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44章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44章

小说: 我在大明当暴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湖广省也在大力铺设《大明日报》。

    而大明朝最难啃的一块舆论圣地是哪里?

    就是东南!

    那里有一个东林书院,还有一群生活优越的读书人,在东林人士的舆论导向中,被深深洗脑,奉行着嘴炮原则,迂腐、呆板,自命清高。

 第91章 一套组合拳!(第一更)

    东南之害,在于言论之害。

    意识形态领域的畸形,被“所谓的道德”强行绑架的社会,道德便成了有心之人手里的刀子。

    道德之刃可以杀人。

    例如一切不符合道德的都是错的,即便这件事对国家有利,但与道德相冲突,一定是要被口诛笔伐的。

    例如女子不遵从妇德,是要进猪笼的。

    可偏偏这种道德又是他们自己定义的道德,他们自己可以不遵守,但别人一定要遵守。

    是不是有一种从太平洋东岸吹来的“皿煮”味道?

    其实,真的要对付东南,有很多种办法。

    只是崇祯也已经在《矛盾说》里写得非常清楚了:当今大明朝最重要的矛盾,是老百姓对吃饭的需求与粮食供给的矛盾。

    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核心点。

    围绕着这个核心点开展出来的新农政改革,土地改革,农税改革,吏治整顿才是核心。

    每一件事都是一步步来的,处理东南一定是排在后面的。

    因为现在北方的新农政都还没有完全落下去,东南如果真的全乱了,那才是出大问题了。

    为什么这么说?

    北方的陕西、山西、山东和河南,经过去年的整顿,此时都处在一种剧烈改制的过程中。

    吏部在今年大量安排新农政有关的官员的同时,还接到了崇祯的另一个命令。

    对基层官吏的重点考核。

    基层管理才是新农政落地的关键所在,布政使和知府这种地方中高层官员,其实都是做到上传下达的。

    落地的核心在基层官吏。

    所以现在的重点根本不在东南,但东南又出了问题,不得不处理。

    这样就必须保证东南不大乱的前提下处理现在东南浮出水面的问题。

    毕竟东南的老百姓也是老百姓啊,也是人啊,他们同样是被压迫的。

    若是稍有不慎,局面大乱,在北方新政落地的关键时间,引发了大的政治风暴,朝中的保守派实力必然会抓住政治的缝隙,开始全面反对新政推行。

    一旦形成气候,局面将会非常被动。

    别说崇祯全力支持就有用了,到时候新政派恐怕都会丧失信心,那样新政派人心疲敝后,颓势渐显,全国隐忍的反对派将会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头出来搞事情。

    皇帝一个人天天打鸡血支持有什么用?

    如此,就真的成了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了,有心无力。

    这种局面对张凡是致命的,对大明的老百姓也是致命的。

    朝中有些人现在就站在暗处,等着皇帝现在把东南这个炸药桶点燃呢!

    所以,要处理东南,得用巧妙的办法。

    有没有巧妙的办法?

    当然有!

    一、《金陵日报》背后最大的支持者李元起就自己钻进笼子了么?

    二、这不南京吏部尚书郑三俊已经抵达北京了么?

    三、这不顾炎武和黄宗羲都在北京大学成了教授了么?

    四、这不温体仁也已经下放到南京搞事情了么?

    这四点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的问题大着呢!

    李元起被抓,是以卖国通敌罪被抓的,在这种北边战事敏感的时期,必然会有一群人开始跟他撇清关系。

    别忘了,当人遇到危险的时候,第一反应是避险,而不是迎难而上。

    举一个例子,你在公司和一个高级总监关系很好,但突然有一天,这个高级总监被查出卖公司商业机密,你会替他求情,还是默默地祈祷不要有人借机耍泼把你跟他联系在一起?

    选择后者是人的本能。

    所以,抓了李元起,借李元起案件搞事情,会威慑到一部分人。

    当然,只是一部分在这里面利益参与不算重的人,促使他们站队。

    这个局面就已经很好了,至少这是分化东南的第一步。

    对东南的打击肯定是很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大到什么程度呢?

    关闭《金陵日报》就有了借口了。

    这一点不需要崇祯给温体仁下指令,卑鄙狡诈的温部长自己心里已经有数了。

    崇祯在想着,李元起被抓,我们温部长现在肯定压力骤减,大概已经去找他的小红小兰们讨厌人生哲学去了。

    至于李元起,算是彻底完蛋了。

    《金陵日报》和卖国贼扯上关系,就这个理由,够不够被关?

