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的目标是录取三千人。
高考提拔的人才关乎到接下来的农业、商业,绝对不能马虎。
仔仔细细巡视完后,崇祯又跟刘宗周交代了务必要保证考场的公正、严明。
进入六月,天气明显变得炎热起来。
六月初一,北京城的街头像往常一样,不过不少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因为今年可能是一个丰收年,朝廷在大兴县开凿的水渠,引了不少河水出来,大兴县又开始配套能抽水的蒸汽机。
有人说,农政院又要被大肆褒奖了。
可今天朝堂上却发生了一件让所有大臣都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
什么事情?
皇帝亲自点名,让唐子陵去大兴县做新农政指挥所的指挥使。
这个唐子陵是谁呢?
去年高考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农学院,在农学院实修了三个月,被派到河南的信阳协助信阳种植红薯。
信阳今年上半年不仅红薯丰收了,而且信阳的知县也上奏疏称赞了唐子陵。
即便是现在刚到南京的温体仁,也上奏疏请求陛下给唐子陵一个官职。
就是这么件事,让不少大臣又在朝堂上吵起来。
新农政的甲里指挥使官不大,是九品官,但再小的官也是官!
而且唐子陵才十八岁,出身平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他没有参加科举。
这在大明朝已经破例了。
做了官,就可以被朝廷养着了,至少不必再担心生计问题。
别小看这一点,在大明朝当官,都必须有功名的。
你最差也得是个秀才吧!
秀才是通过乡试的,所以也是有功名的人。
这是大明朝的规矩,也是天下读书人默认的。
即便是宋应星这种也是被皇帝破格提拔起来的,人家也是正儿八经的举人,比秀才还高一等。
结果呢?
现在皇帝您告诉我通过高考了,就能做官!
您这是要彻底破坏祖制啊!
您这是在挑战科举啊!
科举是什么?
是隋唐以来到现在,天下读书人鱼跃龙门的唯一渠道。
您要挑战全天下的读书人吗?
这样的事情提出来,当然是一大堆的人反对,可是反对没有用啊。
崇祯大袖一挥,就这么定了,唐子陵去大兴县,先做新农政甲里指挥使。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不少人直接炸了。
有人炸了,有人却兴奋不已。
谁?
当然是北京大学农学院的那些学生。
六月初二,大明日报的头条就是唐子陵的新闻。
进京来参加高考的考生一看这报纸,卧槽,激动得差点没有跳起来。
高考居然还能进入仕途?
皇帝在高考前玩这么一招,只要不是瞎子都知道是为什么。
就是给这一次进京来参加高考的考生们看的,这是在给那些考生打鸡血啊!
只要这个头一开,以后来参加高考的人只会多不会少。
大家并不知道,这才是崇祯高考制度走出的第一步,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变动。
他要对整个大明朝教育体系进行全面的改制。
六月四日,大明日报发布了另一个头条。
朝廷计划未来五年在太原、济南、开封、西安、武昌、江陵分别修建大学,配套的还要小学和中学。
这个消息一出,才真正的是掀起了一场大的热议。
这才真正让民间开始重视起高考来。
不仅如此,十天后,也就是高考结束后的第五天,高考成绩出来了。
崇祯当天亲自将各科的第一名邀请到了乾清宫一同共享晚宴,在晚宴上还亲手给了每人一封书函。
第81章 抄作业的皇太极!(第三更)
能与皇帝共享晚宴,对于大臣们来说都是圣恩浩荡,更别说对普通人。
第二天,大明日报整版都是天子接见高考各科第一名的新闻。
这件事对普通民众是又新奇又有激励,大家都在说自家娃未来也要考大学。
可有人欢喜就有人愁啊!
谁在发愁呢?
当然是国子监的那帮人!
