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57章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57章

小说: 我在大明当暴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半年之后,就会大动荡、大危机,到时候换不起钱,银行的钱收不回来,在银行存钱的老百姓就会觉得自己的钱也拿不出来了,就会产生民间恐慌。

    很快,这种声音越来越大。

    八月下旬,这种声音就开始在朝堂上占据主流。

    并且开始影响所有人的人心。

    甚至连陈子龙都感应到了这场看起来很顺利的事情背后的重重危机。

    一旦真的爆发了,银行将会顷刻之间报废。

    八月二十五日,就有不下一百位大臣奏疏,阐明了他们心中的担忧。

    甚至一些新政派也开始忧虑重重起来。

    但这种恐慌暂时还没有蔓延到民间,至少现在大家还是非常热情地去银行贷款买田的。

    这些问题,崇祯知不知道?

    他当然知道!

    大明朝的金融规则就是他一手设计的,他能不知道其中的风险所在么?

    金融最害怕的是坏账。

    坏账产生的原因就是贷款人还不起钱了。

    例如某人找银行贷款买田,但是因为粮食卖不出去,赚不到钱换钱,就会预期,按照规矩,超过两期未还,就要收回良田,并且上银行黑名单。

    不仅如此,还要惩罚服徭役三个月,并且终身背债,这是为了防止有些故意钻空子的人到期了故意不偿还。

    既然知道有这个风险,那为什么崇祯还要大肆推行下去这个“金融农业”?

    当然是有原因的。

    一、这样的确可以快速消化没钱买地的老百姓对良田的需求。

    二、他有后手,也就是后面的准备工作。

    什么准备工作?

    朝廷收粮,减轻老百姓卖粮食的压力。

    朝廷为什么要收粮?

    因为在新军政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在各个州府建立中大小型粮仓,做战略储备。

    就在八月二十六日这一天,崇祯宣布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成立大明粮食储备局!

    这个大明粮食储备局现在暂时挂靠在农政院下面,归属宋应星来管理。

    很快,一道政令下去,全国各地州府,必须开始兴建粮仓。

    大臣们这才震撼地发现到,新军政的粮仓建设,竟然与“金融农业”有着莫大的联系!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原来皇帝早就已经全盘规划好了,起初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银行,竟然与田产有了联系,后来又与粮食储备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119章 边军总督全部回京师(第二更)

    八月二十七日,天气已经明显转凉。

    树上的叶子慢慢变黄,落在地上,满地金色,秋风一起,煞是好看。

    一大早,北京城外水泥大道两边就站满了人。

    皇帝御驾也早早就出了城,还有满朝文武大臣。

    他们要迎接一支凯旋归来的军队,这支军队就是在辽河打败建奴的天雄军。

    不多时,前方就出现了一大堆人马。

    包括天雄军、御林卫,还有辽东督师袁崇焕带领的八百关宁铁骑。

    这一次的胜利,直接奠定了辽东未来五年的和平。

    为了进一步巩固新军政的成果,崇祯将卢象升、孙传庭和袁崇焕全部召回来了。

    召回来做什么?

    当然是参加九月一日建军节的北京大阅兵!

    不仅如此,秦良玉也在赶往京师的路上了,还有宣府总督洪承畴,大同总督张宗衡,西北三边总督杨鹤,以及蓟镇总督刘策,都回来了。

    另外登莱巡抚袁可立也回来了。

    还有宁夏巡抚郑崇俭。

    总之,九边各个总督都回来了。

    这一次的建军节对于崇祯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对大明来说,也是全新军政的开篇。

    富国强兵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切切实实落在实处的。

    御林卫和天雄军在京师外驻守,卢象升、孙传庭、袁崇焕等人翻身下马,齐声道:“臣参见陛下,万岁万万岁!”

    崇祯也翻身下马,走上前:“都快快免礼。”

    “谢陛下!”

    崇祯一只手拍了拍卢象升的肩膀:“伤势如何?”

    “承蒙陛下垂怜,臣只是皮肉之伤,在太医的治愈下,已无大碍。”

    “好好好,卢象升是好样的!”崇祯扫了一眼众人,笑起来,“一万天雄军,击溃了三万建奴精锐,这十几年还是第一次吧?”

    “都是陛下圣明烛照,臣不敢贪功自大。”

    “咱们就不要在这里谦虚了,今天你们都回来了,就随朕入京,我们君臣好好聊一聊。”

    在一众人的簇拥下,皇帝带着臣子们进了京师。

    袁崇焕巡视周围,发现京城外与两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崇祯元年6月,袁崇焕被从广东召回北京陛见,7月任辽东巡抚,便在辽东待了整整两年。

    两道的老百姓,那是呼声震天的,兴高采烈。

    为什么老百姓会有如此高的热情?

