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崇祯一定要关闭民间报纸?
报纸不是普通的东西,它是舆论阵地。
大明朝的现有国情是内部极度撕裂、扭曲,贫富差距极大,地方放飞自我。
都是因为中央朝廷不管事的结果。
那么,要推行改制,是要从上到下推行,就必须以朝廷为中心,使用强势手腕来全面执行下去。
这个时候,民间的报纸,朝廷是无法管控的,必然就会沦为某些人反抗朝廷的武器。
那么是不是以后民间都不能办报纸了呢?
也不是。
要等朝廷对地方的行政掌握加强后,再慢慢放开,至少现在是不行的。
报纸案后就结束了么?
还没有,东南的事,才刚刚开始。
第106章 诛九族!(第一更)
七月的沈阳虽然没有北京热,但又白又胖,看起来还有些萌萌哒的皇太极,是非常怕热的。
他的寝宫里摆放了不少冰块,都是冬天的时候采集,存在放地下冰窖里的。
皇太极的心情好啊。
好个屁啊!
当时他在吃肉,本来还在和范文程商量着要不要让济尔哈朗出点散兵去打打牙祭,也就是去周围村落、甲里、小城去抢点东西。
只要不将大规模的战火燃烧起来,广宁的明军肯定不会大举出兵。
结果,前线的消息传来了。
当时的皇太极刚好吞了一块肉,肉还在嗓子眼,结果听到这个消息,眼睛突然瞪大,嘴巴张开,身体开始颤抖,手指着桌上的水杯。
他差点没有噎死。
接下来,就是砸东西,暴怒的皇太极,把所有东西都砸了。
清宁宫内传来愤怒的咆哮:“狗皇帝,本汗与你不共戴天!”
一次战死两万八旗,皇太极的心在滴血啊!
皇太极捂着胸口,怒道:“快!快把济尔哈朗这个败家子抓起来!抓起来!”
他全身都气得发抖,范文程等人跪在一边不敢说话。
东西砸完后,皇太极深吸了一口气,重新坐在下来,闭上眼睛好半天才平复了内心的暴怒。
皇太极的心腹舒穆禄·扬古利突然开口道:“大汗!汉人实在太狡猾,请大汗下屠汉令,奴才这就去杀一批汉人,为我八旗子弟报仇!”
皇太极破口大骂道:“你还嫌我们损失不够惨重!滚下去,要是敢乱动,本汗剁了你的手!”
“嗻!”
不得不说,皇太极比他老爹努尔哈赤要高明太多。
绝非皇太极仁慈,这是属于政治手段。
若是换做努尔哈赤,前方兵败,必然回拿辽东汉人出气,搞一场大屠杀,来平定建奴内部的愤怒情绪。
例如天启六年的宁远之战,努尔哈赤强攻宁远不下,反而被明军的红夷大炮轰得损失惨重,便转头将怒火发泄到了觉华岛的汉人军民身上,屠杀了一万多汉人。
这样的后果就是在辽东引起了许多汉人的反抗,民族矛盾尖锐到极点。
自皇太极继位后,才开始实施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政策。
这是政治手段,皇太极这个人,在历史上,就是靠各种政治手段给建奴积攒的资源,完成了从部族到国家的转变,才有后面顺治入关。
如果没有皇太极这个人,建奴不过是个只会杀人的部族而已,就算把中原拱手送给他们,很快也会被赶出去。
可以说顺治入关后,也一直秉承着皇太极留下来的各种政策。
例如坚决联合蒙古,以满族为核心,拉拢利诱、分化和弱化汉人。
一个只知道杀人的对手并不可怕,那最多是个脑子简单的屠夫,做不大的。
但一个懂政治、懂谋略,深谙人性的对手,就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对手。
连穿越者崇祯也承认,皇太极是一个可怕的对手。
辽东的一举一动,崇祯都在关注着。
当他得知辽东并未发生大规模反汉的行动的时候,就知道,皇太极在这个时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次,皇太极损失不可为不大。
在与崇祯的这场角逐中,皇太极还有一次翻身的机会。
那就是对蒙古喀喇沁部的掌控。
只要喀喇沁部的万丹伟征成功政变,便依附于皇太极,皇太极面临的局面将会翻转。
为什么这么说?
喀喇沁部沦陷,对皇太极有两大好处:
一、西进战略往前推进一大步,多了一个盟友。
二、国内的战败情绪得以释放,皇太极内政改制的阻力将会变小。
而对于崇祯来说,保住喀喇沁部,就是在大明朝宣府北边保住了一个屏障,继续稳定了大明内部的政局。
所以,双方最后的一场终极较量,已经从辽东转移到蒙古草原。
无论如何,天平正在向崇祯倾斜。
一场暴雨过后,北京城的水泥地被冲刷得干干净净,炎热也是一扫而光。
崇祯今天非常开心,因为红娘生了!
