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70章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70章

小说: 我在大明当暴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启禀陛下,第二师的第三旅和第五旅已经抵达南城门!”

    崇祯语气依然是轻描淡写:“好,不能让万丹伟征跑了,朕还要拿他的人头传遍整个草原,让草原上的那些人盯着他的脑袋,看看背叛大明的下场。”

    “是!”

    崇祯收回望远镜,骑在马上,寒风从他清秀且坚毅的脸上划过,吹起他的青丝,他目光深邃的盯着前方的苍穹。

    这一战打得很顺利。

    之所以这么顺利,还是因为这几年不断在军队上投的钱,不断提拔优秀的将领,不断整改军制。

    但为何还有人敢趁机作乱呢?

    因为蛮夷心存侥幸,蛰伏起来的野心家一直在等待机会,朝最薄弱的地方撕咬。

    借着这个机会,他要将草原上的草彻底染红,让那里的雪变成红色,让河流断流,让他们以后知道该听谁的,该怎么做。

 第146章 来自皇帝陛下的善意(第二更)

    这场战斗经历了不到一个时辰,蒙古骑兵如同潮水一样溃败。

    明军开始全力追杀。

    传令兵飞快奔回来:“启禀陛下!卢帅已经攻进城!”

    又有传令兵飞快而来:“启禀陛下,左路军在大同右卫城附近遇三万土默特部大军,大获全胜!”

    崇祯冷笑道:“顺义王这路走偏了,就不要怪朕无情了。”

    再有传令兵飞快而来:“启禀陛下,蒙古统帅查干夫已经擒住了,当如何处置?”

    崇祯看也不看道:“杀掉,不必请示。”

    “是!”

    对他来说,万丹伟征和多尔衮才是最重要的。

    到了中午,天上飘来不少云,在大风中形似飞浪。

    不多时,竟然飘起了小雪。

    明明还在出太阳,却又飘起了雪。

    前方的蒙古军基本上已经全部败走,地上到处是尸体,鲜血将方圆几里染红。

    神武卫的空心方阵已经改变了形状,变成排列式,就是一排一排列队,然后在统帅的指挥下,往前推进。

    不多时,便整整齐齐进了大同城,城内还有一些蒙古军在反抗,不过基本上已经失去了意义了。

    还有更多的蒙古军投降。

    这个时候,大明军官和士兵集体选择了耳聋、眼瞎。

    用崇祯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咱们是王师,是正义之士,咱们不杀降,但是他们死不投降啊,这就没有办法咯。

    直到傍晚的时候,大同城才被彻底清扫干净。

    明军在每一条大街小巷里检查,大同城的老百姓也极度配合王师寻找那些藏在角落里的蒙古军。

    不仅如此,整个下午,大同城的街头都在奔走相告,喜出望外。

    沦陷了近一个月,大同城死了太多人。

    这一个月,不少人都生活在恐慌和绝望中。

    就说大同城城外,就堆了不少老百姓的尸体,蒙古人将那些尸体随意扔在那里,没有人去管他们。

    还有四方的城头,都挂着人脑袋,那些人脑袋都是之前蒙古人进城时反抗激烈的人。

    他们被砍了头,头颅悬起来示众,来威慑大同城的人。

    还有女人被围起来糟蹋。

    整座城都笼罩在极度的惊恐中。

    现在王师来了,将蒙古人赶走了,老百姓能不感激么?

    明军将旗帜插到城头上,将城头上的头颅一个个取下来,开始组织成立的老百姓协助收拾尸体。

    等傍晚的时候,崇祯在锦衣卫的簇拥下,抵达大同城门口的时候,卢象升带着第二师的士兵,在城门口迎接。

    两道还挤满了老百姓,不过,都有御林卫驻守,而且两边的房屋都已经被肃清。

    崇祯还在门口的时候,里面就传来了排山倒海的欢呼声。

    他骑着马,在众人的簇拥下,走进了大同城。

    “吾皇万岁!吾皇万岁!吾皇万岁!”

    崇祯微笑地向两边的人招手。

    他看见许多消瘦、憔悴的脸庞,还看见很多已经落下泪水,还在那里高呼:“吾皇万岁!陛下万岁!”

    声音一浪高于一浪。

    这一刻,崇祯切身感受到一个真理。

    什么真理?

    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最强大的?

    是刀剑?

    不!

    刀剑会折断,会腐朽!

    是文字?

    不!

    文字也会产生歧义而自乱阵脚。

    那到底是什么?

    是民心!

    在大中华文明圈里,民心即天道。

    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看见两道无数民众在高呼,崇祯在想,如果朝廷得到2亿大明老百姓从心底的认可,还有什么事办不成的?

