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承宗在下面,他站在一边,面色沉定:“陛下,这是此次赈灾粮的明细,皆与户部合适过。”
崇祯接过来一看,就目前,已经调度了120万石粮食在路上了。
里面将从那个省、府州、县,出了多少粮食,都记载得一清二楚,还有预计的损耗。
当然,将真定府的10万石额外列算了。
而按照崇祯的想法,一共是调度200万石,才能保证至少有100万石进入大同镇。
所以,还差80万石。
不过按照这个进度,已经非常快了。
崇祯点了点头,显然对这份答卷非常满意。
这已经说明,大明的行政动员能力比前两年要提高了不少。
这要是换做天启七年崇祯刚继位的时候,要调度200万石粮食去大同镇,在三个月内完成120万石的征集,想都不用想。
“国库里还有多少?”
毕自严出列道:“陛下,将今年朝廷所有的费用全部清除完后,国库里还有2000万两。”
崇祯心头微微有些发紧。
国库只有2000万两了吗?
崇祯元年,张凡强行将全国宗室一锅端,抄出来的家产可是值12亿的。
再加上这三年,新农政改革交上来的税,抄家的钱,收入也有3000万两了。
毕竟新农政改革后,将地主都收刮了一遍。
也就是说,崇祯的总收入是14亿两。
现在只剩下3000万两了。
也就是说,这短短的三年时间,就用了11亿两(至少720亿元)。
这不是花钱如流水,这特么的瀑布!
毕自严将年终财务报表呈递给崇祯。
崇祯看得非常仔细,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看完的。
最大的几块消耗:
一、陕西的灾情。
从崇祯元年开始,朝廷每年给陕西拨款1000万两赈灾,三年就花费了3000万两(至少195亿元)。
这些钱,在陕西的施凤来都花得每晚睡不着觉,深怕钱花了没有效果。
好在陕西的灾情在三年时间内,逐步稳定下来。
二、从崇祯元年开始逐渐新军,开始发展火枪、火炮,重新打造刀枪、铠甲,购买战马,提升军队的伙食和俸禄。
再到崇祯元年的草原之战,崇祯二年草原和辽东同时爆发战争,再到崇祯三年,也就是今年,辽东的烽火和大同镇的战火。
还有最近新军政的改制,军区正在建立,秦良玉可是直接申请了300万两的军费,作为明年在广西钦州军镇的建设费用。
另外战船,火炮的改良,都在花钱。
已经花了6000万两。
三、新农政的推广。
大兴水利,开发新农具,铺设原始版的第一代抽水蒸汽机,建设新农政指挥所,在各地建立大明日报。
这些都需要钱,都是大把大把钱流下去的。
这些三年来,总费用也有1000万两了。
尤其是水利,现在北方各省,各州府都在挖水利。
而王徵被从陕西召回北京,现在已经升为大明水利局御司使了,统管全国水利工程。
四、官员的俸禄。
穿越者崇祯,已经给官员涨了两次俸禄。
现在每年全国官员的俸禄在500万两的开支。
五、基建的投入,也是大头!
几条主干道的水泥路预算是2000万两(至少130亿元),截止到现在,水泥路有已经花费了500万两了!
这笔总财务报表崇祯看完后,他只想干一件事了:赚钱!
第168章 司法总署(第三更)
就如此打的开销,还有人在国难当头,想方设法赚朝廷的钱。
大同镇死了那么多人,又有不少京卫军战死。
当陕西的老百姓都推着粮食去大同镇支持灾情的时候,有些人却无耻地吸着国家的血!
崇祯将这份财务报表放到一边,毕自严道:“陛下,依老臣看,有些费用该减的可以适当减一些。”
“不必减。”崇祯豪言道,“依朕看,这些都是该花费的,不要再不该减的地方减了,看似省了钱,其实是惹了更大的麻烦,后面花更多的钱。”
“是!”
“年前曹化淳会回京,到时候将北京制造局拉出来好好捋一捋。”
“是!”
崇祯压力大不大?
当然大!
卧槽了!
现在管的是一个国家,而且是这颗星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财政收入关乎朝廷生死存亡,财政一定要健康发展,不然财政崩溃,必亡国。
实际上,无论是古代还是后世,所有朝代灭亡和国家崩溃,都是从财政开始的。
有人说,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怎么会财政出问题?