生了个女孩儿。
为此,崇祯整整一天都没有过问政事,就待在红娘的寝宫陪着她。
汤和药都亲自喂,又怕吵到她,就在她的寝宫里坐着,安静地陪着她。
第二天早上,崇祯才离去。
等回到乾清宫的时候,都御史杨所修、刑部尚书苏茂相、大理寺卿凌义渠都在乾清宫恭候皇帝。
“臣等参见陛下,圣安。”
“都起来说话。”
“谢陛下。”
“吃过早餐了么?”
“回陛下,臣等都已经吃了。”
“那朕就不给你们舔碗筷了。”
崇祯坐上去,拿起手里的筷子大口大口吃起来,一边吃一边道:“一个个说。”
苏茂相先道:“陛下,李元起已经认罪!”
他呈递上来一份汇报,王承恩放在崇祯的桌案上。
“此次涉事的二十三人名单,全部在这上面,牵扯到南京的户部、刑部八名官员,民间的商人十五名。”
崇祯没有看那名单,随口道:“案子怎么定?”
大理寺卿凌义渠道:“陛下,臣以为,李元起斩首示众,其余人发配边疆,以示惩戒,也可以彰显陛下圣德!”
“凌爱卿还是仁慈心善啊!”崇祯这话颇有些讽刺的味道。
说完,脸色已经阴沉下来,把筷子也放到一边,拿起桌上的名单,扫了一眼:“二十三人!足足二十三人!”
“朕不知道还有没有漏鱼之网,但这件事肯定不止二十三人!”
“大明与建奴不共戴天,我多少大明将士和子民死在建奴刀下,他们还向建奴卖粮食,他们赚的每一笔钱上面都沾满了我大明子民的鲜血!”
说完,把名单怒拍在桌案上。
三人连忙跪在地上道:“陛下息怒!”
“既然认罪了,既然名单也列出来了,朕来给他们定一个罪!通敌卖国,诛九族!李元起本人三千刀,一刀不能少!”
三人心头一颤,刑部尚书苏茂相道:“陛下,诛九族非同儿戏,其中牵扯到不少官员,若是要株连九族,恐怕牵扯甚广,会引发大乱!”
“有多大乱!通敌卖国!我汉家多少热血儿郎因他们而死!沾满鲜血的家族,就该被灭掉!来人!给朕拟圣旨!”
第107章 一条鱼一条鱼的捞(第二更)
崇祯三年,七月二十七日,一道圣旨发出,二十三人,同时被诛了九族。
一时间,整个朝堂都是腥风血雨。
二十三人的九族到底有多少人?
差不多三千人左右!
前南京户部尚书李元起被送到城外,剐了三千刀,据说被剐得只剩下一具枯骨,人参汤喂了20碗。
每扔一片肉,就有疯狗前来把肉叼走。
最后刽子手将锋利的小刀插在李元起的心脏上,才了结了他。
接下来,锦衣卫开始在东南一带抓人。
尤其是屠氏一族,两百三十六人,全部被押送京师问斩。
据有关人士举报,屠家全家没有清白的。
一边去湖广省、河南省大肆塞钱吞并惠泽田,一边将田里的粮食高价卖出到辽东。
这种把大明老百姓身上的血吸出来,去滋养敌人,然后反哺敌人过来残杀自己人的败类,确实是该死。
不过有一个人被偷偷押送出来了,这个人就是沈棨的女儿沈婉。
沈棨已经不叫沈棨,沈婉当然也不叫沈婉了。
不过,崇祯还是允许他们父女在北京见了最后一面。
接下来,沈棨便开始收拾行李。
炎热的七月很快就结束了,进入八月的时候,北京城明显凉爽起来,秋风一起,甚是飒爽。
二十三个人,抄家总算全部抄完了。
这一次抄出来的银子,竟然多达四百三十万两(约28亿元)。
银子自然是全部充入了国库中。
以后用来奖赏有功的将士。
东南的整体情绪还算稳定,这一点韩爌倒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七月三十日晚,北京,电闪雷鸣,暴雨倾盆。
崇祯一身素衣,出了宫,来到北镇抚司昭狱。
他见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杭州知府刘梦谦,一个是仁和县知县赵文方。
仁和县是哪里?
当然在杭州府,是明代杭州城中心。
这两个人,对杭州湾的失职,可以说是知法犯法,绝不是简单的疏忽。
这个刘梦谦是钱龙锡推荐到杭州的人。
杭州啊,东南最富裕的大城之一。
见到来人,刘梦谦立刻爬过来,把头埋在地上:“罪臣参见陛下!”
