主则是一副食欲不振的样子,拿着筷子对着碗里的面片挑来拣去。
看到裴绍卿走进来,太平公主便立刻起身喜孜孜迎上来。
裴绍卿冲太平公主眨了眨眼睛,又冲着武则天行礼:“拜见天后。”
“平身。”武则天放下碗筷,又从宫女手中接过热毛巾擦了一下嘴。
“本来昨天就应该找你的,但是昨天的事情太多了,一忙孤就忘了。”
“是对于你的赏赐,这次能筹集到四百余万石粮食,裴司丞你居功至伟,政事堂的宰相们一致认为应该晋爵开国县男。”
裴绍卿再叉手说道:“谢天后赏。”
“不用谢,这是你应得的。”武则天又说道,“另外,刘卿他们在外未归,这四百余万石粮食该怎么用,孤想听一听你的高见。”
旁边的武三思就朝向裴绍卿使眼色。
裴绍卿人多聪明,一下就猜到武三思的心思。
早在半个多月前,武三思就已经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兼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跟裴行俭一模一样的职务,就是接替裴行俭。
裴行俭也中止了军事行动,等着武三思去跟他交接。
但是武三思这边却是迟迟无法成行,因为粮草不继。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军粮,出兵也是白给。
所以武三思一直赖在长安,迟迟不肯领军前往出境。
第148章 以工代赈
武三思的心思很明显。
就是想从这四百万石粮食中分一杯羹,拿走其中的至少两百万石充做军粮,所以希望他能在武则天面前替他说话。
武三思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而且这事他本身也持赞成态度。
当下裴绍卿便问武三思道:“武总管,北境大军的军粮是不是还没有筹备?”
“已经筹备了一部分。”武三思背着武则天向裴绍卿竖了个大拇指,又道,“不过还有很大的缺口,至少还得两百万石。”
武则天皱眉道:“要这么多?”
“姑姑,侄儿已经是往少了算了。”
武三思这段时间跟右卫的一帮中郎将,见天往薛仁贵府邸跑,所以恶补了不少的军事常识,各种专业数据已经能够做到张口就来。
“北境原本就有裴大将军的十万大军。”
“再加上侄儿的五万大军,那就是十五万人。”
“其中三万为骑兵,也就是说有三万匹战马。”
“此外一火配六驮,所以有驮马至少九万匹。”
“每个士兵每天需2升米,每匹马需1斗粟。”
“所以大军一天便需消耗三千石米加一万两千石粟。”
“如此,一个月便需要至少45万石!两百万石也不过四个半月的储备,加上定襄道原有军粮也不过维持六个月而已。”
武则天微微颔首,对武三思的表现很是满意。
只不过一出口却还是质疑:“六个月难道还不足以扫平叛军?”
“不够。”武三思摇头说道,“薛老总管说了,东突厥的此次叛乱与以往不同。”
“因为这次的叛乱是由于天皇杀了已经投降的东突厥可汗伏念而引发的,所以东突厥的抵抗意志将会变得前所未有的坚定。”
“这就决定了此战将会旷日持久。”
“打个一年甚至两年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军必须提前储备足够的军粮。”
“以免关键时刻因为缺粮而误了大事。”
“其实薛老总管给侄儿的建议是储备至少四百万石。”
“这样至少可以确保十五万大军一年之内不会缺粮。
“胡说!”武则天怒道,“四百万石都给了北境大军,关中的饥民吃什么?难不成任由他们饿毙不成?”
“不敢。”武三思说道,“所以侄儿只想要两百万石。”
“两百万也不行,孤刚才说了,最多给你一百万石。”武则天哼声说道,“你有这时间在孤这里眲噪,还是好好想想如何在短时间内平定叛乱吧。”
听到这,裴绍卿就基本上已经猜到武则天想要做什么。
很显然,武则天是想要留下至少三百万石粮食打压粮价。
因为粮价会在史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当政者来说是最大的褒奖。
比如说唐太宗当政期间,长安米价曾低至斗米五钱,尽管这个斗米五钱是因为各个世家高门刻意压低粮价导致,但还是成为了贞观盛世的注脚!