财政出问题指的是国库不能按照规矩稳定的有收入了。
当然,你要加税,甚至发动军队去抢,你也是有收入的,但这是在饮鸩止渴而已。
要兴国,要发展,还是要探索出一条朝廷有收入,还能让老百姓增加收入的办法。
现在,崇祯几乎将抄家亲王和大臣的启动资金全部用完了。
接下来,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告诉你,还有很多!
只是现在时机未到而已。
而张凡心中早已有了战略规划。
接下来,李邦华提报了今年全费开支,其实已经在刚才毕自严的财务总费用里面了。
“陛下,若是将新军政全部推行下去,精兵简政,九边每年能省下来100万两。”
“嗯,省钱固然是好事,不过咱们推行新军政的目的不是为了省钱,五大军区建立后,军费肯定还会增加。”
众人心头都有些沉重。
朝廷这几年的确有大作为,边境捷报连连,北方新政推行如火如荼。
可是花费太大,大明朝开国以来,就没有花费如此大的。
崇祯道:“诸位不必担心花钱的事,将自己手中的事情办好便是了。”
众人道:“陛下圣明。”
“这一次大同镇的事,给了咱们一个警醒,军政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而且是必须得加快速度!”
皇帝的语气突然变得严厉起来:“监察院的人都排下去了吗?”
李邦华道:“回禀陛下,全部都已经派下去。”
“要严查!要加快进度!要仔仔细细巡视边境,绝不能再出现大同镇那种情况!”
“是!”
“张宗衡的人头,朕已经下令传首九边,以儆效尤。”
“方正化,你给朕拟旨,传到九边总督。”
方正化连忙拿起笔墨。
崇祯声音洪亮:“以前的老弱病残,领空额的,朕和他们一笔勾销,现在必须按照朝廷的新军政来,谁若是在明年三月份之前还不能将军队的编制、人员全部整顿过来,就去刑部大牢里报道!”
“是!”
“钱爱卿。”
钱龙锡出列道:“臣在。”
“朕回来的时候,在真定城遇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不知你知不知道?”
钱龙锡当然已经知道了,真定府发生的王圭案,可不是小事,此事会牵扯到现在炙手可热的曹程。
皇帝前脚离开,后脚就有官员将消息传到了北京城。
钱龙锡面色平静道:“回禀陛下,臣暂未听说。”
“好。”崇祯也不追问,而是对骆养性道,“将王圭的供书给钱阁老看看。”
骆养性将供书递给了钱龙锡,后者看完,故作惊讶之色,随后愤怒道:“陛下,此乃祸国殃民之恶人,当严惩!”
崇祯面带微笑,道:“大伙都看看这份供书。”
钱龙锡又将供书传给其他人。
崇祯道:“这个王圭,是曹程的女婿,王圭并未说曹程参与进来,朕就当曹程不知此事。”
“可是,发生了这件事,朕心中就是有些不痛快,它总有发生的原因,真定府赈灾的粮食,原本就是给大同府的,被扣押在真定府,朕也去看了,的确有灾情。”
“可是这些人,利用这个机会大发国难财,你们来跟朕说说,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众人不说话,崇祯点名道:“钱阁老,你来说说。”
钱龙锡道:“陛下,臣以为,这事还是属于张万高吏治疏忽,应该惩罚张万高,以示警戒。”
“阎鸣泰,你呢?怎么想的,跟朕说说。”
阎鸣泰出列道:“陛下,臣倒是觉得此事,并非张万高之过,而是朝廷制度的问题。”
阎鸣泰这话是有大问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古代哪个大臣敢随便说朝廷制度有大问题?
这不是作死么?
但是阎鸣泰这话,明显就是为了迎合崇祯说的。
众所周知,皇帝是属于变法图强的人,现在大明朝已经不存在祖制不可变这种说法了。
越是批判传统,越可能得到皇帝的赏识。
崇祯道:“你详细一些说清楚。”
“臣以为,地方民政,应当如同现在官场和军政的司法一样,将司法剥离出来,朝廷专门设置一个衙署去管理,这样责任和权力清晰,平时归谁来管,出了问题找谁,都一目了然。”
崇祯笑道:“还是阎大人说得对,依朕看,就是这里出了大问题,行政就应该与司法分开,你们认为呢?”
