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年代-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鲶鱼总共三条,两大一小,女人上手颠了下,问道:“咋卖?”
不等吕冬开口,铁公鸡提醒:“集上一斤能卖三块。”
鲶鱼在泉南地区很吃香,哪怕在这省会好单位职工工资七八百的年代里,像中秋过年零售价高时能到一斤五六块。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鲶鱼跌落神坛。
中年女人看了眼铁公鸡:“那是集上价。”
吕冬问女人:“鱼在这,你出价,不合适我再放回去。”
“大的五块一条,小的三块。”中年女人显得很痛快:“我不要谎,车上鱼都这价收的,水库提闸鱼掉价,我大热天出来,也要有个赚头。”
吕冬不了解行情,转头去看铁叔,见他点头,说道:“鱼是你的了。”
中年女人抓鱼放进拖斗里,点出三张五块的,吕冬摇头:“我找不开。”
他兜里比脸上还干净,个人存款数目零!
女人翻衣兜,找出三张红色1元,连同两张五块,一起给了吕冬。
钱接到手里,不知道为什么,吕冬觉得沉甸甸的。
下一刻,吕冬明白了,除去充人头的钱,这是十八岁来凭劳动挣到的第一笔!
女人上了摩托车,说道:“大兄弟,再有我还要。”
铁公鸡担心吕冬没经验吃亏,问:“你哪村的。”
“刁家庄。”中年女人说道。
吕冬知道:“大学城那边?”
中年女人应了一声:“鱼多,你送去刁家庄,才十里路,找人问刁娟,价格能给你高点。”
吕冬把水袋扔回河里:“知道了。”
刁娟踹着嘉陵摩托,难听的声音让吕冬捂耳朵,他想到一件事,赶紧把暴晒的蚂蟥挪走,提醒:“前面有下道,下去从村里过,再往前是闸口,你过不去。”
“谢了。”中年女人加油门走了。
铁公鸡捡回白鲢,对吕冬挥挥手,也走了。
吕冬收好钱,使劲在口袋里按了下,生怕从裤衩口袋里掉出来。
这是回来后启动崭新人生的第一笔资金,高达13元!
去市里看下具体情况的车钱有了。
当然,骑自行车去泉南市也行,但二十多年天翻地覆的变化,吕冬需要先熟悉一下道路。
因为大学城的关系,青照县到泉南市这一片,旧颜新貌变化巨大。
吕建仁提着渔网,拖拉着鞋底,慢悠悠走来。
“才来?”吕冬诧异,七叔一向是打渔积极分子。
“你大伯找我。”吕建仁一手提着网和水袋,一手挠着刚剪的头,愁的不轻:“喊我过几天去大学城工地”
吕冬说道:“在家晃荡也不是个事。”
吕建仁瞪了吕冬一眼:“毛都没长齐,懂个屁。我这手艺,是十几二十块能请到的吗?”
“是!是”吕冬懒得反驳,七叔这人手特别巧,打渔的网,逮鱼的叉等等,都是亲手制作。
大工活,电焊活,钢筋活都一把好手,放在2019,一天挣个几百块稀松平常。
但手巧不等于愿意干活。
看到七叔剪过的头,吕冬想到脑袋上的中分:“我先走了。”
吕建仁怼过来:“咋了?不待见你七叔?我来你就走?”
吕冬指着头:“剪头发去。”
“挺好看。”
“太傻了,像刘魁胜!”
吕冬拉起水袋,脱下衣服兜上晒死的蚂蟥,朝果园走去。
回果园放好鱼和渔网,又找方便袋装了蚂蟥,吕冬推出他的二八大杠,去集街剪头发。
天热,路干的快,自行车基本能跑了。
吕冬图省事,叫剃头大爷推了个平头。
刚到手的十三块,花出去一块五。
这还省了五毛,找村里年轻小媳妇剪,要两块。
吕冬出了店门,被三爷爷吕振林抓到,让去大队办公室帮忙。
吕振林还给他透了个消息:“杨镇长打算把你的事整理材料递上去,县里发大水,没出事,后面应该有表彰大会,争取拿个先进个人。”
这是好消息,就是不知道先进个人有没有物质奖励。
问题太俗,又有人过来,吕冬不好问。
洪水退了,后续事情一大堆。
砂石和饭菜,各村免费支援的要郑重道谢。
还有吕建国拉来的,要通过镇里、县里与建筑三公司协调,杨烈已经接走了这活。
吕冬暗叹,新镇长挺有意思,建筑三公司管事的人是吕家村出去的,与三爷爷属于堂兄弟,他还要叫五爷爷来着。
这是一大堆难题里挑走了个最简单的?