一边的赵文方一听,也连忙过来,把头埋在地上道:“罪臣赵文方参见陛下!”
崇祯解下斗篷,骆养性给他办了一把椅子,又准备了一杯茶。
“刘梦谦?”
“罪臣在!”
崇祯淡淡道:“这个杭州知府是俸禄拿得少,还是朝廷对你太刻薄?”
“陛下乃是圣明英主。”
“你呢,赵文方,朝廷亏待过你?”
“回禀陛下,朝廷不曾亏待臣!”
“不曾亏待你等,你等为何要故意放开杭州湾,让屠氏和李元起将粮食运输出海,给朕一个理由。”
“陛下,臣等是冤枉的!”
崇祯脸色一沉,将刚端起来的茶杯砸在地上,砸了个粉碎,怒道:“还敢说是冤枉!朕既然已经将你们抓到北京来,手里便是有铁证如山!”
刘梦谦和赵文方瞬间感觉一股磅礴的压力压来,压得他喘不过气了:“陛下恕罪!陛下恕罪!”
“朕再给你们一个机会,说!还有哪些人从杭州湾走了货,都给朕一一交代清楚!”
三法司确实给了崇祯二十三个名单,其中屠氏走的货是最多的。
他们在湖广省和河南省吞了太多粮食,有大批量的货可以发出去。
但崇祯绝不相信只有二十三个主要人物参与其中。
锦衣卫已经上报上来了,在南京、苏州、杭州、无锡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貂皮、长白山人生。
尤其是貂皮,在东南简直就是权贵们的标配,而盛产貂皮的地方,就是辽东。
这些貂皮是怎么来的?
当然是用粮食换来的。
屠家就把粮食给皇太极,皇太极要么给钱,要么就把辽东的貂皮、人参等等给回来,屠家再在东南高价卖给那些有钱人。
这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这里面牵扯到了巨额利润,他绝不相信只有二十三人。
“陛下恕罪!罪臣真的不知,罪臣只是被告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去管,至于是哪些人从杭州湾出了海,罪臣这里也没有名单。”
赵文方也道:“陛下,看在臣等这些年在杭州兢兢业业的份上,饶了臣等吧!”
“兢兢业业?”
提到这一点,崇祯就有些烦躁。
“好一个兢兢业业,杭州如此好的地方,你刘梦谦带头欠税,天启七年,欠了一百万石到现在还没交上来!”
“不要以为朕不知道,朕在去年就发布了新政,所有人必须交税,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地方官员、乡绅,都必须按照新的税政交税,而你杭州府呢?天启七年欠税一百万石,崇祯元年欠税150万石,崇祯二年欠税500万石!可以啊!是你们眼睛瞎了,看不清楚朝廷发到杭州的公文,读不懂朕的新政?还是你们带头包庇那些乡绅?”
“这些账朕现在不想跟你们算,朕就问你们,还有哪些人,从杭州湾走了粮食?”
“这……”
“说!”
“这……臣倒是知道一个。”一边的赵文方颤颤惊惊道。
“谁?”
“南京刑部尚书冯英,臣有一次接到通报说城外有一伙土匪抢了一批运往杭州湾的货,本来不放在心上,结果报案的人说是冯英冯大人的货,臣立刻派人去追了回来,就是这么件事。”
冯英?
好!好得很!
难怪朕把屠氏案交给你查,你给朕查了半个月也没有动静!
“好,你举报有功,朕免你死罪。”
赵文方连忙磕头:“谢陛下!谢陛下!”
一边的刘梦谦见状,微微一怔,也道:“陛下,臣也想起了一个人。”
你看,效果就来了,当着一个人的面赦免另一个人,立刻就有效果。
“谁?”
“顾台硕。”
顾台硕?
刘梦谦连忙提醒道:“前礼部侍郎兼东哥大学时顾秉谦的儿子。”
说到顾秉谦,崇祯立刻就知道了。
这可是明末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
“陛下,顾台硕与浙江都指挥使司的指挥使周可言关系甚密,臣怀疑……”
“怀疑什么?”
第108章 朕心甚痛!(第三更)
“臣怀疑周可言与顾台硕联合起来参与其中。”
“你可有证据?”
“今年三月,下面的人擅自查了一批运往杭州湾的货,事情捅到臣这里来了,后来才知道原来背后是顾台硕,臣想着,就算顾家在东南家大业大,臣也得按照朝廷的规矩来办事啊!便要强行扣押货,岂料那批运货的人竟然是浙江都指挥使司的军户!臣这才不便多问了。”
扯犊子的按照朝廷规矩办事,他这话一听就是一半真一半假。
“那些人当真是浙江都指挥使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