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黑科技-第1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少目前,云珩认为人类无法驾驭这项技术,不管是从伦理道德方面,还是安全性方面,这项技术都是高危!
谁也不知道,大肆利用这项技术推进人类基因编辑领域大爆炸,对人类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目前这项技术,只能用于改造疾病基因,不能再深入了。
像什么为人类融合鱼类基因,卵生基因,鸟类基因,甚至将两种动物的基因融合制造新物种,那都是不可踏足的禁区!
他还是乖乖研究治愈艾滋病的项目吧,至少这是一个可以确定绝对造福人类的项目,而不是什么疯狂的科学研究
另一边,陈长安在超算室继续鼓捣了半个多小时后,也获得了一个不错的结果。
他的理论试验通过超算模拟后,获得了成功。
虽然说这只是单纯的计算模拟,不能当场试验结果,但是至少说明他提出的治疗方案,理论上是可行并且正确的,可以进行实际的生物实验了。
他这次模拟的是一种病毒传播和感染速度,以及阈值。
之所以要模拟这个,是因为他的治疗唐氏儿方案中,人工病毒是一个关键的点!
理论上,要实现他的治疗方案,是需要将XIST基因转入到唐氏儿身上所有细胞中的。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光靠ONS…6基因替换技术是不行的,因为陈长安要做的是为唐氏综合征患者增加一个基因,而不是替换,并且需要具备非常强的传播性。
所以他就想了一个非常廉价的方法。
那就是制造一种人造病毒携带xist基因,然后再注射入体内。
而病毒进入人体后,在感染细胞过程中再把自己的xist基因整合到细胞中,此细胞的后代全部带有xist并且这种人造病毒还具有扩散感染其他细胞的能力,直到患者体内所有的细胞都有xist为止!
最重要的是,这种人造病毒必须绕过人体的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不攻击他,也就是需要一种虽然像病毒,但是却不是病毒的载体。
这种人工病毒的制作真的挺复杂的,不过陈长安还是成功的研究出了一种载体。
这种特殊的人工病毒具有传播性,虽然说不能彻底瞒过人体免疫系统,但是因为其只有传播性,而没有攻击性,并且复制能力十分惊人,免疫系统是无法一下子彻底清理掉这种人工病毒的。
在人体免疫系统发挥功效,病毒中携带的xist基因就在定向RNA的指引下,一头钻进人体细胞中,找到那条多余的那条21号染色体,咔嚓一下关闭掉这条21染色体的基因片段,形成一个“21号染色体巴氏小体”!
不过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的操作上还是非常繁琐的,因为必须做到让xist基因准确的识别出那条多余的21号染色体,而不是随便找一条染色体就手拉手一起自闭。
那样的话患者突然少一条染色体表达,鬼知道会发生什么,大概率可能会突然暴毙,毕竟人类如果少一条染色体的话,都无法发育成正常婴儿被生下来。
这个险,陈长安可不敢冒!
在理论可行的情况下,他还需要做非常多的生物实验,以及利用唐氏儿患者的体外细胞做多次尝试实验,确保这个方案的绝对安全性!
必须做到进入到细胞中的xist基因只会和多余的那条21号染色体手拉手形成巴氏小体,沉默这条染色体,不会干扰到其他正常的染色体,那才有可能进入真正的人体实验阶段。
三百八十章 特供版动力外骨骼
云珩和陈长安的科研都在徐徐推进着,虽然遇到了不少难题,但是花费一些时间和功夫,总是可以解决的。
在陈长安埋头进行着科研工作时,义体基地里,大力神系列的各款外骨骼产品,也源源不断的从生产线下线,装车发往全球各地。
几千套大力神基础型外骨骼通过快递,已经送到了预约购买的用户手上。
最近半个月,网上各种和动力外骨骼的合照层出不穷,不仅仅只是合影,还有很多购买者都会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自己使用外骨骼的日常生活。
各大旅游景点,以及一些人迹罕至的保护区里,都开始出现了身穿动力外骨骼旅游探险者的身影。
当他们把使用体验整理成视频和照片还有一些文字上传到网上和广大网友分享时,引来了各种各样的羡慕和关注。
也有非常多的专业人士,专家教授们在网络上或者电视访谈节目中,以一个专业的角度,深入的分析了动力外骨骼的出现会为社会带来的好处,与使用中的一些优势。
不过有一点,所有的专家们都很默契,那就是决口不提动力外骨骼在军事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和革新。
明明军方已经陆陆续续从瑞康拉走几百套噬鲨1型军用外骨骼了,但是不管是民间还是政府喉舌,都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消息。
好像动力外骨骼完全没有任何涉及军工层面的需求一样,明明这东西在科幻电影里也好,以前各路专家鼓吹中也罢,都是一个在军事领域,单兵作战领域的大杀器。
但是当瑞康真的搞出成熟的动力外骨骼产品后,一切这些讨论却都消声灭迹了,好像大家都选择性的遗忘了这件事情一样。
神奇!