在跟李治摊牌之后,武则天已经萌生出了篡位之心。
自然希望在她治理下的关中米价能够低于李治时期。
做不到太宗时期的斗米五钱,也至少要低于斗米五十钱。
她要关中百姓人人吃得起饭,更要天下再没有饿死之人。
只有这样,她的谋朝篡位才具有正当性,被世人所接受。
但是裴绍卿更清楚,武则天的这个想法只能是痴心妄想。
因为在小农经济占据着统治地位的古代,要想国泰民安,人人都吃起饭,那只能是痴心妄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只有社会分工细化,商品经济彻底的取代小农经济,物资才能极大丰富,然后老百姓才有可能真正的丰衣足食。
就那样,也只保证大多数百姓丰衣足食。
当下裴绍卿反问道:“天后是打算留着粮食平抑粮价?”
“不错。”武则天不假思索的道,“最好能将粮价压低到斗米五十钱以下,百姓就都能吃得起粮食了。”
“这样的话天后恐怕会很失望。”裴绍卿道,“不要说是斗米五十钱,就算是把粮价打压到斗米五钱,吃不起粮食的百姓还是吃不起,因为他们根本没钱买粮食,就算有,也是根本买不到粮食,这些粮食只会流入到世家高门手中。”
一个内卷加滞胀的社会,是没有消费力可言的。
武则天闻言一下就蹙紧了眉头:“会是如此吗?”
“姑姑,必然如此。”武三思不失时机的附和道。
裴绍卿也接着说道:“太宗年间,长安米价曾低至斗米五钱,结果又如何呢?不还是有许多百姓因为冻饿而死?”
武则天的脸色便垮下来。
“要让饥民都能吃上饭,靠打压米价是没有用的。”
裴绍卿又道:“因为就算米价跌到斗米五钱,饥民也还是买不起米,而世家高门的米铺则可以关门惜售,所以他们不会承受丝毫的损失。”
太平公主托着下巴问道:“那要怎么办才能让饥民吃上饭呢?”
“以工代赈。”裴绍卿道,“让饥民拿自己的劳力来换取口粮。”
“以工代赈?”武则天若有所思道,“又该怎么个以工代赈法?”
“运粮!”裴绍卿沉声道,“从时间上来计算,从淮南道、江南道转运的粮食差不多可以送到洛阳了,正好让这些饥民到洛阳去转运粮食。”
“可是……”太平公主道,“从洛阳到长安运粮不是要亏本吗?”
“那是力役。”裴绍卿说道,“力役运粮因为无关于生死,所以积极性不高,每日只走十余里,从洛阳到长安要走两个月,运粮自然亏本。”
“但是饥民要在限定时间内把粮食运到长安之后才能领到口粮以养活妻儿,所以彼辈定会全力以赴运粮。”
“从洛阳到长安七百余里,饥民全力以赴二十日便足可以走个来回。”
“饥民日耗口粮2升,二十日也不过是4斗,却可以运回至少一石,损耗不过四成,再给2斗以养妻儿,仍可余4斗。”
“如此一来,不仅关中饥民可得活,更可以将洛阳太仓存粮的十停之四转运至长安,长安便再不会缺粮,那么眼下这四百万石粮食便全部拿去充作军粮又何妨?”
武三思闻言大喜,裴兄弟有够仗义,居然直接把四百万石粮食都给他。
第149章 有点漂亮
武则天也有着眼前一亮的感觉。
裴绍卿这狗东西,时不时的就会给她点小惊喜。
原本关中的饥民应该如何养活?还有洛阳太仓的粮食该如何转运长安?这可以说是两个最为棘手的大难题。
每个难题解决起来都极为棘手。
政事堂的五位宰相都束手无策,她也急得上火。
可是裴绍卿创造性的把这两个难题摆在了一起,却把两个难题都给解决,不仅是关中的饥民得以活命,洛阳太仓的存粮也得以转运到长安。
这下连年中发放给官员勋贵的禄米都准备好了。
太平公主也说道:“阿娘,我怎么感觉关中的这次饥荒反而变成好事了呢?”
“这世界上的事情原本就如此。”武则天说道,“所谓危机,既有危也有机,危险中往往也隐藏着机会,只要处理好了就能够变坏事为好事。”
对于这点,武则天自己也是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说此一顿,武则天又说道:“罢,平抑粮价的事情就算了,这四百万石粮,就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