    一般来说,古时候不少军队名声都比较臭,动不动抢劫、欺压老百姓。

    除了像岳飞那种岳家军一路收复失地,在民间赢得巨大威望以外,其实很少有老百姓真正关心军队的。

    就例如明末,老百姓自己都活得很艰难了,谁会去管谁打了胜仗呢?

    打胜仗又不给他们这些京城老百姓发钱!

    不过,现在还真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了?

    之所以这么多人出来欢迎,一是有人围观看热闹,二是皇帝在民间的声望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了,皇帝都亲自出来迎接军队了,三是这一段时间的灌输,让老百姓对军队的印象也有了转变。

    到底灌输了什么?

    当然是灌输了军人不畏生死保家卫国。

    这种理念是要不断灌入给民众的,让民众知道军队的真正作用,让他们从字面上和口头传闻上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忍。

    让他们认识到,现在平静的生活,是有人在前面挡住了敌人的屠刀。

    这些人,就是军队,是京卫军和辽东军。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军人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也在提升。

    而且忠烈祠也进一步强化了老百姓对军人的认可。

    崇祯道:“卢军帅,孙军帅,袁督师,你们看,今天有很多老百姓出来欢迎你们,他们也尊敬你们,他们知道,是你们将建奴挡在了国境线之外。”

    袁崇焕道:“都是陛下英明布局,臣等不过是遵循陛下教诲。”

    崇祯开玩笑道:“咱们一项性格张扬的袁督师,今天也学会拍朕的马屁了!”

    袁崇焕笑了笑,没有继续说话,他的性格的确比较张扬,比较冲。

    不多时,便到了紫禁城,进了乾清宫。

    君臣之间聊的也不是什么重点,崇祯问了一些军中的情况,倒是听着卢象升说起当日的战况。

    到了下午,秦良玉、袁可立、郑崇俭、张宗衡、洪承畴这些人也都到了京师,入宫陛见。

    晚上,皇帝便在乾清宫宴请了一众文武大臣,君臣关系倒是其乐融融。

    第二天,崇祯单独召见了护国夫人秦良玉。

    秦良玉一身简装,虽然她今年已经56岁,但精气神都非常好,身姿挺拔,绝对不弱于男儿。

    “臣参见陛下!”

    “护国夫人不必多礼。”

    崇祯对秦良玉一项都非常客气,他觉得一个女人,接过丈夫的武器,为大明打造出一支铁血川军,让许多男人都汗颜。

    这才是真正的巾帼英雄。

    “马爱卿前些天还给朕写了信,北庭都护府现在的兵马已经扩充到三万,将门虎子!”

    他说的马爱卿,当然是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

    马祥麟与杨嗣昌一同去草原,在元上都城北边建造了一座北庭府,作为大明在草原上的军政中心。

    “都是陛下皇恩浩荡。”

    崇祯走下来,走到地图前面,笑道:“护国夫人就不要谦虚了,依朕看,马祥麟是大将之才,朕让他在草原上再历练几年,希望他能成为大明的李靖。”

    秦良玉一听,顿时心中颇为感动:“陛下圣恩,臣等感激不尽!”

    “来,朕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交给你。”

    秦良玉走过去,崇祯指着广西的钦州。

    “这里,朕需要你去这里,组建一个军事重镇,作为南部军区的核心。”

    秦良玉定眼看去,有些诧异,说道:“陛下,臣斗胆直言,这里已经到了边境,朝廷在这里驻军,是否有其他目的,还请陛下明示。”

    “有!”崇祯直言不讳道,“朕要你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军事重镇,几年之后,朕要收复安南。”

    秦良玉大吃了一惊,皇帝要收复安南?

    不过她也没有再多问为什么要收复安南了,她是一个军人,军人讲究的是什么?是听从指挥!

    皇帝指哪里,就打哪里,这才是合格的军人!

    “所以你的军队里,要招募一些广西当地人,他们对那里的环境更加熟悉。”

    秦良玉道:“陛下,若是要取安南,臣以为,在思明府设立军镇,比在钦州更为合适。”

 第120章 大阅兵(第三更)

    崇祯看着地图道:“说你的理由。”

    秦良玉道:“思明府与安南接壤,随时可以出兵。”

    崇祯道:“你说得没错,可以按照你的计划来,在思明府再设立一个前哨,朕的意思是,将军镇设立在钦州,钦江流过钦州入海,钦州的龙门港是一个很不错的港湾,朕想在这里建造一些海军港口。”

    “届时一路从思明府南下,一路从钦州的龙门港出海,进入最南边的九龙江港,在此登陆,南北合计,安南国必不能首位相顾。”

    “陛下圣明,臣愚浅。”

    “朕将这里交给你,将整个南方的军政都交给你,你记住一点,安南国本身就是华夏的领土,朕收复它,也是因为那里本身有很多粮食,能够为中原所用。”

    “臣遵旨,陛下放心,臣必当赴汤蹈火!”