    不仅要被关,而且还要严查。

    当然,为了避免事情闹大,只以通敌卖国的名义去查。

    这叫对事不对人,行得正坐得直。

    这是其一。

    其二,提拔郑三俊来北京,一是补充该有的人才,二是给东南的某些人看,朕对东南的人才是非常尊重的。

    不信你看看郑三俊,再看看温体仁,这些都是东南的人。

    这叫树立标杆,东南总有被排挤的人吧?

    来吧,来朕这里来。

    其三、顾炎武和黄宗羲都是东南读书人中的翘楚,他们任职了北京大学,也是在告诉那里的读书人,朕是尊重你们的。

    其四、温体仁南下南京,去找那些报纸的麻烦,他是礼部尚书,以他阴险的手段,要在那里搞点事情起来,还是很简单的。

    所以,大家其实并没有发现,崇祯早就在无形中对东南东起了软刀子。

    在入秋之前,将北方几个省的基层官吏整顿一番。

    与此同时,督察司的人在湖广的任务应该差不多了,而且人员配置上应该会相对充足许多,这样下放到江西、广东、广西和四川。

    在今年,基本可以确保新农政的覆盖范围到全国了。

    今年结束,立法院初版的税法应该也就出来了吧?

    一旦税法出来,到时候,再慢慢来找南直隶、浙江和福建这三个最难啃的省算账,就名正言顺了!

    规划是这么规划的,可眼下的事情要办还是得办。

    崇祯立刻给温体仁写了一封信:查办《金陵日报》。

    还没完。

    还有什么?

    有人把粮食卖到建奴那里,主要分了三条路线。

    一是张家口,年初已经被皇帝以查办宣府军政的名义,把路掐断了。

    二是大沽口,大沽口在哪里呢?

    在天津卫东边,那是个很大的渡口,属于渤海湾,冉兴让就从那里卖了不少粮食走了,大沽口有不少官员在冉兴让案中被查出。

    三就是杭州湾。

 第92章 寻找背锅侠(第二更)

    明朝是有海禁的,市舶司早就被废掉了。

    即便是当年的隆庆(崇祯的太爷爷)开关,也不过是开了福建的海澄月湾而已。

    从大明律法上来看,杭州湾是不允许有船随意出海的,但那只停留在大明律法的纸面上。

    这些年,东南沿海该出海的照样在出海,要不然郑芝龙那伙人是怎么来的呢?

    穿越者崇祯是赞同搞海运的,他甚至已经派了周延儒去广州搞市舶司,虽然搞得很低调。

    而杭州湾的船,他之前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是默认了。

    但现在不能默认了,特么的有些人胆子太大了!

    六月二十八日下午,一队队锦衣卫已经抵达了大沽口,除了抓住这一次冉兴让案的涉事官员,便开始临时接管渡口,对这里进行严格的盘查。

    大沽口是朝廷对辽东运输粮食的渡口之一,在这里当官,绝对是肥差中的肥差,一个个都捞得流油。

    例如关宁军、东江镇的不少粮食,都从这边走。

    严格意义来说,大沽口是划到天津卫的管辖区的,天津卫属于京师的行政区,归顺天府管辖。

    前顺天府尹梁廷栋参与到卖粮食给皇太极被查出来,但当时并未牵扯出大沽口。

    现在大沽口的官员被清查后,不能划归到顺天府了。

    要将他打造成一个军事港口,所以直接划归到登莱巡抚的管辖。

    直接给袁可立去管理,最好能在这里组建出海军来。

    既然是划归到袁可立的管辖,其实就是归军委会管理了,即纳入到军政改制当中做统一整改。

    这算是最合适的一个安排。

    当天崇祯就让军委会颁布了一道命令,让袁可立安排人全面接管大沽口。

    杭州湾呢?

    杭州湾当然是归杭州府管辖,杭州府的的辖制是属于行政事务。

    这件事还不能直接立刻马上下命令,而是得换一种方法。

    第二天,左都御史杨所修就风风火火写了一份弹劾奏疏。

    弹劾谁呢?

    弹劾内阁次辅钱龙锡。

    为什么要弹劾他?

    因为杭州知府刘梦谦是钱龙锡举荐的。

    现在暴出杭州湾有人走私粮食到辽东给建奴,这件事在朝堂上得找人来承担责任。

    从下往上推导,就是你钱龙锡的责任。

    钱龙锡表示也很冤枉,他是推荐了刘梦谦,可杭州湾走私粮食到辽东这事,他一个内阁次辅也管不了啊。

    可杨所修是出了名的疯狗,皇帝这个时候要他咬谁,他就咬谁。

    钱龙锡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崇祯是不是真的要搞他?

    当然不是!

