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重新活一次 >

第32章

重生之重新活一次-第32章

小说: 重生之重新活一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暂时空着。

    西厢房第一间是孙卫红,曹月和孙圆圆,分住第二、第三间。虽然孙圆圆死乞白赖地要下了西厢第三间,作为自己的闺房,但她和孙大河平时住幼儿园,周末回家时,因为年纪小,所以分别和奶奶与孙大海住。香江来的黄菲菲,现在住在第四间。

    东西厢房各为是五间,最后一间,成为家里准备的客房。

    房子暂时是这样安排的,再过两个月,黄老的房子修好后,他就会搬走。但家里决定,把东厢第一间,固定留给他当客房。第二间也是如此,曹大厨即使年底走了,也会经常回来的。

    孙大海建议新修的大厅,现在成了全家开会、吃饭的专用场所。四十多平方米的面积,都够开个小饭馆了曹大厨语。

    南边的倒座房,在使用上也有了小变化。

    厨房、锅炉房、带地窖的贮藏间没变,两个里间洗澡外间厕所的卫生间也保留了,家里人多,一间有时候会不方便,只不过就不分男女了。

    变的主要是门房和食堂,两间屋子被打通后成了一间公用的娱乐室。

    重新修缮后的家,更注重了舒适性,并接受了孙大海的建议,所有管线都走明槽,便于以后的维修和更新换代。

    陈锋、薛海天夫妇、崔南以及吴大伟,则是住在了孙家之前的院子。院子里四间屋,正好他们分开住。这院子是属于房管局的,名义上归孙、曹两家租住。现在两家搬走了,房管局也没有把房子收回的意思,反正是交房租,谁住都是住。于是这小院就成了他们几个外来人口的住处。

    这几个人有个麻烦事,他们都不太会做饭。所以,除了在住单位值班,他们下班或放假的时候,都是到孙家来吃饭的,吃完饭再回家。

    两边离得不远,有两公里左右,走路要半小时吧。不愿意走路的话,孙家这边有好几辆自行车,还有一辆平板三轮,是曹大厨还找人自己装的。他们经常一人骑三轮,其它人坐在后面,一起回家。反正汽车是停在这边院外的,薛海天每天来回都要到这儿。

    薛海天的媳妇被安排在“妆点生活”工作,她很能干,照顾花花草草是公司里的一把好手,可惜只会做主食,不会做菜。

    每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尤其是周末,家里都有好多人。

    像现在,饭桌上除了孙卫国夫妇、孙大海兄妹三个和黄老,还有薛海天夫妇、黄菲菲、吴大伟和崔南。

    曹大厨还没有下班回家。

    陈锋作为办事处的代表,与方大同一起,陪姜秀萍去拜访她的老朋友。

    姜秀萍的朋友,是工艺美院的一名教授,刚刚退休。

    姜秀萍是受方大同的委托,帮“妆点生活”找一名环境设计方面的专家。姜秀萍立刻就想到了马丽丽教授。

    马教授比姜秀萍小几岁,是工艺美院的老师。以前教育部组织学习,她和姜秀萍分到一个房间,俩人就此认识了,一直有来往。

    马教授主修环境艺术,兼修陶瓷。盆栽是她的个人爱好。她爱人也是教授,已经过世的,孩子在津天工作,已经成了家,到了年节才能回来。

    两个月前,在接到姜秀萍的邀请后,她就答应了,退休后一个人在家,太没有意思了。她就等着办好退休手续,加入公司,继续做些自己喜欢的事。

    现在,她已经把手续都办完了。姜秀萍便带着两家公司的代表,亲自上门邀请,以示尊重。

    陈锋作为黄菲菲的助手,去不去就可以。但谁让他现在有驾照了,正手痒呢。他在部队学了五个月,就差汽车维修和最后考试没有参加。唐天帮他办了驾照,薛海天也陪他练了好几次,说他开车没有问题了。

    今天本应是薛海天去,陈锋跑去央求姜秀萍,最后是他当了司机。

    曹月和方林,去看电影了。

    他俩的关系挑明以后,感情发展很块。家人已经决定,等他俩明年三月毕业后,五一就办事。到时候,曹大厨、郑子芸、曹勇和丽萨,都会从香江飞回来。丽萨的预产期就在这个月月底,明年五一身体肯定能恢复好了。

    家里的两个老大难问题,马上就要解决一个了,大家在欣喜的同时,不由得惦记起姑姑孙卫红来。

    姑姑这个暑假又没有回来了。因为她申请了本硕连读,所以这个假期她要准备论文答辩,结束本科段的学习。

    好在家里现在安上了电话,是老式转盘电话,虽然打长途时还需要人工接线,但有急事时方便了许多。

    姑姑不回来,未尝没有躲避家长的意思。孙大海不无恶意地想着。

    晚饭后,黄老拉着孙大海,去了孙卫国的书房。

    “卫国,这次党校进修,我估计你是沾了你家投资的那几个企业的光。对这几个企业,上面很满意。再加上你那篇文章,我估计呀,你这次可能会被晋升的。”

    “爷爷,你是说前几天,我跟您说的那些话,您让我爸都已经写出来了?”