    “有你在,朕的确很放心,放手去办,朕全力支持你!”

    再细的事情,崇祯就没有过多去谈了。

    他一个皇帝,要把控的当然是大方向,具体执行的方案,需要军委会和秦良玉来制定,提交给他审核即可。

    秦良玉走之后,王承恩快步进来,他向崇祯呈递了一份南方送过来的最新情报。

    是温体仁写的。

    崇祯看完后,脸色立刻阴沉下来。

    岂有此理!

    南直隶的读书人关于报纸案闹得非常厉害,一些乡绅地主、富商私下在鼓动一些年少意气用事的读书人,趁机制造混乱。

    那些学生竟然已经在大街上聚集!

    这些人实在不像话,这是在逼朕啊!

    他立刻给南京的六部写了一封手谕,把那些尚书统统臭骂了一顿。

    “敢公然在大街上反抗朝廷,这是要造反?”

    “这群腐儒!真当朕不敢动手!”

    王承恩在一边道:“皇爷息怒,注意圣体。”

    “这群腐儒!朕的《国富论》他们一篇都不看!他们就敢大言不惭说那些祸国之论!他们成天聚集在东林书院,嘴里说着以天下为己任,他们可上阵砍杀过一个敌人?他们可曾向朝廷纳过一粒米的税?他们可曾下田种过一株粮食!”

    崇祯走过去,一把取下墙上的剑,拔出来,锋利的剑刃映照着寒光,将他的双眸映衬得冷光熠熠。

    他的声音锋利如刀:“一张嘴长在身上,平日里私下议论朕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胆敢公开聚集反抗!是在逼问朕手中剑利否!”

    “皇爷,奴婢倒是有一言,不知当说不当说?”

    “你说!”

    “马上南方要秋收了,不宜大动干戈,以免影响粮食收成,民以食为天。而且蒙古一事为平定,若是南方再闹出大乱子,南北吃力,可能被朝中有心人利用钻空子。”

    崇祯看着外面,发了一会儿呆,才收期间,嘴角露出一丝笑容:“咱们的王承恩也懂朝局了,不错,不错。”

    王承恩吓得连忙跪在地上:“皇爷饶命,奴婢也是跟着皇爷久了,耳濡目染,奴婢再也不敢乱说话了。”

    “起来,朕又没有怪你。”

    王承恩这才起身,但他刚才是真的感到害怕。

    “你说得没错,李元起案后,朕一直想动冯英,但现在不是时候,南方马上要秋收了,没有任何事情比粮食的事情更大,吃饭是大于天的事,大明朝的老百姓在这方面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皇爷英明。”

    “但这群南方仕子太不像话,朕已经给东林七君子翻了案,已经让东林书院在那里继续待下去,他们是给脸不要脸!”

    大明朝啊!

    这个家确实不好当。

    别看现在银行正在顺利往前推,也别看边境暂时安宁了。

    但其实每往前走一步,都如履薄冰。

    就说安南这个地方,非常排斥大明,视明朝为侵略者。

    但它是必须要被拿下的,安南是巨大的粮仓,也是大明执行南洋战略的前线阵地,是大航海战略很重要的一步。

    安南那是以后的事。

    现在南方的局势并不稳定,看来要加快调一个军过去镇场了。

    要做好最坏的打算,等秋收一过,秋税征收后,就要拿出强硬的态度了。

    要不然,新农政想在东南推行下去?

    想都不用想。

    一旦将东南端了,南方其他省,都不足为虑了。

    无论是银行也好,军政也好,首先都是要保证土地改革的完成,要让农民尽快获得土地,把生产力解放出来。

    八月二十八日,大明日报头条:军队军官介绍

    八月二十九日,大明日报头条:军队军官介绍。

    八月三十日,大明日报头条:军队军官介绍。

    八月三十日,皇帝带领满朝文武大臣前往忠烈祠祭拜。

    九月一日,北京城,皇宫前的长安街,大阅兵开始。

    一大早,街道两边就出现了许多人。

    街道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

    文武百官早已在大明门(皇宫的正门)前集结,今日文武百官全部身披朝服,按照级别整齐列队在大明门前。

    远处旌旗避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