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重新活一次 >

第26章

重生之重新活一次-第26章

小说: 重生之重新活一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厉害?”曹勇被孙大海说得傻了眼。

    “当然了。你赶紧跟舅爷说,别跟这穷剧组在钱上磨叽,要钱他们也给不了多少。索性咱们免费给他们印海报,换他们的海报和相关印刷品的全球销售权,就能值回票价了。”

    “这部电影的主要市场,还是在大陆吧?大陆看场电影一个人才一毛钱吧,学生还打半价,能靠卖海报挣回本来?”

    “大陆人多呀,这电影只要政府一宣传,看电影的人数,最后能吓死人,总会有愿意花钱买海报的。再说,电影海报只是一方面,挂历、台历之类的,你可劲印吧,那才是赚钱的大头。”

    曹勇也动心了,他一咬牙:“成,咱们现在就回电报大楼,我立刻就给舅舅打电话,让他早点准备。”

    幸好现在是大年初一的上午,打电话的人还比较少,要是等到下午或其它日子,曹勇这样打电话,估计一天的时间都不够。

    一小时以后,在回家的路上。

    “我舅舅决定拼一把,要么是厂子关掉,要么就从此打开一片新天地,他反正是受够了印刷厂这些年来温吞水一样的状态。”

    呵呵,孙大海笑了笑。1981年正是香江地产价格连续涨了十二年后的一个短期高点,舅爷厂子的地能卖一个很好价钱,估计比厂子本身价值都要高。

    这样也好,说实话香江真不是搞实业的好地方,土地昂贵,人工成本高,关键是香江人骨子里的投机性太强了,再加上总督府临走前捞一笔是一笔的心理,在推波助澜,所以香江后来才会变成以金融和地产为主的城市。

    两人因为又打了次电话,回到家时已经过了饭点。不过也无所谓,过年时大家吃饭本来就不按时,饭堂里菜不撤桌,谁饿了想吃什么热什么,没有了就再做。反正守着曹大厨,家里备的东西又多,还能饿着谁不成?

    进了饭堂,孙大海看到前来拜年的胖婶一家。孙卫国和李翠凤各自单位上午都组织团拜,他俩也都是刚回来没多久,正陪着胖婶一家吃饭呢。

    胖婶的丈夫姓侯,大家都叫他侯师傅,是区办砖瓦厂的高级技师。他原本在一家工艺品厂,因为得罪了领导,被排挤到了现在的单位。

    侯师傅身材瘦小,和高大威猛的胖婶正好成了对比,孙大海一直觉得他们很像功夫里的包租公和包租婆,可惜现在是1981年,这个梗别人不懂。

    瘦小的侯师傅为人忠厚老实,前文说过,在大夏天骑车三十多里路,帮胖婶的老顾客去屠宰场取腰子的就是他。

    胖婶两口子的基因强弱很明显,两个儿子名字分别为大胖和二胖,人如其名,身材全随了母亲。

    “侯叔、胖婶、大胖哥、二胖哥,过年好!”孙大海上去打招呼。

    “大海,你也过年好。”两张一角的钞票到手。

    紧跟着曹勇进来了,又是一阵人仰马翻的互相介绍加拜年。

    孙大海拿碗盛饭,然后一边吃饭,一边听他们聊天。

    原来,胖婶一家是来求助的。

    大胖和二胖跟着侯师傅在砖瓦厂做临时工,每月16块五,已经好几年了,一直没有转正的指标。因为砖瓦厂是区里办的,效益一直不好,而且开在市区里面,污染比较大,年前有传闻说要撤厂,人员分流。

    侯师傅是正式工,无非是换个地方干活。两个儿子,可就连临时工都没的做了。

    胖婶一家都挺着急,无奈之下,就来求平日关系不错的“大领导”孙卫国。

    孙卫国一边陪侯师傅喝着酒,一边和大胖二胖随意聊着。他也有点无奈,这哥俩一个22岁,一个20岁,都是十年特殊时期的初中毕业,学历和文化程度就别想了,又没有用工指标。自己虽然是正处,但是在部委里工作,不太接地气,他又不愿意麻烦别人,所以对这样的情况,还不如底下建筑队的队长好处理。

    孙大海看出孙卫国的为难,而大胖和二胖又都是老实本分的人,便插嘴了。

    “侯叔,您是想让他俩再找个临时工干?”

    侯师傅憨厚的一笑,说:“能有个活儿干就成,累点苦点都不怕。”

    “侯叔、胖婶,你们是看着我长大的,我也不说空话。现在你们先别急,等过了这两天,我爸会给您个准信。”

    “大海,你是说”孙卫国明白了儿子的想法。

    孙大海点了点头。

    “会不会远了一点?乘公交车单程要一个多小时呢。”

    孙大海听得直想乐,三十年以后,在北上广工作,上班单程一个多小时,那也叫事儿?