大队办公室,几个放假的高中生、中专生都让吕振林叫了过来,跟大队会计和妇女主任一起对账,清点剩余物资。
吕冬分配到的工作是裁剪红纸,由二爷爷用毛笔写感谢信,先送到前来援助过的村庄或者单位上。
大队会计会去订做锦旗,等锦旗好了,再正式上门道谢。
正忙着,李越突然说道:“三爷爷,程立峰送来的账单不对,各种肉食比平时普遍贵五毛。”
他家与程立峰邻居,价格知道的多点。
吕振林想了想:“按他报的价算。”
这种事,事先没议价,当时也没人想着去议价,大家伙都在抢险。
妇女主任说道:“太便宜他了!
吕振林浓密的剑眉动了下:“关键时刻送来吃的,这是情分,付钱是本分。他也算出力了,不能太计较。杨镇长保证过,这次的花费,会从统筹提留里划一部分。”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前来援助的人和物资很多,后续的事也多,吕冬晚饭也是在大队吃的,一直忙到晚上十点。
出了大队,吕冬骑着二八大杠送下李越,去果园跟老娘说明天去趟城里,拿白瓷碟子和装蚂蟥的黑方便袋返回老屋。
洗漱过后,吕冬掏出十一块五毛钱,一张一张摆在桌子上,这是他所有资金!
加油吧,拼搏吧,少年!
第10章 前途未卜
早上五点半,吕冬起床收拾东西,从堂屋找出个黑色人造革手提包装白瓷碟子和方便袋,打算先去舜山化市场,再去西市场。
对了,还有知了猴,也要打听一下。
以前这东西有人收。
快速洗漱过后换衣服,农家人有什么穿什么,但今天做的事,不适合穿一中校服,吕冬翻遍大立柜,夏衣除了校服,就两身球衣。
没办法,只能选红色足球队服,当然是盗版,今年县里春季物资交流大会花20块钱买的。
又在床下找出一双五成新黑底带绿边的双星胶底球鞋换上。
按购买价算的话,吕冬这一身有30块了。
手提包挂车把,骑上二八大杠出门,刚拐上集街,吕冬看到发小李越坐在门前石头上,满脸黯然,好像天塌了。
吕冬停下车,脚叉地上,问:“这是咋了?”
李越出神,没听到。
吕冬看了眼大门紧闭的程立峰肉食店:“他家找你麻烦?”
瘦弱的少年郎充满正义感,对程立峰不满,吕冬担心程立峰找事。
“没有。”李越回过神来,看了眼吕冬的红色球衣,问道:“你没看吗?”
吕冬诧异:“看啥呀?”
李越说道:“昨晚世界杯决赛!你不会忘了吧?”
吕冬想想今天十三号,好像98世界杯决赛在凌晨?
李越满怀悲痛:“巴西输了!输了!罗纳尔多整场梦游!法国秃子太阴险!以前角球都他罚,决赛却跑中间抢点,还进了俩!”
“看开点。”吕冬早不在乎这些:“输赢常事。”
他挥了挥手:“我去趟城里,回来再说。”
集街上水退了,硬化过的路骑起来轻松畅快,青照县这边,连通村与村的基本是柏油路。
吕家村南口就有私人中巴通往泉南,但吕冬还是选择去县城坐车。
县城在吕家村南边,宁秀镇镇上就是青照县城所在地,隔着不过五六里路,骑自行车十来分钟就到。
通泉南的中巴也是先去县城,再去泉南。
这五六里路,可能要半个多小时,中巴要挨个村转着拉人,如果人少,还会在大路口等上十几分钟。
甚至人太少时,中巴会把乘客转让给其他车,干脆不跑。
再说,吕冬也要去大学城看看。
吕冬来到高速桥洞,里面水没了,杨烈那天发了火,镇上调集抽水机连夜排干水。
看了眼桥洞,吕冬没做停留,骑车穿行而过。
过去的多想没用,往前看。
出了桥洞,吕冬没有继续往南,转而向西,这条柏油路通往西南边的大学城。
乡村路倒没太大变化。
大学城紧贴泉南东侧,夹在青照县城西侧与泉南城区之间,省里市里对此有着极为清晰的规划。
泉南南边是山区,北边有黄河,只有东扩和西进两条路。
大学城只要发展起来,就会把泉南城区与青照县连成一片,城区顺势完成东扩,同时打造出一座高新产业城。
这是泉南发展的关键一步。
来到大学城,吕冬看到的是陌生,跟记忆中高楼林立、学府成群、商业发达完全不同。
虽然基础建设做的极好,一条条马路宽敞笔直,路灯新树耸立,崭新的学院建筑群落随处可见,但呼啸而过的拉建筑材料的车和戴着安全帽的工人,倒更像是热火朝天的工地。
等到九月份,大学城会真正活过来。
顺着还未命名的大学城1号路,吕冬见到了泉南市最有名的几所高校,它们相距不算太远,坐落在道路两侧,往南往北有大片发展空间,崭新的校门和楼群已经建成,就等着新生入学。
吕冬见到个流动商贩,过去买了烧饼当早餐。
这边卖东西的极少,烧饼高达五毛钱一个,这边乡村地区普遍一块钱仨。
吕冬还换了几张五毛零钱,借此机会聊了一阵,以了解情况。
又转了一圈,将有用的东西记在心中,大学城没地方放自行车,随便放绝对会丢。
这是一个需要严打的年代!