不过背地里,各国都有派官方代表来瑞康谈判,希望瑞康可以向他们出售动力外骨骼的一些关键技术,比如内部的感应芯片,整套液压系统,或者同步感应系统,以及固体电池的相应技术。
瑞康自然是一律拒绝了,概不转让技术的。
然而他们又不死心,希望瑞康可以为他们定制几款动力外骨骼,好家伙,他们提供的图纸简直就是瑞康军用型号的翻版,只不过没搭载武器系统而已。
要不是陈长安确定在国安部门的保护下,应该不至于泄密,不然他都要怀疑是不是噬鲨1型的性能数据都被国外势力获得了。
当然,陈长安也依旧没有答应为他们定制这种动力外骨骼,对外的理由自然是技术不足,无法做到,大力神工业型已经是最高性能水平了。
如果他们愿意的话,瑞康可以出售基于大力神工业型的定制外骨骼,他们要多少,瑞康就能卖多少,绝对一视同仁。
还别说,有几个国家真的心动了,在和国内连线商讨了数天之后,向瑞康定制了几款加重加护甲的工业型定制款。
这种定制款因为增加了腰胸部的护甲,并且加厚了防弹能力,用的又是较为普通的防弹合金,整套外骨骼的重量几乎增加了一半。
这就意味着续航能力也减弱了一半,并且因为供电不足的原因,负重能力也减弱了三分之一,不但只能负重一百公斤的物体,续航能力也只剩下12个小时。
原本还算轻便灵活的工业型外骨骼,为了提高防护能力,只能牺牲续航能力以及灵活性,如果再往上头装一些重武器的话,将会成为一个笨重的大块头。
这样一套特供版本的动力外骨骼,对普通士兵来说,确实算是一个大杀器了,毕竟怎么也算是一个移动机枪炮台,还是挺猛的。
不过对于噬鲨1型来说,这款特供版只能算是弟中弟。
嗜鲨1型用的是瑞康专门研发的带有缓冲特性的特种合金,不但非常轻便,全套外骨骼比工业型还轻了三分之一。
而且防御能力还特别强,比这特供版本的防弹性能还出色,只不过几毫米的厚度,就可以防御大部分12毫米口径一下的子弹。
并且因为这种合金的优势,噬鲨1型的负重能力以及额外挂在武器的能力也比特供版高一倍还多。
而且特供版本可没有什么卫星定位,VR头盔这些东西的,只有一副动力外骨骼。
就算是这些国家买回去自己修改,自己配一个多功能的VR头盔,但是这种东西目前也只有三大国能做的出来,其他小国根本没这技术水平。
不说别的,就一个导航系统,他们总不能全用老美的GPS吧?不怕被老美开后门?
而且一个军用VR头盔,生产成本就要个大几十万,非常贵,他们自己制造的性能大概率还比不上瑞康的。
如果是在战场上,噬鲨1型遇上这种瑞康为外国提供的特供版本外骨骼,完全可以做到碾压,就和爸爸打儿子一样轻松。
而特供版本的售价,却达到了单套150万的价格,不算VR头盔,卖的比噬鲨1型还要贵的多,成本却只要十多万。
不过也不能说购买瑞康特供版动力外骨骼的国家傻,花这么多的钱买一个比噬鲨1型垃圾得多的外骨骼。
他们其实心里也清楚,华夏军方肯定有更好的型号用,甚至可能都已经小范围列装了。
但是这个地球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一百多个国家都有成建制的军事能力。
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像华夏一样,只奔着世界第一强国这个目标,眼里的对手都是世界顶尖大国。
大部分普通国家,是只考虑地缘军事的,只要自己国家的军事水平比邻国强就行,再不济也至少得和邻国处于一个水平。
他们买特供版动力外骨骼本身就没打算和顶尖的军事强国掰腕子,只是想增加自己的军事实力,在本国所在地区中占据军事优势就行。
对华夏军方来说,他们见识过噬鲨1型的性能水平,自然是看不上特供版动力外骨骼的。
但是对这些中等国防水平的国家来说,特供版动力外骨骼已经是一个大杀器了!