    黄老笑着点了点头。

    哦,是这样呀,孙大海明白了。

 第63章 李永超和农村小额专项贷款

    在5月18日开业那天,老村长李忠的儿子,现工作于区农业银行的李永超,找到黄菲菲,询问是否有贷款的需求。

    这几家都是外资企业,开户行是在华夏银行,黄菲菲之前申请的贷款,也是在华夏银行办理的。

    黄菲菲知道他和孙家的关系,就对他把情况说清楚了。

    李永超也是无所谓,虽然他是信贷科的科长,但农业银行的信贷科,这会就是个苦逼单位。除非辖区内有国营农场或农机厂,否则信贷员是跑不出贷款业务的。

    华夏人,尤其是农村人,这会儿的思想还很保守。许多人连存款都不愿意去银行,更别提贷款了。

    李永超没有想过要推销贷款,如果他有这想法,春节时他就会问的。他已经习惯每年都完不成贷款任务了。

    今天几家企业同时开业,区农行也收到了请柬。行长还挺敬业,叫李永超陪他一同出席揭牌仪式时,私底下过来问一下。

    一旁的孙大海却是对此来了兴趣,他和李永超约好,在仪式过后详细商量一下。

    当天下午,在向李永超了解了农行贷款的情况后,孙大海就结合自家产业,给李永超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首先是针对散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购买仔猪。

    现在30斤的出栏仔猪,种猪场售价是20元左右,农村家庭大多承受不起。有的农村家庭,劳动力要是不多的话,家庭年收入现金才几十元。

    养猪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而对于散养的农民来说,其中最大的成本,就是购买仔猪。

    农行与种猪场、育肥场一起合作,向有意养猪的农民家庭,发放期限不超过一年的专项贷款,用于购买仔猪。

    同时育肥场也做出保证,凡是使用贷款购得种猪场出售的仔猪,只要通过卫生检疫,全部会以市场价收购。

    这是防止无力购买饲料的养殖户,在无法通过自然放养,获取足够天然饲料的时候,猪掉膘所受到的损失。

    比如说,在六月份,有养殖户贷款买到一只30斤的仔猪,养到11月入冬,散养了五个月仔猪,大概100斤左右,并不适合宰杀。如果这时家中没有越冬饲料,或已经喂完,可以在通过卫生检疫后,把猪卖给育肥场。育肥场会按照市价收购,养殖户大概可以得到35元左右,归还银行贷款后,实际收入十多元。

    也就是说,一个养殖户,散养一头猪五个月,就可以最终得到十几元的纯收入。如果养殖户完成仔猪从育肥到屠宰的全过程,收入当然会更高。

    李永超听了,非常高兴。他详细地询问贷款运作的整个过程,越听越觉得合理。

    孙大海等他消化完听到的新思路,接着说下去。

    “这个新的贷款项目,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农村小额专项贷款,其中专项一词,才是这种贷款的根本。”

    李永超拿出笔记本,认真地听着,并详细记录。

    “农民要想脱贫致富,除了自身的努力,一定有三样东西,资金、项目以及配套的资源。

    资金由银行提供,项目和配套资源,则是由企业承担,这也是贷款安全的保证。

    刚才咱们说的,养殖户申请贷款,购买种猪场提供的仔猪,进行育肥,直到最后出售或宰杀,这就是项目,是养猪项目。

    光有这些还不够,风险太大,银行和养殖户都未必愿意承受。所以还要有相关配套的资源,来保驾护航。

    比如刚刚说的,当养殖户无力继续饲养的时候,育肥场承诺接手就是一项。再过几个月,肉联厂就要营业了,生猪的屠宰和销售,就有了保证,这又是一项。

    还有饲料厂,当养殖户愿意花费一些成本,追求更大利润的时候,饲料厂生产的各种不同种类的饲料,就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我们还计划请农大的老师,给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开设免费讲座,传授养殖技术;请兽医站宣传防疫防病知识,并定期检疫等等。