    胖婶连忙说:“不怕的,让他俩每天早起点就成。”侯叔父子三人也一齐点头。

    “你俩愿意去开车吗?”孙大海又问了一句。

    “当然愿意了,能当司机多好呀!”胖婶一家欣喜若狂。

    孙大海忽略了。现在是1981年,司机这个职业,对于普通人家来说,那是非常牛的工作,无论开大车还是小车。

    “那好吧,你们先回去等几天,等事情定下来,就安排他俩去工作。”孙卫国同意了。

 第51章 初二回门

    大年初一,在晚饭后,大家都没有离开饭堂,开起了辛酉年第一次家庭会议。

    在曹勇介绍完香江注册公司的情况后,大家开始了自由发言。

    孙卫国首先发言:“有件事先说一下,以前咱们一直是两家一起行动,所以这次说到投资的时候,没有说清楚。曹叔,咱们也要定个章程出来。”

    曹大厨点头同意了。

    曹勇接口说:“是呀,我早想说这个问题。现在咱们两家人少,关系好。但以后人多了,涉及到的钱也多了,还是先定好规矩吧。”

    孙卫国说:“下午,我和小勇、大海,商量了一下,想这样做:这笔钱是四百万美元,一半用做这次我们孙家的投资,另一半拿出一百万,借给小勇,成立曹家基金,和我们按比例投资。剩下的一百万美元,留在香江的银行中备用。”

    “我和卫国哥说的,是针对两家家族基金的投资,以后再有其他项目,大家先商量好出资比例,然后再合伙投资。也就是说,以后两家的基金账户是分开的。至于个人行为,那是随意的。比如小月如果想和卫红合伙做点什么,你们自己商量好就成。”

    “可以,你们说好就成。我就提一个原则:任何时候也不要为了钱,伤害到两家这么多年的感情。”

    曹大厨的话,所有人都点头认可了。

    孙卫国说:“投资的事,等过几天谈完,再和大家说。我先说下这几天的安排。今年春节正好连上周日,所以连着休息四天。明天我和翠凤带着大海、圆圆去回门。大河,你是和我们一起去,还是在家和奶奶玩?”

    孙大河说:“我还是和哥哥姐姐在一起吧。”

    “成,明天我们带你一起走。妈,曹叔,你们是初三再去,没错吧?”

    “没错。”

    “奶奶,曹爷爷,你们别忘了,初三早上,叶师傅开车带黄爷爷来接你们。你们带路,一起去姥爷家。”孙大海赶紧补上一句。

    “小勇明天也跟我们去吧,顺便找老村长商量投资的事。”

    “好,我也想早点去,看看那里的环境。”

    曹月和孙卫红嘀咕了一会,说:“我们也明天去。”

    “没问题,反正那边房子多,又有大通铺,咱们一起去,都睡得开。”

    得,初二家里就剩下三个老人了。

    第二天一早,众人乘公交车来到了钱家川村。

    大年初二是回门的日子,大家刚走到村口,就看到老村长,现在生产大队的大队长李忠,正指挥一群娃娃,在打扫街道。

    “李爷爷,过年好。圆圆来看你了。”孙圆圆第一个跑了过去。

    “好呀,圆圆真乖。大海也长高了。这是?”

    “李爷爷,过年好。这是我弟弟孙大河,是我叔的孩子。”

    “李爷爷,过年好”

    “过年好。这是为民的孩子呀,来来来,你们三个,一个一个红包。”老村长笑呵呵地发了三个红包。

    “有我们俩的红包吗?”曹月冲了上来,还拉着孙卫红。

    “咱们不是说好,你俩只要成家,我就发红包。怎么,小月你现在有主儿了?”李忠打趣曹月。

    “不和您说了。”曹月脸一红,躲到了后面。

    “李伯,过年好。”

    “小月呀,你在沪城上学,还好吗?”

    “还好,谢谢您。”孙卫红说。

    “这人呐,还就要趁年轻的时候,多出去开开眼。”

    “大伯,过年好。这是小月的哥哥曹勇。前几天我回来和您说的事,到时候就由他来谈。我们先回家,一会去您家里,这还有给您带的年货呢。”

    “翠凤,你先带他们回家去,中午我去你爸那,边喝边聊。”

    姥爷家不在村子主道上,离村口不远,爬上一个缓坡就到了。

    当先一户,就是姥爷家的院子,后面分别是大舅和二舅的院子,互相连着。再后面还有一块空地,很明显是给小舅李小龙预备的。

    当年划分宅基地的时候,姥爷觉得自己家男孩多,怕以后分家离得太远,不方便。所以把自家在村子中的宅基地,置换到了村外的坡上。这里面积大,但土地薄,庄稼长不好,所以基本是荒着。姥爷搬来,也就他一户人,足够分家后继续住的。

