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拼搏年代 >

第3章

拼搏年代-第3章

小说: 拼搏年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围不少人或蹲或坐,不知滋味的狼吞虎咽,一晚上忙碌,早已耗光肚子里存货。

    但比起之前的紧张,此时气氛轻松,还有笑声响起。

    吕冬啃完包子,在快变成土黄色的T恤上抹了把手,看了眼东边的亮光。

    已经四点多了!

    这段河堤保住了,洪水还没退,后续会怎么发展,吕冬不清楚,但只要河堤不倒,吕家村的人心理防线不会崩,就能团结、乐观,挺过去!

    一个人影出现在旁边:“我听你三爷爷说了,做得不错。”

    吕冬下意识站起来:“大伯”

    吕建国一脸严肃,上了前面的卡车:“走!去拉沙石!”

    吕振林从堤上下来,停下脚步,拍了吕冬一下:“混小子,长大了。赶紧回去休息,这水一时半会消不了,还要靠年轻人顶。”

    吕冬微微点头。

    三爷爷刚走,无精打采的铁公鸡下了堤,两步一回头,似乎还在看大堆沙袋下的鸡笼子,手腕上挂着的收音机只剩下杂音,电台没节目了。

    “村里会报销。”吕冬忍不住提醒:“三爷爷还能亏待?”

    铁公鸡叹了口气,突然说道:“冬子,你铁叔看错人了。建军是英雄,你小子也不赖。”

    吕冬只能沉默,未来不能再走曾经的老路。

 第4章 男人的保证

    天光大亮,大部分人暂时回家休息,只留下少数值守,吕冬没有去果园,沿着河边的路进了吕家村。

    他想先到老屋看看。

    村里是典型的水泥路,前阵子下过雨,有些地方一脚踩下去,烂泥没过脚腕。

    太东省属于人口大省,经济总量连年位居全国前列,泉南是省会,去年还晋升副省级城市,紧挨着泉NS区东侧的青照县,在泉南所有县里,始终排在第一,多份全国百强县名单中,也能在八十名左右打转。

    就连太东省和泉南市全力打造的大学城,都在青照县境内。

    按照正常发展,再过几年,青照县就会改为青照区。

    但年代和社会大环境摆在这里,哪怕以青照县的经济,硬化道路也只到了各村村口,村里情况较好的,能自己补贴一部分,修条村中主路。

    吕家村硬化了主路集街,从村南口到北边青照河新桥闸口,过了桥就是马家村。

    这也是古时候青照县的官道。

    吕家村历史悠久,吕家的家谱能追溯到明朝早期,由洪洞大槐树迁来。

    随着时代发展,这条官道早已变成乡村道路,吕家大集的一度繁荣,也淹没在时代更迭中。

    吕姓聚居在村西,像他大伯这样撑起村庄的一辈,大都批新地基去村南盖了新房,吕家街基本是些老屋。

    吕冬深一脚浅一脚走在烂泥路上,看着老街上的青砖房子,如果凌晨决堤,这一切会在汪洋浊浪中化为废墟。

    来到老街南边,吕冬轻易找到了自家老屋。

    跟老街大部分房屋类似,老屋以条石为基,青砖砌墙,青瓦盖顶,遍布岁月刻痕,不见古朴,只有衰败。

    屋顶长有杂草,随风而倒。

    大门油漆脱落,虫蛀明显,门梁上挂着块干干净净的红底黄字木牌光荣人家!