    有了这些配套资源,风险会降低很多,减少许多后顾之忧。银行和养殖户,才可以放心去做。”

    孙大海顿了一下,等李永超做好记录。

    “等贷款养猪的人多起来,最好是看到养殖户实际收入以后,你就可以去公社下面的各个生产大队,去开发贷款客户了。

    咱们公社下属的几个村里,不是都有废弃的养猪场嘛。看到有人挣钱了,其它生产大队,就会重新愿意养猪。你可以劝说他们开设村办的集体养猪场,把旧的养猪场合理利用起来。这些集体养猪场,就是你下一批的贷款对象。他们对贷款的需求,可就大多了,维修养猪场、买仔猪、饲料”

    李永超兴奋不已,他一边听,一边飞快的做着笔记。

    孙大海等他记录完,对他说:“李叔,你向上级打报告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以下四点:一、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增加了国家税收。二、帮助、扶持养殖户脱贫致富,提高养殖户的家庭收入。三、丰富了物资供应,增强人民身体素质。四、扩大银行贷款范围,提升了银行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位置,并增加银行收入。”

    等孙大海说完,李永超问:“还有什么?”

    “具体的细节工作,你要从银行专业的角度,好好扣一下。别的就没有什么了。”

    以后的几天,李永超又和孙大海探讨了几次,他的方案也越来越完善。

    五月底的时候,他把方案交了上去。

    孙大海后来就再去没有关注这件事,李永超好像托陈锋转告过,说方案已经通过,过几天就会开试点。奶奶、崔场长和银行开过会,也同意了合作方案。

    上个月,有一天黄老回家时,给孙大海看了份资料,是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将要联合举办的“金融领域改革开放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的人选及其事迹。其中在农业银行选送的先进个人名单中,就有李永超的大名。

    这次表彰大会的规格很高,所以对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要事先落实清楚,不能出现乌龙事件。

    李永超的事迹,除了银行系统外,还涉及到农口的事,所以核查函发到了首都农业局,农业局核实后转到农业部。

    因为涉及到赢在起跑线种猪场和春光明媚育肥场,而且企业的名字过于奇葩,非常好记忆。所以接到调查函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就转交到了一直关注那几家合资企业发展的何部长和黄老手中。

    黄老了解到情况,便笑着对孙大海说:“大海,你也算有运气的人,歪打正着,随便出个点子,就被上面注意到了。”

 第64章 孙卫国真是要升官了

    孙大海吓了一跳,他连忙说:“我没做什么呀,我只想帮李叔完成贷款任务,顺便帮家里的生意,多培养些潜在客户而已。”

    黄老说:“没人说你做错了。这次表彰大会,是太宗支持的,为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你家那几个企业的情况,我以前都向他简单汇报过了。

    过几天,我要去太宗那里汇报工作。你还得想想,要是太宗问起来,那几个企业现在的情况,我怎么回答他吧。

    咱们平时闲聊,都是些又出栏多少生猪,化肥厂成了妆点生活花肥提供商之类的小事。太宗那里,不会在意,也没有精力理会这些。他胸中自有沟壑,要的是改革开放全国一盘棋。所以,你还是整点提纲挈领的干货出来吧。”

    孙大海想了一会,愁眉苦脸地对黄老说:“爷爷,我都是东听一句,西听一句,再加上点自己胡乱想的,乱七八糟的混在一起,没有什么套路。这样吧,我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您听完,看怎么总结提炼,和太宗说吧。”

    “成。”

    “首先,投资是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同时也为自己家挣点钱,让家人生活水平更高一点”

    “停,停,停。”黄老叫停了孙大海。

    “我说大海呀,有些话咱们私底下说说,无所谓,能直接往上说吗?”

    “这有什么不能说的?”孙大海有些不解。

    “你不知道以前有句口号,叫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吗?现在虽然不再提了,不过,你这样的话要是公开发表,搞不好又成了一场大辩论。”

    “不会吧,谁说过贫穷就是社会主义,还有富裕是资本主义?有吗?”

    黄老愣住了,他仔细地想了很久,最后说:“我还真不知道,有什么人或什么著作做出过这样的定义,明天我找专门研究马列主义的同志问问。”

    “那您悄悄地找人问,别引人注目。”

    “你又有什么想法了?”

    孙大海讪讪地一笑,说:“我是这么想的,太宗他老人家搞改革开放,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提高国力嘛。毛国搞的社会主义,现在看起来是错误的,不成功的。咱们现在搞改革开放,就是要开创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也就是具有我们华夏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

    至于说家庭或个人,以前不就有共同富裕的说法嘛。但以前的做法是大锅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