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95章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95章

小说: 我在大明当暴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此话一出,所有人一时间竟然没有反应过来,乾清宫陷入短暂的死静中。

    等回过神来的时候,一个个都像是傻了一样。

    “陛下,万万不可!请陛下收回成命!”

    众人大呼起来,甚是悲凉。

    “来人!”

    乾清宫外进来一批大汉将军,好几十个人,整整齐齐排列在乾清宫内。

    “都架出去!”

    皇帝说完,大汉将军两人一个人,将这些个大臣,包括韩爌、钱龙锡他们,一起架了出去。

    “陛下……陛下……”外面还传来大臣们的哀嚎。

    孙承宗和李邦华站在一边,一声不吭。

    他俩为什么不说话?

    这不废话么!

    东南那帮人只差当面指着他们鼻子骂他们误国误民了,是你你会帮自己的敌人说话?

    鉴于钱龙锡、韩爌都是内阁大臣,逮捕那500名贡生的命令,不从内阁出发去,而是直接让高起潜带着圣旨走一趟,直接让南京的镇抚司衙门拿人。

    这样简明扼要,办事效率高。

    二月十六日,受到南京国子监事件的影响,现在北京城的官场也闹得风风雨雨起来。

    仅仅是一天的时间,崇祯的桌上就多了100来封奏疏,全部是劝皇帝赶紧把人放了的。

    基本上,这些奏疏搬到乾清宫后,就被放到一边,王承恩会从里面找出一些不是说国子监案的奏疏念给崇祯听。

    可惜,全部都是。

    所以,这些奏疏,一律不看,抽时间到后院烧掉。

    张凡这么玩,不怕官员们罢官?

    罢官?

    罢官后他们能做什么?

    能种田,还是能做买卖?

    成年人的世界,那拖家带口的,都是要吃饭的,又不是十几岁的少年人,一言不合就老子不干了。

    官在大明朝是属于真正的上层阶级。

    那张凡这么玩,不怕官员消极怠工,出现情绪化?

    消极怠工什么的朕不管,只要合理的将政绩完成了,你就算天天躺在家里水妹子,朕都不吭声。

    这件事的影响力还远远不止北京城的官场在闹。

    任何事件,都不是独立的。

    例如东南和辽东在这件事上的联系。

    东南和辽东怎么会在这件事上有联系呢?

    双方隔了那么远。

    但恰恰就是有联系。

    东南的事一旦闹大,边境必然会不安宁。

    军事本身就是政治的延伸。

    为了防止皇太极有可能在接下来发动突如其来的军事行为,崇祯特意给袁崇焕写了一封信,慰问了辽东全体将士。

    按照目前大明朝的局势,皇太极发动战争的可能性高达50。

    为什么?

    一是大同镇的灾情还没有彻底稳定,还需要粮食运输,如果辽东再起战事,尤其是打到胶着状态,又需要调度大批量粮食。

    大同镇和辽东双线需要大批粮食,这必然导致北方粮价全线暴涨。

    二是东南闹起来,国内的矛盾必然爆发到顶点,皇太极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咬一咬牙出兵,崇祯就是内忧外患。

    皇太极那种政治强人,怎么会不知道这是一个绝佳时机?

    但是皇太极也有顾虑,因为多尔衮刚在草原被教训了一顿,建奴内部也面临着权力变革,皇太极想要再调动大规模军队,难度很大。

    而为了以防万一,崇祯还是做好了辽东可能会爆发战争的准备。

    所以说,今年才是改革最难的一年。

    正月十七日,皇帝的信就八百里加急到了辽东广宁城,送到了袁崇焕的桌案上。

    袁崇焕看完之后,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加紧布防,以防万一。

    给袁崇焕写完信,还没有结束,崇祯又给袁可立写了一封信。

    给袁可立写信做什么?

    封锁山东东部海域,加紧巡逻。

    二月十八日,南京城,阴,复社。

    有大约一百二十人齐聚复社。

    这一百二十人全都是读书人,而且大部分家庭优渥,他们有来自浙江的,有南直隶人,还有江西人。

    “乾度兄,我们都已经听闻了,现在朝廷颁布五省新政,这是恶政啊!一旦此政令出来,必然贪官横行!”

    乾度是张溥的字,古人不直呼其名。

    “是啊!这是恶政!恶政!绝不能让朝中奸臣肆意妄为!”