    默默看了一会,吕冬目光落在锁住门鼻的大锁,略作回忆,在左边墙上抠出一小节碎砖,拿出钥匙,打开了家门。

    农村不少人这样做,主要是穷的没啥可偷。

    进门,有裂纹的老影壁被粗铁丝捆住好几个地方,拉在后面粗壮的香椿树上。

    香椿树的枝杈和影壁之间,绑着小臂粗细的木棍,悬挂着面粉口袋缝成的自制沙包,上面隐隐有拍打印痕。

    吕冬过去,嘭的打了一拳,沙包晃动起来。

    大堂哥吕春退伍转业到派出所时,教过几次军体拳,中二少年受电影电视影响,弄上沙包瞎练,其实啥也不会,打架始终靠王八拳、力气大、敢下手。

    这些年没少惹是生非。

    回头想想做过的傻事,臊得慌。

    老娘回了果园,不在老屋,吕冬关好大门,来到压水机边,倒上引水,用力压水。

    村里早通了自来水,但只在早上和傍晚放水。

    有时拉闸限电,傍晚就不放水了。

    水位暴涨,没费多大劲,铁皮桶就满了。

    吕冬脱掉脏衣服,扔进铸铝大盆中,拿起舀子,舀水冲洗身体。

    一道道黄色的泥水,顺着铺地的青砖流淌。

    手上的伤早已不疼,对农家放养长大的孩子来说,不算事。

    清洗干净,穿上双拖鞋,吕冬先去他住的东屋穿衣服,仍然是一中夏校服和粗布裤衩。

    屋内布设简单,用两条长凳外加三块木板支起的单人床,漆成棕色的桌子和凳子,还有一个父母结婚时买的大立柜。

    双开门的大立柜,中间有半身镜,吕冬穿好衣服看了眼:小伙子高大强壮,长得不赖,就中分又土又傻,像刘魁胜。

    貌似在学校也有个魁胜的外号。

    转身准备走,注意到了墙上的古惑仔海报,吕冬毫不犹豫全撕了下来,反倒是两张动画海报下不去手。

    那是充满正气的红色机器人和满身邪恶的白色机器人。

    吕冬收回手,将古惑仔海报团成废纸,留下了柱子和天哥。

    出了东屋,吕冬把废纸扔进旧涂料桶做成的垃圾桶,也将无知扔掉,然后进堂屋,伸手抓住拉线,拉亮电灯。

    偏黄的灯光洒满全屋,堂屋布设同样简单,两把大椅子中间是黑色八仙桌,桌子下面塞着用来吃饭的圆桌,陈旧的马扎堆放在墙边。

    东西两边墙上,挂着几幅字画,高低柜上放着青瓷圆罐和白瓷茶杯,玻璃抽拉门后面,还有一摞青瓷碟子,带着丝古色古香。

    这不是老物件,字画是吕冬去世的爷爷在八十年代末所书所画,他早年间当过中学老师。

    书画挂在墙上时间长了,画纸和装裱明显泛黄。

    瓷器吕冬也有印象,十岁左右时,程立峰的表哥搞来外贸陶瓷,便宜精美结实,附近村不少人买过,但很快被打成投机倒把,那人后来去了南方,再也没见过。

    这家里没有真正的老物件,或许以前有,但破四旧时全都砸光烧光了。

    八仙桌正上方的墙壁不同一般人家,未曾挂中堂,而是一个黑白相框。

    相片中的人头戴大沿帽,坚毅的目光凝视远方。

    吕冬跪下磕了个头,眼神渐渐聚拢坚毅,就像相框中的男人一样。

    “我会撑起这个家!”吕冬心念前所未有的坚定。

    堂屋陷入沉寂,简易的家具衬托的是一个男人的保证。

    吕冬拉灯离开堂屋,回到东屋倒头就睡,一晚重体力劳动带来的疲惫,让他迅速进入梦乡。

    心中挂念水情,这一觉睡得不长,吕冬起床后,太阳还挂在正东方。

    简单洗漱过,吕冬锁上门,出了村北,上河岸。

    沿河岸去果园,青照河水势仍大,昨晚天黑看不真切,如今放眼望去,将大片水葫芦不断往下游送去的黄色激流,距离堤顶也就一米,咆哮的洪水猛兽就在脚下奔涌。

    河岸对面,马家村也有人值守,那边承受的压力同样不小。

    来到昨晚奋战的地方,李越就坐在沙袋上,紧盯着河水堤岸。

    “你没睡?”吕冬停下来问道。

    李越头发垂落,习惯性甩头,带着无奈说道:“我手不能提,肩不能扛,昨晚除了敲锣叫人,啥都没干,村里这情况,总要出份力。”

    两人光屁股一起玩到大,从育红班到高三全是同班同学,他有话就说:“你转性了。”

    吕冬翻了个白眼:“我也有靠谱的时候好不好!”他赶紧转话题:“有没有好消息。”

    “刚三爷爷来过,他说上面打电话了,水库不会再提闸。”李越说话声音不高:“暂时保持现在流量。”

    他突然笑了:“还件事,咱宁秀镇镇长一早从县城过来,车在高速路桥洞积水里趴窝,后面车全给挡住了,建设叔带人去了。”

    吕冬摇头,高速路桥洞下雨积水,早就是困扰青照县农村地区正常出行的老大难。

    “我去果园吃早饭,你吃了吗?”

    李越摆手:“吃过了。”

    吕冬下河岸,朝果园走去,隔着老远就看到了果园里熟悉的青砖青瓦建筑,房屋不但高大,屋脊还有不知名神兽坐镇。

    那神兽冷冷盯着地面,莫名阴森。

    这是吕家村的骨灰堂,旁边低矮许多的屋子,就是果园的住处。

    因为父亲吕建军的关系,村里非常照顾他家,也当作守骨灰堂,村里不给钱,但二十多亩果园只收很少的承包费。

    不过社会经济环境摆在这里,更多的还要靠自己。

    果园栽种的是国光,近些年红富士大行其道,国光卖不上价。

    这年头,农民种地挣不着几个钱,果园一样,村里低价承包给你,不可能给代缴公粮。

    二十多亩果园,仅公粮就是巨大成本。

    种果子种到交不起公粮的,大有人在。

    吕冬顺着酸枣枝扎成的外墙来到果园门口,进去后看到了老娘胡春兰。

    四十多岁的人,因为常年劳作,皮肤粗糙红黑,头发中夹杂着些许银丝。

    “冬子,快来吃饭!”胡春兰看到了儿子。

    吕冬有千言万语,最后全汇聚成一个字:“妈”

    胡春兰问道:“这是咋了?”