    而是要借他之手来整顿杭州湾的这件事,让钱龙锡去做这个恶人,将东南的矛盾转移到钱龙锡手上。

    钱龙锡在入阁之前就是东南一带的人,那边可是有不少人都是他的人。

    用他来整顿这件事是最适合的。

    实际上这是一种帝王权术,一种合理的御下之术。

    估计一大早都察院的那些官员每人干了一大碗鸡血,反正这一天,所有人战力爆表,就是逮着钱龙锡骂。

    在奏疏里骂还不够,还在都察院衙门里大吵大闹。

    那可是都察院的弹劾,分量有千斤重,是个人都坐不住。

    钱龙锡气得在家里问候杨所修的祖宗十八代。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钱龙锡只好硬着头皮去皇帝那里请罪。

    请什么罪?

    能请什么罪?

    他根本没有罪,但现在都察院骂得嗨着呢。

    钱龙锡还能说什么呢。

    在大明朝的政治圈里混了这么久了,现在出了这档子事,皇帝明显就是要找背锅的人出来杀鸡儆猴啊!

    作为一个合格的臣子,这点觉悟都没有,还有什么资格在大明朝的朝堂上混?

    请罪归请罪,可钱龙锡请的不是杭州湾走私罪,而是请的推荐人不当之罪。

    这不是什么大罪,但却正中了崇祯下怀。

    崇祯趁机说了几句好听的话,然后跟钱龙锡说,人是你推荐的,你要不走一趟杭州吧?

    钱龙锡立刻马上表示一万个同意,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恨不得立刻就飞到杭州去,把杭州湾那群走私的家伙摁在地上摩擦一万遍。

    当天晚上,钱阁老就出发了。

    兵部侍郎韩爌感慨:皇帝的手段是让你明知道这都是他手段,可你就是心甘情愿!

    钱龙锡也是一把年纪了,赶在七月初,便到了杭州,是从大运河走的,船行得飞快。

    到的时候杭州在大下雨,内阁次辅来了,杭州府大大小小官员全部在渡口去迎接。

    钱龙锡则是一脸不悦,现在都察院那帮人要把这锅摔倒老子头上来了,你们说怎么办吧!

    七月的杭州,本来是一个如诗如画的杭州,西湖烟波轻如丝,佳人在旁,共赏天上人间。

    可钱龙锡是一点心情都没有。

    他一言不发,到了杭州府的知府衙门。

    浙江承宣布政司的布政使洪思诏姗姗来迟,既表示了他对钱龙锡的尊重,也彰显了他领导的威风。

    要知道,布政使是从二品的副部级官员。

    钱龙锡以钦差大臣的名义来了,他来了!

    他来找替他背锅的人来了!

    第一个锁定的目标当然是知府刘梦谦,但钱龙锡并不是来搞刘梦谦的。

    为什么?

    刘梦谦是他自己的人,不能一出了问题立刻就整,不然自己名声会坏掉的。

    按照大明朝的惯例,大家先大鱼大肉美酒来一顿,顺便去洗个脚、泡个澡,慰问一下柔弱的女子,看她们需不需要帮助。

    等一系列的操作完了,该背锅的人也就出来了。

    至于刘梦谦这种级别的官员,在酒桌上自罚三杯就完事了。

    至于都察院那边,大家伙凑点钱交上去堵住嘴吧。

    皇帝有皇帝的帝王权术,可下面有下面的潜规则,下面的一切都在按照大明朝的官场规则进行着。

    那到底是谁为此背锅呢?

    经过大家集体思考后,立刻找出了几个人。

    一个叫马三,一个叫张茂才。

    这两个人都比较有特点。

    一个杭州湾南苑街的一个地头蛇,据说在南苑街黑白两道通吃,一个是仁和县知县衙门下面的主簿。

    说这走私的事情,就是这俩人在下面玩的。

    很快,这份名单就递上去了。

    很快,皇帝就发飙了。

 第93章 朕要出奇兵,行冠军侯之举!(第…

    跟朕玩自罚三杯的小把戏?

    钱龙锡你根老油条账算得倒是好啊!

    好得很嘛,你跟朕这么玩,朕也不是那么好骗的。

    自己人自罚三杯对吧?

    当天,一颗脑袋就被八百里加急送出去,几天后就到了杭州府的仁和县的知府衙门。

    谁的脑袋?

    大沽口漕运郎中王德正的脑袋。

    七月初十,这颗脑袋就快递打包送到了钱龙锡的面前。

    还附带着皇帝的一封信:朕与爱卿无冤无仇,为何当朕是傻子?

    这下钱龙锡吓得满脸煞白,杭州的所有官员都集体没有声音了。

    顺便,布政使洪思诏上了一份密奏,委婉地在皇帝面前捅了钱龙锡一刀。

    洪思诏这么突然的一份密奏,没有能立刻让钱龙锡的内阁次辅下野,倒是让崇祯看到了一个政治投机分子。

    很好很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