这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事。
现在新政的权力架构其实非常清晰。
军政司法有监察院,官政司法有都察院、廉政督察府,而民政方面恰恰比较模糊。
地方上若是出了官司,就有县太爷或者知府来审。
这是不对的,这些都是行政官员,得去处理行政事务,对本地的民政政绩结果负责。
众人道:“陛下圣明,臣等也以为应当如此。”
而钱龙锡这完全是屁股决定脑袋,那张万高是耿如杞的人,耿如杞将曹程给干掉了,他自然是不愿意说什么好话的。
这都是政治立场问题。
崇祯道:“既然如此,朕就再设立一个专管民政司法的衙署,你们以为叫什么比较合适?”
诸位大臣面面相觑。
崇祯继续道:“老百姓平日里也面临这许多危险,依朕看,全民应当警惕危险,要对危险有所察。就叫警察总府!就由阎鸣泰来担任警察总府的都府!如何?”
第169章 皇帝的套路之见曹程(第一更)
阎鸣泰一听这话,脸上的肥肉都忍不住欢快地跳起来了。
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可是嘴上却还是要谦虚谦虚的:“臣才疏学浅,恐不能胜任。”
其他人也不做声,崇祯道:“就你了。”
阎鸣泰连忙跪下来道:“臣多谢陛下信任,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王永光。”
“臣在。”
“这事就这么定了,准备给阎大人安排人,从省、府州、县到甲里,朕都需要看到警署,那些捕快都撤掉,你们要出一套完整的编制。”
“是!”
“刘宗周。”
“臣在!”
“这警署的警察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每个省府都要设立警察学院,要考试通过,才能成为警察,这可是朝廷的编制,所以礼部要在学校体系中,增加这一项。”
“是!”
“阎鸣泰,这事交给你全权统筹,朕要在来年北方各省都看到警察,他们都是维护当地治安的。”
“陛下放心,臣一定办到!”
“好!各位还有什么事要上奏?”
这并不算是早朝,顶多是在乾清宫的廷会而已,也仅仅只有部院大臣、内阁辅臣参加了。
钱龙锡道:“陛下,臣以为,曹程虽然私扣赈灾粮食,但也是事出有因,当从轻发落。”
“朕不是已经让人补发了10万石粮食了么?”
“只是曹程此事,真定府的老百姓都异议颇大,臣担心……”
崇祯点了点头:“钱爱卿说得有道理,朕会和他谈谈。”
“陛下圣明。”
“陈子龙呢,怎么没有见到他?”
一边的王承恩道:“陛下,陈大人病倒了。”
“病倒了?”崇祯微微动容,“这么大的事,怎么不跟朕提前说,快宣太医去。”
“是。”王承恩立刻出了去。
崇祯道:“你们都是朕的股肱大臣,大明的未来还要靠诸位。”
众人高呼道:“陛下圣明仁德。”
崇祯在人群中找到李自成,笑道:“李督察,北京城待得可还习惯?”
“回禀陛下,一切都习惯。”
“好!朕回头找你一起去打猎!”
“是。”
李自成现在可是大明朝朝堂上炽手可热的人物,他的廉政督察府现在大明反腐第一阵地。
“今天就到这里吧,抚恤金的事情加快。”
孙承宗道:“是!”
“臣等告退。”
等众人都离开了,崇祯又让人将李自成叫回来。
崇祯问道:“廉政督察府有没有对曹程展开调查?”
“回禀陛下,自曹程被押入京师以来,臣与曹程谈过数次,又派人去真定府调查过灾情,却有灾情,而且粮食都已经发下去,曹程本身没有问题。”
“再派人去真定府,仔细核查王圭案与曹程是否有关联。”
“是!”
“明年要把反贪的力度加大,朝廷现在已经没有任何顾虑,朕也没有任何顾虑,你放手去办,朕会全力支持你!”
李自成顿时感动起来,跪拜道:“臣感念陛下垂怜,铭感五内!”
崇祯将他搀扶起来,说来也是讽刺,眼前的李自成并不知道,在正统历史上,就是他将大明朝给推翻了。
而此时的李自成,却成了皇帝最得力的反腐干将。
崇祯拍了拍李自成的肩膀道:“朕稍后去见见曹程。”
“臣告退。”
实际上,现在主要的边患已经稳定下来,漠南蒙古和辽东的局势都趋于稳定了,眼下崇祯还真有底气开始全国大刀阔斧的进行反腐了。
就说自廉政督察府成立了这几个月以来,已经查办了39个官员了,都察院也立案核定完。
这就是效果。
而且随着廉政督察府的扩大,未来效果会越来越明显。
目前的大明朝,从京师到顺天府到北直隶,到山西、山东,吏治在进一步强化整顿。
这绝非是崇祯自己感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