 第198章 国子监暴走(第二更)

    其他人都群情激愤起来。

    张溥坐在中间,面色平静,没有人看得出他在想什么。

    事实上,张溥现在并不想将事情闹大。

    关于朝廷五省新政,他也仔细思忖过,有很大的弊病,但如果银钞真的能顺利落下来,肯定是仁政。

    但是现在剧情显然向失控的方向在发展。

    复社在南京城的成员,几乎全部都反对五省新政,认为那绝对是祸国殃民的恶政。

    而国子监贡生被抓起来,显然成了弱势群体的模样,这也引起了大量读书人的同情。

    又正值科考期间,南方诸多学子汇聚到南京城。

    此事便快速升温,成了现在这个局面。

    “乾度兄,咱们之所以聚集到复社,不就是皆心怀天下么!”说话的是徐孚远,他是徐阶的曾侄孙。

    徐阶就是嘉靖朝到隆庆朝的首辅,曾经和张居正斗得你死我活的。

    “乾度兄,咱们读圣贤之书,大明以圣道治国,岂能由朝中奸臣胡来!”

    “当初你撰写《五人墓碑记》,名动天下,众人无不以你为榜样,现在朝中盖世神奸颠倒黑白,诬陷忠良,恶政频出,吾辈当不惜此身,以天下为己任。”

    复社推崇的是“以学救时,以学卫教”,万历朝和天启朝发生了许多现实魔幻主义的扭曲事件,复社成员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来救治这个国家。

    崇祯元年的时候,张溥写《五人墓碑记》,轰动了南方仕林,名声大噪,复社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迅速扩大。

    现在整个复社已经有三千多人。

    方以智在一边道:“张乾度,只要你一句话,三千复社学子一定团结一致,咱们先将关押的贡生救出来,再将温体仁逼出来,让他亲自给咱们一个答复,希望能与当今天子对话。”

    “对!说得对!”

    其他人也跟着应和起来。

    此时,一个人从外面小跑进来,急促道:“不好了!不好了!曹程带着人前去刘家,把刘家给查封了,抓了刘老爷!”

    这个人显然也是复社的人,他身后跟着一个人,大约十五六岁的样子。

    “各位正义之士,快救救我们刘家,快救救我爹,还有我兄长。”这个少年一进来就哭诉起来。

    他是刘建德的小儿子刘涂。

    今日,曹程带着人把刘家给端了,他是侥幸从后门钻狗洞逃出来的。

    现在南京城大街上热闹得很咧,到处都是读书人在热论,刘涂刚好就遇到了复社的人,便慌忙逃了过来。

    他神色慌张,模样凄惨,看起来很值得同情。

    他的出现,立刻让其他人更加愤怒。

    “那曹程当初公然拦截大同镇的粮食,本以为是一位为国为民的好官,没想到竟然也是一个残害忠良的爪牙!”

    “无耻!”

    张溥连忙道:“曹程身为南京廉政总督察,查的是贪官,为何会盯上你刘家?”

    刘涂哭丧道:“是报复!我哥当街痛斥大奸臣,曹程和那些奸臣是一伙的,他们要对我们这些忠良之辈下最后的杀手!”

    杨延枢将张溥拉到一边,小声道:“乾度兄,现在大家的情绪都非常高亢,有失理智,我认为咱们还是要好好平稳平稳情绪。”

    “现在局势非常复杂,咱们可不能被人给当枪使了。”

    这正是张溥心中担忧的。

    张溥嫉恶如仇不假,他希望拯救关押的三十三个贡生也不假,但眼前的局面也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已经他已经预感到在往失控的方向发展了。

    张溥重新站出来道:“诸位先不用着急,我会再去单独拜见温体仁的。”

    “不必了,温体仁是不会见你的。”

    这时,一道声音传来。

    众人目光转移过去,一个约莫三十岁出头的青年男子一身长衫走了进来。

    来的这个人叫张采,和张溥没有血缘关系,只不过恰好都姓张。

    但他们俩都是复社的首领。

    张采是崇祯元年的进士,在临川做了两年知县,去年调回南直隶,在礼部做员外郎,六品官。

    一见张采来了,大家都更加兴奋,很多人都拥上来。

    “张大人!”

    客气的叫张大人。

    “受先兄!”

    亲切的就直接叫字了。

    张采对众人抱拳,然后走到张溥面前,说道:“我最新得到了消息,曹程不仅仅查了刘家,还有查李家,这两家在这一次大同镇灾情,朝廷缺粮的时候,都拿出粮食来了。只是朝廷希望以银钞结算,他们不愿意,所以就被查了!”

    众人一听,那更加生气了。

    “害人的银钞!害人的银钞啊!”有人开始痛斥起来。

    张溥问道:“这是谁说的,可信度高么?”

    “黄大人亲口说的。”

    这下复社都炸锅了。

    “国子监那边打算今晚行动,刘家和李家被查,奸臣要只手遮天了,吾辈不能再袖手旁观了!”