    随着这几年村子人口增加,集中居住的区域慢慢向前后扩大,原来略显偏僻的姥爷家,现在又回到了村子的中心范围。

    表哥和表姐早已等候多时了,他们迎接大家进了姥爷的院子。

    几个院子中,姥爷家的最大,这里平时也是全家聚会的地方。正中三间,一明两暗,是堂屋和两间卧室,东西各有厢房。

    几间房子连同院墙,墙角是青石和鹅卵石,墙身是泥砖砌的,也就是稻草和泥巴,经过简单烧制而成。正屋是泥瓦为顶,厢房就没那么讲究了,就是普通的茅草顶。

    不光姥爷家是这样,整个村子的房子,基本都是这样。

    那是在五十年代末,全国都在搞运动。顺应潮流,西北旺乡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并在第一任公社社长的带领下,“大干快干”、“赶英超美”,在秋收后,放出了亩产万斤的卫星。

    自己的卫星放出后没过几天,还没有等到上级领导的表扬,隔壁直辖市就开始报道,当地亩产十二万斤的大新闻。

    社长本身就是市里下来镀金的干部,他大怒之下另辟蹊径,决定开展“华夏新农村,生活水平高”的活动。

    社长发动自己的各种关系,找来资金和政策,在乡里建立的屠宰场和污水处理厂,为各村修建了小型养鸡场和养猪场,修建化粪池和简易道路,并且为每个村都建立一家小工厂。

    钱家川村抽到的是砖瓦厂。没错,是李忠抽签抽到的。当时社长是拿着几个小工厂的批文,要各生产大队大队长村长自己选择。

    像砖瓦厂这样的厂子,各村都抢着要,而有些厂子,却没有人愿意要。

    社长生气了,拍着桌子大骂一顿后,决定抽签。

    好运气的李忠,带着砖瓦厂的批文和资金,回到了村里。

    谁知道是原料还是技术,到底哪儿出了问题,钱家川村的砖瓦厂,一直没有生产出合格的红砖来,请来的技师也是个二把刀,左调试右调试,却从未成功过。。

    仅过了一年,社长就被他的政敌举报,并被带走了,理由是他“向往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企图腐化广大人民公社社员。”他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社长倒了,他修建的屠宰场和各村的小养殖场也都荒废了。但小工厂却在各村的掩护下,没有被上级注意到,侥幸地保留了下来。

    技师灰溜溜地走了。李忠大手一挥,红砖咱烧不了,土砖土瓦还烧不了吗?

    于是,每到农闲的时候,全生产大队自然分成几个组,烧砖烧瓦,盖房子,顺便挣着工分。

    几年下来,一分钱没有花,全村人的房屋,都换成了新建的。只不过是灰蒙蒙的一大片,怎么看,也都是一个模样。

 第52章 姥爷的小嗜好

    进了姥爷家的堂屋,除了李小龙,全家都在里面等他们。

    一切都是常规程序,磕头、拜年、收压岁钱,孙大海在喝完姥姥亲手做的糖水荷包蛋后,程序结束。

    姥爷今年61了,他和蔼可亲,又爱开玩笑。大家都知道,他打小就羡慕地主家过年时,家里的孩子与管家、掌柜,轮流向一家之主汇报一年成绩的情景。所以大家每年初二,就按他的意愿,向他汇报工作,让他过过瘾。

    在大家都走完程序,安静下来以后,姥爷干咳了一声,慢慢地踱着四方步,走到堂屋正中的主位,坐了下来,一脸的庄严肃穆。

    孙大海险些失声笑了出来。

    姥爷呀姥爷,您想扮演大老爷,多少也要敬业一点吧。应该正襟危坐的时候,咱别盘腿成不?

    大家都动了起来。孙大海一边往外走,一边问旁边的二舅妈。

    “二舅妈,小舅去哪儿了?怎么没看见他?”

    二舅妈一笑,说:“上次你表哥他们进城去你家,你是不是给他们做新菜了?叫什么鱼。”

    孙大海想了一下,回答说:“是水煮鱼吧,他们上次来,好像吃的是这个。”

    “昨天吃饭的时候,你小舅说,他跟部队在天府之国待了十几年,偶尔出门打牙祭,也习惯了吃麻辣味道的菜,但从没觉得川菜有什么好吃。小红说你做的鱼就很好吃,就是又麻又辣,叫人又想吃又不敢吃。这不,他上心了,知道你们今天来,他说去潭边破冰捞两条鱼,回来让你给他做。一大早就走了。”

    说话间,孙大海已经走到堂屋门口。

    “大海呀,听你妈说,在你们家里你开始管事了,到姥爷家,你也坐这听听吧。”姥爷叫住孙大海,并叫他也坐下。

    孙大海看了看堂屋的格局,中堂下是两组各四把椅子相对而立,便很自觉地坐在了左边最后一张椅子上。

    大表哥李建也没有说话,冲孙大海点了点头,自己坐在了他的对面。

    这时,小舅李小龙跑了回来,他将拎着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