    大明的未来,一定不是他张凡一个人的未来,而是2亿老百姓的未来。

    这么大一个国家,是需要靠2亿人一起去建设的,以后还会有更多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加入到大明的建设中。

    星辰大海也好,七海扬帆也罢,都需要无数的老百姓的支持和认可。

    新中国,能够创造举世瞩目的奇迹,不就是在14亿老百姓的一起努力下,做到的么?

    天慢慢黑下来,崇祯就住在以前的代王王府。

    参谋长快步进来,单膝跪地道:“陛下恕罪,万丹伟征带着5000人从东城门突围逃走了。”

    崇祯道:“无妨,立刻组织追击,守住各个要道,他逃不了。”

    “是!”

    崇祯举着蜡烛,站在地图前,正在观察地图。

    过了一会儿,卢象升来了:“陛下,第一批粮食已经抵达锦屏山,预计后天可以抵达大同城,一共3万石。”

    大同镇现在有20万人,3万石粮食相当于360万斤,分下去平均每人可以分18斤粮食。

    每人每天省着吃,吃一斤,可以吃18天。

    南边还有源源不断的粮食在往雁门关运输,再进入大同镇。

    这个进度还是可以的,基本能够稳住大同镇的情况。

    下一步,三路大军就要开始在大同镇清扫残余的蒙古人了。

    这个时候,得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

    如何借助?

    分两步。

    一是在大同城鼓舞人心,让大同城的老百姓自发的行动起来。

    二是让人通知大同镇各个城堡,朝廷已经收复大同,并派兵前去,现在全力抓捕蒙古鞑子。

    第二天,大同城的街头就贴满了邸报,说书先生在茶楼上说书,中心思想就一个:皇帝陛下说了,朝廷会全力支持大同府,咱们一起重建家园。

    一时间,大同城街头那可是奔走相告啊。

    劫后余生,人们的热情度高涨。

    大家开始帮忙处理城外那些逝去的人的遗体,在大同城城外十里的地方挖大坑,一起埋掉,然后竖立一个纪念碑。

    秩序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

    下午的时候,城内又传出一个好消息:明日会发粮食!

    没有什么比这个消息更加振奋人心。

    第三天,在御林卫后面出发的粮食,终于抵达了大同城。

    一大早,就有人敲锣打鼓:发粮食啦!发粮食啦!

    有小孩从屋子里探小脑袋:“娘,发粮食啦!”

    大家拿着家里的斛、锅、碗、瓢、盆就往城外拥。

    后来得知是挨家挨户的发,不必出城去领。

    就看到一些御林卫的士兵拖着车,车上装着不少粮食,就挨家挨户敲门。

    大同城的老百姓,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军队的善意。

    这也是来自皇帝的善意。

    这叫社区送温暖。

 第147章 朕将你全家抄斩(第三更)

    大同城的老百姓很开心,大家都很感激皇帝。

    是不是大同城收复了,蒙古军溃败了就完了?

    当然没有!

    这才哪到哪!

    应该说,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啊!

    真正的困难是什么?

    是大同镇的民生。

    冬天来了,在战火的冲击下,民生受到了毁灭性打击。

    粮食现在是最重要的。

    为此崇祯准备了100万石粮食,他必须让大同镇的老百姓平稳度过这个冬天。

    只有熬过这个冬天,整个大同镇的秩序才能平稳下来。

    如果粮食供给不足,死掉一半的老百姓,这对崇祯来说是非常大的震荡。

    保住整个大同镇的老百姓,以后要重建大同镇这个边军军镇,将会事半功倍。

    攻下大同城的第三天,卢象升前来做了汇报,汇报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这一次大同城击杀的蒙古军一共有21360人。

    万丹伟征一共才3万人,他自己带着5000人突围,估计死了一批人,在其他卫所、城堡,零零散散分布着一些蒙古军,现在应该已经知道主力溃败,能逃的都在逃了。

    二、左路军一共击杀了土默特部28964人。

    土默特部一共才十几万人,三万大军占总人口的20了。

    这一次土默特部估计彻底失去了战斗力。

    三、右路军的尤世威已经抵达阳高城,并且一部分明军已经将北线的长城要道封死,现在蒙古人想出长城是非常困难的。

    接下来,就是分兵出击到大同镇各个城堡,在民众的协助下,清扫余孽、搜捕万丹伟征了。

    十月十八日,大同城收复的第六天,所有的遗体全部处理完,街头的血渍也清理干净了,一个人被送到皇帝的行宫。

    谁?

    大同府知府马士英!

    马士英这一个多月都在什么地方?