    张采拍了拍张溥的肩膀:“乾度,该行动了。”

    黄昏,天空阴沉沉的,夕阳也有些模糊。

    南京城的傍晚看起来有些压抑。

    一阵阵冷风吹过街头,平时的普通老百姓已经看不到多少人,都是一些读书人走在大街上,在激动地讨论着什么。

    南京国子监。

    “今天必须要锦衣卫放人!”贡生胡焕猷大声喊道。

    胡焕猷在南京国子监人气非常高。

    天启七年,就是他一封书信到北京,弹劾当时的内阁大臣施凤来、黄立极等人,一时间名声大噪。

    穿越者崇祯将他拿到北京关押了足足一年时间,才将他放回南京。

    放回来后,这个人就成了南直隶读书人眼中的清流、忠义之辈。

    他振臂一呼,周围好几百人全部高呼道:“必须放人!必须放人!铲除奸臣!铲除奸臣!”

    “不仅要放人,还要废除五省恶政!废除五省恶政!罢免孙承宗!李邦华!”

    “废除五省恶政!”

    一道道声浪,此起彼伏。

    本来500贡生出来后,这些贡生不太愿意出头了。

    可是现在的风向越来越妖。

    “五省恶政”似乎彻底刺激到他们的“道德神经”,在一天之内,贡生就爆发了。

    实际上,这件事之后,崇祯在做分析总结的时候,说了一条非常重要的:那些票号、钱庄,还有商人,都在后面推波助澜,因为五省新政最大的损失方就是票号、钱庄和东南的商人。

    这场看似多方都混入进来的乱局,其实非常清晰。

 第199章 调兵!调兵!(第三更)

    同一天,天黑之前,高起潜就到了南京。

    他将皇帝的甚至送到了镇抚司衙门。

    当然,他是被人护送进去的,要不然根本进不去。

    皇帝有圣旨到了,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出来了,在这种敏感时期,一下子就迅速传开。

    无数人都兴奋起来。

    消息传到黄府,黄锦放下笔,道:“看来皇帝陛下已经要放人,要妥协了!但现在已经晚了,现在所有人都团结起来,温体仁必须死!曹程必须滚蛋!”

    坐在他对面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男子。

    男子带着面纱,说道:“黄大人,干掉温体仁和曹程,咱们也未必能翻盘,以皇帝的性格,他的新政肯定会推到东南来。”

    “周大人那边呢?准备得如何了?”

    “周大人已经准备好了,但是现在钱粮都不够!刘家被抄了,李家也被抄了!”青年明显有些恼怒,“再这样下去,恐怕大势去矣!”

    “年轻人就是沉不住气,现在温体仁和曹程那都是南京城里的瓮中之鳖,逃不出去的,事情闹得越大,温体仁越不好交代。”

    此时,镇抚司衙门里的温体仁,接完圣旨后,手心也有些出冷汗了。

    皇帝要把外面500人全部抓起来,塞进南京的昭狱里。

    这一步一旦迈出去,那局势就真的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正在温体仁思忖之间,外面有人快速跑进来:“温大人,国子监那边有异动,那些贡生今日聚集在一起了。”

    温体仁面色微变,连忙道:“快去,快将门口所有贡生全部抓起来,一个也不要放过!”

    那锦衣卫怔了怔,仿佛没有反应过来。

    “这是陛下的圣旨,快去!”

    “是!”

    立刻,镇抚司衙门上千名锦衣卫全部出动了。

    他们行动非常快,整整齐齐出去。

    外面传来一阵阵叫骂声和惨叫声。

    温体仁手心的冷汗不停渗出来。

    事情升温太快了,发展到这一步,温体仁也已经没有回头箭了。

    他非常清楚,皇帝为什么到了这个时候还要拿人。

    因为皇帝根本不打算妥协,不打算讲和。

    皇帝只按照他的思路做决定,谁不听,谁捣乱,就铲平了!

    这就是皇帝的态度。

    如果按照这个态度,那接下来东南简直就是……

    连温体仁这种腹黑的小人都不敢想下去了。

    接下来,他要安排好防守,将镇抚司衙门守住。

    锦衣卫冲出去后,就开始抓人。

    有些贡生还头铁,想要反抗,以为自己是国子监贡生,锦衣卫不敢动粗。

    结果有几个贡生刚出拳,就被直接摁压在地上,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

    还有的贡生结成团,朝锦衣卫冲来。

    锦衣卫拿起锤子,就开始砸。

    很快,想要反抗的贡生就被压了回去。

    更多人开始逃跑。

    但是这些贡生,平日里在国子监娇生惯养,哪里真的跑得动。

    没跑多远就气喘吁吁。

    在天黑之前,一个个都被拖了进去。

    此时,复社。

    “皇帝的圣旨来了,肯定是要放人的。”

    “没错!肯定是陛下开恩了!”

    连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