国子监是古代的皇家学院,读的都是孔孟圣道。
国子监的学生可从来没有被皇帝特别接见过,现在倒是,一群读杂学的人受到了皇帝的接待,还每人得到了一封皇帝亲手写的书函。
国子监的学生当场就不淡定了,但鉴于去年的国子监案,大家还是克制下来了。
只是,新学和旧学之间的矛盾,似乎又加深了一些。
有人私下不无担心地说:陛下若是真的大力发展所谓的新学,建设更多的小中大学,迟早有一天会引发大乱。
有心人已经察觉到,看似顺利的大学政策,私下已经开始暗流涌动。
而随着唐子陵的上任,大学的学生进入仕途算是开了先例了。
并且,随着高考的结束,北京大学的各个学院,突然增加了3000学生。
北京大学施行开放式教学,学生有统一的制服,北京城的街头明显多了不少穿着北京大学制服的学生,有男有女。
听说这一次还多了一座艺术学院,分为音、画、书、戏曲等各个门类。
并且当今天子还亲自去艺术学院提笔。
整个六月,仿佛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六月。
北大的未央湖畔都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身影,有大学的教授在湖边与学生闲聊,有同窗之间谈论天南地北。
六月十五日,一场夏雨刚刚过去,将北京城的水泥地冲洗得干干净净。
乌云迅速退散,留下湛蓝清远的天空。
夏风吹来,连坐在马车内的崇祯都感觉心旷神怡。
今天,他陪着张嫣去艺术学院去溜达一转来着。
田秀英也非常喜欢,索性也跟着一起出来了。
两个妹子都非常激动,正在相互交谈着。
王承恩突然在窗边小声道:“公子,北边有消息传来。”
说完,便递进去一个小匣子。
崇祯微微一怔,是刘乔送来的情报?
他立刻将匣子上的封条撕开,用随身携带的笔刀,将匣子撬开。
看完刘乔的信,崇祯先是有些惊诧,随即露出了笑容来。
这封信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是汇报建奴的情况。
皇太极竟然开始改制了!
现在建奴内部正在大刀阔斧!
从去年辽东之战结束后,皇太极损失广宁,便回去开始集权。
最开始是废除八王议政制度,在今年年初的时候直接成了六部,开始建立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这意味着阿敏、代善等人基本已经被清理出权力中心了。
如此一来,军政、行政、司法等权力全部几乎全部集中到了皇太极手中。
还没完,他竟然还开始做土地改革。
建奴现在拥有的土地,基本上都是从大明手里掠夺过去的。
掠夺过去之后是一个什么形态呢?
自然大力的封赏有功的军官和贵族,为了拉拢、安抚投降的几个蒙古部族,还给蒙古的贵族老爷们大肆封赏了土地。
而这一次,皇太极趁机夺过代善等人的权力后,竟然也开始改革农税。
几乎将崇祯的农税给照搬了过去!
即拥有10亩以下的农民,每年每亩只需要缴纳0034石(约4斤)粮食,拥有10亩以上100亩之间的,每亩要缴纳009石(108斤)粮食,若是超过100亩,每亩要缴纳1石(120斤)粮食。
且地主不能对佃户加租!
崇祯的整个新农税政策就是为了遏制土地兼并,甚至为了倒逼那些拥有众多土地的地主。
这个新农税政策执行下去后效果是非常不错的,华北就出现不少地主开始卖地了。
皇太极这真的是现学现卖了。
说来讽刺啊,国内一帮大臣地主乡绅反对崇祯的新农政,结果敌人照搬全学了。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连皇太极都承认,张凡的这一套改制是非常好的。
还没有结束,皇太极不仅仅学了新农税,还专门成立了农政院,将农政院升到与六部一样的位置,开始组织一批人在辽河平原、东北平原和三江平原拓荒。
这个举动让崇祯有些心里发沉。
东北那地方可是有肥沃的黑土地的,而且三大平原面积非常广,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如果真的被皇太极开发出来,建奴必然实力大增!
这就完了吗?
还没结束!
红薯也出现在了辽东!
还没结束!
皇太极去年被张凡吊打了一波后,回去真的是痛定思痛。
不仅新农政搞出来了,连大学也开始组建了!
并且将军事学院单独列出来,他自己当了军事学院的山长!
这特么就有意思了,越来越有意思了。
依然还没有完。
香皂、香水、洗发水、卫生纸等等商品,已经全部流通过去。
虽然还只是小规模的出现,但已经说明了很严重的问题,皇太极准备搞制造厂来赚钱了!
这样的局面,穿越者崇祯很早以前就想到了。
这个世界没有不透风的墙,他整出来的这些东西,敌人迟早会弄过去。
你即便严加防范也没有用。
但他没想到皇太极的动作这么快。
看来这个敌人,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难对付啊!