    “昨晚水大,担心堤垮了”

    吕冬还没说完,就被胡春兰打断:“净说些不吉利话。”她指了指树荫处的小桌子:“过去吧,我给你端饭。”

    吕冬没有过去,陪着胡春兰一起端了菜和饭碗出来。

    菜有三个,西红柿黄瓜炒鸡蛋,猪耳朵拌黄瓜,油炸金蝉,远超家里正常饭菜标准。

    “妈,你也吃。”吕冬招呼老娘:“早晨,随便做点就行。”

    胡春兰拿起筷子:“你昨晚下大力,多吃点。哎,这样才好,村里对我们一直挺好,有事你也要顶上去。”

    她催促吕冬:“你快尝尝,猪耳朵是我去程立峰肉食店买的,昨晚新卤的,他家做的下水一向好。”

    吕冬吃了块猪耳朵,脆骨咬的嘎嘣响:“我觉得吧,还是你煮的猪下水最好吃。”

    说到这个,胡春兰当仁不让:“吕家村擅长这手艺的人不少,咱家算数得着的。但不过年不过节的,也不能买下水卤。”

    她把那盘金蝉往吕冬这边推了下:“尝尝,你打小喜欢,这两天果园里抓的。天一热,雨水又多,知了猴到处爬,昨晚门口凉快,还有个爬我鞋上。”

    吕冬能看到,周围地上有很多食指粗的洞,大多是知了猴爬出来留下的。

    由于骨灰堂的存在,这边很少有人过来抓,果园十多年了,树又多,这东西用泛滥来形容都不为过。

    对果园来说,知了是害虫,一度还上过农药防治名单。

    胡春兰又说道:“我看到你大伯了,让后天晚上过去吃饭,你大哥回来。吕春刚调到大学城派出所,难得歇班

    “国光卖不上价,承包冬天也到期,镇上开会,让各村集体果园改种红富士,这些老树都要砍,咱这条件等不起新树下果子,这季过完就不承包了,再寻别的营生。”

    听着老娘的唠叨,吃着家里的饭菜,吕冬心中满满都是幸福感。

    曾经他意识到这也是一种幸福时,却再也听不到了。

 第5章 吕建仁

    吃过饭,胡春兰催促吕冬去河上,同时给大伯家送点腌好的知了猴。

    或许是再见到老娘太过激动,又强忍着,出果园的时候,右眼不太舒服,揉了几下后,右眼皮一抽抽的跳。

    吕冬先去村南大伯家。

    大伯母一人在家,吕冬专门问了下,大堂哥吕春后天下午才能从大学城回来,二堂哥在部队上,回家探亲要到过年。

    吕冬没有多待,从村南沿着集街往北走,想着曾经熟悉的大学城。

    没记错的话,大学城今年九月份正式启用,泉NS区很多大学都会搬迁过来,至少是搬迁一部分过来,用不了几年大学城会成为泉南市的高新产业城,连带着青照县划为青照区。

    一个新城的出现,总是伴随无数机会。

    但吕冬更加清楚,有能力抓住的才叫机会。

    曾经瞎混到三十多岁,才真正懂得务实。

    所以,吕冬首先提醒自己,脚踏实地不要飘。

    话说回来,曾经一个混到三十四五岁,才在泉南新城凑够三居室首付的人,也没飘的资本。

    集街是吕家村最宽的街道,能容纳两辆老解放并排行驶还有余。

    有七八辆拉着砂石等物资的卡车和三轮车,停在街道东侧,吕冬找人问了下,大都是附近不临河村庄自发过来帮忙的。

    一辆大头车中,驾驶位上的司机眺望集街北口,只能看到大堆人在忙碌,问副驾驶上的中年人:“泉哥,吕家的泥瓦匠在大学城跟咱抢活,咱干嘛还送东西?”

    “动动脑子!”中年人点了点司机头:“咱刘湾村就在吕家南边,青照河这成了地上河,吕家地势高,开口子会不会淹咱?”

    司机想想是这个理。

    中年人又教训:“咱村有多少媳妇是吕家嫁来的?有多少闺女嫁到了吕家?”

    “呃也是。”司机恍然大悟:“泉哥,还是你有那个啥对,大局观。”

    中年人掏出烟:“叫书记!书记!说几次了?能记住不?”

    司机赶紧说道:“记住了,这次记住了。”

    中年人直摇头,不跟憨货一般见识,下车来到街道敞亮处抽烟,吕冬正好走过来。

    这人吕冬眼熟,回想一番,记起是同学家长,主动打招呼:“泉叔。”

    中年人看着吕冬面熟,叫不出名字:“你是”

    吕冬笑着说道:“我是招娣同学,招娣对题了吗?考的好吧?”

    “就算考状元有啥用?早晚嫁人。”中年人郁结多年,习惯性念叨:“我宁要个倒数第一的小子。”

    吕冬不好接话,能想起这个中年人,也是因为他女儿,也就是同学刘招娣是98高考县状元。

    隐约有印象,刘招娣还有个妹妹。

    在重男轻女顽固的农村,中年人的郁闷可想而知。

    “冬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