    他就在大同城里,乔庄打扮躲起来了。

    即便是皇帝进城了,他依然躲着,蓬头垢面,装成小老百姓。

    他是今天被人认出来了,随后被御林卫带到了这里。

    当时马大人准备混出城去的。

    马士英这个人啊!

    在历史上是个卑鄙无耻的奸臣,这是没法翻案的。

    正统历史上,北京沦陷的时候,他已经从大同调到江南去了。

    虽然最后没办法,殉国了,但特么的在江南没有干一件好事。

    不过历史多是复杂的,历史上的马士英暂且不提。

    就说他在大同知府任上,就说现在。

    马士英此时就跪在崇祯面前。

    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把头埋起来,一言不发。

    崇祯坐在上面,他面前摆放着一份名单。

    那是大同镇各个城堡、卫所的官员的名单。

    “其他人呢?”

    马士英顿了顿,道:“回陛下,能走的都走了。”

    “什么叫走了?”崇祯的脸色明显阴沉下来,“那是逃!那是弃城而逃!那是把朕的老百姓丢弃了,自己逃走了!”

    “朕将大同镇交给他们,在关键时刻,就第一个逃走!真是大明的好官员!”

    崇祯站起来,提到这件事,心头就一肚子的火。

    “朕问你,大同城的城墙,怀仁县的城墙,到底是怎么回事?”

    “陛下息怒,这件事,很复杂。”

    “你给朕直接说,把话说清楚,朕不想听太多废话。”

    马士英颤颤惊惊道:“陛下,这件事是兵部以前的烂账,陛下今年年初已经在朝堂处理掉那些人。”

    “张宗衡呢?”

    “张总督他……”

    崇祯冷笑起来:“看来张总督在大同镇做了许多事啊,连马知府都不敢说他,马士英,朕可曾亏待你?你这个大同知府的位置,是谁给你的?”

    马士英连忙道:“陛下对臣有知遇之恩。”

    “那为何现在提到张宗衡,你支支吾吾起来?”

    “陛下!实在不是臣不愿意说,而是臣不敢说!”

    “你有何不敢说的,事情已经到了这个份上,大同镇已经死了那么多人!”崇祯语气突然加重了,“连防御的城墙都是偷工减料做的!你们好得很!这么大的事,没有一个上报的!”

    “陛下!”马士英痛哭出来,“陛下,这大同镇从大同城到威远堡卫所的百户,都收了张宗衡的钱,臣来的时候,接受大同府,已经彻底明白,整个大同镇,他张宗衡一手遮天。臣没有任何证据,如果参奏张宗衡,臣将以全家老小的性命做赌注,臣无能,臣做不到!”

    “陛下!您不可能将大同镇几百名官员全部撤换,这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不仅如此,朝中还有人与张宗衡有着密切的来往,没有人敢动张宗衡,因为没有人承担得起这个后果。”

    崇祯深吸了一口气:“大同镇所有的官员,全部拿了张总督的钱,好啊!真好!拿了钱,在关键时刻就跑!”

    “没有人敢动张宗衡,是因为没有人承担得起这个后果?”崇祯怒道,“那现在大同镇的后果,谁来承担!死了那么多老百姓,谁来承担这个后果!”

    “朕就让你们看看到底有没有人敢动他张宗衡,有没有人承担得起这个后果!朕就是要让大明所有人知道,官员不行就换!天王老子朕都要动!朕这一次就把大同镇所有官员全部换了,不!全部砍了,他们就算逃到天涯海角,朕也把他们抓回来正法!”

    “陛下,您的想法总是长远而宏大,愚臣无法猜度,愚臣让您失望了,已经无颜再面对陛下,更不能再为陛下效命,请陛下惩罚愚臣。”

    “朕再问你,你为何躲在大同城,现在又为何逃出去?”

    “大同沦陷,所有官员都提前逃了,愚臣也曾想逃走,但身为大同知府,愚臣还是留下来了,愚臣什么都做不了,已经无颜再面对陛下,只能选择逃出去。”

    “你心里倒是还有点数!”崇祯瞥了他一眼,“起来说话。”

    马士英站起来,他的双腿已经发软,站不稳了。

    “你的命,朕暂时留着,但你以后都不能待在大同了,去西北!去银川!”

    “罪臣叩谢陛下天恩。”

    “马士英,你记住,你和你全家的命是朕给的,以后你的任上再出现任何问题,朕将你全家抄斩,把你祖坟都掘了!”

    “臣遵旨!”

 第148章 又一批来送死的(第一更)

    为什么要马士英去银川?

    银川也是边境,是属于新军政改革的范围。

    今年乃至明年,新军政都将是朝廷的一个重点方向。

    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去做支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