毕竟他们的军事行动对象,也只是一些做不到海陆空三位一体打击,单兵作战只能靠士兵自己,没有什么完整现代化单兵体系的普通军队而已。
对付这种军队,武装到肉,可以左右手挂在两台重型机关枪横冲直撞的特供版动力外骨骼,拥有巨大的威慑力!
三百八十一章 我为科室立过功
8月20号,天气渐热。
池大飞和往常一样,早上五点多就醒来,摸摸索索半个小时后,出门又坐了一个多小时的班车,才踩着上班时间,抵达了江南造船。
池大飞本科学的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这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除开继续读研的外,大多回去沿海各省市的造船厂当个搬砖工,少数会去设计院或者考公务员。
他大学毕业时,没有选择考研,试过考公务员,但是可惜的是没有考上,最后只能和大部分学长同学一样,选择一家造船厂上班。
江南造船厂。
这是一家拥有悠久历史的船厂,前身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865年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时至今日,江南造船厂已经走过了160年的岁月,见证了一个半世纪的沧桑,历久弥坚、长盛不衰,创造了上百个中国第一,被誉为民族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祥地、产业工人的摇篮!
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家拥有2万多个员工的超大型现代化造船企业,能够满足海军各系列舰船的建造需要,还能够建造全系列液化气船、超大型集装箱船以及公务船、科考船、破冰船等特种船舶。
下到普通的几百吨货运轮船,上到可以停飞机的航空母舰,江南造船都可以承建!
江南造船原本位于魔都市区内的黄埔江边,后因魔都申办世界博览会要建设新市容,黄埔江边的一系列船厂都被迁到长江口上的长兴岛了。
长兴岛地广人稀,港口水深明显好于黄埔江,对于造船厂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只不过苦了他这种家住市区的员工,每天要坐一两个小时的班车上下班。
船坞里,船厂一线工人非常辛苦,忍受着日晒和高温下的钢铁船板的炙烤,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着。
大型船舶的建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大家平常在新闻或者报纸里看到海里船舶航线的视频,可能不太感觉的出来这些钢铁巨轮的大小,毕竟海洋太宽广了,这就导致不管多大的船,行驶在海洋上感觉都是个小舢板。
但是实际上,现在大型造船厂建造的主流船型都是非常大的。
举个例子,排水量30万吨的油轮,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跨洋船舶,基本上运油都是用这个级别的油轮。
而一艘排水量30万吨的油轮长度超过300米,宽度达到50~60米,高度超过20米。
这么说,可能还是不够显浅,但是换个形容就有感觉了。
一艘30万吨的油轮,甲板面积相当于三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没错,三个!
并且高度还相当于七八层楼那么高!
大概一艘油轮,能有两个万达广场那么大。
除开空间尺寸的大之外,船舶的内部结构也很复杂。
船舶那广阔的空间被分隔为大大小小的舱室,铺设各式各样的管道,还要安装一系列的机电设备。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大型船舶采用模块化建设,即在设计上被切割为多个分段,每个分段独立开工,最后在船台上拼接成一个整体。
工人站在船台上作业的身影,渺小到如同一只只小蚂蚁在大象身上移动一样。
池大飞刚上岛的那会儿,每天看着这些由钢铁建造的庞然大物,还挺新鲜的。
但是时间久了,难免也会有厌烦的心理,毕竟放眼望去一直都是这样的景象,还是挺无趣的。
他运气比较好,入职的是综合科,简单来说就是处理各种杂事的,不用当一线船工。
但是即便如此,他每天也忙得要死要活,时不时的也得给船工们搭把手,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毕竟在船厂这地方女性是非常稀少的,平均二三十个员工里才有一个女生,而且这个女生大概率还是实习的
池大飞入职时,前辈就和他说过,船厂这个地方,是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畜生用的。
当时他还觉得前辈有些夸大了,是在吓唬他的。
但是在工作几个月后,他不得不承认,前辈说的一点都没错。
综合科,听起来感觉好像是坐办公室的,但是其实各种琐事杂事都要管。
池大飞入职后,就被分配去负责焊工的练习与考试。
不巧的是,焊工是船厂人数最多的工种,毕竟船舶的巨大船身都是工人这么一点点焊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