看完信的崇祯笑了笑,自言自语道:“很好嘛,现在咱们就开始拼规模,拼速度,拼谁能快速进入工业化时代,谁能在短时间内调动更大的资源。”
崇祯有一百个理由相信,皇太极那里已经也有了燧发枪,甚至上面还安装了刺刀。
他穿越过来的第四年了,整个东方的工业、军事水平,已经被他强行提上来。
接下来的时代,已经是双方竞赛的时代。
也有可能更大规模的战争会提前到来。
看出了崇祯眉宇间的一丝锋利的气息,张嫣有些担忧道:“陛下,是不是发生了什么?”
“小事情,北边的那个敌人,做了一些改动而已,影响不大。”
他虽然这么说,但是张嫣却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她也不好多问,毕竟她对政事并不了,多问担心反倒给皇帝添麻烦。
【作者题外话】:各位大佬不好意思,昨天和今天我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精神头有些差,所以更新晚了些。
第82章 反击(一更)
历史上的满清能建国,最大的功劳其实是皇太极。
建奴的权力从努尔哈赤手中交接到皇太极手中,开始了从原始的军事土匪,向集权国家转变。
历史上的皇太极废除八王议政,成立六部内阁,都是在集权,都是在削弱贵族对权力的干涉。
并且皇太极还大量重用汉人,缓和满汉矛盾。
军事土匪和完整的国家机器之间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皇太极全面掌权后,意味着可能调动更多的资源,做统一协调和调度。
不仅如此,皇太极在国家战略层面的眼光,也是那个时代任何人都比不了的。
正统历史上,他提出不要跟明朝死磕,而是先征服蒙古和朝鲜,将北方战线从辽东燃烧到整个九边,使大明疲于应对。
不过历史已经改变了。
崇祯并不担心皇太极能反超自己。
因为他的改革才刚刚开始,土改只是前奏啊!
这才哪到哪儿?
而且皇太极这么玩,迟早也是要走商业化的路子的。
开玩笑,你皇太极一个古人,而且还是个鞑子,你能把宏观经济学玩转?
就算你读了朕的《国富论》就能实践了?
如果完事都是读了一本书就可以开干了,所有事情都变得简单起来了。
所以这是不可能的,说不定皇太极某天把自己给玩废了。
到了北京大学,在刘宗周等人的陪同下,崇祯到了艺术学院。
此时的艺术学院,已经全部建完了。
崇祯来的很隐秘,几乎没有人来迎接,大家也不知道皇帝来了。
张嫣和田秀英自己进去到处溜达了。
崇祯坐在前面庭院下,他要见一个人。
谁?
前太常寺少卿王时敏。
这个人在明末是出了名的大画家,崇祯将他调到艺术学院来当了院长。
不多时,王使敏便到了。
“臣参见陛下。”
“王爱卿免礼。”
“谢陛下。”
“王爱卿进来辛苦了,朕看你比去年消瘦了不少。”
“为陛下分忧,臣不敢轻言辛苦。”
“怎么样了?”
王时敏将东西从宽袖中取出来。
这是六副图案。
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图案,而是大明银钞上的图案,是王时敏经过精心设计的图案。
大明银钞分有1分,1文,20文,50文,100文五种。
1文钱等于10分钱。
1两银子等于1000文。
每一种上面的图案不同。
1分上是田园风光,农民在耕耘,寓意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文钱上面是泰山,泰山是自古封禅之地,有神圣的意味。
20文上面是长江风貌,它哺育了南方文明。
50文是黄河,它是华夏的母亲河。
100文是皇帝自己画像,君权天授,四海八荒,日月江河,皆为汉土。
银钞已经在顺天府推行了一年多了,现在已经推行稳定,是时候出全面推出细化版本在北直隶大力推行了。
崇祯满意地点了点头,称赞王时敏不愧是大明第一山水画家,这手法连他这个后世人看到了都感觉没话说。
“就这么定,将这些范本交给皇家银行,这个月推出第一版这种新银钞发到民间。”
“是!”
崇祯话题一转,道:“王爱卿,这艺术学院就交代你手里了,朕是外行,但朕也提个建议,你姑且听一听。”
王时敏连忙道:“臣谨遵陛下教诲。”
“艺术学院,规矩可以少一些,氛围可以再宽松许多,朕不干涉你们任何的创作发挥,记住一点就可以,不要触碰到不敢触碰的,你们随便怎么闹!”
王时敏心头一颤,明白皇帝说的话,他说道:“臣铭记陛下教诲。”
“懿安皇后以后会经