吕冬回头赶往县城,很快就到了县城西侧的车站。
县城就是座大点的小城镇,同时作为宁秀镇和青照县的驻地。
这年代,最高的建筑才七层。
吕冬存好自行车,提着黑色方便袋,没有进车站,而是在西侧路边等,这里有个公告栏,上面有张陈旧变色的悬赏通缉令。
通缉令上的头像风吹日晒雨淋,有些模糊,下面的人名叫乔克力,先后入室和拦路抢劫杀人,潜逃以后又在外地犯过事,悬赏通缉金额最高达五千。
数字足以说明此人罪大恶极。
吕冬见过一次乔克力本人,当年他刚进宁秀中学读初一,上初三的乔克力就给同学捅了手掌,虽然赔钱了事,但乔克力被学校开除。
这人在上学时留下无数恶名,胆大心狠手黑,据说小学五年级时离家出走,晚上住坟窟窿,白天偷代销店度日,有次被代销店老板娘抓住,用马扎砸破了老板娘的头。
宁秀镇至今还留着乔克力的传说。
等了几分钟,有辆老中巴过来,吕冬问了一声,然后才上车。
别看离车站只有几十米,在车站买票3块,这里上车只要2块5。
吕冬个人资产掉到十块以下,后面收入未定,每一毛都要珍惜。
随便找个空着的双人座坐下,中巴晃晃悠悠往前开,车窗玻璃晃朗朗直响,吹进来的风,抵不过车里的闷热。
空调是不可能有的,吕冬尽量靠近窗边,多吹点风。
县城到市区本就不远,穿过大学城,市区东郊车站是终点站。
中巴走的从大学城到泉南东外环的路,后来没有了,变成一片住宅区。
吕冬庆幸没骑自行车,否则认路也是麻烦。
在站外下车,吕冬换乘无人售票公交车,他提前换好了五毛零钱。
中间换趟车,半个多小时后,吕冬才到舜山化市场。
市场在山下的广场边上,分为数个区域,最外面是旧书和花鸟市场,再往里有一条南面靠山的石板路,路北边是些仿古店铺,南边挡泥墙下全是练摊的。
这里是早市,太阳已高高升起,人不算多。
吕冬没急于进去,先站在外边观察了会。
摊位上琳罗满目,老秤杆,旧马扎,红像章,袁大头,甚至连冥币和烧纸都有。
吕冬本就不算高的期待值下降不少,但到了这里,总要进去看看。
走上石板路,吕冬忽然发现,自个非常扎眼。
十八年,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一种属于农家人的气质刻在骨子里。
不过,吕冬脸皮向来不薄,脸皮薄的人也干不出那么多操蛋事,他特意找了个老头子的摊位,那边正好没人。
来到摊位前,脸上摆出骨子里透出来的憨厚,吕冬瞅着上面的瓷器和青铜器,这要真的,老头够交钱买花生米了。
老头摇着折扇:“小伙子,想要什么?”
吕冬蹲下来,四处瞅了眼,似乎有俩穿白衬衣的在关注这边,憨笑着低声问道:“大爷,你这收东西吗?”
老头合上折扇,仔细打量吕冬,岁数不超过二十,脸上黑黝黝的,手上有茧子和伤口,一脸傻乎乎。
乡下来的!
“带了?”老头知道乡下老东西多,即便不值钱,到手里也能糊弄别人:“拿来看看。”
吕冬掏出白瓷碟子,递了过去,老头看了他一眼,不接:“放下。”
等到吕冬放在摊位上,老头掏出老花镜,仔细审视一遍,这才拿了起来。
吕冬虽然不抱希望,还是有些期待。
他太需要钱了,致富需要启动资金!而他穷的叮当响。
老头正面反面看了看,放回吕冬面前,大概人生经历的足够多,从头到尾都相当谨慎。
“收吗?”吕冬很干脆。
老头伸出两根指头,吕冬眼睛一亮:“二百?”
“啧”老头一摆头:“二十!卖我就留着。”
吕冬那丝期待瞬间消失:“太少了!这可是祖传的!”
老头忍不住笑了起来,冲吕冬摆了摆手,打开折扇不再说话。
虽然值好几条大鲶鱼钱,但这里摊位店铺众多,吕冬总要再看看。
从头走到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